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選舉

教宗選舉

教宗選舉是為了選出教宗(又稱羅馬主教)被天主教徒視為聖伯多祿和天主教會早期領導的“宗徒長之繼承人”,也就是所謂的繼位教宗。在現存的機關團體領導人選擇方式當中,教宗選舉秘密會議是最古老的,由樞機團舉行的選舉教宗的會議。

簡介

教宗選舉教宗選舉
自從1059年,樞機主教團(紅衣主教團)就已開始作為惟一的個體參與選舉教宗。早先,神職人員以及羅馬人民都擁有參與權,更早的時代,世俗社會可以決定選擇誰作為天主教教會的主教。教宗可以對選舉規程做出規定;他們可以決定選舉人組成,如果願意也可以替換掉整個樞機團成員。但教宗是不允許直接指定他們的繼承人的。

在基督教興起的早期,羅馬主教與其他地方的主教一樣,必須通過羅馬的人民和聖職人員達成合意而選出。。在1059年,樞機團被指派為唯一的選舉人團,自此選舉人員的範圍變得更加明確 。自此之後,選舉的其他細節也漸漸發展起來。1970年,教宗保祿六世將參加樞機團的選舉人員的年齡限制在80歲以下。教宗可以在頒布使徒憲典時,改變選舉其後繼者的規程;目前的選舉規程是由若望·保祿二世在其所頒布的憲典《主的普世羊群》中確立的,並於2007年6月11日由本篤十六世的“自動詔書”進行了修正。

選舉人

最早的主教們似乎是由在那個地區創建該教會的使徒及其親密追隨者為基督徒社區選出的。隨著這些社區被建立得更加完善,主教由該社區的聖職人員和平信徒在相鄰教區主教協助下選出。聖居普良說,教宗高略是“被上帝及其教會的旨意,被幾近全體聖職人員的見證,被年長主教(司祭)及好人之團”選為羅馬主教的。其他教區的主教也是如此,故羅馬教區的聖職人員是羅馬主教的選舉團體,但他們並不表決,而是通過普遍的合意或通過一致歡呼來選擇主教。候選人此後將被提交給人民以看他們是普遍贊同還是普遍不贊同。該選舉規程欠缺明朗,從而引起了敵對的教宗或稱對立教宗,為了避免派系糾紛,羅馬皇帝有時要確認選舉。

769年舉行的拉特朗宗教會議正式廢止了羅馬人民擁有的理論上的選舉權,儘管862年在羅馬的一次宗教會議恢復了羅馬貴族的選舉權。教宗仍受制於效忠神聖的羅馬帝國皇帝的誓言,後者的任務就是在羅馬提供安全和公共和平。

1059年規程發生了重大改變,教宗尼各老二世在《以主之名》中詔令由樞機選舉一位候選人,該候選人在得到聖職人員和平信徒的同意後將就職。最資深的樞機們,即主教級樞機們,將在傳召司鐸級樞機與執事級樞機以進行實際表決之前首先會面並討論候選人皇帝的確認被去掉了。1139年的拉特朗第二次大公會議去掉了對獲得較低級聖職人員和平信徒的同意的要求。

在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的大部分時間裡,樞機的數量少於30人且在教宗亞歷山大四世(1254-1261年在位)時曾低至7名。旅行困難降低了參加秘密會議的人數。選民少故每次表決都意義重大,且不太容易脫離家庭或政治譜系。秘密會議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教宗克勉四世逝世之後漫長的宗座出缺期帶來了教宗額我略十世,並且導致了1274年裡昂第二次大公會議詔令的出台,規定在教宗逝世後的十日之內,樞機們須被鎖在與世隔離之處進行選舉,且若他們未能在三天內選出候選人,他們得到的食物配給將減少,如果在第八天仍未能選出新教宗,則食物供給將進一步減少。對秘密會議如此嚴格的規定不被樞機們所喜,並被教宗若望二十一世(1276-1277年在位)中止。漫長的選舉繼續成為常態,直到1294年一位虔誠的本篤會士獨修者訓誡了樞機們。樞機們選舉了該隱修士為教宗雷定五世,後者作為教宗的主要行動就是恢復了這嚴格的秘密會議,以及辭去教宗職位。他於1313年被封聖。

