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饅頭

放心饅頭

放心饅頭是指不添放防腐劑和色素,僅是麵粉、水和發酵粉(劑)的真正“本色饅頭”,類型有高莊饅頭、玉米饅頭、刀切饅頭,平均每隻1元至1.1元,全部採用標準小麥粉生產不含防腐劑。

簡介

放心饅頭放心饅頭

這些饅頭全部採用機械化生產,以標準小麥粉、水、酵母、泡打粉為全部原料,僅有玉米饅頭加了20%的玉米粉。這些成分“單純”的饅頭儘管賣相一般,卻安全健康,價格也很實惠。而這其中除了要負擔其饅頭本身的成本,包裝袋也頗有安全思量。

為了達到最佳的保鮮效果,廠方就饅頭的包裝材料和保鮮方式試驗了幾百次。饅頭不含防腐劑很容易霉變,包裝材料不到位的話兩三天就變質了。因此,杏花樓饅頭最後採用了透明的厚質安全包裝紙,同時放置獨立包裝的脫氧劑,使饅頭在0℃至10℃的冷鏈中保質期可達7天。其包裝成本幾乎占到了總成本的一半。

杏花樓食品有限公司廠長周成偉表示,希望可以通過杏花樓做出第一個“放心饅頭”,帶動本市食品企業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為市民提供放心、安全的食品。

製作

杏花樓共有4條饅頭生產流水線

第一步,投資500多萬元引進全新的饅頭生產流水線;與此同時,騰出2000多平方米的饅頭專業生產場地。饅頭生產車間是按照100萬等級的潔淨要求建成的,生產流水線也全部採用機械化生產。

原料生產“全程可控”

饅頭的包裝材料和保鮮方式,採用透明的厚質安全包裝紙,同時放置獨立包裝的脫氧劑,使饅頭在0℃至10℃的冷鏈中保質期可達7天。饅頭的包裝,幾乎占到了成本的一半。

杏花樓饅頭全部採用標準粉製作,醒發饅頭所用的泡打粉和發酵粉的用量嚴格控制在國家規定的最低限度內,所有數據都一一記錄在案。

除此之外,公司對饅頭的原材料、製作規範、包裝、儲運、配送等全過程都設定了質量控制點。譬如,製作饅頭用的標準粉全部採用上海國有麵粉廠的產品,並對採購的原材料進行黃麴黴素、漂白劑、農藥殘留物、重金屬等理化指標檢測;進入車間前,操作工必須經過雙手酒精消毒和全身風淋消毒兩道程式;嚴格保持饅頭製作環境的潔淨,工人在車間工作一段時間後必需接受ATP螢光儀檢測。

冷鏈配送“一步到位”

如何將“出籠”的饅頭保質保量地“交”到消費者手中?杏花樓最新買了6輛冷藏車,委託可靠的物流公司直供超市賣場,真正做到無縫銜接。

脫銷

上海市政府指定生產的“放心饅頭”如期上市了。全面進入聯華、農工商、大潤發、卜蜂蓮花、樂購等超市賣場銷售。在全市鋪貨銷售的第一天,所引起的熱烈反響出乎所有人意料——短短兩小時內,全市數百家銷售門店的10萬隻杏花樓“放心饅頭”就全部脫銷。上市第二天,再次脫銷。

一些上海市民聽說大潤發的“放心饅頭”數量多,甚至捨近求遠,專程趕到大潤發大寧店和楊浦店,以提高自己的“買到率”。大潤發大寧店工作人員說,早上開門前就有市民守在門口準備“搶購”饅頭,而排在隊尾的市民等近兩小時才能買到饅頭。

岳國良介紹,杏花樓計畫每天增產1萬隻饅頭。他估計,2011年7月中上旬饅頭日產量增至20萬隻後,市場銷售將會逐步趨於平穩。

價格

3種饅頭分別有2隻和4隻兩種包裝。2隻裝售價2.2元,4隻裝售價4元,平均每隻饅頭的售價只有1元到1.1元。

評論

“放心饅頭”價格放心否?

