惲姓

惲姓

惲姓在中國極少見,《中國姓氏大全》將惲歸為罕見姓,而在常州卻是常見姓。據統計,常州市惲姓位列第83位。惲姓代表人物有惲巍、惲代英、惲良等。惲姓的主要堂號有:“光裕堂”等。據張澍撰《姓氏尋源》載,春秋時楚國楚成王熊惲的後人,有的以祖名惲為姓,稱為惲氏。嗣後各朝時有置廢分合,改稱過蘭陵、永定,併入過曲阿、晉陵,析置過陽湖。鄱陽正式建縣是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當時屬九江郡稱作番縣。大業三年(607年),復改饒州為鄱陽郡,唐武德四年(622年),復置饒州,鄱陽隸屬依舊。

姓氏源流

惲(Yùn )姓源出有三:

出自羋姓

為春秋時楚成王熊惲之後,以祖名為氏。據張澍撰《姓氏尋源》載,春秋時楚國楚成王熊惲的後人,有的以祖名惲為姓,稱為惲氏。

出自楊姓

為西漢大臣楊惲之後,以祖名為氏。據《姓考》載,西漢大臣楊惲,官中郎將,封平通侯,因得罪宣帝被腰斬,其子為避難,以惲為氏,世代相傳。

出自鄆姓所改

據《姓考》載,惲氏本姓鄆,後改為惲姓,形成另一支惲氏。

遷徙分布

(缺)惲姓望武進(今江蘇常州本晉陵郡,隋滅陳,改晉陵郡為常州,始有此名。州治本為晉陵縣,唐分出武進,二縣同城。明並晉陵入武進,清又增置陽湖,仍為二縣。民國合為武進。今有常州市、武進市)、鄱陽郡(秦於今江西省鄱陽東置鄱陽縣。孫權移今鄱陽。又置鄱陽郡,治鄱陽。隋唐為饒州鄱陽郡)。

歷史名人

惲敬

惲敬(65世),字項旃,又字子居,八歲能寫詩,十五歲學漢魏賦頌,喜博覽群書,且喜專研、思考,獨出己見。惲敬自述:“男兒必有自立之處,隨人作計,不如同蚊同聲,蠅之同嗜。”張惠言稱惲敬‘事事為第一流’,稱其“出其言,則思於行。思其行,則務固其志。”惲敬在京都充鹹安宮官學教習時就認為欽定桐城文體為諸生寫文範例有探討餘地。他認為泰山雖高,但離天還有距離。桐城派文風堪稱一代典範,但豈能完美無缺!後人評說陽湖文派之文風較桐城派更善於汲取百家之長,文風更活潑,更自如,更新穎。清學者繆荃孫遵張之洞之囑。在撰文和書稿中將陽湖文派與桐城文派並列,從而首次確立了陽湖文派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清·《文苑傳》記載:“論者謂國朝文氣之奇推魏禧,文體之正推方苞,而介乎奇正之間者推惲敬。苞之文,學者尊為桐城派。至敬出,學者乃別稱為陽湖派雲。”數百年來,文壇公認惲敬、張惠言是陽湖文派的創始人。

惲敬(1757年-1817年),清代散文家。字子居,號簡堂,江蘇陽湖(今常州)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舉人。以教習官京師,歷知富陽、江山二縣,擢南昌府同知,改署吳城同知。

自幼喜愛駢文,後致力於古文,與張惠言同為“陽湖派”創始人。他的文章推崇孔孟之道,宣揚“性”“命”學說。著作有《三代因格論》《大雲山房文稿》等。

惲輪次子惲斆(字念旃,又字子由),太學生,貤封奉直大夫。

惲輪三子惲敷(字惠旃,號遜堂),乾隆甲寅舉人,歷任浙江臨安、嘉善等縣知縣,海寧知州,浙江鄉試內監。因為官清廉,政績卓著,其名祀於浙江嘉善名宦祠。惲敷有三個兒子,長子惲儉為吏部主事,晉贈通議大夫。

惲儉(66世),字次安。長子廣生為太學生。次子惲廣德,字彥生,陝西從六品。惲廣德兒子惲元復(68世),字伯初,號祖南,晚號蓮瑞老人,湖北候補知縣,以同知銜署興國州事,是清朝名臣、兩湖總督張之洞的高級幕僚,其書法繪畫均以南田(惲壽平)為宗,善花卉,是惲南田沒骨畫法惲氏傳人中的姣姣者之一,有《蓮瑞老人畫冊》、》、《榆園畫志》聞世。

惲元復長子惲祝三,辛未科副貢,江西候補知縣。

惲元複次子惲爵三,仕名宗培,湖北後補府經歷。其子惲代英、惲代賢均為名人。

惲代英

惲代英(1895年8月12日——1931年4月29日)(70世),字子毅,生於湖北武昌“毗陵惲寓”,武昌中華大學畢業,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之一,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黃埔軍校政治主任教官、中共黨團書記,曾參與組織、領導八一南昌起義(領導南昌起義的前敵委員會書記為周恩來,譚平山、李立三、惲代英、彭濤四人為前敵委員)和廣州起義(總指揮、蘇維埃主席張太雷,惲代英為黨代表、蘇維埃政府秘書長)。曾先後擔任中國共產黨組織部秘書長、宣傳部秘書長。惲代英是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骨幹中博學多才者之一,他在政治、哲學、教育、新聞等方面的思想和著作,在黨的建設、軍隊建設、青年運動、農民運動、婦女運動和統一戰線等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正確思想的形成曾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惲代英從1914年10月1日(19歲)在《東方雜誌》上發表《義務論》至1930年3月26日(35歲)在《紅旗》雜誌上發表《閩西蘇維埃的過去和將來》共發表600餘篇文章和譯著。1920年10月,惲代英在《東方雜誌》上發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的有關譯文。是年秋,受陳獨秀之託,翻閱了考茨基的《階級爭鬥》。該書對中共早期領導人的思想向馬克思主義轉化曾起到較大影響。毛澤東曾回憶說:“有三本書特別銘刻在我心中,建立起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這三本書是陳望道譯的《共產黨宣言》,惲代英譯的《階級爭鬥》和柯卡普的《社會主義史》(見斯諾《西行漫記》和《周恩來文集》)。近年,又新發現惲代英先後發表於《新青年》、《湘江評論》、《東方雜誌》、《少年中國》、《民國日報》、《紅旗》等報刊的文章300餘篇,約200餘萬字。

惲代英1931年4月29日犧牲,時年36歲。當時兒子惲希仲不滿三歲。惲代英犧牲後,惲希仲一度曾與毛澤東的三個兒子,蔡和森女兒蔡特,李立三女兒李力等在中國共產黨籌辦的上海大同幼稚園生活。幼稚園遭破壞後隨母親沈葆英輾轉多處隱居,於1942年隨叔惲代賢(即惲子強)和小姑惲代溫(即惲順芳)等自上海步行8個月去延安。後畢業於莫斯科航空學院,回國後,在航天局從事尖端科技研究工作。

沈葆英(1905—1989)湖北武漢人,女。原配沈葆秀( ——1918)之妹。1924年加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翌年加人中國共產黨。1926年與惲代英結為伴侶。大革命失敗後黨轉入地下鬥爭,她隨惲代英同志先後在香港任中央宣傳部宣傳幹事,上海中央組織部秘書,上海閘北區委婦女委員兼工廠支部書記等職,曾深入工廠組織工人鬥爭,組織女工夜校開展革命宣傳工作。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她主要做戰時兒童保育工作和家屬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她先後任西北保育院秘書,蘭州八一完小教導主任,西北軍區後勤部保育院院長,中央辦公廳一局幼稚園主任等職,1982年轉為離休。

