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

徽州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又名新安,為浙江省最早雛形之一浙江西道的組成部分,也是清初江南省分割後安徽省之“徽”的命名來源。新安,亦指徽州與嚴州(現屬杭州)的母親河——新安江(錢塘江水系的一部分,亦為錢塘江正源)。徽州處於黃山與天目山脈間,山水人文系之,粉牆黛瓦的江南徽派建築與之相得益彰,素有“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之美稱。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徽城鎮為府縣同城),從此歷宋元明清四代,統一府六縣(歙縣、黟縣、休寧、婺源、績溪、祁門),明清時徽商(六縣商人)稱雄中國商界500餘年,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徽文化也成為中外學者重點研究的中華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基本信息

歷史

徽州徽州

徽州屬《禹貢》“揚州”之地。春秋時屬吳國,句踐滅吳後屬越國。戰國後期屬於楚國。秦漢時置歙縣、黝縣,屬會稽郡。南朝時設定新安郡,隋朝改歙州,治所在歙縣。宋宣和三年(1121年),在平定方臘之亂後,將歙州改名為“徽州”,屬於江南東路。元升為“徽州路”。明清為“徽州府”,治所仍在歙縣,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康熙六年(1667年)將江南省分為安徽省江蘇省,徽州府屬安徽。
1912年,民國廢府,各縣由省直轄,“徽州”不再作為行政區劃名稱。1934年,婺源縣劃歸江西省,1947年劃回安徽,1949年仍劃歸江西。
1949年設徽州專區,專署駐屯溪,轄屯溪市及歙縣、旌德、績溪、休寧、祁門、黟縣6縣。其後轄境屢有變動。1970年改稱徽州地區。1987年11月27日,撤銷徽州地區,設立地級黃山市,原縣級黃山市改為黃山區,並設立黃山市徽州區,以歙縣、休寧縣各一部分為其行政區域。

地理

徽州區是一個新興的市轄縣級區。成立於1987年,面積442.6平方公里,總人口10萬。地處“杭州千島湖黃山”旅遊熱線要衝,南距黃山機場18公里,北與黃山風景區接壤,東距千島湖40公里,距杭州220公里。合(肥)-銅(陵)-黃(山)高速公路縱貫全境,與徽(州)-杭(州)高速相接,皖贛鐵路穿境而過,205國道、慈張公路橫貫境內,連線東南沿海主要開放城市。素有“黃山南大門”和“滬杭後花園”的美稱。

經濟

徽州區是黃山市重要的工業基地。建區以來,徽州區始終堅持“工業立區”不動搖,經過近20年的建設與發展,境內企業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的三分之一,初步形成了精細化工、機械製造、農副產品加工等主導產業,生物醫藥、服裝加工、電子電器等行業正在興起。工業生產的基礎設施條件和資源優勢顯著,現已建有城東工業園、城西經濟園、城北工業園,為工業企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立地條件。2006年,全區工業增加值達5.06億元,占生產總值的43.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85%。

徽州區是資源豐富的農業大區。境內盛產青刀豆馬蹄西紅柿荷蘭豆竹筍,遠銷日本美國德國加拿大法國等國家。西溪南鎮以蜂蜜產量居全省首位被稱為“安徽養蜂第一鎮”。徽州區更是馳名宇內的名茶“黃山毛峰”的原產地。2006年,徽州區抓住主導產業,打造經濟發展亮點,全力推進新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基本建成了名優茶、林竹、蔬菜、蜂業、貢菊和養殖業六大主導產品基地。農業產業化取得新的突破,漕溪茶廠躋身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行列。全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2.4億元,增長12.1%,農業增加值達1.9億元。

旅遊

徽州區是古徽州域名的唯一傳承地。自古以來鍾靈毓秀,人傑地靈。境內保存著徽派古建築300餘處。古建三絕(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居)星羅棋布。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四處(潛口民宅博物館、羅東舒祠、呈坎古建築群、老屋閣和綠繞亭),國保文物擁有量居全省第一,享有“徽派古建長廊”、“文物之海”的美譽。區政府所在地岩寺是南方八省游擊隊的集結地、新四軍的成軍地和東進抗日的出征地,是兩條“全國紅色旅遊線路”的出發地,是“安徽省紅色旅遊十佳景點”之一。近兩年來,徽州區充分依託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加快景區景點整合開發,蜀源、龍山湖先後被評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唐模、龍山湖先後晉級4A級、3A級景區,鄉村旅遊業正在迅猛發展。

