斑萎病

斑萎病

斑萎病是一種植物疾病,以局部發生為特點,發生於各種栽培類型。

簡介

病原病毒(病原菌學名)Tomatospottedwiltvirus(TSWV)

危害與診斷

露地栽培(4月定植)時,5月份左右在周邊的畦上出現發病株,之後,以初發病株為中心向四周蔓延,到7月份,受害面積急劇增加。首先在上部葉片出現褐色病斑和病斑輪紋,接著在葉柄和莖上出現褐色病斑和病斑輪紋,一部分果實還會呈腫瘤狀畸形果。尤其是幼果的病害症狀比較嚴重,容易落果。促成栽培(9月定植)時大多從10月份開始發病,病害症狀比露地栽培時嚴重,多數上部葉片迅速枯死。

病原病毒

侵染茄科、豆科、菊科、莧菜科多種植物。病毒分為對西瓜、黃瓜整株感染的系統和非整株感染的系統,發生於番茄的系統多屬後者。人為侵染通過汁液侵染,而自然界的傳染只靠薊馬傳播,一旦感染病毒,其多數終身帶毒,但並不經卵傳毒。由薊馬傳播的病原病毒的侵染循環形式有兩種:一是由侵染源苦苣菜、黃莖鳥菜等田埂上的二年生雜草→←番茄的“附著型”;二是大雨花、射干等營養繁殖性作物→番茄的“導入型”。

發生條件

大麗花感染該病較多,因此,在大麗花田附近栽培番茄易發病。另外,在常發病地區,苦苣菜、黃莖鳥菜等雜草也易形成侵染源。薊馬通過番茄地周圍的侵染源帶並傳播病毒,露地栽培(4月定植)的番茄植株,從5月份開始發病,這時正值薊馬開始活動時期,它們將初發病植株作為再度染源,在田裡傳播病毒。從6月份開始,薊馬的生存密度和帶病毒率逐漸上升,而到梅雨季節則下降,因為薊馬不耐梅雨。但是梅雨一過,又重新上升。促成栽培的番茄,其定植期(9月)正值薊馬活動期,10月份開始出現病株。由於大棚內的溫度條件合適,也不受降雨的影響.薊馬一直穩定地進行傳播病毒活動。因此,要避免在侵染源大麗花和射干田附近栽培番茄。在已經發生過該病的地區。應徹底清除番茄地周圍的苦苣菜、黃莖鳥菜等雜草。

對策

為了防止薊馬在番茄生長初期侵人。可以採取種植麥類等禁止作物或架設防蟲網等有效措施。利用銀灰色地膜覆蓋,也能收動良好的驅蟲效果。尤其是在常發病地段,應從育苗期開始抓防治。大棚栽培時,在通風口架設一張細網眼的防蟲網效果更佳。

典型病株:拌有壞死斑點的枯萎症狀 典型病果:幼果拌有壞死斑點和壞死輪紋,形成部分腫瘤
斑萎病 斑萎病
斑萎病 斑萎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