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成都武侯祠又名“漢昭烈廟”,是紀念中國古代三國時期蜀漢皇帝劉備和丞相諸葛亮的君臣合祀祠宇,是中國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廟。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是中國紀念諸葛亮名勝中最負盛名的一處。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除成都武侯祠外,還有陝西勉縣武侯祠、南陽武侯祠、襄樊古隆中武侯祠、重慶奉節白帝城武侯祠、雲南保山武侯祠和甘肅禮縣祁山武侯祠等。

基本信息

背景資料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武侯祠是紀念三國時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的祠堂,始建於西漢末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武侯祠占地37000平方米,古柏蒼翠,紅牆環繞。主體建築坐北面南,擺在一條中軸線上,依次是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西側是劉側是劉備陵園及其建築。二門至劉備殿與東西殿、過廳至諸葛亮殿與東西兩廂房,形成兩組四合建築結構。軸線建築兩側配有園林景點和附屬建築。祠內有蜀漢歷史人物泥塑像41尊,像高1.7~3米不等,均出自清代民間藝人之手。蜀漢君臣分列上下,濟濟一堂,這是成都武侯祠的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碑碣、匾聯、以及、鼎、爐、鍾、鼓等文物。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今山東沂南人,是中國歷史上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時他任蜀國丞相,業績斐然,死後受後追思,不少地方陸續修建起祭祀他的祠廟----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始建年代無資料可詳考。從詩人杜甫的“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的詩句推斷,祠堂早在唐代以前就建成了,而且為繁茂的柏樹所掩映。唐代的資料還說明,武侯祠與劉備墓和劉備廟毗鄰 。

整個武侯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積五十六畝(37000平方米),祠內翠柏森森,殿宇重重,布局嚴謹,莊嚴肅穆。成都武侯祠主體建築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武侯祠五重,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西側是劉備陵園及其建築。二門至劉備殿與東西殿、過廳至諸葛亮殿與東西兩廂房,形成兩組四合建築結構。軸線建築兩側配有園林景點和附屬建築。跨進漢昭烈廟,從大門到二門之間可見六通石碑聳立一道路二旁:四通清碑記述了當時建造和維修廟宇的情況,一通明碑介紹了祠宇的歷史沿革,而東側碑廊則聳立著那通被視為稀世珍品的"三絕碑"——“漢丞相諸葛亮武侯祠堂碑”。碑高367厘米,寬95厘米,立於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由唐朝著名的大政治家、當朝宰相裴度撰文、著名書法家柳公綽書寫,名匠魯建勒石上碑。"三絕碑"之稱始於明朝弘治十年(1497年),當時的四川巡按華榮在碑上題跋:“人因文而顯,文因字而顯,然則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本與垂宇不朽也”,讚美諸葛亮的功德與裴文柳書並稱“三絕”;清道光九年(1829年)華陽舉人潘時彬在纂修《昭烈忠侯陵廟志》時又對“三絕”提出新的見解:將文章,書法,鐫刻都出自名家譽為"三絕"。看來,二種說法都言之有理,只不過評論的角度有所不同而已。就碑而言,後說為是;但碑畢竟是碑,難與諸葛武侯的不世之功相提並論。雖說裴度也是一代良相,在平定叛亂中也建立了彪炳的功勳,後人多加推崇,但裴度也自知難望諸葛之項背,景仰之心溢於言表。

