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鞋

布鞋

布鞋。泛指以天然或化學纖維織物為面料製作的鞋。又稱便鞋。布鞋推崇手工製作的嚴謹,注重細節的完美平滑的布面與裝飾飾扣、繡花、串珠相結合古典純樸的民族氣息與現代時尚理念。衡量一雙布鞋好壞最重要的標準是看它是不是“千層底”。

基本信息

傳說

(圖)高檔手工布鞋高檔手工布鞋

布鞋在湘西有一個非常優美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大山深處古老的山寨里生活著一位美麗的姑娘,名叫黛帕斯,她勤勞善良,心靈手巧,擅長針織女工。在一年傳統的趕秋節對山歌的時候,她遇上了自己心儀的阿哥,為了表達心中的情意,於是把自己親手做的、收藏了多年的布鞋和繡花鞋墊送給阿哥。阿哥穿上布鞋,剛好合腳,不長也不短,心喜是先祖安排良緣,於是與黛帕斯結成伴侶,過著幸福生活。此後,湘西地區也就一直有著婚嫁必送布鞋和鞋墊為禮物的習俗。

歷史

(圖)經典款式小圓口布鞋經典款式小圓口布鞋

布鞋,在我國有著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據考證,最早的手工布鞋是在山西侯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所穿的布鞋。

在中國歷史上,早在先秦時期的鞋履早在仰韶文化時期,我國人民已在著屍非、屨或履了,當時男女鞋飾沒有明顯的差別。

殷商時,初步建立了禮制,已有各種鞋履,可說皮、綿、布、草俱全。據《實錄》中說:“夏商舄履皆以皮為之。”從哈密市五堡墓地出土的3000年前的長筒皮靴,就是很好的證明。其靴長12.7厘米,寬9.4厘米。由靴面、靴底、靴腰三部分,以細皮條縫製而成。自靴底毛靴腰最上部約19.5厘米,靴尖上翹,並在其上及跟、靴內外兩側各附一銅扣飾.

(圖)龍靴龍靴

商代貴族,腹下佩黼或韋革畢,腳穿翹頭船式樣的翹尖鞋,而商代武士穿的則是薄底翹尖皮履。從河南安陽出土的商代玉人,也見已著履,並有鞋翹。其實,在殷商時,人們已熟練地掌握了絲織技術,絲織物和紡織物已普遍流行。當時在貴族階層中,除穿皮履外,並且普遍地穿著各種麻鞋和絲鞋了。

建國之前的布鞋,主要都是傳統的手工、繡花布鞋等。由於是手工納底,具有柔軟舒適、透氣吸濕的特性,深受中國百姓喜愛。建國後,我國各地開辦了很多布鞋廠,集中大量生產機制布鞋,其中著名品牌有上海雙鷗、北京一帶、上海小花園等,這是中國布鞋的鼎盛時期。改革開放以後,布鞋逐漸淡出了鞋類市場的主要舞台,但依舊保持著巨大的生命力。進入21世紀後,人們的觀念趨向自然和健康,而懷舊也成了現代人心底共存的一份純情。穿上一雙合適的布鞋,成為了很多現代青年男女追趕的時尚潮流。

布鞋相對於其他鞋類,有著更廣闊的套用場所,尤其適合在休閒、旅遊、室內、開車等任何場合穿著,而時尚的繡花女鞋一直以款式新穎、漂亮端莊而聞名,在國際上已經成為中國傳統女性文化的標誌之一。

可以說,布鞋和中國女性有著緊密的聯繫。據調查,在很多女性眼裡,布鞋是一種時尚和傳統的產物。穿上布鞋,那種舒適愜意,是無法用語言所形容。而中國女性一旦穿上布鞋,則更添了十分性感和嫵媚,與眾不同的氣質和品味。布鞋的柔和,自然的美麗,簡潔的風格,在女性穿上布鞋後盡現無遺。而美麗清純的白底黑布鞋,更能帶給你美好的永恆回憶。

