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管蛋白

微管蛋白

微管蛋白(Tubulin),是廣泛分布的一類球狀蛋白質,是細胞內微管的基本結構單位,在細胞的運動和分裂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亞基可以形成細胞骨架結構元件——微管。大多數微觀蛋白有α和β兩條鏈,兩者可以組成一種穩定的存在形式。此外,還有γ、δ和ε微管蛋白。

簡介

結構結構
微管蛋白是一類含有多個成員的蛋白質家族。其最常見的成員是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它們是組成微管的主要成分。微管由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所形成的二聚體為單位聚集而成。細胞內微管蛋白的聚集程度會影響微管的長度,並進一步影響細胞形態。微管蛋白的分子量約為55kDa,為弱酸性蛋白質,等電點在5.2至5.8之間。微管蛋白和同屬於運動性蛋白的肌動蛋白肌球蛋白在一級結構上有許多相似性。

生理功能

微管形成的有些結構是比較穩定的,是由於微管結合蛋白的作用和酶修飾的原因。如神經細胞軸突、纖毛和鞭毛中的微管纖維。大多數微管纖維處於動態的組裝和去組裝狀態,這是實現其功能所必需的過程(如紡錘體)。秋水仙素(colchicine)結合的微管蛋白可加合到微管上,但阻止其他微管蛋白單體繼續添加,從而破壞紡錘體結構,長春花鹼具有類似的功能。紫杉酚(taxol),能促進微管的裝配,並使已形成的微管穩定。但這種穩定性會破壞微管的正常功能。以上藥物均可以阻止細胞分裂,可用於癌症的治療 。

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

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是構成微管的主要成分。要形成微管,這兩類蛋白質需要首先結合GTP,然後結合到微管的(+)端(延伸端);在成為微管的一部分後,結合在微管蛋白上的GTP被水解成GDP。

雖然這兩類蛋白質都可以結合GTP,但只有β-微管蛋白具有GTP酶活性;這就意味著只有β-微管蛋白可以將所結合的GTP水解為GDP,而α-微管蛋白則不能。微管蛋白二聚體中β-微管蛋白是結合GTP還是GDP會影響二聚體在微管中的穩定性。結合有GTP的二聚體趨向於形成微管,而結合GDP的二聚體則傾向於從微管中解離;因而這樣一個GTP和GDP的循環就構成了微管的動態平衡

γ-微管蛋白

γ-微管蛋白對於微管的形成十分關鍵,它主要在微管的成核與方向極性上發揮作用。它被發現主要存在於中心粒和紡錘體上,而這些地方正是細胞中微管成核的主要場所。在這些細胞器中,多個γ-微管蛋白與其他蛋白質分子一道構成複合物,被稱為γ-微管蛋白環複合物(γ-TuRC);這一複合物可以模擬微管的(+)端,從而允許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二聚體結合上來。γ-微管蛋白也可以以二體形式被分離出來,而這種二聚體參與形成γ-微管蛋白小複合物(γTuSC)。γ-微管蛋白的成核作用是目前(2012年)了解最清楚的微管成核機制;但利用突變和RNAi來抑制γ-微管蛋白的功能後發現,一些特定細胞可以適應缺少γ-微管蛋白的情況,提示還有其他微管成核機制存在。

δ、ε、ζ和η-微管蛋白

與前三種微管蛋白不同,δ、ε、ζ和η這四種微管蛋白只存在於部分真核生物中;而且它們與前三種微管蛋白的進化距離較遠。其中,δ和ε-微管蛋白定位於細胞的中心粒中。目前(2012年)對它們功能尚無定論,可能參與了中心粒和基體的組裝;δ和ε-微管蛋白還可能參與有絲分裂中紡錘體的形成。

微管蛋白異常或影響大腦發育

全世界新生兒中患有病理性頭小畸形的約占萬分之一,由於大腦發育缺陷,患者的壽命通常不長。醫學界認為,除酗酒、受到過量輻射以及孕期風疹等病毒感染因素外,基因缺陷更可能導致嬰兒的大腦發育缺陷。

生物學家戴維.凱斯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鼠實驗中發現,一種名為“TUBB5”的基因變異會導致胎兒頭小畸形。這種基因變異可引起微管蛋白異常,微管蛋白是細胞內微管的基本結構單位,在細胞的運動和分裂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也在頭小畸形患者身上發現了變異的“TUBB5”基因。

科學界認為,“TUBB5”基因是通向解開人類大腦發育之謎的一個重要環節,為有朝一日可能找到醫治相關疾病的辦法奠定了基礎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