在武侯祠的所有建築中,劉備殿最高,建築也最為雄偉壯麗。劉備殿高大宏敞,正中供奉著3米高的蜀漢皇帝劉備的貼金泥塑坐像,諸多子孫中只有城破死節的皇孫北地王劉堪左側配祀。據說建廟之初原有“阿斗”劉禪配祀,但在宋、明二代被毀,原因就在於劉禪昏庸無能,破國降晉後竟又“樂不思蜀”,遠不如“寧可玉碎,不可瓦全”的北地王劉堪深得民心。劉備殿的東偏殿供奉著夜讀春秋的大將關羽,身後是手把青龍偃月刀的周倉和關羽的義子關平,西偏殿供奉著張飛,身後是張苞等人。顯然這是“桃園結義”定下的名分——同是五虎上將的趙子龍、馬孟起和黃漢升卻只有在過廳內盡人臣之禮了。劉備殿後即是過廳,兩廊各有清代民間藝人製作的真人大小的塑像14尊,塑像前都有一塊小石碑,鐫刻著功臣的生平傳略。那是蜀漢的文臣武將,東廊的文臣以“鳳雛”先生龐統居首,西廊的武將則是一身是膽的趙雲領先,稱得上是“出類拔萃,人才濟濟“了。沒有這一班左弼右輔的極力扶助,“扶不起的劉阿斗”怎能穩坐蜀中四十五年?
出劉備殿,穿過掛有“武候祠”匾額的過廳,就到了諸葛亮殿。儘管與劉備殿相比,建築低了一點——這也是封建時代君臣之禮——但卻是整個武侯祠光輝凝聚的焦點。殿的東西廂是書屋、客室,鐘樓、鼓樓峙立大殿二角。諸葛亮殿內供祀著諸葛亮的貼金泥塑坐像,羽扇綸巾,神態儒雅,那種“運籌帷幄之內,決勝千里之外”的鎮定從容更是威嚴自生。在諸葛亮的身後,左側是諸葛亮之子、蜀亡時死守綿竹的諸葛瞻,右側是與父同赴國難的諸葛亮孫子諸葛尚。塑像前有銅鼓三面,鑄於公元六世紀之前,傳說是南征夷蠻時所用。大殿後壁嵌有許多石刻,東壁是當代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諸葛亮《隆中對》,表達的是“三顧頻繁天下計,一朝開濟老臣心”的壯志雄心;西壁則是宋代名將、“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岳飛所書的諸葛亮《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名句傳誦千古,忠誠執著的浩然正氣氣貫長虹。殿內外匾對甚多,都是對諸葛亮的謳歌和追思,有郭沫若“好為梁父吟,志見出師表”,有雲“勤王事大好兒孫,三世忠貞,史筆猶褒陳庶子;出師表驚人文字,千秋涕淚,墨痕同濺岳將軍”的,其中最著名的當數清代四川鹽運使趙蕃的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據說此聯曾受到毛澤東主席的好評。六十年代毛主席曾評說“諸葛一生唯謹慎”,謹慎,是諸葛亮一生事業之所系,也是諸葛亮治國當政之道。不管是火燒新野還是水淹七軍,不管是借東風還是華容道,都是諸葛亮深思熟慮、穩操勝算的結果,即便是變起倉促的空城計則是他一生謹慎給人的震攝。如果說六出祁山是一如既往、精心籌劃的執著追求,七擒孟獲則是穩操勝算、攻心為上的長治久安。由此可見,“千古一人”的讚譽並非溢美之詞,於品德,於操守,於氣度,於智慧,於才幹,於忠誠,應是當之無愧。
出諸葛亮殿往西,過小橋、桂荷樓,穿過幽深的紅寺夾道,就到了劉備墓。劉備墓史稱“惠陵”封土高12米,有一道道地180米長的磚牆環護。史載,劉備於公元223年4月兵敗後病逝於白帝城,墓中還葬有劉備的先後死去的甘、吳二位夫人。在劉備墓前,情不自禁地想起西晉名士稽康的一句話:“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劉備究竟算不算英雄?比之項羽、劉邦,劉備遜色多矣。煮酒論英雄時的機警,三英戰呂布時的奮勇,三顧茅廬時的求賢若渴,攜民渡江時的愛民如子,似乎只是初起草莽時才有那種英雄本色。待到基業初成,黃袍加身,就難免心浮氣躁,忠言逆耳,剛愎自用,大敵當前,結記的只是個人恩怨,置諸葛亮和文武百官的勸諫於不顧,棄“匡扶漢室,拯救黎庶”的夙願如敝履,終於釀成火燒連營八百里,敗走白帝城,託孤永安宮的慘劇,蜀漢國勢從此而大衰,這樣的結局,不亦悲乎?民心是個秤,或許這也是先主廟香火不如丞相祠的重要原因吧。

歷史沿革

成都武侯祠內諸葛亮塑像,位於四川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由劉備、諸葛亮蜀漢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組成。始建於公元223年修建劉備陵寢。武侯祠(指諸葛亮的專祠)建於唐以前,初與祭祀劉備的(漢昭烈帝)昭烈廟相鄰。唐朝大詩人杜甫曾有詩寫到它:“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併入了“漢昭烈廟”,形成現存武侯祠君臣合廟。現存祠廟的主體建築是在清朝康熙年間公元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重建。196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成立博物館,2008年被評為四川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享有“三國聖地”之美譽。成都武侯祠現分文物區(三國歷史遺蹟區)、園林區(三國文化體驗區)和錦里(錦里民俗區)三部分,面積約15萬平方米。成都武侯祠是國內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主要勝跡,是成都市一個主要的旅遊參觀點。成都武侯祠是中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蹟博物館,以文、書、刻號稱“三絕”的《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最為知名。