1378年,在生於法國的教宗額我略十一世去世後,羅馬人暴動以保證選一位義大利人;樞機們遵命選出了教宗烏爾巴諾六世,後者甚至不是一位樞機。後來,在同一年,法國以及其他國家的樞機轉移到豐迪(Fondi)並選舉了另一位的對立教宗克勉七世(antipopeClementVII)。1409年比薩大公會議舉行以解決該衝突,但僅僅選了第三位原告對立教宗若望二十三世。這場衝突人稱大分裂,全靠1414-1418年間召開的康士坦斯大公會議才得解決。羅馬人教宗額我略十二世於1415年讓位,而大公會議罷免了另兩名原告並選舉了教宗馬丁五世,結束了大分裂。自此次選舉之後,大家宣布沒有大公會議能擁有超過教宗的權威,且教宗選舉不能被撤銷。

1587年,教宗西斯都五世將樞機們的數量限制在70人:6名主教級樞機,50名司鐸級樞機,以及14名執事級樞機。自教宗若望二十三世試圖拓寬樞機的背景起,該數量有所增加。

1970年,教宗保祿六世詔令超過80歲的樞機不得享有在秘密會議中表決的資格,且亦增加現行樞機選舉人員的數量至120人。儘管這仍是理論上的限制,但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卻在得知樞機即將退休的短時期內超過此限。若望·保祿二世也提到,在宗座出缺的時候不到80歲的樞機仍有資格表決,即使他們在秘密會議開始之時已達80歲。當時182名樞機中,116名在80歲以下。

秘密會議

由來

在早先的歲月里,教宗選舉有時會陷入長期的僵局。為了解決僵局,當局常常訴諸對樞機選舉人員的強迫隔離。這個方法是於1216年由佩魯賈城以及1241年羅馬城採用的。在教宗克勉四世1268年去世後,維泰博城也被迫訴諸將樞機隔離於主教宮殿這一方法。當樞機們仍不能選出教宗時,城市不再向他們提供除麵包和水之外的任何物質。當連這也不奏效時,市民掀去了房頂。因此,樞機們選舉了教宗額我略十世,結束了近三年的空位時期。出席的16名樞機中的6名代表了其餘的10名以為大家做抉擇,他們寫下了他們的人選們,直到所有6名樞機同意。其餘10名樞機接受了這6名樞機選出的那個。

規則

為了減少更進一步的拖延,額我略十世採用的有關選舉規程的嚴格的規則。樞機將被隔離在封閉的區域,且不被給予單獨的房間。除非生病,否則沒有樞機可被允許受到超過1名僕人的照料。食物被通過視窗提供;在會議進行3天之後,樞機們每天將只獲得一道菜;在5天之後,他們只能獲得麵包。在秘密會議召開期間,沒有樞機可以獲得任何教會收入。

額我略十世的嚴格的規章後來在1276年被教宗亞德五世所取消,但在其1294年當選後接著就是一個2年的空缺期,教宗雷定五世恢復了這些規章。

1562年,教宗庇護四世頒布了一個教宗詔令,採用了有關對秘密會議的封閉以及其他規程的規章。額我略十五世頒布了兩個教宗詔令,涵蓋了有關選舉的最精微的細節;第一個是在1621年關於選舉步驟,另一個是1622年固定了被奉行的典禮。1904年,教宗庇護五世頒布了憲典以鞏固幾乎所有以往的規則,並做了一些修補。若干改革也是由若望·保祿二世於1996年制定。