惲代英胞弟惲子強(1899-1963.2.22),曾用名惲代賢,生於湖北省武昌鎮。中科院院士、化學家。1924年參加共產主義青年團。1925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到蘇北參加新四軍。是中國著名製藥化學家。曾任延安自然科學院副院長,晉察冀工業專門學校校長、化工研究所所長,東北工學院院長。曾參與中國科學院籌建,歷任中科院辦公廳副主任、編譯局副局長、中科院學部委員、中科院數理化部副主任,併兼任中國化學學會副會長、《化學通報》主編和編委會主任。主要著作有《微量和半微量分析》等。惲子強長子惲希良(1929—— ),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畢業,曾任中共中央辦公廳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審。惲子強幼子惲希友(1934—— )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政委。惲代英小妹惲代溫(即惲順芳,1926—— ),曾在延安中學、延邊大學、延安自然科學院就讀,後去莫斯科有色金屬及黃金學院學習,中南礦冶學院任講師、副教授,1987年離休。其從糧食生產丙酮的研究、滷水煉鎂熔氮化半工性試驗、RTV-1型熔鹽透視測試儀和MLL-1型鍍金透明式電爐等方面的研究及成果受到冶金部嘉獎。

惲代英世系:惲魁元(字燮臣,1682—1746年)——惲士璜(字子渭,號公望,1711——1792年)——惲輪(字其柄,號印槐,1734——1796)——惲敷(字子寬,號遜堂,1769——1829)——惲儉(字次安)——惲廣德()——惲元復(字伯初,1844——1911)——惲爵三(字樂夫)——惲代英

惲侃

惲敷次子惲侃,字次明,官至兵部司務。三子惲世臨(1817-1871),字次山,道光癸卯科舉人,乙巳恩科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吏部文選司主事、山西道監察御史、湖南布政使、湖南巡撫、兵部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兼署湖南學政、甲子科文武鄉試監臨官、閱兵大臣。同治元年,因政績惲世臨升任湖南布政使時,時逢兩江總督曾國蕃弟曾國荃攻金陵,圍城後軍火不繼,將士憂急。惲世臨得報後請湖南巡撫毛鴻賓速撥火藥30萬斤並派員星夜趕運,七天抵達,攻克金陵。翌年,惲世臨升任湖南巡撫後即領兵克復綏寧,在抵抗石達開等戰鬥中亦曾屢立奇功。惲世臨為官清廉,作戰勇猛。凡涉及國計民生之事,皆能當機立斷並付諸實施。在築堤抗洪、重現地方民生等方面,湖南民間有不少傳頌。其業績入編《清·國史館列傳》,工部尚書翁同龢為其築墓表德,翰林院編修俞樾為其作神道碑。惲世臨長子惲桂孫歷任保定府通判、直隸州知州。次子惲頌孫為兵部車駕司主事。三子惲俟孫為國子監學正銜,光祿大夫。四子惲炳孫(1854——1918)字季文,號五芝老人,光緒乙酉拔貢,內閣中書,文林郎。家學淵源,書法詩文,造詣皆深,兼工詞曲,偶寫蘭竹,並皆秀逸。父世臨為湖南巡撫;母戴青,號洗蕉老人,工書畫、善詩賦詞曲。五子惲秀孫為祁州知州。

惲小華

年輕有為的著名國防科技專家、英年被害於浙江的惲小華(1965年10月30日——2007年9月12日)(72世),亦出生在石橋灣惲家村。惲才華十六歲考入南京理工大學電子工程系,大四時保送中國科技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回母校工作後,歷任教授、微波工程研究中心和空間載荷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同時受聘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浙江加州國際納米技術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浙江中微科技電子集成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惲才華在微波毫米波射頻技術、射頻仿真技術、微波毫米波通訊技術、頻率合成技術、多晶片微組裝技術等方面撰寫論文數十篇,是微波毫米波技術行業國內排名前十名的專家之一。2007年,惲才華進入中國工程院院士侯選人名單。同年7月12日,不幸遇害,時年42歲。

著名中醫學家、文學家和翻譯家惲鐵樵(70世(1878—1935)名樹珏,以字行,別署焦木、冷風、黃山民。江蘇常州人。其先人大雲(子居)為桐城派古文家。鐵樵幼承家學,亦長於古文。1912年應聘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繼王蘊章主編《小說月報》,態度嚴謹,善於識拔人才,該刊聲譽極佳。1913年魯迅將處女作《懷舊》投諸《小說月報》,惲鐵樵贊其:“用筆之活,可作金針度人”;並逐段加評。程瞻廬的《蔡蕙彈詞》在《小說月報》刊登後,惲鐵樵付其稿酬四十元。後“復校一過,不勝佩服。覺前次奉贈四十元,實太菲薄”(鄭逸梅《惲鐵樵獎掖後進》)。又加奉稿酬十四元。嘗應商務印書館之約,撰《南北史演義》,十易其稿,終不滿意,毅然捨棄,以致有“大說家”之譽。錢基博評曰:“惲子生於衰季之世,閔流俗之慆淫,嫉貪夫之在位。故其所著書,輕祿仕,貴武俠,道男女好悅之辭,微言諷刺,不少概見。輒亦有與太史公之意相符者,豈匪太炎所謂有意於社會道德者歟?故其為文也,甚質而不俚,有先人大雲之流風焉。”(《說林》第十四集《敘》)著有長篇小說《聊齋志異演義》、《藥庵隨筆》。中短篇小說數十篇,迄未成集。其中的《工人小史》,是最早以工人為題材的作品,頗受好評。後因其子女誤於庸醫,遂棄文從醫,居然門庭若市,終成名醫。章太炎亦通醫術,與之過從甚密,相互切磋醫術。1935年7月26日去世。有 《藥庵醫學叢書》。

著名烈士惲雨棠(1904—1931)(70世),北惲西夏墅人,1922年經董亦湘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撰稿《商務印書館罷工宣言》並領導震動全國的商務印書館大罷工。後從黃埔軍校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併兼任中國革命問題課程的翻譯。回國後曾任上海市政工會負責人、中共南京市委書記。1931年2月7日,惲雨棠和夫人李文與林育南、何孟雄、柔石等23人被國民黨當局殺害,時年30歲。

北惲後裔惲前程(1920—— )(70世),曾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作戰參謀,1949年渡江戰役時任三野二十四軍司令部作戰科長,抗美援朝戰爭中任團長,回國後歷任空軍作戰部副部長、福州軍區空軍參謀長等職,曾指揮擊落首架美U2型偵察機。

文化名人惲建新(72世),筆名寒村,齋號鼎廬,1945年生,漢族,江蘇武進人,畢業於江蘇師範學院,大學學歷,副研究館員。習書從李北海、顏真卿入手,下沿宋蘇軾、米芾及明清王鐸、傅山、祝允明、王寵、董其昌、何紹基、趙之謙諸家,又反溯懷素、張旭、二王,亦涉獵漢魏碑刻,對近代謝無量、林散之等亦頗心儀,逐漸融會貫通,形成自家面貌,作品風格清新暢達、峻拔瑰麗、華美曠放。擅長隸書、行草書,對大草尤有心得。作品曾選送至日本、韓國及台灣地區展出,並被多家博物館收藏,擔任過全國五十書家《五體書法臨摹示範VCD》傅山草書作品示範拍攝。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國畫院、南京博物院、南京書畫院特聘書法家,中國滄浪書社社員。曾出版《麥青春》小說集和小說《瑞雪兆豐年》、《國藥》等多部。其書法揚諸名家之長,墨跡清新暢達,峻拔瑰麗,擅長行書、草書、隸書,所書大草,尤為世所重,其作品曾在日本、韓國及港台地區展出。曾出版草書作品集,作品被多家博物館收藏。

南惲有名望的大家,亦是枚不勝舉,簡述惲鎡(號敬齋,57世)一支可見一斑。惲鎡之子惲訓(號南陽,58世),邑庠生,其子紹芳(號少南,59世)幼時文靜聰明,稍長百攬群書且過目輒成誦,為嘉靖癸卯科舉人,丁未科進士(二甲第三名),歷任刑部河南司主事、湖廣按察使僉事、福建布政使左參議。著有《林居集》十二卷、《考盤集》四卷、《少南先生文集》十五卷。據《惲氏家乘》載:《常州府重修城隍廟碑記》、《龍城書院教士樂育記》、《里社祀龍記》、《言道輿行道說》、《孟河議》、《胥城濬河》等均由惲紹芳撰文。惲紹芳長子應龍,邑庠生。次子應侯,三子應雨,幼子應明均為太學生。其孫日初(太學生),厥初(進士)、本初(內閣中書)皆為族中名人。