教育

現有完中、職業高中、示範幼稚園各1所,初級中學6所,國小76所。新建教學樓37幢,新建校舍面積2.2萬平方米。國小、國中學齡兒童入學率為100%。

體育衛生

衛生事業快速發展。共有鄉以上衛生機構10個,村級醫療點及個體診所103個。醫療條件進一步改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開局良好,參合率達85%。體育事業蓬勃發展。體育設施不斷完善,全區擁有各類體育場地69處,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

人口

人口環保工作紮實推進。人口出生率由1987年的18.84‰下降到2006年的8.17‰;2005年獲省級一類縣考核第一名,2006年獲全省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稱號。

環境保護

深入實施生態區建設規劃,紮實推進退耕還林和萬畝竹海工程,擁有省級自然保護區1處,森林覆蓋率72.9%;主要工業企業污水排放處理達標率93.8%,飲用水達標率100%。

居民生活

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現有58家省、市級文明單位,唐模村為“全國文明村”。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市容環境進一步改善。和諧社會建設全面推進。建立健全了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網路,就業再就業工作紮實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不斷加強,防控體系不斷完善。安全生產工作緊抓不放。人民民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910元,是建區時的8.6倍。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6811元,是建區時的11.6倍。城鄉居民人均儲蓄餘額9506元。

文化

徽州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在建築、雕刻、繪畫、篆刻、盆景、編織、書版、理學、醫學等諸多領域取得重要成就。
自南唐及兩宋以來,徽州商人就在中國的貿易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被稱作“徽商”。明清時期,徽商更是遍及全中國,並有“無徽不成鎮”之說。獲得巨額財富的徽商們積極資助故里的文化、教育和建設事業,形成了徽州“官商學一體”的發展體系。
中國“文房四寶”中的徽墨歙硯汪筆澄心堂紙均出於此。
國粹京劇,是起源於徽州的地方劇種——徽劇。
徽菜——中國八大菜系之一
新安畫派
新安醫學
宋明理學
徽州建築:徽州各鎮鄉村均遍布有大量歷史街巷和古代建築,其中民居、祠堂、牌坊被稱作為徽州建築三絕。徽州的民居選址注重風水,裝飾精美且富有文化氣息,代表性的有黟縣宏村、西遞(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徽州區的潛口和呈坎村等。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各具特色,最著名的有棠樾石牌坊群、許國石坊、羅東舒祠等,規模宏偉、雕樑畫棟,均屬國家級文物。

歷代名人

古代徽州文風鼎盛,人文薈萃。書院、社學林立,自唐代以來所出進士有2081人。曾經湧現過多位文化界的傑出人士,作家張潮、汪道昆、章衣萍,語言學家戴東原,畫家漸江和尚、黃賓虹和教育家陶行知等。
朱熹
戴東原
黃賓虹
漸江和尚
胡適
陶行知
胡雪岩
胡宗憲
詹天佑
賽金花
張小泉

新安商人

由於徽州境內自古是群山疊嶂,可耕種的地也自然相對少,農耕生產難以發家,於是,在徽州地區逐漸形成傳統,男孩們選擇入仕或是經商,因此古往今來,徽州的官員和商人無論規模和影響力都在中國歷史上形成了非常重要的一股洪流。其中徽商成為了中國古代四大商幫之一,在促進古代經濟發展方面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徽商,別名新安商人,是明清時期與晉商齊名的商幫,影響極大,江南一帶的市鎮常有“無徽不成鎮”之說,譬如揚州的鹽商中就以徽商的影響力最大,蘇州、杭州、衢州等都邑也是徽商集中的城市。
徽州處“吳頭楚尾”,屬邊緣地帶,山高林密,地形多變,開發較晚。漢代前人口不多,而晉末、宋末、唐末及中國歷史上三次移民潮,給皖南徽州送來了大量人口,人口眾多,山多地少,出外經商是一條出路。豐富資源促進了商業發展。徽商最早經營的是山貨和外地糧食。如利用豐富的木材資源用於建築、做墨、油漆、桐油、造紙,這些是外運的大宗商品,茶葉有祁門紅、婺源綠名品。外出經商主要是經營鹽、棉(布)、糧食等。徽文化塑造了徽商的品格——儒商,以儒家文化來指導經商。明清是我國商品經濟較發展的時期,明清已有資本主義萌芽,這是徽商鼎盛之時。在婺源溪頭鄉一帶的鄉村,自古就流傳有一句話:“不慌不忙,三日到餘杭。”體現了古時徽州和杭州、江浙一帶的關係緊密。

