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遠冬粉

招遠冬粉

招遠冬粉:招遠是譽滿中外的“銀絲之鄉”,是龍口冬粉的發源地和主要產地。

特產簡介

招遠冬粉:招遠是譽滿中外的“銀絲之鄉”,是龍口冬粉的發源地和主要產地。招遠縣發明項酶法提取澱粉並同時生產豆類分離蛋白的新技術,目前正式申請國家發明專利。據介紹,這一技術將以生物技術改變冬粉傳統生產工藝,標誌著招遠市冬粉生產技術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獨特的黃金資源優勢和長久不衰的冬粉生產,使招遠以“金城天府,銀絲之鄉”的美稱飲譽海內外。外界對久負盛名的龍口冬粉產地一直不甚清楚,誤認為龍口冬粉即產於“龍口”,其實不然。2008年8月28日,第二屆黃金節“招遠冬粉產品展銷會”對“龍口冬粉”的起源、發展、歷史沿革用圖文以及音像的形式進行展現和說明,並展示了招遠冬粉行業的名優產品。

招遠冬粉 招遠冬粉

產品特點

招遠冬粉絲條細勻,光潔透明,質地柔韌,在水中浸泡48小時不發脹、不變色,食用爽口,味道純正。

產品傳說

民間有一種傳說,孫臏和龐涓跟隨師傅學藝,師傅讓他們發明一種“漿里來水裡去”的東西,二人經過苦苦琢磨,龐涓發明了豆腐,孫臏發明了冬粉。其實,任何發明創造都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的經驗總結,是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據資料顯示,招遠人民在北魏時期已掌握了澱粉生產技術,宋代開始了普通冬粉生產。最初以地瓜為原料,生產涼粉,為便於保存,人們試著將涼粉曬乾,偶然的機會產生了粉乾,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冬粉。原料在以地瓜為主的基礎上,逐漸加上高粱、豇豆、小豆、綠豆。後來發現綠豆冬粉晶瑩透明,最為爽口,也最耐儲存,於是綠豆逐漸代替了其他原料。

應對危機

受國際金融危機不利因素的影響,招遠市冬粉產業生產經營面臨嚴峻考驗。面對困難,冬粉產業適時調整策略,積極應對危機,在穩定根基和開拓思路的雙重合力下,堅持居安思危和危中求機的發展理念,一步步打牢根基、做大做強。危機來臨,行業又及時結合自身實際,調整思路,採取多項措施,努力實現平穩較快發展。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冬粉產業總產量5萬噸,銷售收入4億元,利稅7600萬元;出口2.12萬噸,創匯1600萬美元,同比增長16.8%。

生產技術高新化

招遠市積極引導冬粉加工企業加大對產品研發的投入,鼓勵企業開展自主創新,努力在行業領域掌握一批核心技術,擁有一批自主智慧財產權,造就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冬粉生產企業和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形成完善的產業鏈和創新能力較強的產業群。使全行業冬粉產品向系列化、精品化方向發展,冬粉工藝向先進性、適用性演進,冬粉鏈條向食用蛋白、膳食纖維等高端化拓展,大力推廣冬粉尾水產生的沼氣發電技術。日前,經國家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審核,煙臺雙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被認定為國家火炬計畫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成為國內冬粉行業首個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而公司投資組建的檢測中心也順利通過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認可,成為冬粉產業內首個“國家級實驗室”。 同時,招遠冬粉企業堅持科技合作與交流,加大科技成果轉化的力度,進一步搭建產學研的有效合作機制。煙臺雙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與武漢工業學院聯合研發的“豌豆冬粉廢水提取蛋白及綜合利用的研究與套用”技術順利通過專家組鑑定,一舉填補了國內行業空白,該技術被專家普遍喻為“廢水裡撈金”,將對整個行業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用,目前該技術已進入中試階段,投產後將大大延伸產業鏈條,提升行業的整體競爭力;煙臺大鵬果蔬食品有限公司與萊陽農學院建立了產學研合作基地和研發中心,進行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轉讓。目前,現在以科研機構與冬粉企業聯合為載體的成果轉化項目已達20餘項。