1996年,若望·保祿二世公布了新的使徒憲典(ApostolicConstitution),稱“UniversiDominiciGregis”(主的普世羊群),如今它指導著教宗的繼任者的選舉。但是一些被概述的規程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期。UniversiDominiciGregis是唯一的指導選舉的憲典;它取消了所有之前的由教宗們頒布的憲典。在UniversiDominiciGregis之下,樞機將宿於為此特地建造的大廈——DomusSanctæMarthæ(聖瑪爾大宿舍)內,但仍在西斯廷禮拜堂表決。

地點

秘密會議的地點直到14世紀才固定。但自大分裂之後,選舉總是在羅馬舉行(除了1800年,當時那不勒斯的軍隊占領羅馬,迫使選舉在威尼斯舉行),且通常在梵蒂岡城(在1929年拉特朗協定後,它已被承認為獨立國家)。在羅馬和梵蒂岡城內,不同地點被用於選舉。自1846年起,當奎里納爾宮被占用後,西斯廷禮拜堂總是作為選舉地點。教宗們經常寫“選舉憲典”以為繼任者們的選舉規則進行微調:“教宗庇護十二世1945年的VacantisApostolicaeSedis指導了1958年秘密會議,教宗若望·保祿二世1996年的UniversiDominiciGregis指導了2005年的秘密會議。
程式(一級)

選舉程式

教宗去世

教宗去世教宗去世
教宗去世由總管樞機證實,傳統上他履行該任務的方法是用一把小的銀錘輕輕敲擊教宗的頭部,並呼他的洗名(不是教宗名字)三次。在20世紀後廢除使用銀錘;在UniversiDominiciGregis下,總管樞機必須僅僅在有教宗禮典長、聖職教長、教廷財務院秘書和大臣在場的情況下對教宗稱呼三次其洗名方宣告教宗去世。總管樞機保管教宗所戴的漁人權戒與教宗印信一起在樞機團面前銷毀。該傳統起初是為杜絕檔案偽造,但今天只是一個教宗在位期間結束的象徵。

宗座從缺期間,由於教宗空缺為人所知,部份權力轉移給樞機團,樞機團由樞機團團長召集。所有樞機均有義務參加樞機全體會議,除了那些因健康原因不得與會者,或超過80歲者(但那些樞機可選擇參加會議,如果他們願意的話)。處理教會日常事務的特別會議包括總管樞機,以及三位助理樞機——一位主教級樞機,一位司鐸級樞機,一位執事級樞機——由抽籤選出。每三天,新的助理樞機經抽籤選出。總管樞機和助理樞機有責任——在做其他事務之中——保持選舉的秘密性。

這些會議必須為教宗葬禮進行安排,後者傳統上在教宗去世後四至六天內舉行,以為朝聖者瞻仰教宗遺容留出時間,接著就是九天時間的服喪。這些會議也確定秘密會議的開始日期和時間。秘密會議通常在教宗去世後15天舉行,但樞機會議也可延長這一時期至至多20天,以便其他樞機到達梵蒂岡城。

教宗職務空位也可能是由於教宗辭職,自1415年教宗額我略十二世之後,只有教宗本篤十六世為辭職離任(2013年2月11日宣布,2013年2月28日生效)。

選舉開始

教宗選舉教宗選舉
樞機們在選舉前會聽到兩次講道:一次是在真正進入秘密會議前,另一次是他們在西斯廷禮拜堂就座後。這兩次講道的意思都是為了描述教會當前的狀態,並指出該特別時刻一位教宗應具備的素質。2005年秘密會議的首位講道員是神父拉涅羅·坎塔拉梅薩,他是教宗府講道員和方濟各嘉布遣修會會士,在秘密會議正式開始前舉行的一次樞機會議上講道。樞機Tomᚊpidlík,一位宗座東方學院前教授以及無選舉權的樞機團成員,在秘密會議舉行大門關上前講道。

在樞機會議選定的日期的早晨,樞機選舉人員集合在聖伯多祿大殿以舉行聖餐禮。然後,他們在下午聚在宗座宮殿的保祿禮拜堂內,出發至西斯廷禮拜堂並唱VeniCreatorSpiritus。樞機們然後發誓遵守由使徒禮典確定的規程;發誓——若當選——捍衛聖座的自由;發誓嚴守秘密;發誓在表決時不顧世俗權威的指示。樞機團團長大聲宣讀全部誓詞;根據優先次序,其他樞機選舉人僅手摸福音書聲明他們"dosopromise,pledgeandswear."