北京布鞋

現狀
在改革開放以前,長期以來,一直受到生產技術和面料等因素的制約,老北京布鞋使終停留在原有基礎上而難有突破,特別是皮鞋生產工藝進入中國以後,老北京布鞋的市場更遭受了致命的衝擊。由於皮鞋在款式設計上時尚,緊跟時代潮流,並且迎合了人們目前加快的生活節奏,很快就搶占了老北京布鞋市場。
布鞋布鞋

改革開放以後,以老北京布鞋老字號企業為代表的企業痛定思痛,決心重振老北京布鞋這一民族行業。他們在保留原來原來態老北京布鞋的同時,開始積極探索新的生產技術和新面料在布鞋生產中的套用,取得不俗的成績,今天,老北京布鞋的生產工藝已有幾十種之多,面料更是多達數百種,款式開發和設計也開始走上時代的前沿,向運動休閒和時裝鞋發展,老北京布鞋已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傳統布鞋,它已經發展為一個龐大的布鞋家族,將我們的中式文化重新拾新,發展並創新

重新認識

由於長期以來老北京布鞋一直停留在千層底和工藝繡花的基礎上,至使廣大消費者始終停留在“布”的認識上,現今,老北京布鞋已突破傳統的束縛,向運動休閒和時裝發展,市場上能看到的各大布鞋品牌如雨後春筍般的發展,代表有:內聯升、京花、仟禧齋、牽尋、福聯升、合記、光華寶石、唐人胡同、京晨等知名品牌。
從歷史文化的繼承與傳承來審視,我們發展傳統文化是必須的;從人文上,這種復古美也必然形成新的時尚;從經濟上,必將形成國家的經濟支柱。
北京的布鞋是一種古典工藝,現在布鞋也是一個很值得人們去消費的商品,如今,北京有多家經營布鞋的商家,最有名的當屬老字號——內聯升。

發展

老北京布鞋已不再是古板單調的傳統布鞋,現今在融合了皮鞋工藝和現代的設計,形成了古典與現代時尚的完美結合!市場上已經有北京布鞋的養生系列,以合記為代表,老北京布鞋除了獨特的京都風情,還匯聚了各地八大大風情:苗鄉風情、雲南風情、土家風情、藏域風情、西域風情、大漠風情、草原風情、關外八旗風情。並包容十大流派風格:如京派、杭派、海派等,老北京布鞋,是布鞋,更是民族風情的展示,在這裡,人們把布鞋當作紀念品、禮品來購買。
北京布鞋有著濃郁的文化,不僅體現在鞋的做工上,還體現在店麵店內古色古香的裝修上,其濃厚文化味道讓人如痴如醉,在眾多鞋店中獨樹一幟,讓人們格外關注,在這裡,人們買布鞋,買的是一種文化和享受,買的是一種情懷!
北京布鞋不但保留了傳統工藝又與現代科技融合,15處精工細作,32層純棉疊加181道線阡陌縱橫,6400根飛針走線,保健養生、輕便透氣,養腳、護腳,在這裡,人們買布鞋,更是在買健康!
北京布鞋俗稱老布鞋,在國內擁有極高的知名度。當然,北京布鞋並不一定產自北京,像革命老區山東臨沂就盛產各類布鞋產品。

特徵

優質特徵

(圖)這就是“千層底”這就是“千層底”

(1)鞋幫:鞋幫面料質量的好壞對整個鞋的質量關係很大。優質鞋面料上沒有織造上的疵點,表面平整光潔。將鞋平行放在光線充足的櫃檯上進行觀察有條子、格子的鞋面可盾出條紋端正,格子橫直對正整齊,染色一致。燈芯絨絲絨等優質鞋面絨毛倒順一致,疏密均勻。另外幫面及夾里清潔無污垢,括漿均勻平服。

優質布鞋鞋幫的滾口狹闊一致,接頭放在鞋的後部不明顯處,口門不起角不起空,不起皺,叉口前後一致。鞋幫縫線的針距均勻整齊,不歪斜,沒有跳針,漏針以及底線翻出等現象。對於兩接式鞋的接幫處,鬆緊口,鞋鬆緊布縫接處,是雙線來回針縫,鞋的後跟做編結縫合,跟縫線正直。