傳統產業標準化

國家質檢總局委託國家副食品檢測中心,對招遠市龍口冬粉產品進行國家監督抽查,經國家副食品檢測中心檢測,我市抽檢的13家冬粉生產企業的龍口冬粉、傳統工藝冬粉等20個樣品全部合格。截止目前,全市冬粉企業中有36家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6家通過了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4家企業通過了OHSAS1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23家企業獲得了原產地域保護產品,20家企業獲準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識。另外有三種產品獲得綠色食品證書,有83家企業獲得了QS(食品安全)認證,16家企業通過了HACCP(質量控制與監測)認證。

國內市場品牌化

為打造冬粉行業品牌,招遠市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採取做強品牌擴大內銷市場的策略,成功擺脫出口市場低價競爭的僵局。我市冬粉企業先後有十幾個品牌的龍口冬粉,被評為山東省級以上的優質名牌產品。煙臺金華冬粉有限公司的雙塔牌龍口冬粉、煙臺大鵬果蔬食品有限公司的六六順牌龍口冬粉兩種產品獲中國名牌稱號。雙塔牌龍口冬粉、冠珠牌龍口冬粉、六六順牌龍口冬粉獲中國馳名商標稱號;絲寶寶、雙塔、六六順、冠珠、塔林、瑞芳、金珠、金城等八種產品獲山東省名牌稱號,雙塔、絲寶寶、塔林、冠珠、石對頭冬粉圖形等五種產品獲山東省著名商標稱號。名牌產品被國內市場認可,已經有近20家冬粉企業的產品進入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等大城市的超市銷售,全面占領國內大中城市,取得了較為可觀的經濟效益,同時很好的規避了金融危機造成的不利影響。

出口市場多元化

危機下,中國對美國出口金額增速下降最為明顯,對歐盟日本次之,而對拉美和非洲等發展中地區的出口金額則影響不大。一直以來,我市冬粉產業都堅持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產品已經遠銷到韓國、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不斷開拓新興市場,有利的減小了金融危機的影響。今年1--5月份,招遠龍口冬粉出口11萬噸,創匯350萬美元,同比增長5.8%,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等61個國家和地區。

產品榮譽

招遠冬粉先後獲省優、部優、國優和國家質量金獎、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國優產品覆核金獎,並獲國際美食及旅遊協會授予的“金桂葉”獎,在世界上被譽為冬粉之王。

歷史發展

利用澱粉加工冬粉,在我國至少已有1400年的歷史。招遠冬粉生產的興盛,是在19世紀以後。1800年(清嘉慶五年),今宋家鎮北里莊村開設了專以綠豆為原料的冬粉作坊,成為現今保存的最古老的龍口冬粉作坊。1849年,宋家鎮徐家村徐登庸投資白銀1000兩,與人合資在招遠城開設“福聚”號粉莊,後其族人先後開設了聚太福、洪太福等粉莊,1859年洪太福又在招遠南部重鎮畢郭設分號,帶動了南部冬粉生產,使冬粉生產遍布招遠全境,但仍以北半部為主。當時冬粉由煙臺外銷。招遠冬粉生產的興旺,帶動了鄰近縣市的冬粉生產,但是外埠冬粉質量不一,導致煙臺市場冬粉質量雜亂,影響了招遠冬粉的信譽。1860年,徐氏四大粉莊在香港合設“洪太”經銷店,冬粉銷售不再由煙臺外運,改由龍口裝船運往香港,再由香港轉銷南洋、西歐等地。為區別煙臺冬粉,龍口粉莊在包裝物上標以“龍口冬粉”字樣,這就是龍口冬粉名稱的來歷。

1862年,清政府在煙臺設東海關,龍口設分關,促進了龍口冬粉的外運銷售。1914年1月,北洋政府決定開闢龍口為對外貿易商埠,至1918年建起碼頭。龍口開埠後,招遠人紛紛在龍口設立粉莊,大量收購出口冬粉,使龍口冬粉逐漸享譽海內外。