景點概況

武侯祠(指諸葛亮的專祠)同漢昭烈廟、劉備墓(惠陵)相毗連。整個武侯祠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大門,二門,漢昭烈廟,過廳,武侯祠五重建築,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以劉備殿最高,建築最為雄偉壯麗。武侯祠後還有三義廟、結義樓等建築。大門匾額為“漢昭烈廟”。大門內至二門之間濃蔭叢中共有六通石碑,碑廊內是唐代“三絕碑”
兩側各有一碑廊,在西側碑廊內明碑全稱為《諸葛武侯祠堂碑記》,公元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立,四川巡撫張時徹撰文,碑身下有贔屓碑座。在東側碑廊內是唐代“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高367厘米,寬95厘米,公元809年(唐憲宗元和四年)立,碑文分為序和銘,有很高的文物價值,為國家一級文物。因文章、書法、刻技俱精被稱為“三絕碑”。祠內文物以“三絕碑”最為珍貴。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家柳公綽(柳公權之兄)書寫,名匠魯建刻字,都出自名家,此碑因文章、書法絕妙、雕刻精巧和所稱頌的諸葛亮的功德絕世,因此明代被稱為三絕碑。碑文對諸葛亮的一生,作了重點褒評;竭力讚頌諸葛亮的高風亮節,文治武功,並以此激勵唐代的執政者。碑文特別褒獎諸葛亮的法治思想,馬謖因失街亭被諸葛亮依法處斬,臨刑,馬謖哭著表示自己死而無怨。李嚴與廖立,兩人都是被諸葛亮削職流放的罪人,但他們也自甘服罪。當他們得知諸葛亮病逝,“聞之痛之,或泣或絕”。這些均屬史實,裴度據史褒評,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辭句甚切,文筆酣暢,使人百讀不厭。諸葛亮之所以為後人所敬仰,還因為他有著高尚的思想和作風,不利用職權謀私。
二門之後是劉備殿,為單檐歇山式建築。清人完顏崇實撰書“使君為天下英雄”聯位於昭烈殿:“使君為天下英雄,正統攸歸,王氣鐘樓桑車蓋;巴蜀系漢朝終始,遺民猶在,霸圖余古柏祠堂”。殿內正中有劉備貼金塑像,左側陪祀的是他的孫子劉諶。為什麼他的兒子蜀漢後主劉禪在這裡沒有位置?據說,由於劉禪昏庸無能,不能守基業,他的像在宋、明兩代幾次被毀,後來就沒有再塑。在蜀漢後主劉禪降魏時其子劉諶到劉備墓前哭拜,殺掉家人後自殺身亡,有戲文稱哭廟殺家。兩側偏殿,東有關羽父子和周倉塑像,西有張飛祖孫三代塑像。
劉備殿後,下數節台階(武侯祠低於漢昭烈廟,象徵古代君臣關係),是一座過廳,掛有“武侯祠”匾額。過廳兩側對聯:“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上聯集杜甫詩句,下聯董必武撰。由董必武所書。武侯祠是紀念三國時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後諡號“忠武”,故紀念他的祠堂稱作“武侯祠”。

諸葛亮殿
諸葛亮殿懸“名垂宇宙”匾額,兩側為清人趙藩撰書“攻心”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的聯文,是頗負盛名的一副對聯,借對諸葛亮、蜀漢政權及劉璋政權的成敗得失的分析總結,提醒後人在治蜀、治國時借鑑前人的經驗教訓,要特別注意“攻心”和“審勢”。正殿中供奉著諸葛亮祖孫三代的塑像。殿內正中有諸葛亮頭戴綸巾、手執羽扇的貼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銅鼓相傳是諸葛亮帶兵南征時製作,人稱“諸葛鼓”。鼓上有精緻的圖案花紋,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大殿頂梁由烏木製成,上書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諸葛瞻及其子尚在綿竹抗擊魏將鄧艾的戰鬥中身亡。)《誡子書》中“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此頂梁為武侯祠鎮館之寶,作為頂梁的烏木經炭十二測定,有13500年左右的歷史,而普通烏木只有3000到8000年的歷史,可謂是烏木中的極品。
諸葛亮殿西側是劉備墓,史稱“惠陵”。由諸葛亮親選寶地,葬劉備於此。《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八月,葬惠陵”。據《諡法》,“愛民好與,曰‘惠’”,故名劉備墓稱“惠陵”。陵墓中還合葬有劉備的甘、吳二位夫人。劉備墓前有清乾隆年間所立“漢昭烈皇帝之陵”石碑,陵墓建築由照壁、柵欄門、神道、寢殿等組成。陵前有規模較小的神道為清代所建。惠陵與武侯祠主要建築一樣亦為坐北朝南,緊鄰在漢昭烈廟與武侯祠西側,與武侯祠之間有紅牆夾道相連。
“惠陵”南側“武侯祠文物陳列室”,由郭沫若書題。陳列有出土的蜀漢文物複製品和三國歷史圖片。武侯祠的字畫、對聯甚多,其中以現代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隆中對》最引人注目。武侯祠還有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出師表》(歷來對此的真偽存有爭議,有一種說法,此前、後兩表實際上是明代士人白麟偽托岳飛之名所書)。