(2)鞋底檢驗;布鞋鞋底種類很多,厚薄不一。一般來說,優質布鞋的布底挺硬結實,納底的針碼均勻而整齊;塑膠底光潔無疵點,特別是前掌曲撓部位無氣泡、空洞等缺陷。納線的針碼均勻,剎線緊合,底槽完整無損。如用雙手握住布鞋反覆彎曲,可發現鞋底柔韌適中,無裂縫。

(3)鞋體及裝配:布鞋是手工製作的,允許有一定誤差,一般說優質布鞋的鞋臉長短誤差不大於3毫米,高矮之差不大於2毫米,後跟歪不大於3毫米。耳式鞋蟹鉗(耳扇)、蟹殼大小一致。鞋舌長短與幫口相符。有帶袢的鞋其帶袢的叉子長短相符,前後一致。鞋跟排列整齊、美觀、間隔均勻牢固。鞋底整齊,各部位吃幫合適。

劣質特徵

(1)鞋幫:劣質布鞋面料粗糙,條紋不齊,鞋面和鞋裡起皺發黃。鞋幫縫線的針距歪斜,跳線、折線,鞋的跟部有暴眼、露線現象

(2)鞋底:劣質鞋的布底鬆軟,厚薄不均,納底針碼不齊;塑膠底花紋粗糙,底槽破損,有空洞、痕印等現象,反覆彎曲鞋底,會出現裂痕。

(3)鞋體及裝配,劣質布鞋的鞋臉長短,高低相差較大,目視明顯。鞋舌長短與幫口不符,鞋底牆歪斜,各部位吃幫不一致,甚至有脫幫的地方。

保養

(圖)奢華的布鞋店奢華的布鞋店

(1)刷鞋時切不可將鞋泡在水盆里,應蘸水刷去污物並將鞋底朝上涼乾,不可曝曬。

(2)如遇雨踩泥水後,切不可摔擰,應及時刷淨涼乾。

(3)繡花鞋、緞面鞋不要用水刷面,穿著時不得與硬物磕碰、刮蹭。

(4)存放時,要將鞋置於陰涼通風處,切勿受潮,凡毛料面、氈絨里鞋應放樟腦丸,以防蟲蛀。

(5)布鞋洗滌後常會因縮水而緊腳,因此在洗滌後,可在鞋內的大腳趾處塞進一塊圓滑的小石子,晾乾後鞋就不會有壓迫腳趾的感覺。

除味

新買回來的老北京布鞋,有時會有一些味道,這是因為老北京布鞋採用的黏膠劑還沒有揮發完畢。怎么去除這樣的味道呢?
1、新買回的鞋子,在鞋墊或海綿底上均勻地噴一些50度左右的白酒,直到其全部濕透飽和為止,然後曬乾。經過一番這樣的處理後,穿鞋時就不易產生臭味了。假如是易洗的膠鞋或涼鞋,在洗乾淨並且曬乾以後,也可用同樣的方法進行處理。
2、每晚臨睡前,用棉球或布頭蘸少許酒精,均勻地抹在剛脫下的鞋內,待第二天早晨乾燥後再穿。如此堅持兩個星期後,老北京布鞋就不會發出臭味了。
3、還可以用消毒液(如威露士)兌適量清水,用棉布蘸濕後擦拭幾次,然後讓它自然陰乾就可以了。既清潔了鞋子,還可以消除異味、防止腳氣。
4、用樟腦丸除鞋臭
拿一張稍硬的紙,把樟腦丸包起來,把它碾碎,把樟腦丸粉末均勻地灑在鞋內,在上面放上鞋墊,一雙鞋大約用一粒樟腦丸即可,能保持鞋內乾爽,消除鞋臭。
5、如果是女孩子,有經常收到朋友送的花,可以充分的利用,用有香味的乾花放在鞋子裡面,對除味也是非常有效果的,如乾玫瑰,而同樣有去異味的花還有白菊、桂花、丁香。
6、老北京布鞋還可以用白酒或啤酒兌溫水浸泡,晾乾後異味就沒有了,如果是皮鞋可以用棉花蘸酒擦拭鞋內,效果也比較明顯。