在所有出席的樞機都發誓後,教宗禮典長命令除樞機們和秘密會議參加者以外的所有人退出禮拜堂——傳統上,他站在西斯廷禮拜堂門口,並叫出或聲明"Extraomnes"(拉丁文,大意是“其他人,出去!”)。然後他關上大門。

教宗禮典長自己可能作為一位由選舉進行前舉行的樞機會議指派的聖職人士可以留下。這位聖職人士會發表一篇關於教會面臨的問題及新教宗所需的素質的演講。在該演講結束後,該聖職人士離場。在祈禱文背完後,樞機團團長會問是否還有關於規程的疑問。在這些疑問被澄清後,選舉可以開始。秘密會議開始後才到會的樞機們仍然可以進場。生病的樞機可以離開秘密會議並在晚些時候回場;以其他理由離開秘密會議的樞機不得回來。

每位樞機選舉人可以帶兩位助手或會場隨員(如果樞機選舉人生病則可帶三位)。樞機團秘書,教宗禮典長,兩位典禮長,兩位教宗祭衣間官員,以及一位協助樞機團團長的聖職人員,也被準許進入秘密會議。司鐸們可得聽到各種語言的告解;兩位醫生也被準許進入秘密會議。最後,一個人數被嚴格限制的僕人團隊被允許進行房間清掃和準備並提供飯食。在秘密會議舉行期間要保密;樞機和會場隨員以及傭人們全都不被允許透露任何有關選舉的信息。樞機選舉人不可以與任何秘密會議之外的人通過郵件無線電、電話或其他方式通信或交談,偷聽是可被自科絕罰逐出教會的違法行為。——實際上,在秘密會議選舉教宗本篤十六世前,西斯廷禮拜堂被用最新的電子裝置“掃清”以偵測出任何隱藏的“竊聽器”或監聽裝置(沒有報導稱任何這類裝置被發現,但在以前的秘密會議時曾發現有新聞記者冒充秘密會議僕人)。UniversiDominiciGregis特別地禁止媒體如報紙廣播電視記者的竊聽或偷窺。

表決

在首日的下午,可能舉行一輪投票。如果一輪投票在首日下午舉行且無人當選,或沒有投票舉行,4輪投票將在接下來的每天舉行:兩輪在每日上午,兩輪在下午。在早晨表決之前以及在下午表決之前,選舉人要宣誓遵從秘密會議規則。如果3個選舉日之後仍無結果,該過程將暫停至多1天以進行祈禱和一場資深執事級樞機的演說。在又進行7輪投票後,該過程可以再類似地暫停,以進行資深司鐸級樞機的演說。如果在再7輪投票後仍無結果,將有一天進行祈禱、深思和對話。在接下來的投票中,只有兩位在此前最後一輪投票中收到最多票的樞機將被選,而三分之二多數票將不為必要。但是,這兩位被表決的樞機自己將沒有表決權。

表決過程由三個階段組成:“審前”,“審中”,“審後”。

審前階段

在審前階段,典禮長準備帶有EligoinSummumPontificem(我選舉……做最高主教,"IelectasSupremepontiff")字樣的投票紙,並為每位樞機選舉人提供至少兩張。當樞機開始寫票時,樞機團秘書、教宗禮典長以及典禮長均退出;資淺執事級樞機然後抽籤選出9個名字;首三個成為審查員,下三個成為病弱員(Infirmarii),最後三個成為修正員(Revisers)。在第一輪審查後,不會選新的審查員、病弱員、修正員;同樣的9位樞機將在第二輪審查中履行同樣任務。在午餐後,當樞機們再次集合在西斯廷禮拜堂時,選舉於重新宣誓服從秘密會議規則後繼續。9個名字被選出做審查員、病弱員、修正員。第三輪審查接著開始進行,如果需要的話,第四輪緊接著進行。

