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主義思潮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國家開始廣泛出現的具有重大影響的社會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學、藝術(包括建築的風格等)、語言、歷史、哲學等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諸多領域。

概述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國家開始廣泛出現的具有重大影響的社會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學、藝術(包括建築的風格等)、語言、歷史、哲學等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諸多領域。雖然這一思潮至今仍處於一種紛繁複雜、多元化的發展狀態,但從總體上看,後現代主義思潮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確的,就是要對現代文明發展的根基、傳統等各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因此,後現代主義思潮的興起,可以說為觀照現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鏡子,既折射出現代性與傳統的矛盾,又折射出現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

後現代主義的哲學評價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是指20世紀60年代以來整個西方以反傳統哲學為特徵的社會思潮和文化思潮,也是對現代文化哲學和精神價值取向進行批判和解構(deconstruct)的一種哲學思維方式和態度。這一反現代性思潮雖然孕育於30年代現代主義的母胎,但主要是後現代社會(又稱後工業社會、信息社會、晚期資本主義)適應科學技術革命發展需要的產物,也是美國社會危機和精神異化的反映。在歐洲,以德希達、福柯、馬爾特等為代表的後結構主義者企圖由批判早期結構主義的一些基本觀念出發來消解和否定整個傳統西方體系哲學的基本觀念;在美國,奎因、羅蒂等哲學家企圖通過重新構建實用主義來批判、超越近現代西方哲學。他們既否定笛卡耳以來的西方哲學,又否定尼采以來的現代哲學。正是60年代興起的後結構主義和新實用主義標誌著後現代主義的建構。 後現代主義者反對把歷史看成是一個連續的、進步的過程。哈桑在《後現代轉折》中對後現代主義的總體特徵進行了一些概述,認為零亂性或片斷性是後現代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徵,“後現代主義者只是割斷聯繫,他們自稱要持存的全部就是斷片”。
後現代主義的核心主張就是反理性主義。反理性主義思潮的產生有其思想文化背景和社會歷史背景。從思想文化背景上看,當代科學的發展出現了新的特點。尤其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哥德爾的不完全定理等新的科學理論的提出,使傳統理性主義對理性的絕對性、先驗性的信念受到巨大衝擊。這些新的科學理論為強調“不確定性”、“非中心性”、“非整體性”、“非連續性”等為核心內容的後現代主義所吸取和利用。從社會歷史背景上看,傳統理性主義者深信人類理性的力量,深信歷史進步的必然,但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激化,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各種弊端也充分暴露出來,經過理性啟蒙的世界並沒有實現理性的許諾,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空前深重的災難,正如霍克海默與阿爾多諾在1947年寫就的《啟蒙辯證法》中所指出的那樣:“從進步思想最廣泛的意義來看,歷來啟蒙的目的都是使人們擺脫恐懼,成為主人。但是完全受到啟蒙的世界卻充滿著巨大的不幸”。後現代作為一種西方思潮,帶有許多消極因素,如否定主義、虛無主義等,這些思想對於中國的文化建設是極為有害的,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挑釁。我們不僅要看到後現代思潮對我們的衝擊,還要看到後現代主義給我們帶來的嚴重的負面影響。