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境內,這裡是中國三大地方學派之一的"徽學"發祥地,被譽為"東南鄒魯、禮儀之邦"。與雲南麗江、山西平遙、四川閬中並稱為“中國四大古城'。
徽州古城景區包含徽園、漁梁古埠、徽州府衙、許國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紀念館、新安碑園、太白樓等景點,每處景點皆展示著古徽州文化的不同內涵,其中漁梁古埠是雄霸明清商界三百餘年徽商的起航地;許國石坊為八角結構,舉世無雙;斗山街是徽商族居的古民居街道;徽園更是集牌坊、古民居、宋祠"三絕",磚雕、木雕、石雕"徽州三雕"等徽州古建築之大成。走進歙縣,走進徽州古城,您將充分領會到徽文化的博大精深。出棠樾牌坊群,車行約十多分鐘,便抵達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歙縣位於杭州、千島湖、黃山、九華山旅遊線的中心點,徽杭、屯蕪公路在此交會,皖贛鐵路穿越而過。這裡山明水秀、風光旖麗。境內古民居群布局典雅,猶如一座氣勢恢宏的歷史博物館。

建築藝術

民居
舊時徽州城鄉住宅多為磚木結構的樓房。明代以樓上寬敞為特徵。清代以後,多為一明(廳堂)兩暗(左右臥室)的三間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進。大門飾以山水人物石雕磚刻。門樓重檐飛角,各進皆開天井,通風透光,雨水通過流入陰溝。俗稱“四水歸堂”,意為“財不外流”。各進之間有隔間牆,四周高築防火牆(馬頭牆),遠遠望去,猶如古城堡。一般是一個家庭之系住一進,中門關閉,各家獨戶過日子。中門打開,一個大門進出祭奠先人。徽州山區氣候濕潤,人們把樓上作為日常生活的主要棲息之處,保留土著山越人“巢居”的遺風。樓上廳屋一般都比較寬敞,有廳堂、臥室和廂房,沿天井還設有“美人靠”。
朝北居: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當選擇坐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時期所建民居,卻大多是大門朝北。原來古徽人的居住習慣有許多禁忌。漢代就流行著“商家門不宜南向,征家門不宜北向”的說法。究其原因,據五行說法:商屬金,南方屬火,火克金,不吉利;征屬火,北方屬水,水克火,也不吉利。徽州明清時期,徽商鼎盛,他們一旦發了財,就回鄉做屋,為圖吉利,大門自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至今徽州仍保留有數以萬計的朝北古民居。
屋套屋:徽州宅居很深,進門為前庭,中設天井,後設廳堂住人,廳堂用中門與後廳堂隔開,後廳堂設一堂二臥室,堂室後是一道封火牆,靠牆設天井,兩旁建廂房,這是第一進。第二進的結構仍為一脊分兩堂,前後兩天井,中有隔扇,有臥室四間,堂室兩個。
牌坊
宅居內置
牌坊是封建社會最高的榮譽象徵,是用來標榜功德,宣揚封建禮數的。歙縣多牌坊,這與徽商的發展、興起和程朱理學的發源、影響有著源遠流長的關係。以儒學思想為精神世界主要內容的古代徽州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條件成為他們向外拓展生存空間的主要動力。歙縣人少小離鄉背井,外出經商,足跡遍天涯。出門少則三年五載,多則數十載,為了高堂雙親有人照應,行前一般都要先完婚。在外經商,若不能發跡,則羞見家鄉父老。