審中階段

樞機選舉人按優先次序拿著他們填好的選票(上面僅填被選者的名字)走到祭壇,審查員就站在這裡。在投下選票前,每位樞機選舉人都要進行一個拉丁文宣誓,其內容翻譯如下:“吾以將為吾之審判者的吾之見證——主基督——(之名)稱,吾之決選系給予了在天主面前吾認為應當選者”(英文翻譯為:"IcallasmywitnessChristtheLordwhowillbemyjudge,thatmyvoteisgiventotheonewhobeforeGodIthinkshouldbeelected.")如果任何樞機選舉人在禮拜堂內,但因病弱而不能起身走到祭壇,最後一位審查員可以走到他這裡在他念誦宣誓後取走他的選票。如果任何樞機選舉人因病弱在其房間臥床不起,則審查員會帶著選票紙和一個盒子去他們的房間。此種生病樞機將宣誓並填寫選票紙。當審查員回到禮拜堂後,選票將被清點以保證它們的數目和生病樞機人數相同;此後,它們將被存在合適的容器中。在樞機投票時都必須宣誓。如果第一輪審查無人被選出,第二輪審查將緊接著進行。每天一共進行四輪審查,兩個在上午,兩個在下午。

因此,投下每個人的選票時的宣誓是匿名的,因為選舉人不再在寫有候選人姓名的選票上籤名。(過去,選票要由選舉人簽名,並被摺疊以蓋住該簽名,然後被密封以形成一個半秘密的選票。)這是1945年之前的規程。舊的三段式半秘密選票最後一次使用是在1939年秘密會議上。1621年前,真正投票時沒有宣誓。完全的秘密選票(出席和表決的樞機們有選擇自由)在1621年前有時被使用,但這些秘密選票在投票時並無宣誓。在一些1621年前的秘密會議上,樞機們口頭表決且有時為點票方便分組站立。由選票折起部分蓋住的選舉人簽名是由額我略十五世於1621年加上的,以防止任何人為自己投上決定性的票。1549年,英格蘭樞機Pole拒絕為自己投上決定性的一票(因此沒有當選),但1492年樞機Borgia(CardinalBorgia)(亞歷山大六世)確實為自己投了決定性一票。面臨著基督新教對教宗地位發出的道德挑戰,以及懼怕16世紀晚期及17世紀早期的若干激烈的秘密會議選舉導致大分裂,額我略十五世確立了該規程以杜絕任何樞機為自己投決定性一票。1945年,樞機能再次給自己投票了,儘管2/3多數規則仍被繼續使用,除了當若望·保祿二世於1996年修訂該規則時(在33輪投票後,一個簡單多數即足夠),而2007年本篤十六世又恢復了2/3多數規則。

1621年之前,唯一的宣誓是當樞機們進入秘密會議而門被鎖上,當每個上午和下午當他們進入西斯廷禮拜堂表決之時,宣誓遵守當時有效的秘密會議規則。額我略十五世增加了新的宣誓,時間是當每位樞機投他的票時,以防止樞機把時間浪費在投禮貌票並限縮真正的教宗寶座之候選人的人數至僅2-3人。速度在選舉教宗時十分重要,這意味著利用宣誓以便使樞機們落實到嚴肅的選舉新教宗的工作上,並限縮潛在的能被選的候選人的人數。1621年額我略十五世的改革以及1622年的重申,開創了用來選舉新教宗的成文的詳細分步規程;該規程實質上與2005年選舉本篤十六世的規程相同。1621年後最大的變化是去掉了選舉人在他們的選票上籤名的要求,這導致了利用匿名宣誓的審查的詳細表決規程。這可能是自1621年首創詳細表決規程後,在現代詳細表決規程中最重要的變化。該變化是1945年由教宗庇護十二世進行的。

