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白

張小白

張小白,中國內地女漫畫家,她的作品《Si loin et si proche》(中文譯名“向右向左”或“最近的,最遠的”)在第四屆“國際漫畫大賽”中獲得金獎。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一舉成名

張小白-生活照 張小白-生活照

由日本外務省舉辦的第四屆“國際漫畫大賽”頒獎儀式周三下午在東京舉行,獲得2011年最優秀大獎的是來自中國的女漫畫家張小白,她的作品《Si loin et si proche》(中文譯名《這么近,那么遠》)在來自全球39個國家的189件投稿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金獎。

日本國際漫畫大獎(International MANGA Award)是日本外務省設立的評獎活動,參評範圍為在日本以外的國家發行的所有漫畫作品。這項評獎活動始於2007年,2011年是第4屆。第1屆和第2屆國際漫畫大獎的得主都來自中國香港,算上此次的第4屆,中國漫畫家已3次獲得這個獎項了。

獲獎理由

乍一看,《這么近,那么遠》是部幻想題材的漫畫, 講述住在北京的一位大一女孩遇見自己未來的兒子穿越時光,從此開啟一段不可思議的故事。細細觀來,故事中的情感分外寫實,關於愛——人類永恆的母題:親情的愛、友情的愛、愛情的愛,而誤解、悲傷、病痛、死亡在愛的面前都變得很無力。這部作品繪於2006年,有著作者理解的中國式審美,不強調骨骼肌肉,也不強調“卡哇伊”造型,人物並非眼睛大得如銅鈴,也沒穿日式半截襪套,沒染誇張顏色的頭髮,無論服飾、語言還是場景,都會讓人想到活生生的當代中國。

獲獎作品畫風的小清新與作者作品中冶艷的中國風相去甚遠,在張小白看來,技法稍顯稚嫩,並不十分滿意,評審卻給出了這樣的評語:“如今大部分漫畫作品都耽溺於幻想,很少有人描畫現實生活,尤其是當代人的內心世界,畫面很溫暖,故事很親切,雖然故事發生在北京,但總讓人感覺距離這樣的生活很近,容易引起共鳴。”

艱難困苦 玉汝於成

耐人尋味的是,儘管漫畫家是中國人,長居北京,但張小白所獲的大獎從技術層面而言屬於別國:用法語創作,並在比利時註冊。這樣的錯位,張小白向記者解釋起來既有無奈也有意外。原來,作品是應法國編輯約稿而繪的,起初所用的中文在後期製作時被翻譯成了法文,並由法國達高出版社的比利時分社出版。“出版方幫我把作品提交參賽,如果不是獲獎,我也不知道這回事兒。”

畫漫畫,給內地漫畫雜誌投稿,張小白坦言閉門羹沒少吃。“大二那年,我繪製過一部只有24頁的短篇《你好》,講述兩個聾啞人在街角邂逅的故事,他們在無聲的世界裡傳遞彼此的感情。當時我拿著這部作品四處投稿,可惜屢屢受挫。我記得一位編輯直接說她看不懂我的畫,納悶24頁怎么可以只講述這么點小事,於是以雜誌版面有限為由斃了我的稿。”幾經輾轉,張小白的這部漫畫最終被成都一家漫畫雜誌刊登出來,並且獲得第五屆中國漫畫獎最佳短篇。

2006年,法國的一位漫畫編輯來北京參加交流會,無意中看到這部短篇,提出要向張小白約稿,與《你好》風格相近的《這么近,那么遠》這才開始動筆。“說來諷刺,《你好》講述的是中國人的故事,起國中國編輯沒看懂,卻是被法國編輯看懂了。”

牆裡開花牆外香

牆外花開香不過牆內,可謂國產漫畫面臨的共同尷尬。

2006年,郭競雄奪得33屆法國安古雷漫畫節特別大獎;

2007年,李堃、馬毅和張晶與法國太陽出版社成功簽約,金額達百萬元;

在第三屆“國際漫畫大賽”上,黃嘉偉捧過銀獎……

業內人士指出:“內地不缺畫得好的漫畫家,缺少的是機會,國外成熟的市場恰恰為他們提供了機會。”漫畫的國內市場尚未真正打開,也缺乏完善的漫畫出版體系。許多年長者對漫畫抱有一定的偏見,認為漫畫就該是給孩子看的,不少漫畫雜誌在選稿時也有意往兒童趣味上靠,認為作品須得像《喜羊羊與灰太狼》那樣寓教於樂。事實上,真正好的漫畫應該老少皆宜,可以有人文高度,也可以具備精神力量,宮崎駿的漫畫就是如此。