商人發跡了,錢財顯赫,明清時期,徽商達到鼎盛,出現了"無徽不成鎮"的盛況,其財力左右國家經濟命脈達三百餘年之久。朝庭對徽商當然刮目相看,恩寵有加,徽商於是進入了"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良性發展軌道。浪跡天涯而發跡的徽商,為了光宗耀祖,他們奏請皇上恩準,榮歸故里,興建牌坊,旌表功名、義壽、貞節……,樹碑立傳,以求流芳百世。黃山市現存的明清兩代的牌坊甚多。著名的如歙縣棠樾牌坊群、黟縣西遞胡文光刺史牌坊、歙縣縣城的許國石坊等等。
牌坊
牌坊是由欞星門衍變而來的。欞星原作靈星,靈星即天田星。漢高祖規定:祭天天先祭靈星。到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築郊台(祭祀天地的建築)外垣,設定靈星門。後移置於孔廟,用祭天的禮儀來尊重孔子。後來人們認為漢代祭祀靈星,是為了祈求豐年,與孔廟無關。又見改靈星為欞星。宋(南宋)元年以後,尤其是明清,這種建築不僅置於郊壇、孔廟,還建於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前或街旁、里前、路口。也不僅用於祭天、祀孔,還用於褒揚功德,旌表節烈等等,於是靈星門不僅一變成為欞星門,而且再變為牌坊。牌坊就其建造意圖來說,可分為三類:一類為標誌坊;二類為功德坊;三類是標誌科舉成就的。[1]
雕刻
徽州三雕是指在古徽州一府六縣(今安徽省的黟縣、歙縣、祁門、休寧、太平、績溪和江西省的婺源縣)的區域內,具有徽派風格的木雕、石雕、磚雕三種民間雕刻工藝。三雕歷史悠久,技藝精湛,世代相傳,有完整的工藝流程,在國內外享有很高
磚雕
的聲譽,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徽州三雕的內容,主要為民間傳說、戲文故事、花鳥瑞獸、龍獅馬鹿、名勝風光、民情風俗、漁樵耕讀、明暗八仙和博古吉圖等。其雕刻技法,一般多為浮雕,雜有透雕、圓雕、線雕與多種技法的並用。
徽州三雕的製作程式因材料、工具技法的不同而有差異。如磚雕的製作程式包括修磚、放樣、打坯、出細、打磨、修補等,傳統工具主要有木炭棒、鑿、磚刨、撬、木槌、磨石、砂布、弓鋸、棕刷、牽鑽等;木雕的製作程式包括取料、放樣、打粗坯、打中坯、打細坯、打磨、揩油上漆等環節,傳統工具主要有小斧頭、硬木錘、鑿、雕刀、鋼絲鋸、磨石、砂布等;石雕的製作程式包括石料加工、起稿、打荒、打糙、掏挖空當、打細等環節,傳統工具主要有鏨子、楔、扁鏨、刻刀、錘、斧、剁斧、哈子、剁子、磨頭等。
木雕清明上河圖
徽州三雕的代表作,木雕為黟縣的承志堂和木雕樓,尤其是承志堂里的雕梁木雕“百子鬧元宵“;石雕為歙縣的棠樾牌坊群和黟縣西遞的“松石”、“竹梅”姐妹石雕漏窗,尤其是姐妹石雕漏窗,左右各一,成成對,更達到了"無字詩、畫意對"的藝術佳境;磚雕則為屯溪濱江長廊里的“五百里黃山圖”大型磚雕,無論從入畫景點之多、畫幅面積之大、透視層次之眾和雕刻手法之全來看,都是登峰造極的絕世佳作。徽州三雕與建築整體配合得極為嚴密穩妥,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內涵之深,令人嘆為觀止。無論是木雕、磚雕還是石雕,都將浮雕、透雕、圓雕、線刻等多種技法並用,從中可看出漢唐以來我國建築裝飾雕刻藝術的傳承脈絡,同時也反映出徽州文化中其他藝術門類如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州硯雕、墨模雕刻等藝術樣式對徽州建築裝飾雕刻風格的影響。