惲日初(61世)(1601—1678),字仲升,號遜庵,由庠生入太學,崇禎癸酉副榜方正。因帝之詔,上《守御十策》,未被採納,遂然歸里,後隱居天目山。曾參與抗清,當過和尚,晚年以講學為己任。其名崇祀道南書院,《東林書院志》載有其事跡。著有《見則堂文古集》、《不遠堂詩文集》、《惲遜庵先生文稿》、《見則堂語錄》及《野乘》五卷,《劉志節要》十四卷等。據《惲氏家乘》記載:《題重修郡城隍碑亭》、《重修胥城龍潭庵記》、《論道疏》、《與萊陽姜吏部書》、《與陳司馬辭修志書》等亦均為惲日初撰寫。

惲壽平(62世)(1633—1690)一名格,字正叔,號南田。惲壽平是惲日初幼子,自幼聰明,凡父授之書,上口即能解義。“8歲詠蓮花成句,驚其塾師”。11歲時,因父不滿明末政治腐敗離京返鄉後帶其二兄及他攜書三千卷隱居浙江天台山。翌年,明亡。清·順治三年六月,清軍挺進浙江,惲壽平兄弟三人隨父逃到福州。由於壽平在戰亂中隨父常與奇人俠士交往,練就了壽平遇事鎮定自若,機靈果斷的氣質。當建寧義軍將領王祁知道惲日初南下後,即下書邀其到建寧共商抗清復明大計。日初遂派幼子壽平單身去建寧明察暗訪義軍情況。此時壽平才15歲。日初到建寧後,王祁常問計於日初。不久,浙、閩總督陳錦率領6萬清軍圍攻建寧,惲壽平與仲兄惲桓參加守城戰鬥(此時,其父外出求援不在城中,惲壽平長兄惲楨與副將謝南雲率兵攻打浦城時已戰死),堅守百餘天后終因糧草不繼失守,壽平與仲兄被俘。巧逢總督陳錦亡妻欲請人畫首飾形模,有人推薦壽平。陳妻見壽平神態、相貌出眾,進退從容,遂蓄為子。壽平20歲時,隨總督夫人到杭州靈隱寺燒香,看到離散多年的父親……後由寺中名貫東南的具德和尚出面誆騙夫人,說壽平之命不長,唯有留寺為僧,勸她舍子從佛……夫人哭泣而去。不久,惲壽平隨父返回常州,其父一度“杜門著門,並以課子為務”。壽平隨父讀書之餘,以作畫補助家用。

惲壽平幼時學畫的啟蒙老師是伯父惲向。惲向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大家,壽平經常向他請教山水畫的用筆、用墨技巧並以北宋徐崇嗣為宗研習沒骨花卉畫技,深得其韻且有獨創。惲壽平是清初最傑出的畫家之一,與當時的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和吳歷並稱為“清初六大家”。因他在沒骨花卉畫上的創造性成就和影響,被譽為“常州畫派”或稱“惲派”。他的書法得褚遂良神髄且獨具一格。他的詩為“毗陵六逸”之首,故有惲壽平“詩、書、畫三絕”之說。清高宗乾隆亦鍾愛惲壽平作品,曾在惲壽平十三幅畫稿上親筆題詩。惲壽平的主要著作有《甌香館詩集》十卷,《南田題畫詩》一卷,《惲南田畫跋》五卷,《畫鑒評》一卷,《壽平尺牘》二卷。

惲氏後裔中學惲壽平的字,學惲壽平的沒骨花卉和山水畫的人不少,《毗陵畫征錄》載惲氏書畫家40人,秦耕海編纂的《常州書畫家傳》一書中惲氏族中書畫家有五十餘位,其中女畫家13位。綜觀《惲氏家乘》、《國朝畫征錄》、《光緒陽武縣誌》、《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及《常州畫派研究》(葉鵬飛著),惲氏宗族中傳承惲壽平畫風最有名氣,最有成就者有:

惲源濬(66世),字哲長,善吹鐵簫,因自號鐵簫,歷任天津縣丞、大名府通判,尤善畫淡墨牡丹和梅、蘭、竹、菊,畫面上亦善題詩、題句,詩、書、畫俱佳。當時天津人以有無他的畫作而論雅俗。女兒惲懷娥,惲懷英自小隨父習畫,作品清雅超脫,頗有甌香神韻。惲懷娥善畫花果,以寫生為主。其妹惲懷英,作畫落筆雅秀,設色明淨,善畫墨菊。

惲鍾嶐(65世),惲壽平族重孫,畫學南田,其女惲冰,字浩如,又字清於,號蘭陵女史,是惲氏畫家中傳世作品最多的女畫家。善寫生,用粉精純,其畫得到乾隆帝的題詩誇獎。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市博物館、常州市博物館都有她的畫作。其子鳳朝、鳳梧、鳳儀亦工寫生。其妹惲玉亦曾以鬻畫謀生,惲玉之子畫技高超,曾為狀元錢維城代筆作畫。

惲珠(1771~1833)字星聯,一字珍浦,晚號蓉湖道人,又稱蓉湖散人,自稱昆陵女史,清代江蘇武進(今常州)人。惲壽平族孫女,肥鄉典史毓秀女,滿州泰安知府完顏廷璐妻,能詩善繪,閨中有“絕”之目。教子有成,子完顏麟慶,官至河南總督。其母莊氏,出自名門,嫻熟詩書。惲珠幼年聰穎,好讀書,稍長工詩工刺繡並從族姑惲冰習畫(常州市後北岸73號最後一廗小樓是惲珠的出生地,亦是她從族姑惲冰習畫之處),其畫與惲冰神似。當時,常州人稱惲珠為“閨中三絕”。一次,惲珠隨父參加直隸肥鄉知縣完顏公岱家宴,完顏太夫人見惲珠才貌出眾,深為喜愛,又聞知她詩名傳稱鄉里,便當面以錦雞為題試詩。惲珠即揮毫寫下“閒時清波照彩衣,遍身金錦世應稀。一朝脫卻樊籠去,好向朝陽學鳳飛。”太夫人大為驚奇,鼓掌讚賞。即托人說合,聘惲珠為媳(此時惲珠才14歲)。惲珠18歲嫁鑲黃旗人完顏公岱之子完顏廷璐,婚後隨夫輾轉蘇、浙、魯等地。其夫曾任知府、知州,為政清廉,處事明決,受惲珠相助殊多。惲珠長子完顏麟慶(1791-1846)11歲就能作古詩,19歲中進士,歷任內閣中書、河南按察使、湖北巡撫,處事精勤,為清代名士。次子麟昌為廣西知府,長孫崇實官至工部尚書。惲珠繪畫繡品名作有《東園圖》、《百花》等,編著刊刻書籍有《紅香館詩詞》二卷(其中有惲珠所作詩七十八首、詞六首,由高顎作序,嘉慶19年刻),續集10卷(由其孫女妙蓮續成),《蘭閨寶錄》6卷(惲珠自撰序文,道光11年刻),《鶴背青囊集》(惲珠詳考傳方,手錄而成),《李二曲集》26卷(惲珠自撰序文,道光8年刻),《惲遜庵先生遺書》(道光年間刻)。著有《紅香館集》,纂有《蘭閨實錄》及《國朝閨秀正始集》,並傳於世。

在畫壇和民間享有盛譽的惲氏畫家尚有惲光業(68世),字畹香、畹薌,曾任安徽知府,常州市博物館藏有他的《撫家南田翁本》四條小屏,畫面疏逸,設色古雅並配有五言律詩,書法飄逸,其書畫皆師惲壽平。68世以後惲氏在字畫有名望的大家有惲彥彬、惲毓齡等。惲彥彬玄孫惲振霖(73世),長期從事中國畫的教學和創作,對先祖惲壽平畫風頗有研究,擅長色暈、水暈技巧,潑墨自如且善精緻細琢。大師陸嚴少贊惲振霖作品“不失古法又不泥於古,新腔迭秦,獨出冠時,創新傳統,二者兼備,相得益彰。”惲振霖的作品既得益於惲壽平色染水暈技法,又運用了現代印象派的色彩學,使水、粉、色、墨相融相滲,達到以色傳神。其作品曾應邀赴香港展出,《港人日報》、《星島日報》均以“惲振霖和他的沒骨法”為題作專題報導。海峽之聲電台以“享譽台灣島的著名畫家惲振霖”為題報導了他的畫藝。他曾為畫宗惲壽平、七君子之一的史良畫像,應邀為船王包玉剛畫肖像。曾發表《惲壽平與沒骨寫生法》等多篇論文,曾出版《惲振霖畫集》,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待遇。