當全部選票投完後,第一位被選出的審查員將搖動票箱,而最後一位審查員開票並清點選票。如果選票數目與出席的樞機選舉人數目不符,將燒毀選票且不讀出,表決重新開始。但如果沒有發現不正當行為,將打開選票並清點。每張選票會被第一位審查員打開;全部三位審查員會各自寫下選票上的名字。最後一位審查員會大聲念出名字。

冒出黑煙冒出黑煙
審後階段

當打開所有選票後,最後的審後階段將開始。審查員們累加所有票,修正員檢查選票以及審查員所記名單上的名字以保證沒有出錯。審查員在樞機團秘書以及典禮長的協助下燒毀全部選票。

如果在上午或下午舉行的第一輪審查沒有結果,樞機們立即舉行下一輪審查;兩輪審查的選票將在第二輪審查後一起被燒毀。煙的顏色向集合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人民發出了選舉結果的信號。黑煙代表投票無結果,而白煙代表新教宗被選出。最初,點燃濕稻草以冒出黑煙;從1963年起,開始使用著色化學藥劑,而從2005年起,成功的選舉之後會敲鐘,以壯白煙,且特別是在白煙不是非常白的時候。

接受和宣布

當選舉結束時,樞機團團長(CardinalDean)召集樞機團秘書和教宗禮典長進入大廳。樞機團團長會詢問當選教宗,即用拉丁文說:“AcceptasneelectionemdetecanonicefactaminSummumPontificem?(你接受你的教會法定選舉任最高主教嗎?DoyouacceptyourcanonicalelectionasSupremePontiff?)”當選教宗並不被要求接受該職位:他可自由地說"nonaccepto"(我不接受)。但是實踐上,任何不願接受該職位的潛在的當選教宗將會在獲得足夠數量的表決之前清楚表明該意見。在現代這發生於樞機喬萬尼·科倫波(GiovanniCardinalColombo),於1978年10月。以及,根據一些訊息來源,2005年的樞機豪爾赫·貝爾奧利奧。樞機在獲得足夠數量的表決後拒絕教宗職位的唯一一個重要事例是16世紀的查爾斯·博羅梅奧

若他接受,並且已經身為主教,他將立即上任。但如果他不是主教,他必須在就任前首先被任命為主教。如果一位司鐸當選,樞機團團長將任命其為主教;如果一位俗人當選,樞機團團長將首先任命其為執事,次則司鐸,最後才是主教。只有在成為主教之後,當選教宗才能上任。(上述樞機團團長職能,若需要的話,可由樞機團副團長承擔,而當樞機團副團長無法承擔時,可由出席會議的資深主教級樞機承擔。注意2005年樞機團團長本人——若瑟·拉青格——當選為教宗。)

自533年以來,新教宗也決定當下其被人稱呼之名。教宗若望二世是首位採用新教宗名字的教宗;他覺得他的原名,Mercurius,不太合適,因為這也是一位羅馬神祇的名字。在多數情況下,甚至該種考慮不存在的情況下,教宗傾向於選擇新的教宗名字;最後一個以其洗名登位的教宗是才祿二世(1555年)。在新當選教宗接受選舉之後,樞機團團長將再問他的教宗名字,即以拉丁語問:“Quonominevisvocari?(你將被以何名稱呼?Bywhatnameyouwillbecalled?)”在教宗名字被選出之後,官員們將被秘密會議重新接納,而教宗禮典長(MasterofPapalLiturgicalCelebrations)寫出一個公文以記錄教宗接受職位和其新名字。

稍後,新教宗將去淚間,一間緊鄰西斯廷禮拜堂的紅房間。該名字的起源不太清楚,但似乎暗示了新任的保有此不朽職位者苦樂交加的感受。教宗自己穿衣,在三種尺碼(大、中、小)中選擇一套教宗的聖詠禮服(白色的長袍cassock,小白衣rochet,以及肩衣mozzetta)。此後,他戴上金鍊胸前十字以及紅色繡花聖帶。他在頭上戴白色小瓜帽