民俗風情

方言
徽州方言又稱徽語,徽語是古代吳越語系的一個分支,是《中國語言地圖集》中新劃分出的一種漢語方言,也有學者傾向於將徽語劃歸到吳語裡去。徽州方言是廣義上的吳語,可屬吳語徽嚴片。
它是分布於新安江流域的安徽省南部的舊徽州府(包括今黃山市的屯溪區、休寧縣、黟縣、祁門縣、歙縣、徽州區、黃山區(僅限南部湯口鎮、譚家橋鎮)和績溪縣、以及婺源縣),浙江省西北部的舊嚴州府(包括今淳安、遂安、建德,但不包括乾潭鎮、欽堂鄉、大慈岩鎮吳語區)和江西省北部的舊饒州府(德興縣、浮梁縣)等地的方言。徽語是通行於徽州歙縣、績溪、旌德、屯溪、休寧、黟縣、祁門、寧國(限於南部洪門鄉等地)、東至(限於東南郎木塔一帶)、石台(限於占大區)等市縣的話。[1]
徽語分類
績歙片徽語(績溪話、歙縣話等)
旌占片徽語(旌德西鄉話、占大話等)
休黟片徽語(屯溪話、休寧話、黟縣話等)
祁婺片徽語(祁門話、婺源話等;以及含浮梁、德興)
嚴州片徽語(浙江省內原嚴州府轄地之徽語,含建德話、淳安話、遂安話等)
徽語特點
徽語保留了古漢語的許多語法規則和發音。其特點是輕柔舒緩、抑揚頓挫。自古以來,由於徽州地處山區,交通不便,各個區縣的人交流有限,發音無法統一。皖南徽語的發音可謂千差萬別。即使是在一個縣內,人們往往都無法用各自的徽語正常溝通。
徽州方言跟吳語方言有一些聯繫,而徽州區域內各縣的方言又互有差異。明嘉靖《徽州府志》載:“六邑之語不能相通,非若吳人,其方言大抵相類也。”徽州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這是造成“隔山”土話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加上徽州處於皖、浙、贛三省邊境,各種方言土語易於滲透,尤其是徽商往來的頻繁,給徽州方言的形成帶來了複雜的影響。但畢竟徽州方言是單一體系的方言整體,無論語音、辭彙、語法諸方面,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和共同的特點。語音上,大多數具有尖音;鼻音聲母g,跟k、x為伍,同是標準的舌根音;沒有“日[z]”母而有“[n]”母;n化韻嚴重,如休寧話“貓”讀成“民”;祁門話“貓”讀成“棉”;黟縣話“貓”讀成“命”,這種帶n尾的詞,在性質功能方面類似國語的兒化詞,所不同的是非捲舌音;徽州方言有入聲,除休寧話外,不分陰入和陽入,入聲近似吳語的喉塞聲,但又不是真喉塞聲。徽州方言有不少獨特的方言詞,但各縣有異,來源不一。一些詞語至今仍沿用古義,如“先”即“先生”義;“種種”為“短而亂的鬍鬚”;“造化”為“幸運”之義等。徽州方言有某些獨特的具有語法作用的語素,其中表示複數的有“人”、“大家”。有的具有結構上的組合作用,表示某方面的人,如“仂”。有的表示領屬關係,如“個”。有些獨特的介(動)詞,義項多,但在句中不模糊。如“帝”有“到”、“在”、“被”、“把”等義,在句中如何用一目了然。表示動作重複,除了在謂語前面加副詞“再”作狀語,有時還在句尾附加“添”來表示,如:“再吃一碗添”。
歷史上的徽州轄屬六縣,徽州方言實際上是指歙縣話、績溪話、休寧話、黟縣話、祁門話、婺源話。至於解放後曾劃歸徽州地區的旌德縣、太平縣、石台縣,其語多屬下江官話,一般也不列入徽州方言。由於歷史上歙縣長期為州治、郡治,統轄休寧、績溪等地,所謂徽州方言當以歙縣話為代表。可是抗日戰爭時期,沿海及外地人紛紛遷入屯溪,於是屯溪人口激增,曾有“小上海”之稱。解放後屯溪又長期為地區所在地,是徽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所以屯溪話就成了當代徽州方言的代表。[1]