惲振霖(1928.6—)別名雨林,江蘇常州人。195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1961年入江蘇省國畫院,從傅抱石、錢松喦研習傳統繪畫。擅人物,兼作花鳥、山水。工寫兼長,所作工筆,筆墨精細,形象逼真;所作寫意潑墨如雨,渾滋灑脫。1956年《送給工地戰士們》等2幅作品獲“福建省青年美術作品展覽”二等獎,1963年《黃山採藥》(合作)獲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一等獎,1964年《喜豐收》、《授槍》等4幅作品參加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其中《授槍》(合作)為中國美術館收藏,1987年《趕集》、《新雨初霽》等作品入選“華東地區扇面冊頁畫展”。《七佛說法圖》、《千里岡嶺出長河》、《坐擁群花度歲寒》、《蛺蝶戲荷》、《穠蔭》等,也先後在國內外展出及在報刊上發表。致力於惲壽平及其藝術成就的研究,發表《惲壽平與沒骨寫生法》、《我愛花好秋更麗——論惲壽平人品與畫品》等論文。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安徽省中國畫研究會理事,中國人物畫研究會理事,安徽師範大學藝術系美術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惲壽平謝世後的數十年里,常州他姓青睞者眾多,浙江、安徽等地畫家僑居常州臨幕者多人,全國各地有記載之拜學者有數百人,以致惲壽平的畫風引入皇宮,受到康熙、乾隆等帝王和仕宦們的鐘愛。

在惲氏後裔書畫家中亦有從事他種畫法的姣姣者。如廣州美院教授、油畫系主任、研究生導師,我國著名藝術教育家、著名肖像畫家、雕塑家惲圻蒼(70世)(1932—— )。他上世紀50年代就為中國軍事博物館繪製油畫《洪湖黎明》,60年代為中國美術創作《焦裕祿到蘭考》,70年代創作的《毛主席教育全家幹革命》曾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展出並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單幅發行。80年代創作的素描《夜深》,在第六屆全國美術展展出並被廣東美術館收藏,油畫《惲代英在“五卅”》被南京雨花台烈士紀念館收藏並在館內長期展出。90年代,他先後創作不同尺寸的鑄銅浮雕《近代中國放眼世界第一人—林則徐》4件,獲1997年中國藝術大展優秀作品獎。其中一件作為國家禮品贈送香港特區政府,另三件分別被北京人民大會堂香港廳、虎門鴉片戰爭博物館、澳門林則徐紀念館收藏。其油畫《考察》(原名蔣校長考察學員)被廣州黃埔軍校收藏。2005年為南京雨花台烈士紀念館創作2.9米高的惲代英鑄銅塑像已被永久陳列於館內大廳。惲圻蒼曾為孫中山、毛澤東、惲代英、魯迅、冼星海等名人畫像,曾應邀為革命老人譚天度、著名國畫家關山月、著名政治活動家陳香梅等畫油畫肖像。曾出版《惲圻蒼油畫專輯》、《惲圻蒼肖像藝術》等大型畫集。1947年畢業於中央大學藝術系的惲宗瀛(72世)(1921—— )師從徐悲鴻、傅抱石大師。其畫注重構圖,用墨淡雅,善長畫馬,深得徐悲鴻畫馬神韻,是徐悲鴻學生中的出類拔尖者,是江蘇美術書法教育研究會理事長,江蘇省水彩畫研究會名譽會長、南京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徐悲鴻美術學校校長。

惲壽平伯惲厥初(61世)(1572—1652)(字伯生,號膴原,自號知希居士,萬曆甲辰(1604年)進士,曾任陝西布政使、光祿寺正卿。曾經手營造長生巷府邸。崇禎二年,明重兵集錦州,清軍向京都進犯時京城兵力不足,惲厥初即從長沙調五千精兵,保衛京都三年,後因病歸老常州。明亡後,曾於長生巷府弟(現常州賓館內)匿藏逃亡王子朱慈炤。順治八年,多爾袞到江南搜捕王子,朱慈炤逃往鄉下避難中在魏村被俘,惲厥初亦因牽連入獄。多爾袞為籠絡江南名士,將其釋放歸里。惲厥初回常後聽聞朱慈炤已被害,痛哭不止,數月後鬱悶而死。其主要著作有《素園集》、《知希庵稿》、《天均閣彙編》等。

清朝初期,惲氏子孫拒絕科舉,不為朝官,清廷實行緩和滿漢矛盾政策後,惲氏參加科舉應試,遂舉人進士輩出。清朝中葉,住城內的惲氏已分住多處。住在後北岸的惲氏後裔出了道光庚戌進士惲鴻儀(刑部主事),住在麻巷的出了同治辛未進士惲彥彬(禮部侍郎),住在青果巷的惲氏出了浙江巡撫惲祖翼、內閣中書惲祖貽和常州名紳惲祖祁,長生巷老宅(今常州賓館內)住著道光戊戌進士,江西巡撫惲光宸。

按房次,先寫惲夢甲(68世)之子惲彥彬及其後裔。惲彥彬(1838-1920)(69世),字次遠,晚號樗園,同治庚午舉人,辛未科二甲第一名進士。歷任翰林院侍講學士,侍讀學士,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工部侍郎,國史館纂修,日講起居官,鹹安宮總裁,癸未科會試同考官,庚寅恩科武會試副總裁,廣東鄉試正考官,江西鄉試正考官,廣東學政,誥授光祿大夫。惲彥彬為官清廉,博學多才,詩、書、畫皆精。其子學基(70世),廣東試用道。長孫福成(71世)(1880一 )字履伯,邑庠生,賞二品蔭生,廷試第一名,以通判署南昌府總捕,江防同知。次孫福鴻,附貢生,工部主事,後任河南鄧縣、榮陽等縣縣長。季孫福鈞,國立法律學堂畢業,歷任浙江海寧等縣縣長。惲福森(1891一]964)字季英,江南高等學堂畢業,歷任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兼秘書,暨南大學教授,中法大學教授,江蘇省第五中學(現名江蘇省立常州高級中學)校長,中華書局編審。惲彥彬曾孫魁耀(72世),北京法政大學畢業、魁印(北洋大學畢業)、魁臨(復旦大學畢業,台灣招商局某部主任)、魁宏(清華大學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碩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毅然回國,歷任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教授,天津市第三至第八屆政協委員。長期從事有機化學教學和教材編寫,在國內外雜誌發表論文數十篇,主編和合編、審核有機化學教材十部。其主編的全國統編教材《有機化學》獲國家優秀教材獎。惲魁宏是我國有機化學的奠基人和學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待遇。魁龍(上海大夏大學畢業)、魁偉(上海交通大學畢業,中國知名重型機器設計專家,其女惲爽歷任常州市僑聯副主席、常州市十四屆人大常委、常州市僑辦副主任)、魁毓(上海同濟大學畢業,先後在燃料工業部、電力工業部、水利電力部任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惲光宸、惲光業兄弟倆與惲彥彬父親惲夢甲是同一個祖父。

惲光宸(68世)(1802—1860)字薇叔,號濬生,道光壬辰科舉人,戊戌科二甲第二名進士。歷任武英殿纂修,國史館協修,河南鄉試正考官,兩廣鹽運使,江西按察使、布政使,兵部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江西巡撫兼提督。御賜親筆福字,誥授榮祿大夫,振威將軍,其業績入編《清·國史館》