下一步,資深執事級樞機(CardinalProtodeacon,首席執事樞機)出現在宗座聖殿正立面的主陽台上,以拉丁成語宣布新教宗:

Annuntiovobisgaudiummagnum:HabemusPapam!EminentissimumacReverendissimumDominum,Dominum[forename],SanctæRomanæEcclesiæCardinalem[surname],quisibinomenimposuit[papalname].

("我要向你們報告一個大喜訊:我們有了教宗!至為卓越與至為尊敬的,[洗名]大人,神聖羅馬教會的[姓氏]樞機,他將他自己的名字作[教宗名字].")

以前發生過首席執事樞機當選為教宗的情況。在此種情況下,宣布由下一位資深執事進行——後者將繼位為首席執事——而不是由新教宗本人。在1903年教宗庇護十世選舉期間,首席執事樞機ProsperoCaterini(ProtodeaconProsperoCardinalCaterini)因身體原因不能完成宣布,故另一位替他完成了宣布。

新教宗然後將給予其首個“全城與全球”宗座祝福。通常,教宗將在教宗加冕儀式上被三重冕或三重的三重冕加冕。教宗若望·保祿一世、若望·保祿二世、本篤十六世不願為自己辦繁複的加冕典禮,故選擇了教宗就職(PapalInauguration)典禮加以替代。

歷史上的表決模式

新當選的教宗往往與其前任反差極大,這一傾向被義大利人形容為“在一個胖教宗之後便是一個瘦教宗”。樞機團經常推選與前任教宗迥異的人。富有爭議一度為平民主義者卻轉趨保守的長壽教宗庇護九世(1846-1878年在位)之後是富有貴族氣質和外交手腕的教宗利奧十三世(1878-1903年在位)。其後登基的是出身下層,直率敢言的教宗庇護十世。與庇護十世的頑固的極端保守主義形成對照的是低調的溫和主義樞機賈科莫·基耶薩(GiacomoCardinaldellaChiesa),即教宗本篤十五世(1914-1922年在位),他又和繼任的前圖書館員、登山家AchilleCardinalRatti,即教宗庇護十一世(1922-1939年在位)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庇護十一世以極似庇護十世的專制方式領導羅馬天主教,也跟庇護十世有相同的脾氣。

在1939年繼任庇護十一世的是貴族化且深諳內幕的國務卿,教廷派樞機尤格尼奧·佩斯里,即教宗庇護十二世(1939-1958年在位)。庇護十二世被視為20世紀在教宗職位上的偉大思想家之一。他家是羅馬貴族後裔,他兄弟是為聖座服務的律師。此後,出身下層,年事已高而廣受歡迎,不拘禮節的教宗若望二十三世(1958-1963年在位)繼登聖座。在怯懦而聰穎且冷淡的庇護十二世與卑微的,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普普通通的”好教宗若望之間的對比十分富有戲劇性,沒有人比教宗若望本人對選舉結果更為驚訝,他當選時兜里還揣著回程的火車票。

若望被證明是與之前兩位教宗迥異,並且更確切地說是與20世紀大多數教宗迥異。在短暫但富戲劇性的教宗任期內,他召集了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在教會內部推動了廣泛的變化。驚奇若望(surpriseJohn)的繼任者是眾望所歸的樞機喬瓦尼·巴蒂斯塔·蒙蒂尼——1958年許多人都相信身為樞機的他會當選。像庇護十二世一樣,蒙蒂尼即教宗保祿六世(1963-1978年在位)。他是一位教廷派。而教宗保祿六世的繼任者(儘管時間短暫)是非教廷派的教宗若望·保祿一世(1978年在位),據稱他當選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富有經驗或熟悉內幕,而是因為他“樸實而虔誠”(simple,holyman)。他之後,會講多種語言波蘭人若望·保祿二世(1978-2005年在位)繼承了衣缽。2005年繼任他的是極端明智的德國人,信理部部長,兼樞機團團長,樞機若瑟·拉辛格,教宗本篤十六世。他是第二位非義大利人以及自教宗亞德六世(一位民族上的德國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內的後屬荷蘭的領土上,故根據他的民族和公民身份他是一位德國人)以來首位來自德國的教宗。