註:黃山市黃山區方言不屬於徽語而屬於吳語,南部湯口鎮、譚家橋鎮除外。根據保持中古全濁聲母的程度,分為仙源、甘棠和黃山、譚家橋兩個次方言區。仙甘次方言區包括仙源、甘棠和郭村等地,語音上有一整套全濁聲母,如古唇濁塞音“並”母,今讀b;舌尖中濁塞音“定”母今讀d;舌根濁塞音“群”母,今讀g又讀Ze;舌尖和舌面塞擦音“從”、“澄”、“船”母,今讀z,又讀Ze。古濁聲母“奉”母,今讀v,“崇”母,今讀z等。黃潭次方言區包括黃山、譚家橋和新豐等地,古全濁聲母字在黃譚次方言區已經全部清音化了,但還遺留有痕跡,今讀清塞音和清擦音的古濁音字,不論平仄,多半讀的是送氣音。仙甘次方言接近於吳語,黃譚次方言跟徽語類似。太平方言共有25個聲母(包括零聲母),37個韻母,六個聲調。語法上,名詞後往往綴“得”,如“棗得”即“棗子”,“雞得”即“雞”;助詞有“咯”,如“餓咯”即“餓了”;疑問詞有“果”,如“果吃飯啦”即“吃飯沒有”。
儺舞
儺戲(拼音:nuóxì),也稱為儺舞,是我國長江流域流行的一種傳統舞蹈,舞者戴著各種質樸而誇張的面具,帶有鮮明的巫術色彩,最早是一種祈福和禱告的儀式。在《論語》、《古今事類全書》和《後漢書禮儀志》等書籍中均有記載。2006年5月20日,儺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徽州是儺文化非常豐富的地區之一,漢代就開始有“方相舞”和“十二神舞”的名稱,尤以婺源儺舞、祁門儺舞最為著名。
婺源儺舞俗稱"鬼舞"或"舞鬼",歷史悠久,節目眾多,風格獨特,是中國古代舞蹈藝術史研究的"活化石",深為國內外專家、學者所注目。儺舞在婺源段莘鄉慶源村、秋口鄉長徑村和李坑村一帶頗為盛行。
儺舞的面具有四五十種,一般為木雕,臉譜生動,忠奸賢愚、喜怒哀樂都是表現的主題。儺舞的傳統節目有《
徽州舞蹈
開天闢地》、《劉海戲金蟾》、《雙猴捉虱》、《后羿射日》、《張飛祭槍》、《判官醉酒》、《猴王降耗子精》等數十個,舞蹈動作粗獷而樸實。婺源儺舞節目有一百多個、儺面兩百多個。現存秋口鎮長徑村"驅儺神班"有演員19人,面具三十餘個,其中有4個原始木雕面具,可演節目24個。表演非常古樸、粗獷、誇張、簡練。如《開天闢地》,舞者頭掛"盤古氏"面具,手持大斧,四面砍劈,表現出開創乾坤的盤古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英雄氣概。《判官醉灑》表現判官與小鬼嬉耍鬥酒的酩酊醉態,人物性格鮮明,饒有生活情趣。《舞花》則是一組大型舞劇,表現秦二世胡亥篡奪皇位的歷史故事,氣勢磅礴。 
新安畫派
明末清初之際,在徽州區域的畫家群和當時寓居外地的主要徽籍畫家,善用筆墨,貌寫家山,借景抒情,表達自己心靈的逸氣,畫論上提倡畫家的人品和氣節因素,繪畫風格趨於枯淡幽冷,具有鮮明的士人逸品格調,在十七世紀的中國畫壇獨放異彩。因為這群畫家的地緣關係、人生信念與畫風都具有同一性質,所以時人稱他們為“新安畫派”。
徽州畫派山水畫家:雁廷作品一
新安畫派成員眾多,力量雄厚。畫藝可觀者近80人,其中卓然自成一家者約有20人,分為四個層面:先驅程嘉燧、李永昌、李流芳;畫派領袖僧漸江;鼎盛期主要成員方式玉、王瘭素、吳山濤、程邃、汪家珍、戴本孝、吳龍、順田生、程正揆、鄭旼、汪之瑞、孫逸、查士標、汪洪度、雪莊;現代後繼者黃賓虹。

徽派版畫
是明代中葉興起於徽州的一個版畫流派。徽派版畫源於刻書,起於南宋,盛於明中葉,至清初漸衰微。明萬曆年間徽州版畫最盛,萬曆至清順治年間為徽派版畫鼎盛時期。它由興起、鼎盛、創新、傳播,逐漸形成完整的徽派版畫體系。
上世紀30年代至上世紀80年代是“新徽派版畫”誕生、發展的準備期。這批領軍人物當屬賴少其、鄭震、師松齡先生,到80年代中期以後,安徽新徽派版畫的創作進入到多元期,一批年輕的版畫家脫穎而出,其中以張國琳為代表的新一代版畫家沿著老一輩版畫家開創的“新徽派”的道路勇往直前。

跳鍾馗
一種民間舞蹈,又稱“嬉鍾馗”,流行於徽州區岩寺鎮、歙縣朱家村一帶。據說明萬曆年間就有此習俗。每年端午節,這些地區都要“嬉鍾馗”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後來發展到由人扮演鍾馗,在村中巡遊嬉耍。歙縣鄭村鎮的堨田村,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這項活動,煞是熱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