主體建築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武侯祠的主體建築坐北朝南,在一條中軸線上,依次是昭烈廟、武侯祠、三義廟、“結義樓”等。其西是惠陵陵園和“三國文化陳列室”等。祠內還有碑碣、匾聯、鐘鼓、聽鸝館、香葉軒等景區、景點,內容豐富。祠內有蜀漢歷史人物塑像50尊,多出自清代民間藝人之手。蜀漢君臣上下濟濟一堂,是成都武侯祠的一大特色。這些塑像群從清代起被人們視為喜神。武侯祠因歷史悠久、規模宏大、主題鮮明、文化博深而享譽海內外,每年前來參觀、遊覽、朝拜的遊客達一百萬人次以上。1780年來它在建設、維修、發展時又自覺、不自覺的將儒家文化、兵家文化作為了主體思想; 加之它又正好位於“三國正統”的蜀漢的首都,因此它理所當然的被中外遊客視為“三國文化”的聖地。
武侯祠的建築格局,歷史上也屢經變化。第一次大變是武侯祠的遷入。成都武侯祠始建於成漢李雄(303——334年在位)之時,位於少城內。杜甫於上元元年(760),拜謁武侯祠時,祠內已古柏森森,由此上推其始遷入年代約在南北朝。諸葛亮一生功績建樹得力於劉備三顧茅廬;蜀漢帝業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力於諸葛亮的忠貞智慧。把他們的紀念地遷到一起,良相伴明君,是儒家文化中君臣觀念的強烈體現,也是儒家文化為這個名勝景點注入的最強活力。武侯祠遷到惠陵、漢昭烈廟旁,三個景點共同構成了一個以三國文化為背景的景區,它對豐富這一景區的文化內涵、提高地位、擴大影響等都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宋代任淵《重修先主廟記》:惠陵有廟在其東,所從來遠矣,大殿南向,昭烈弁冕臨之,東夾室以後主,而西偏少南又有別廟,忠武侯在焉。明初發生了第二次大變化。據張時徹嘉靖二十六年(1547)《諸葛武侯祠堂碑記》說:“洪武初……,蜀獻王之國,首謁是廟,謂君臣宜一體,乃位武侯於東、關張於西、為文祭之。蓋自是武侯廢祠,而乃以其碑碑廟中。”明初“武侯於東,關張於西”,即將諸葛亮的像塑在劉備的東面,把關張的像塑在劉備的西面,事實上以前的武侯祠已“廢祠”。這次大變,將過去的當昭烈廟與武侯祠合為一殿,出發點是“君臣宜一體”,仍是儒家文化的君臣觀念在起主導作用。康熙十年(1671)維修時,又將明代的一殿分為前後兩殿,形成昭烈廟(昭烈殿、劉備殿)在前,武侯祠(忠武殿、諸葛亮殿)在後,前高后低的格局;又置文臣武將兩廊於前殿兩側,“如朝廷禮”,進一步突出劉氏皇權。這次變化仍保留了君尊臣卑的儒家文化主題。