惲光宸有三個兒子,長子彥琦(1828—1893),字莘農,鹹豐乙卯科舉人,鹹豐己未科進士,曾任禮部主事、兩署按察使等職。誥封奉政大夫。其子毓嘉(70世,彥瑛長子來嗣),字孟樂,光緒乙酉科舉人,壬辰科二甲第一名進士,曾任國史館總纂、翰林院編修各國政藝通考等,二品銜,京察一等,誥授奉政大夫。惲毓嘉長子寶元(71世)(1879—1907)字翊虞。自署篆情侍史,庠生,員外郎銜,陸軍部武庫司主事兼武選司行走,授奉政大夫。妻袁氏丈夫死,先服毒,繼絕食自殺為“惲氏三烈婦”之一。惲寶元子澍年(72世,惲寶惠次子來嗣),字慰甘(1907—1999),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員。畢業於保定高等警官學校,在國民黨時期曾在鐵道部路警總局任科員,抗戰開始調鐵道部擔任軍運工作。後歷任資源委員會科長、戰時運輸管理局總務處長、第四區公路局副局長兼第四運輸處副處長。1949年棄暗投明奔赴解放區,受到黨和政府的歡迎。曾任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交通處專員,抗美援朝時期任東北軍區後勤部材料處副處長,後因歷史問題受審查並重新分配到青海省新生建築公司工作,1956年因工傷退職回北京。1985年聘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史館館員。夫人濮思棠(1908—2003)字佩霞,江蘇溧水人,工詩詞。其長子延世(73世)(1925—— )字伯愷,交通大學畢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柳州鐵路局副總工程師,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第五屆常委,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主同盟第六、第七屆中央委員。兒子惲綿(74世)曾任廣西農科院科研處處長、人事處處長,2000年參與籌建並經營中國德利得物流公司任總公司運營總監,並被清華大學、天津大學聘為兼職教授,研究生指導老師。惲延世胞弟惲奉世,先後任農業部、農牧漁業部、國家農懇總局工程師和教授級高級農藝師及熱帶作物處處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待遇。

惲光宸次子彥瑛,字士莪,舉人,大理寺司務,誥授中憲大夫。其子毓嘉為進士,丁嗣兄彥琦。

惲光宸幼子彥瑄,字少薇,舉人,內閣中書,誥授奉政大夫。其子毓鼎(1863—1918),字薇孫,一字澄齋,光緒壬午科鄉試第一名,己丑科進士,歷任翰林院侍講學士、侍讀學士,日講起居注官、鹹安宮總辦、武英殿編書處總辦、憲政研究所總辦,曾兼任光緒乙未科會試考官,辛丑、壬寅併科會試考官。二品銜,御賜壽字和安樂康平春條、瓷盤、銀盤及銜筆大吉迎祥方斗,誥授資政大夫。其主要著作有《三國志評》、《前奏書》、《金匱新注大略》、《金匱瘧疾篇正義》、《澄齋醫案》、《澄齋詩鈔》、《澄齋文稿鈔存》、《澄齋奏議》、《李氏(兆洛)歷代輿地沿革校勘記》、《崇陵傳信錄》、《澄齋日記》等。惲毓鼎在慈禧、光緒身邊盡職19年,遇事敢於直言,其奏章內容及涉政治、軍事、興教育人、選賢任能、以及興修水利、植樹造林、發展工業、繁榮商貿、防災賑濟、除奸鋤惡等各個方面。

惲厥初(60世)的子孫中,自63世惲驌、惲啟巽至70世的惲毓嘉、惲毓鼎的8個世代中出了9個進士。如加上明朝的惲紹芳、惲厥初,惲鎡一門出了11個進士,25個舉人,41名太學生。惲彥彬、惲毓嘉先後均獲二甲第一名進士,叔侄傳臚,更是名貫東南。

惲毓鼎長子惲寶惠(1885—1978)(71世),字公孚,一字訥葊,曾用名履誠。歷任陸軍部秘書長,憲政籌備處坐辦,陸軍大臣行營秘書長,陸軍部承政司司長。北洋政府期間曾任禁衛軍司令處秘書長,正紅旗蒙古都統,總統府秘書,國務院秘書長,蒙藏院副總裁,故宮博物院總務處長。曾任偽滿政府內務科長,北京財政局長,實業總署合作局局長。1947年曾回常州長生巷舊居(現常州賓館內的‘靜園’民間稱惲家花園),主編《惲氏家乘》(第十三次續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專員,,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北京西城區政協委員。曾受到周恩來、陳毅等器重,“文革”中受到周恩來保護。惲寶惠閱歷豐富,知識淵博,書法上深有造詣,北京中山公園中山堂等處匾額為其所書。晚年在應邀參加葉劍英80壽宴時當場在潘素繪畫上揮毫題詩一首(此詩畫由鄧小平收藏)。晚年潛心研究清史,著有《清末宮廷貴族之生活》。

惲光宸之弟惲光業(68世),字畹薌,太學生,曾任江都縣丞,安徽靈璧知縣,加知州銜,安徽後補道。因軍功和山西賑捐事受朝廷誥封榮祿大夫。

惲光業長子祖貽(1833—1881),字杏耘,鹹豐戊午科舉人,內閣中書,協辦侍讀,國史館、方略館、王牒館總校官,浙江海關監督,浙江督理糧備道,賞加二品頂戴,誥授榮祿大夫。

惲光業次子惲祖翼(1838——1902),字叔謀,號菘耘,舉人。舉人出身。以知縣累官至武昌(今武漢市)道。鎮壓王覺一教民起義。1889年(德宗光緒十五年)後歷任湖北督糧道,漢、黃、德道兼江、漢關監督。1895年晉湖北按察使。次年遷浙江布政使,任內開挖嘉興(今嘉興市)泖河,疏港建閘,以資蓄泄;疏浚杭州上塘河,灌溉臨平、喬司等處農田三十餘萬畝;改上虞南塘土圩為石壩,免為水患。1900年代表巡撫加入張之洞、劉坤一發起的“東南互保”。尋授浙江巡撫,鎮壓衢州(今衢州市)反洋教鬥爭。後病死。特加頭品頂戴、兵部尚書銜,都察院右都御史。因在湖北築堤濬河、督糧徵稅和在蘇皖防災賑濟及在浙江嚴懲貪官、親領官兵緝匪安民等方面頗有建樹,深受同僚和百姓稱頌,其業績入編《清·國史館列傳》。其長子毓良(70世)太學生,直隸知州。次子毓珂,太學生,議敘郎中,字謹叔,號醇庵,善詩文。

惲祖祁(1843——1919)(69世,惲光業幼子,惲光烈嗣子),原名祖源,字心耘,號萊叟,太學生,曾任湖南零陵縣知縣,因軍功晉湖南補用道後補知府,加三品銜。因在主持湖北唐心堤工程中立功,賞加二品頂戴。在任福建興泉永道(今名廈門)道台期間,與日本交涉時力爭主權,言詞激昂,朝廷怯懦,惲祖祁被調任延建邵道。惲祖祁憤而請休返回常州。後奉旨督辦九省轉運,常與各省總督商洽,無事不成。惲祖祁曾就任江蘇江防營統領。不久,請辭返里,與鄉紳籌辦學堂(今江蘇省立常州高級中學)。與族人惲鴻儀(庚戌科進士)悉心規劃,慨籌巨資,合謀建造毀於兵燹的上店惲氏南分宗祠。為仰承祖訓和仿宋朝賢士範文正設義田利民,惲祖祁與侄毓榮、毓齡等籌辦義莊。叔侄將坐落於武進、陽湖、丹陽等地的1339畝田地和銀13391兩捐出,並在常州東下塘(靈觀廟東首)購地九畝六分二厘建造義莊祠(計30餘楹)。歲收田租,除繳納稅賦和祭掃費用外悉數贍助孤寡病貧者。受族人推薦,惲祖祁於1916年主持之《惲氏家乘》第12次續修。