導致這種教育衝擊的成因

1、 思想的迷茫
這些所謂的“新新人類”,其實是迷茫的一類,也可以稱之為另類群體,因為他們在學習性格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導致他們對前途的缺乏信心,在人生的交叉點上不知所措,最終敗下陣來,選擇了“飄浮人生”,與後現代主義不謀而合。
2、 享樂的追求
由於後現代主義是一種富裕土壤下的衍生物,它不考慮歷史,只重現實。沒有過去也沒有將來。這種思潮反映在人的行為上就是把放縱與享樂始終放在第一位。後現代思潮過去了半個世紀,中國在市場經濟的沃土上開始顯現出富裕的天空,人們從一開始的單一的物慾追求,向享樂的天堂邁進,票子、房子、車子魔一樣的影響著每一個人,每一代人。在沉重的物慾橫流的現實中,必然導致精神分裂。於是,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幼稚園的小朋友便開始盤算商品的利潤,小學生開始有模有樣的打麻將,國中生已經有四五年的煙齡,高中生正享受如漆似膠的熱戀。後現代主義便找到了生存的土壤。
3、 環境的壓力
現代的青少年,以獨生子女為家庭的結構特徵,他們從小到大,其狹義的生存環境是狹小的、孤僻的、單調的、封閉的。這樣,在其人生的成長階段,其性格在尋求定型的時候發生了膻變,在尋求減輕環境壓力的時候,他們選擇了用來解脫的無規則的行為方式。
4、 家庭的變故
許多青少年幾乎無法把握自己的人生,其原因主要是家庭的變故,其父母的馬拉松式的人格論戰或閃電式的離異,使這些孩子變得性格焦慮和心靈缺氧,當他們渴求家長的關愛時,得到的是冷漠的反應,因此在孩子的幼小的心靈種下了被遺棄的種子。於是他們失望、厭學、內心孤獨與苦悶、成績一落千丈,又有了新的壓力,在尋求解脫的時候,在缺乏人指引的時候,自然的選擇了放縱自我。
5、 黑色喜劇的影響
以一種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劇內容和喜劇形式交織的混雜,表現世界的荒誕、社會對人的異化、理性原則破滅後的惶惑、自我掙扎的徒勞,是其中心內容。面對這一切,人們發出玩世不恭的笑聲,用幽默的人生態度拉開與現實的距離,以維護飽受摧殘的人的尊嚴。從悲觀、恐怖、失望和痛苦的世界觀顯現幽默趣味的電影類型。如《奇愛博士》(1963),《二十二支隊》(1970),《小姐撞到鬼》(1981) 《阿達一族》在逆境或者很壞的環境下的一種幽默情趣。
黑色喜劇對傳統文化的調侃與批判表現得尤為突出。它應屬於後現代文化之一脈,是後現代的一種文本,自然蘊涵著後現代思潮的特質。後現代主義深藏的悲觀厭世、及時行樂,無深度表現、肆意狂歡、破壞秩序、離析正統等等,無不在無厘頭電影中讀出。青少年往往對此津津樂道。進而加以模仿,言行受到強烈的感染。港澳台成了後現代主義從西方通向中國的橋樑。黑色喜劇成了後現代主義的最有效的載體和傳播者。
6、 對教育的厭惡
一部分青少年,因其固有的心態和性格的原因,從來對傳統的教育有一種逆反情緒,他們反對家長和老師的說教,反對循規蹈矩的程式教育,厭惡枯燥乏味的書本知識,喜歡動畫、喜歡暴力、喜歡色情、喜歡卡通、喜歡生活在刺激的情景中。於是,他們或上課放肆的講話,或頂撞老師,或破壞教學秩序,或行為散漫,或沉湎於卡通、武俠、遊戲、網上聊天,或“行俠仗義”,結集打架。完全跟著感覺走。構成了對教育的反叛。
四、如何看待後現代主義的影響
後現代主義專講“摧毀”和“否定”。它的功用就是消解現成的理論和摧毀現代文明套在人身上的枷鎖。在生活中,他們反對男權主義,反對種族主義,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反對父權制,反對經濟主義等現代文明的“毒瘤”;在理論上,他們貶低資本主義的工業文明,企圖消除人們對現代理論的依靠。從這一點看,有其積極的一面。
後現代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出現,使中國的傳統在繼承與發展的問題上產生了裂變,就這些消極因素而言,它直接衝擊中國當代的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親職教育。直接影響教育的對象健康成長。其影響力勢必蔓延到每一個經濟發達的地方,其頑固性必將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因此學校教育不能等閒視之,否則,它將改變整個民族的品質和性格。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必須高度重視,因勢利導。

後現代主義在青少年中的具體表現

後現代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影響最直接的是青少年,從年齡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從國中到大學的青少年中的學習落後者、性格偏激者、心理殘疾者等弱視群體。從區域上看,主要集中在經濟較為發達的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其具體表象,從觀念上看,主要表現為反傳統、反權威、破壞規矩、反理性、反教育、公德差。從心理上看,主要表現為追求舒適,尋找感覺,內心焦慮,好發泄。從行為上看,追趕時髦,玩世不恭,好表現,強調自由,不願拘束,甚至觸犯刑律。 更具體的則表現為“無厘頭”式的特徵: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不承諾,沒有年齡感,不為健康犧牲嗜好,對喜歡的東西不計較價錢,特別喜歡“追新”,無法停止幻想,思維具有跳躍性,時不時人間蒸發,老找不著東西,夏天找麻辣燙,冬天尋冰淇凌,還嫌不過癮,懶得存錢,認為晚上比白天好,喜養寵物,喜歡自由自在,天馬行空,勇於藐視權威,看淡功利,不願思考、追求享受、講派頭、打扮怪異、言談失禮、故作幽默、盲目模仿、追星、沉湎於卡通、遊戲和網上聊天、互叫綽號、紋身等。 所有這些,對當前的學校教育構成了強烈的衝擊,這種衝擊已經使學校正統教育陷入困境,使部分青少年在信念、意識、倫理、品行等方面出現了嚴重的混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