博物館內景點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武侯祠占地37000平方米,古柏蒼翠,紅牆環繞。主體建築坐北面南,擺在一條中軸線上,依次是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西側是劉側是劉備陵園及其建築。二門至劉備殿與東西殿、過廳至諸葛亮殿與東西兩廂房,形成兩組四合建築結構。軸線建築兩側配有園林景點和附屬建築。祠內有蜀漢歷史人物泥塑像41尊,像高1.7~3米不等,均出自清代民間藝人之手。蜀漢君臣分列上下,濟濟一堂,這是成都武侯祠的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碑碣、匾聯、以及、鼎、爐、鍾、鼓等文物。
祠內有文物以唐碑最為珍貴。唐碑聳立在大門至二門之間,高367厘米,寬95厘米,憲宗元和四年(809年)刻立,裴度撰文,柳公綽書丹。此碑因文章、書法妙絕和所稱頌的諸葛亮的功德絕世,在明代即被譽為:“三絕碑”。劉碑殿高大宏敞,正中供高3米高的蜀漢皇帝劉備的貼金泥塑坐像。另有東西偏殿供奉著大將關羽、張飛等人。殿側兩廊各有問臣武將的彩繪泥塑坐像14尊,東廊的文臣以龐統居首,西廊的武將是趙雲領先。
諸葛亮殿內供祀著諸葛亮、諸葛瞻、諸葛尚祖孫三人的貼金泥塑坐像。諸葛亮羽扇綸巾,神態儒雅,頗有一代相風度。
劉備墓史稱“惠陵”封土高12米,有一道道地180米長的磚牆環護。史載,劉備於己於223年4月病逝於白帝城後,運回成都安葬;墓中還葬有劉備的先後死去的甘、吳二位夫人。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大門匾額為“漢昭烈廟”。大門內濃蔭叢中,矗立著六通石碑,兩側各有一碑廊,其中最大的一通在東側碑廊內,唐代“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立,有很高的文物價值,為國家一級文物,因文章、書法、刻技俱精被稱為“三絕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家柳公綽(柳公權之兄)書寫,名匠魯建刻字,都出自名家,因此被後世稱為三絕碑。 碑文對諸葛亮的一生,作了重點褒評;竭力讚頌諸葛亮的高風亮節,文治武功,並以此激勵唐代的執政者。碑文特別褒獎諸葛亮的法治思想,馬謖因失街亭被諸葛亮依法處斬,臨刑,馬謖哭著表示自己死而無怨。李嚴與廖立,兩人都是被諸葛亮削職流放的罪人,但他們也自甘服罪。當他們得知諸葛亮病逝,“聞之痛之,或泣或絕”。這些均屬史實,裴度據史褒評,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辭句甚切,文筆酣暢,使人百讀不厭。諸葛亮之所以為後人所敬仰,還因為他有著高尚的思想和作風,不利用職權謀私。

二門之後是劉備殿,為單檐歇山式建築。正中有劉備貼金塑像,左側陪祀的是他的孫子劉諶。據說,他的兒子蜀漢後主劉禪由於昏庸無能,不能守基業,他的像在宋、明兩代幾次被毀,後來就沒有再塑。在蜀漢後主劉禪降魏時其子劉諶到劉備墓前哭拜,殺掉家人後自殺身亡。兩側偏殿,東有關羽父子和周倉塑像,西有張飛祖孫三代塑像。兩側東、西廊房分別塑有蜀漢文臣、武將坐像各十四尊。東側文臣廊坊以龐統為首,西側武將廊房以趙雲領銜。

劉備殿後,下數節台階(武侯祠低於漢昭烈廟,象徵古代君臣關係),是一座過廳,掛有“武侯祠”匾額。武侯祠是紀念三國時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後諡號“忠武”,故紀念他的祠堂稱作“武侯祠”。諸葛亮殿懸“名垂宇宙”匾額,兩側為清人趙藩撰書“攻心”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的聯文,是頗負盛名的一幅對聯,借對諸葛亮、蜀漢政權及劉璋政權的成敗得失的分析總結,提醒後人在治蜀、治國時借鑑前人的經驗教訓,要特別注意“攻心”和“審勢”。正殿中供奉著諸葛亮祖孫三代的塑像。殿內正中有諸葛亮頭戴綸巾、手執羽扇的貼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銅鼓相傳是諸葛亮帶兵南征時製作,人稱“諸葛鼓”。鼓上有精緻的圖案花紋,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大殿頂梁由烏木製成,上書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誡子書》中“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諸葛瞻及其子尚在綿竹抗擊魏將鄧艾的戰鬥中身亡。