惲祖祁長子毓昌(70世),字春生,一字禹九,太學生,曾任兩淮鹽運判,因辦理淮北賑務功績,賞加二品銜,誥授資政大夫。民國初年曾入張少軒部從事戎務,後回常州,盡力桑梓。1924年,張宗昌率師南下,江蘇督軍齊燮元東遁,張部圍困武進商會,繳了商會的槍。惲禹九聞訊後趕到張部謁見張宗昌(與張原相識),細陳槍枝返還與不還的利害關係並勸說張部勿要入城,張宗昌被說服。翌日早晨,惲禹九帶領步伐整齊,精神抖摟的武進商團團員,收回被繳槍枝。團員們無不讚頌惲禹九遇事沉著,精明能幹。翌年公推他為武進商會會長。惲禹九樂於倡導和主持承辦有利於公眾利益之事。他看到常州城郊河道淤淺,水髒且不利船隻通航,遂發動鄉紳捐款,組織民工疏濬。原常州城西門門側立有“惲公禹九保城紀念碑”。碑文為:“繄維惲公,萬夫之雄。辦扶商業,才望俱隆。保我西部,義氣可風。勒詞於石,垂之無窮”。民國十六年夏,城內外紳商薛念祖、許潤康、汪應鋼、戴正成等公立。

惲禹九長子藩曾(71世),太學生,直隸州知府,現已傳至74世。惲禹九孫輩中有同濟大學畢業,任中鐵一局高級工程師的惲燧,有畢業於北京大學,現任南京鐵道醫學院教授的惲振先等。

惲祖祁次子毓華(1868——1902),字莒生,邑庠生,光緒丁酉撥貢,分發浙江試用知府,35歲時死於瘟瘧。其夫人為本市莊賡良(湖南布政使)三女。因母病赴湘,聞訊返回常州時毓華已歿,對夫慟哭:“病不能侍湯藥,歿不能視入殮……”雖子女尚幼,仍服化妝用的含鉛粉沫三瓶,死於丈夫柩旁,為夫殉節。禮部奉旨為惲莊氏旌表建坊,並在節孝祠內設位致祭。莊賡良(1839-1917),原名愷生,宇心安,一字醒庵,晚號栩園老人,近代書法家。江蘇常州人。1906年擢任湖南按察使,不久又升為湖南布政使。1910年春,湖南一帶因受水災,糧食歉收,米商囤積居奇,釀成搶米風潮,經莊安撫,始得平息,然因此罷官後回到家鄉,以讀書寫字自娛。他對書法造詣極深,書雄渾蒼勁,和他長兄莊恰孫清勁秀潔的漢隸,同享盛名而各極其勝,並稱雙壁。

惲毓華長子惲濟(71世,惲祖祁孫),字夢楫,邑庠生,後就讀上海復旦大學,曾任開灤礦務局處長。其長子惲林(惲祖祁曾孫)蘇州東吳大學學生會主席,曾組織同學投入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赴延安。曾任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教員,後先後在周恩來、郭沫若領導的三廳和隨李克農在白區搞地下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四機械工業部部長秘書、機要科長。1956年後先後任北京、長沙、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校長、黨委書記,為我國電子工業學校的創辦、發展奮鬥40年,多次受到部委表彰。70高齡時仍擔任《當代中國電子工業》一書的編輯和主要撰人。惲濟次子惲珙,又名惲奇,1937年赴延安,離休前為廣西百色軍分區政治部主任(正師級),其長子惲竟(惲祖祁玄孫)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深圳某房地產公司經理。次子惲鳴,瀋陽工業大學研究生,英國牛津大學博士生,英國牛津—劍橋高級培訓中心主任,萊英特電子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三子惲路為廣西南寧江南規劃局局長,高級規劃師。惲濟幼子惲瑜(曾改名林之岐),1937年赴延安,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回國後任67軍199師政委,離休前為濟南軍區副軍級幹部。

惲濟長女惲婉(惲祖祁曾孫女),北平輔仁大學化學系畢業,國家二機部情報研究所研究員。

惲濟次女惲瑛,北平輔仁大學物理系畢業,研究生學歷,1948年在南京中央大學(今名東南大學)物理系任教,先後任物理教研室主任,基礎科學系副主任及理化系主任。曾任國家教委、物理課教學指導委員,中國物理學會第三、四、五屆理事,江蘇省物理學會副理事長。現為中國物理教育研究協會主任、《國際物理教育通訊》主編、中國高等物理教育研究會名譽理事長。惲瑛曾20次應邀赴美國、德國、日本、義大利、埃及等國參加國際物理教育學會議,在國內曾主持國際物理會議7次,其主編出版的《大學物理學》(音像文字結合教材)系國內首創,獲教育部科技進步獎。《大學物理學電視插播片》獲新聞出版總署、國家教委首屆優秀教育音響出版物二等獎。著有《近代物理學導論》,譯著有seavs的《大學物理學》等多部。2007年獲高等教育部教學傑出貢獻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待遇。

惲毓華次子惲震(71世,惲祖祁孫)字蔭棠,號秋星,晚年自號松岩。父親和母親均在惲震出生那年去世,他和姐、兄均由祖父惲祖祁撫養成年。惲震幼年聰慧過人,出手好字。15歲就讀復旦大學預科,16歲入大同大學,後轉入交通大學。課餘,喜閱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等進步書刊。“五四”時他和趙祖康等組織上海學生聯合會,召集各校代表決議罷課,並與侯紹裘等創辦夜校。此時,他已加入李大釗等人發起成立的少年中國學會,並結識惲代英、田漢等進步青年。他曾在《少年中國》雜誌上發表《學生運動的根本研究》等七篇文章。1921年夏,惲震交通大學電機系畢業後赴美國研究院深造。1923年回國後經好友鄒韜奮介紹曾在鄭州豫豐電力總廠任總工程師,後受學友之請擔任“交通技術學校”(軍校,主要專業是無線電的機務和報務)教務主任。常州同鄉後成為紅軍第一個無線電台台長的王諍亦為該校學員。30年代初,受聘於國家建設委員會,任無線電管理處副處長,曾與王崇植合著並出版《無線電與中國》一書。1932年夏,因他有實地勘測長江三峽水力和在什麼地段建立大電站水壩的抱負,被國防設計委員會負責人錢昌照調入該會並主持此項目。惲震用2個月的時間認真研究李四光等對長江各段地質研究報告及水文、水道等文字資料和縱剖圖片資料,他帶領四位資深工程師實地勘測,認為宜昌附近的葛州壩和黃陵畝、三斗坪一帶可選作築壩開發水力發電,並測出蘊藏能力必在一千幾百萬千瓦以上。斷定如在此處建設高壩和巨型水電站,必驚世駭俗。此後先後調任行政院資源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央電工器材廠籌備委員會主任、中國電力工業處處長(少將銜,兼任中央電工器材廠總經理),(與此同時主持籌辦電器方面的四個工廠和電廠,為發展我國電器工業和支援抗日戰爭作出了貢獻)。作為知名拔尖人才和對玉門油礦開發成績卓著,蔣介石曾先後三次召見惲震。

惲震曾組織、帶領70名工程師到美國技術培訓,先後選派750餘名技術人員到國外進修電線電纜、電真空和電子學及無線電通訊。這批人後來都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電機工業中的技術骨幹。

1948年初,惲震受東北經濟部特派員指點,安排共產黨員葛和林任上海電機電纜廠廠長並把總部遷到上海。同年12月,惲震在保護南京電照廠、有線電廠、無線電廠、高壓電瓷廠和馬鞍山機器廠停遷台灣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蔣介石下緊急命令將以上5個廠的設備拆遷運往台灣的情況下)。為迎接上海解放,完整辦理移交,中共地下黨與惲震接洽後,惲震通過各方面的疏通,使有關人員向共產黨提供了國民黨國資委上海各材料倉庫地址、負責人姓名和電話號碼。1949年3月,惲震曾與化工專家侯德榜,道路工程專家趙祖康、紡織機械專家顧毓泉、橋樑專家矛以升向李宗仁請願,要求禁止藉口破壞工礦、交通設施和工廠設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惲震先後任華東工業部電器工業處處長、中央第一機械工業部技術司一級工程師、機械工業科學院技術經濟室主任。1957年定為“右派”,“文革”中被指責為蔣介石留在大陸做奸細的反革命分子。1979年8月,接一機部信稱惲震在技術引進等方面有豐富經驗和知識。並說外事局(局長江澤民)很歡迎他當他們的顧問。78歲的惲震即到第一機械工業部任外事局顧問,同時被電工局聘為引進30萬和60萬千瓦火電機組製造技術談判顧問。此時,他還兼任中國電機工程學會、中國電工技術學會、上海發電設備成套研究所等單位的顧問。81歲時,應邀主筆《電工發展史》。83歲時為國務院撰稿《試論國家對電子建設的投資問題》。86歲時撰寫《七五計畫中電力建設方案和國產發電設備製造業的通力合作問題》長文呈國務院和三部委。惲震30年代就擔任全國電氣事業指導委員會主任,他在中國電機電氣事業上功績卓著,是我國電機電氣製造業的奠基人。94歲時在上海病逝,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以及吳 邦 國、錢正英、汪道涵等分别致電錶示哀悼並派專人慰問惲震家族。