世俗影響

教宗選舉教宗選舉
在相當一部分教會歷史中,教會在抉擇其領導者時受到強大的君主和政府的影響。例如,羅馬皇帝一度在教宗選舉中享有支配地位。418年,霍諾里烏斯(FlaviusAugustusHonorius)決定了一場充滿爭議的選舉,支持教宗博義一世力壓挑戰者對立教宗恩賴。他要求今後任何有爭議的選舉將被一場新選舉解決;該方法在其失效前從未被套用過。在西羅馬帝國衰亡後,影響傳到了東哥特人的義大利國王手裡,532年,教宗若望二世正式認可了東哥特君主有權批准選舉。在530年代末,東哥特君主被推翻,權力傳到了拜占庭皇帝手中(被稱為西羅馬帝國皇帝)。下述規程被採用:在教宗去世時,官員被要求於進行選舉之前通知拉文納總督(他會將該訊息傳給拜占庭皇帝)。當選舉人員選出教宗後,他們被要求派出代表去君士坦丁堡徵求皇帝的同意,這在當選者上任前是必要的。往來君士坦丁堡之旅導致了漫長的拖延;當教宗本篤二世對其進行抱怨時,皇帝康斯坦丁四世(ConstantineIV)默認了,選舉需被皇帝確認的要求被終止了。因此,皇帝僅僅要求被通知;該要求被教宗撒迦利亞所廢止。

在9世紀,新的帝國——德國的而不是義大利的神聖羅馬帝國——對教宗選舉施加控制。儘管最初兩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大帝和虔誠者路易,並未干預教會洛泰爾一世卻宣稱一場選舉不能在沒有皇帝大使出席的情況下舉行。

898年,暴亂迫使教宗若望九世認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監督;羅馬本地世俗統治者也繼續施加巨大影響,特別是在10世紀人稱黑暗時代(Pornocracy)的階段。

1059年,在限制樞機選舉權的教宗詔書中也認可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威,這是在亨利四世時,但這只是教宗的一個“讓步”,是為規定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除非得到教宗的同意否則無權干涉選舉。教宗額我略七世是最後一位屈從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干預的教宗;他與神聖羅馬帝國敘任權鬥爭investitureControversy)所致的決裂導致了對皇帝之任務的廢止。1119年,神聖羅馬帝國同意了沃姆斯協約(concordatofWorms),接受了教宗的決定。

自16世紀起,特定的天主教徒君主被允許行使所謂的“rightofexclusion”或“veto”否決權。根據非正式的常規,每個國族均被允許對一位候選人行使否決權;任何一個國族做出的決定被該國族的樞機之一所傳達。否決權,根據同樣的習慣,只能被行駛一次。因此,各國族的樞機直到討論中的候選人將要當選的最後一刻才宣布行使該權力。選舉之後,否決權即不再能被利用。在神聖羅馬帝國於1806年解體之後,其位置就被奧地利取代(它是原帝國的一部分,且其統治者過去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於1903年成了最後一個行使該權力的國族,當時樞機簡‧莫里西‧帕韋爾‧普切納‧德‧科西斯科通知樞機團,奧地利反對選舉樞機馬亞諾·拉姆波拉(他當時已在第一輪投票中獲得了60票中的29票)。隨後,樞機團以55票選出了約瑟‧邁爾齊奧瑞‧薩托做教宗。他選了庇護十世為名,並廢止了世俗否決權,聲明任何傳達其政府否決權的樞機將受到絕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