大量粉莊的設立,為冬粉生產提供了原料進貨和產品銷售渠道,極大地促進了招遠冬粉的生產。20世紀20-30年代,招遠的冬粉生產和銷售達到鼎盛時期。當時,僅招遠人在龍口設的粉莊即達108處,最為著名的是徐家的“洪”字門和石對頭的“德”字門。推粉不僅可以增加經濟收入,廢棄的粉漿還可以用來肥田,粉渣用來餵豬,促進糧油增收,形成了良性循環,所以從事者甚眾。現在80歲左右的老人回憶當時的情景說,當時僅在招遠南部到龍口這條送粉路上,設有十餘處騾馬店,送粉馱豆子的騾馬一天24小時絡繹不絕。

1933年《膠濟鐵路沿線經濟調查》記載,招遠冬粉品質優良,產量豐富,為全省冠,製造者多在縣境北部,年產十餘萬包,每包重180斤。當時招遠冬粉的生產數量,相當于山東其他各縣生產數量的總和。1934年版的《中國實業志》記載:“冬粉業為魯省特產……銷路甚廣。招遠所產,尤為著稱,據專業者統計,該縣農產百分之六十與粉業有關,每年輸往上海、寧波、廈門、香港、九龍、新加坡等處,占龍口冬粉出口額的百分之七十”。

招遠冬粉生產的興盛,和當地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特點有著密切的關係。招遠屬暖溫帶氣候,又位於渤海之濱。春秋兩季,空氣濕潤而清潔,陽光充足而不曝,風力一般在3-4級,水質甘甜而又軟硬適中,這些條件最適合於冬粉生產。招遠人民勤勞純樸,誠實耿直,信譽極佳,《中國實業志》稱“唯招遠所產,原料最純,為商販所信任”。作為傳統產業,冬粉生產缺少準確的理論數據指導,多靠技術人員及操作工人的感性經驗生產,冬粉質量好壞全在粉匠的判斷掌握之中。長期的生產實踐,使招遠的冬粉生產有了廣泛的民眾基礎,同時也造就了一大批經驗豐富的工匠,由於這些經驗往往全憑感覺,難以言傳,加之冬粉生產受自然環境影響較大,生產穩定性較差,所以埠外人或到招遠聘師,或來躬身學藝,但離開招遠這些獨具的優勢,產品質量就會大打折扣。

冬粉生產做為傳統產業長期以來一直沿用作坊式手工生產,生產工具主要有石磨、粉缸、沙缸、酸盆、芡盆、大籮、小籮及粉繩、粉桿等。其工藝是把和好的澱粉糊通過漏瓢孔漏成細絲,用開水煮熟經定型乾燥而成。工序主要有燙豆、磨碎、過濾、沉澱、打糊、采芡、漏粉、拉鍋、瀝粉、洗粉、曬粉等。建國以後,告別了一家一戶的作坊式生產體制,逐漸走向集體化專業廠家生產,生產工具和生產工藝不斷改進,由季節性生產走向常年性生產。改革開放以後,招遠人民大力發展傳統產業,實施“水中撈銀”工程,冬粉生產得以迅猛發展。1998年,全市專業冬粉生產廠家164個,年產冬粉9萬噸,銷售收入7億元,出口創匯5700萬美元。

龍口冬粉做為一種傳統特產,經過招遠人民的推廣和傳播,已經在全國各地開花結果。建國前流落他鄉的招遠粉匠在外地重操舊業,使冬粉生產在異域生根。50年代成立的北京清粿條絲廠,幾乎全由招遠人組成。全國各地冬粉生產的骨幹也幾乎都是招遠人,就連台灣的冬粉生產,也是招遠粉匠所為。改革開放以後,招遠粉匠更作為技術人才被外地延聘,極大地推動了外地冬粉的生產。據了解,招遠粉匠的足跡遍及北京、上海、河南、甘肅、湖北、安徽及山東各地,甚至遠赴越南、菲律賓等國。

由於龍口冬粉久負盛名,所以建國以後山東外貿部門一直沿用此品名出口,使其成為山東冬粉出口共有的品名。但是,龍口冬粉的娘家在招遠,招遠是最大的龍口冬粉生產基地,這畢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金光閃閃,招徠天南海北客;銀絲縷縷,牽動五湖四海情。龍口冬粉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世界各國的客商,聯結著金城招遠和世界人民的友誼。招遠所產的龍口冬粉銷往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贏得了“玻璃麵條”、“龍鬚”、“春雨”等美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