作品一覽

頒獎儀式 頒獎儀式

《這么近,那么遠(Si loin et si proche)》故事講述的是住在北京某大學宿舍里的一位大一女孩。有一天,女孩未來的兒子溘然穿越時光出現在她眼前,不可思議的故事從此開始。這部幻想題材的漫畫中包含了友情、戀愛、未來等多個主題,表現了當代年輕人對情感與人生的思考。

2008年出版畫集《青花》《TATTOOFANTASY》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

2011年出版漫畫《Siloinetsiproche》法國達高出版社出版

2011年出版漫畫《這么近,那么遠》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

2013年出版個人畫集《繁花如素》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2014年4月《旅遊天地》封面,專訪

成就榮譽

獲獎證書 獲獎證書

短篇《你好》獲得第五屆中國漫畫獎最佳短篇。

《這么近,那么遠(Si loin et si proche)》在第四屆“國際漫畫大賽”來自全球39個國家的189件投稿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金獎。

國際漫畫獎獲獎名單

簡介: 國際漫畫獎(國際漫畫賞,こくさいまんがしょう、International MANGA award)是日本外務省於2007年5月設立的獎項,倡議設立國際漫畫獎者為時任日本外相麻生太郎,麻生期許國際漫畫獎能成為“漫畫界的諾貝爾獎”。參賽作品可由出版社推薦或自薦,作者亦不限制為業餘或職業。截止到2014年第七屆,我國共有四部作品獲得最優賞,六部作品獲得優秀賞。

年份 獲獎作品
2014年第七屆 最優作品賞:《Bokbig》(作者Prema Jatukanyaprateep、泰國
優秀作品賞:《Paris》(George Alexopoulos、美國
carrier攜帶者》(NAVAR、中國
《Les Folies Bergère》(Francis Porcel(西班牙)原作Zidrou(比利時))
2013年第六屆
最優作品賞:《Listening to the Bell》(Kosin Jeenseekong、泰國)
優秀作品賞:《Melon Seed School Vol.3》(Ittiwat Suriyamart、泰國)
半空的花》(姚巍、中國)
《5 MENIT SEBELUM TAYANG》( Muhammad Fathanatul Haq(印度尼西 亞)原作Ockto Baringbing(印度尼西亞))
2012年第五屆 最優作品賞:《I Kill Giants》(作者JM Ken Niimura(西班牙)、原作Joe Kelly(美國)
優秀作品賞:《許個願吧,大喜》(Make a wish! Da Xi)(顆粒台灣
《The Man Who Follow His Own Voice》(Tanis Werasakwong、泰國)
踮腳張望》(When You Standing Your Tiptoes)(作者阿梗(中國)
原作寂地(中國))
2011年第四屆 最優作品賞:《Si loin et si proche》(張小白、中國)
優秀作品賞:《Face cachée tome 1》 (作者Sylvain Runberg(法國)
原作Olivier Martin(法國))
《La Isla sin Sonrisa》(Enrique Fernández、西班牙)
《The story begins with》( VERACHAI DUANGPLA、泰國)
2009年第三屆 最優作品賞:《SUPER DUNKER》(TON JAKRAPHAN、泰國)
優秀作品賞:《ZAYA》(原作Morvan、作畫黃嘉偉、中國內地)
《Natty》(原作Corveyran、作畫Melvil、比利時)
《Running on empty》(Kim Jea-eon、韓國)
2008年第二屆 最優作品賞:《百分百感覺》(百分百感覺 Feel 100%)(劉雲傑、香港)
優秀作品賞:《逝》(尹川中國大陸
《Portrait》(Chezhina Svetlana Igorevna)、俄羅斯
《Okhéania 1》(Alice Picard(原作者:Corbeyran)、法國
2007年第一屆 最優作品賞:《孫子攻略》(李志清[漫畫家]香港
優秀作品賞: 《十五二十》(KAI、香港)
《Le. G ardenie 》(BEN(Benny Wong Thong Hou)、馬來西亞
《Hollow Fields》(Madeleine Rosca、美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