惲震夫人翁之敏(翁同龢曾侄孫女)高壽102歲,獨女惲璐,上海財經大學畢業,長子從母姓姓惲,名誠之。惲誠之父親許聲潮浙江大學電子工程系畢業,華東電管局處長。惲誠之畢業於北京工業大學電機系,曾在湖北省機械工業廳負責機電產品標準化、系列化、通用化和聯合設計的組織管理工作。後調入湖北省機電研究所從事微機與機電一體化研究。1987年起擔任湖北省機電研究院院長,兼任湖北省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湖北省機電技術高級工程師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等。其妻包宗敬畢業於北京工業大學電機製造專業,為湖北省機械工業廳處長。惲誠之胞弟許鍵及其妻丁如斐均畢業於上海工業大學,均從事電子通訊工程工作。惲震一家三代熱衷電氣、電機、電子工業事業,是亨有盛譽的電機電氣世家。

南惲知名人士尚有著名新聞學家惲逸群,著名海洋遙感專家惲才興,著名抗日英雄惲逸安等。

71世惲逸群(1905年1月24日-1978年12月10日),原名鑰勛,字長安,當記者後改名逸群,並以翊勛為筆名。著名記者,中共情報工作者。上海大同大學肄業,1925年經惲雨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接受回常州宣傳“三民主義”,發展國民黨黨員的任務。經數月日夜奔波,在常州城鄉建立國民黨支部17個並成立縣黨部。翌年,經國民黨江蘇省黨部侯紹裘、喬心泉(二人既是國民黨員,又是共產黨員)介紹參加中國共產黨。1927年3月,國共兩黨在體育場召開的歡迎北伐軍進城的萬人大會上致歡迎詞並莊嚴宣布他起草的剷除土豪劣紳,廢除苛捐雜稅,實行8小時工作制等內容的《市民十大要求書》。會後,他派共產黨員楊錫類任縣警察局長,成立工人武裝糾察隊。他積極發動各行各業成立工會,開展保障工人正當權益鬥爭。在農村成立農民協會,開展抗租抗稅鬥爭。在婦女界成立婦女協會,提倡男女平等,並在城鄉開展禁菸、禁賭活動。同年4月12日,形勢突變,共產黨轉入地下鬥爭。為隱蔽、集聚革命力量,惲逸群將鄉下家中的70畝田地作抵押,得1000銀元,並借款數百元後在市藥皇廟內(觀中山門國小)創辦逸仙中學,以此地作為共產黨的秘密活動基地。9月,中共武進縣委正式成立,惲逸群擔任常委、宣傳部長。翌年春,任縣委書記。不久,被國民黨逮捕,出獄後歷任中共宜興縣委書記,中共浙江蕭山縣委書記、中共浙北特委秘書長。

1932年8月,惲逸群以新聞記者身份作掩護到上海從事革命活動。他曾與沈鈞儒、陶行知、鄒韜奮等著名愛國人士聯名發起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國會,與范長江、徐邁進等發起成立中國青年記者協會,親任總幹事兼秘書主任。當惲逸群得知國民黨當局秘密逮捕沈鈞儒、鄒韜奮、李公朴、史良等7位救國會領導人的訊息後,即以巧妙的曲筆和標題當晚寫成訊息,第2天見報後立即轟動全上海,轟動全中國。惲逸群曾擔任新聲通訊社、《立報》、《導報》、《譯報》多家報社的主筆、總編輯,每天要為多家報社撰寫評論,並為《大美報》、《華美晨報》組織全部社論。惲逸群洞察政事敏捷,文筆犀利,對時政要事都能及時提出見解和精闢的論述,以鼓舞民眾和軍隊的抗戰信心。他經常與中共上海地下黨負責人潘漢年、馮雪峰、劉少文約會,接受中共最新指示,分析國內外形勢,從而挑起上海輿論重擔。他的評論被認為是輿論界的權威,受到國內外報刊和輿論界的重視。駐上海的塔斯社奉命逐日把《立報》的評論用電報發回莫斯科。他在極端艱險的環境中工作,曾被國民黨當局列入暗殺黑名單。武漢失守後,汪精衛發表鼓吹投降妥協言論,惲逸群立即在上海《導報》發表《異哉汪精衛之言》一文,揭露汪的漢奸嘴臉,是全國第一篇聲討漢奸汪精衛的檄文,受到廣大讀者和輿論界高度評價。日偽特務奉命對他綁架暗殺。但他一身正氣,視死如歸,始終堅守崗位。1939年6月惲逸群奉命赴香港主持國際新聞社香港分社工作並編輯《二十世紀》雜誌。他撰寫多篇文章,把共產黨的主張和抗日根據地的情況及時傳播到世界各地。此時,國內許多民主黨派成員和進步人士因避迫害而雲集香港,他根據中共指示,積極開展統戰工作,並與茅盾、鄒韜奮、范長江、金仲華等9人聯合發表《我們對於國事的態度和主張》,痛斥投降妥協陰謀和對進步文化人的迫害。香港被日軍占領後,他回上海奉命打入“新中國報社”和日本特務機關“岩井公館”,為共產黨收集許多重要情報。1944年10月,被日本憲兵逮捕,備受酷刑,日本投降後釋放,後奉命進入蘇北解放區,先後擔任新華社華中分社、《新華日報》(華中版)領導。1947年任中共華東局政治秘書、代理宣傳部長併兼任新華社華東分社社長和《大眾日報》總編輯、社長,經常與新四軍政委饒瀨石、軍長陳毅一起討論華東局的重要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解放日報》社總編輯、社長,華東新聞出版局局長等職,曾出席全國政協籌備會和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

惲逸群知識淵博,記憶過人,對中外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典古、人物如數家珍,有“活字典”、“百科全書”之稱。他秉性剛直,敢於直言,對上級工作能及時發表己見,提出建議,對錯誤的東西從不隨聲附和。他大公無私的思想作風曾博得陳毅等多數人的敬佩和讚揚,但亦為個別領導所不容。以致後來以“莫須有”的罪名受到嚴重打擊報復。後又因“潘漢年楊帆案件”牽連入獄。他的後半生長期在監獄和沒有公民權的處境中生活,但他沒有頹喪,對國計民生問題事事關心。他曾向黨中央寫信:“文化大革命怪論層出不窮,憂心如搗……終不甘心也不忍袖手旁觀。”當他讀了林彪為《毛主席語錄》作的《再版前言》後,深感不安,在給中央某領導的信中指出:“武器(指理論)可以殺敵人,也可以殺朋友,殺自己的兄弟,也可以自殺。”1973年他寫了《平凡的道理—略談個人崇拜》一文,文中提出:“凡把國家最高領導人神化的,必定有奸人弄權。”1977年4月,中央有關人員專訪了深諳江青、張春橋歷史的惲逸群。不久,《紅旗》雜誌和《人民日報》先後發表了批判“四人幫”的長文,文中許多內容為惲逸群所述。