諸葛亮殿西側是劉備墓,史稱“惠陵”。由諸葛亮親選寶地,葬劉備於此。《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八月,葬惠陵”。據《諡法》,“愛民好與,曰‘惠’”,故名劉備墓稱“惠陵”。陵墓中還合葬有劉備的甘、吳二位夫人。劉備墓前有清乾隆年間所立“漢昭烈皇帝之陵”石碑,陵墓建築由照壁、柵欄門、神道、寢殿等組成。陵前有規模較小的神道為清代所建。惠陵與武侯祠主要建築一樣亦為坐北朝南,緊鄰在漢昭烈廟與武侯祠西側。與武侯祠之間有紅牆夾道相連。

成都武侯祠的字畫、對聯甚多,其中的現代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隆中對》最引人注目。武侯祠還有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出師表》刻石(歷來對此的真偽存有爭議,有一種說法,此前、後兩表實際上是明代士人白麟偽托岳飛之名所書)

主要看點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一進大門,濃蔭叢中,矗立著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被稱為“三絕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家柳公綽書寫,名匠魯建刻字。都很精湛,因此被稱為三絕碑。 碑文對諸葛亮短暫而悲壯的一生,作了重點褒評;竭力讚頌諸葛亮的高風亮節,文治武功,並以此激勵唐代的執政者。

碑文特別褒獎諸葛亮的法治思想,馬謖因失街亭被諸葛亮依法處斬,臨刑,馬謖哭著表示自己死而無怨。李嚴與廖立,兩人都是被諸葛亮削職流放的罪人,但他們也自甘服罪。當他們得知諸葛亮病逝,“聞之痛之,或泣或絕”。這些均屬史實,裴度據史褒評,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辭句甚切,文筆酣暢,使人百讀不厭。諸葛亮之所以為後人所敬仰,還因為他有著高尚的思想和作風,不利用職權謀私。他死後葬在陝西勉縣定軍山下。他在遺囑里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了,入殮時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隨葬器物。

步入二門,一座氣勢雄偉、寬敞的劉備殿呈現眼前。正中有劉備貼金塑像,左側陪祀的是他的孫子劉諶。為什麼兒子劉禪在這裡沒有位置?據說,由於劉禪昏庸無能,不能守基業,他的像在宋、明兩代幾次被毀,後來就沒有再塑。兩側偏殿,東有關羽父子和周倉塑像,西有張飛祖孫三代塑像。東、西廊房分別塑有蜀漢文臣、武將坐像各十四尊。

出劉備殿,穿過掛有“武侯祠”匾額的過廳,便到了諸葛亮殿。殿內正中有諸葛亮頭戴綸巾、手執羽扇的貼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銅鼓相傳是諸葛亮帶兵南征時製作,人稱“諸葛鼓”。鼓上有精緻的圖案花紋,為珍貴的歷史文物。 出諸葛亮殿往西可到劉備墓,史稱“惠陵”。

出“惠陵”是“武侯祠文物陳列室”,由郭沫若書題。陳列有出土的蜀漢文物複製品和三國歷史圖片。武侯祠的字畫、對聯甚多,其中以現代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隆中對》最引人注目。

中國國家一級博物館

博物館百科
更多博物館百科,詳見 微百科:博物館百科。
國家一級博物館,是中國國家文物局為加強博物館行業管理,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功能,促進博物館事業發展,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所有正式登記、註冊並接受年檢,具有文物、標本收藏保管、科學研究、陳列展覽功能的,對外開放的各類博物館,經該國家局組織設立的全國博物館評估委員會在綜合管理與基礎設施、藏品管理與科學研究、陳列展覽與社會服務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評議,並以打分方式產生的博物館最高等級劃分。
故宮博物院
中國科學技術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航空博物館
北京魯迅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
北京天文館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
天津自然博物館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河北省博物館
西柏坡紀念館
山西博物院
中國煤炭博物館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內蒙古博物院
遼寧省博物館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抗美援朝紀念館
旅順博物館
吉林省自然博物館
東北烈士紀念館
愛輝歷史陳列館
上海博物館
上海魯迅紀念館
浙江省博物館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江西省博物館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南京博物院
南通博物苑
蘇州博物館
揚州博物館
安徽省博物館
福建省博物館
古田會議紀念館
廈門華僑博物院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
海軍博物館
青島市博物館
青州市博物館
河南博物院
鄭州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
南陽漢畫館
湖北省博物館
武漢市博物館
湖南省博物館
劉少奇故居紀念館
廣東省博物館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自貢恐龍博物館
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鄧小平故居陳列館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遵義會議紀念館
雲南省博物館
雲南民族博物館
西藏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
延安革命紀念館
漢陽陵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
西安半坡博物館
固原博物館
韶山毛澤東故居紀念館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
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