對杏花樓食品廠新近“推出”的不加任何防腐劑的“放心饅頭”不惜大篇幅予以報導,給人的印象是杏花樓為自己的產品進行了一次成功公關;而其價格,卻讓人感到有點算不過賬來。

真正的“本色饅頭”原料就是麵粉、發酵粉(劑)和水,杏花樓的“放心饅頭”承諾不添加任何防腐劑和色素,也就是說回歸到“本色饅頭”起點,這當然是好的,堅持了“綠色環保”。饅頭的成本應該降下來才對。但是,在定價上卻讓人犯迷糊。

杏花摟的淡饅頭,分為2隻裝和4隻裝兩種,其中2隻裝的鏝頭,每袋賣2.2元(閔行區羅錦路店),而個頭比杏花樓饅頭大、分量也重的華聯超市自產的每袋2隻裝的淡饅頭,卻僅賣1.6元,也就是說,每隻同類分量、標準的淡饅頭,杏花樓比華聯超市的價格高出0.3元。

據從華聯超市貨架上調查,某種一級品牌麵粉,每公斤為4.8元,也就是折合每市斤2.4元;杏花樓袋裝淡饅頭,4隻裝每袋為480克,每袋連1市斤還不到。做饅頭前,揉麵粉是要加水的,蒸熟過程又要“吃”大量的水蒸汽,所以,1斤麵粉至少能產1.5斤饅頭吧?那么,杏花摟的“放心”饅頭,它的含水量比例是多少?它的麵粉、發酵粉(劑)成本占多少?包裝及運輸費用占多少?這么幾項算下來,杏花樓的“放心饅頭”價格就難以令人放心了。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人民關心,杏花樓提出饅頭不加防腐劑和色素等添加劑,這很好,其實饅頭本來就應該這么做,不需要在成份中搞什麼“科學進步”;但是,企業在產品“回歸”本色之時,一定不要搭車提價,定價應更合理。企業在宣傳自己新的“放心”產品同時,最好能公布成本及利潤率,因為這價格也是老百姓所關心的。

周義興:讓人不放心的政府指定“放心饅頭”

如果與在上海市場出現的“彩色饅頭”並引發社會關注的食品安全事件相比,顯然在結果上,這次上海市政府指定生產的“放心饅頭”上市,可以說有著一定進步含意。不過筆者也認為,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放心饅頭”是政府指定生產的,所以同時也有了讓人難以放心的地方。

因為就行政管理要求來講,顯然從上述上海的“放心饅頭”訊息可以看出,政府以指定特定的廠家生產“放心饅頭”方式,雖然可以在某種程度緩解社會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擔心。然同時也顯而易見,這樣的政府指定生產方法,及其從中所有的食品“安全”效應,實際上並非來自日常的有效與全方位的監管,而是來自政府對特定廠家、特定產品質量的保證。可以說一種政府信用。而這與政府所應承擔的市場食品安全監管要求對照,就容易令人不免會產生這樣一種“差別性”猜想:即與政府特別指定的廠家及其產品相比,政府對其他非政府指定的廠家與產品質量監管是否會因此存在差別?而倘若是,或者說人們會形成這樣猜想是正常的話,那是否也可以說,上海這樣的指定生產的“放心饅頭”行政管理模式,是否同時對其他非指定生產廠家及其產品是一種行政排斥,是一種歧視?倘若是,那這,是否又與相關的行政監管的公平公正原則不符?

其次就市場公平競爭影響講,或許不得不要承認,如果說競爭是市場經濟的生命,那就可以說在同一規則平台上展開公平競爭,就是市場經濟進步的保證。然而與之對照就顯然不難發現,上海以行政指定特定廠家所生產的“放心饅頭”模式,實際上在“指定”同時,就是一種對其他“非指定”廠家及其產品的行政排斥和歧視,應該說是一種行政對市場公平競爭規則扭曲。因為其中道理說來很簡單,因為市場經濟發展歷史事實早已證明,只有當市場產品質量信用是來自公平監管與公平競爭結果,而非來自行政特別(指定)傾斜時,產品質量才能說有了真正、長遠的產品質量保證。所以就此意義層面來衡量,上海靠行政指定所生產的“放心饅頭”,或許可以救急一時,但其中同樣也有著不能長遠且損害公平規則的令人不放心的地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