1978年4月,73歲的惲逸群手執拐杖去北京上訪。受到胡愈之、夏衍、黎澍、孫冶方、姜椿芳、徐邁進等數10位舊友的熱情接待,受到時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鬍耀邦的親切接見和慰勉。胡耀邦對惲逸群說:“你的冤案平反是沒有問題的,可以先工作再說。”並立即在平反報告上親批:“此案必須平反”。翌日,謝冰岩要他留在北京主持新聞研究工作,姜椿芳要他主持《大百科全書》編纂,胡橋木認為惲逸群對近代史知識豐富,要他到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從事近代史研究。中組部隨即為他辦理調往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工作手續。惲逸群到館工作僅三個多月,終因舊病復發,乏人照料,溘然長逝。終年74歲。

惲逸群已出版的著作有《外蒙問題考察》、《新聞學講話》、《抗戰國際知識》、《吳佩孚評傳》、《杜月笙論——從一個人看上海社會和中國政治》、《蔣黨真相》、《中國內幕異聞錄》及後來由顧雪雍編著的《惲逸群文集》。

惲才興(71世)譜名瑞興,明代正德辛巳進士惲釜後裔,我國著名海洋遙感專家。惲才興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長期從事河口海岸調研,對我國不同類型潮汐河口及海洋演變規律作了基本總結。他用海洋遙感與地學分析研究相結合,為我國沿海河口綜合治理、港口航道工程,造船基地建設、越江通道及跨海管道鋪設等工程建設提供了重要決策依據。

惲才興曾承擔“五七”、“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12項及“863”、“P21—2”等海洋高新科技項目多項,為我國海洋衛星發射、海洋權益維護及海洋綜合管理作出重要貢獻。曾榮獲科技進步獎16項,撰寫論文和科學報告15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9部。現為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河海大學兼職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長江水利委員會特聘專家,上海河口海岸科研中心特聘專家,上海地質調查研究院技術顧問,國家海洋規劃專家諮詢評估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待遇。

惲才興,1935年6月生於江蘇常州市武進縣。漢族。1957年7月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1957.9-1964.7、1964.7-1980.11、1980.11-1986.4、1986.5至今,先後任華東師範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及終身教授。2003年6月以來,任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長江水利委員會特聘專家、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特別研究員和復旦大學兼職教授等職。

惲逸安(1914-1937),惲逸群堂弟,抗日航空烈士。江蘇武進人。原名贊勛。1933年本校畢業。後留母校任教務員。同年冬考入杭州筧橋航校飛行科,後經體檢,視力不達飛行要求,改習無線電科。1935年畢業,被派往南昌航委會和筧橋航校見習,業餘繼續自修飛行學科。後經複查身體合格,進入飛行偵察班學習。1936年夏,被選派洛陽軍官訓練班陸空高級偵察班學習。1937年畢業後在空軍第七大隊十二隊服役,為少尉本級隊員。1937年"七七"事變後,奉命自西安移入南京,參加淞滬戰役,深入敵陣,屢建戰功。同年9月,調往洛陽,參與晉冀戰役,數創頑敵。10月12日,隨空軍第七大隊副隊長吳元沛駕三一0五號機自山西太谷出擊轟炸崞縣敵軍。抵達目標上空,見營房、大炮、輜重甚多,並有步兵約二連,即俯衝投彈,悉數命中,完成任務。返航時因迷航和油料不足,迫降霍縣北校場外。後經接濟加油,10月15日起飛,不幸觸及小山,墜落起火,殉難。遺骸葬洛陽香山東新墓地。

因篇幅關係,以下再簡述惲鴻儀(69世,清·進士)的三個五世孫(都是‘80後’),以說明惲氏名門人才輩出,後繼有人。

惲喬恩(74世),字起,1981年生,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Homerton學院、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和英國艾塞克斯大學,分別獲數學方法和金融工程理學士、高級算法理學碩士和軟體工程理學士學位,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學投資銀行研究所副研究員,美國金融管理協會特許財富管理師,為美國金融管理協會會員,曾就職於英國倫敦CMC金融交易市場,從事市場分析、風險管理和外匯及貴金屬的對沖交易工作;2006年,在中國國際期貨公司從事產品設計和交易工作並參與《股指期貨交易手冊》的編寫,曾擔任北京廣播電台國際匯市報導和國際廣播電台環球諮詢分析師。發表多篇有關城市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內容向國外名人的專訪記,曾與弟惲戴維合著《黃金期貨入門》一書(2008年由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現任CMC中國公司總載助理。

惲之瑋(74世)1982年生,自幼酷愛數學,國小時獲華羅庚金杯少年數學邀請賽一等獎,國中階段先後獲全國及江蘇省數學競賽6個一等獎,在江蘇省立常州高級中學高一時獲全國高中數學聯賽江蘇賽區一等獎並進國家集訓隊。期間,以8次測試和兩次選拔考試總分排名第一,作為一號種子選手入選國家隊。同年7月,參加第41屆國際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以滿分奪得金牌。9月,讀高二的惲之瑋,被北京大學數學科學院破格錄取。在北大本科學習期間,其專業成績列全年級第一。是“北大”的三好學生,優秀畢業生。

2004年9月,惲之瑋全額獎學金就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研究生。曾發表多篇數學研究論文,曾應邀參加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芝加哥大學、紐約大學和加拿大多倫多等大學的學術交流。2009年5月,取得數學博士學位。現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和麻省理工學院繼續博士後研究。

惲戴維(74世),字飛,1983年生,畢業於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和英國艾塞克斯大學,分別獲金融與會計專業碩士學位、金融工程專業碩士學位及軟體工程專業學士學位。博士研究生,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美國金融管理協會特許財富管理師,美國金融管理協會會員。惲戴維曾在中國銀行總行和倫敦分行參與資產重組、負責管理及交易市場分析工作。2006年,就職於英國倫敦CMC金融交易市場,擔任國際金融市場分析師和對沖交易工作;曾擔任國際廣播電台環球資訊分析師。曾與兄惲喬恩合著《黃金期貨交易入門》一書。現任中國科學院華建集團總裁助理。

惲氏為常州望族,儒風蔚然,眾多名人,遠非本文所能涵蓋。以上所述僅及涉幾個房門而已。但從本文的敘述中,可以進一步知道惲氏名人曾為常州、為中華民族譜寫過璀璨篇章。先輩之業績無時不在激勵後昆與時俱進,為振興中華、構建和諧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郡望堂號

郡望

武 進:晉太康二年(281年)分曲阿(丹陽)、丹徒東部地區置武進縣。嗣後各朝時有置廢分合,改稱過蘭陵、永定,併入過曲阿、晉陵,析置過陽湖。1912年,民國成立,廢常州府,陽湖縣併入武進縣,城區一度稱武進市,沿稱常州。

鄱陽郡:鄱陽自夏至周均稱番。周時,番為楚東境,春秋戰國後,番時為楚地,時為吳屬,所以歷有吳頭楚尾或楚頭吳尾的說法。鄱陽正式建縣是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當時屬九江郡稱作番縣。到了西漢,改番縣易,以在番縣水之北而稱呼,屬豫章郡管轄。新莽時一度改稱鄉亭,仍屬九江郡。東漢時期,將番易左右加“ 阝”傍,於是稱作鄱陽。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分豫章置鄱陽郡,鄱陽隸鄱陽郡。隋開皇九年(589年),改鄱陽郡為饒州,鄱陽郡隸屬此洲。大業三年(607年),復改饒州為鄱陽郡,唐武德四年(622年),復置饒州,鄱陽隸屬依舊。南唐開元初,改饒州為永平軍,宋開寶八年(975年),廢永平軍復饒州,其間鄱陽均為倚郭縣。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饒州為饒州路,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改饒州路為鄱陽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鄱陽府為饒州府,鄱陽隸屬未變。清沿用明制,鄱陽隸屬依據前朝,也都是州府所在地。民國時期,鄱陽先後隸潯陽道、第四行政區、第五行政區。1949年鄱陽解放,鄱陽縣先是鄱陽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所在地,後隸樂平專區、浮梁專區。自1952年起,隸上饒專區(後改上饒地區),2000年撤地並市,鄱陽隸上饒市管轄。鄱陽在一千多年裡均稱鄱陽,1957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方改稱鄱陽。

2、堂號

惲姓的主要堂號有:“光裕堂”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