保健作用

(圖)足底穴點陣圖足底穴點陣圖

裴多菲詩中講到:“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自由是什麼?思想?心靈?談到自由,我想大家和我想得一樣,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沒有顧忌,沒有約束,有種流浪的感覺。那流浪了?我的答案就是走遍天下的山川江河。

“走遍天下”,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的一個問題。我們使用汽車時,會對其愛護,定期的保養和檢修。那么我們的腳呢?從出生至今,使用得及其頻繁,大家又對其愛護了嗎?對它進行過保養了嗎?

人的腳有26塊骨,19塊肌肉,33個關節,大量的韌帶血管汗腺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兒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腳的骨骼、皮膚十分嬌嫩,腳型尚未發育定型,這時宜穿既有適當寬鬆有能保護腳型的布鞋,避免畸形生長。而且家長在孩子剛會走路時最好給小兒買布鞋而不是小皮鞋,較大的孩子活潑好動,雙腳因經常著力行走而容易散發熱量。如果這些熱量不能及時散發,則會產生並結集越來越多的腳汗,腳汗的淤積會使孩子感到悶、熱、濕、周身不適,而布鞋具有透氣性好的特點,所以兒童還是選穿布鞋。

健康人的腳低有足弓,它是由足骨、韌帶和肌肉組成的,具有一定的彈性,可以避免人在走路時產生疼痛;此外,足弓還有吸收、緩衝人在行走時對大腦的政黨震盪作用,減少腦部遭受損傷。由於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足部肌肉、韌帶也會出現退化,肌肉的力量也會隨之減弱,足弓的彈性逐步喪失,因此,老年人穿布鞋,有助於對腳的保養。

品類

按成型工藝分類有縫鞝布鞋、注塑布鞋、注膠布鞋、冷粘布鞋、硫化布鞋、模壓布鞋、澆注布鞋。代表性的品種有雙梁鞋、千層底布鞋、工藝布鞋、布拖鞋、橡筋鞋、一帶鞋、五眼棉鞋、鞍棉鞋、大雲棉鞋等。

雙梁鞋 

因鞋前臉縫兩道皮條而得名。約始於明代,並流行至民國初年。傳統雙梁鞋為青布面,“雙梁”用股子皮(經鞣製而成的驢皮軟革)縫合,鞋幫上緝納菱形圖案,採用手工正鞝成型(圖1)。

布鞋布鞋

千層底布鞋 

(圖)“千層底”布鞋製作技藝“千層底”布鞋製作技藝

因鞋底層次多而得名。是中國布鞋中最有代表性的品種之一。款式以尖口、圓口為主,鞋面多用貢呢,鞋底為白色。千層底布鞋的生產過程主要分制底和縫鞝兩部分。①制底:裁切5層鞋底型袼褙,每層均包白布沿條,中間夾墊小塊袼褙,以保持鞋底的底心飽滿。跟部再加2層包沿條的後跟型袼褙,形成前5層、後7層整齊的鞋底。再用麻繩(φ=2.5mm)縫納。納滿針腳後用水悶濕悶透、捶平,然後手工翻鞝成型。②縫鞝:鞋底反釘、鞋幫反套於小一號的鞋楦上,即繃楦。取麻繩用彎錐彎針,將底、幫縫合在一起,扦上膛底布,然後翻回裝楦、鞋底牆上抹粉、燙亮、烘乾、定型。

工藝布鞋 

鞋面用綢緞等材料。鞋前頭繡花卉、鳥獸等圖案的為繡花鞋,鑲嵌珠子的稱珠繡鞋。鞋口為尖形或圓形,鞋底一般為牛皮革。成型方法與千層底布鞋相同。低檔的多為布面、塑膠底,注塑成型。

布拖鞋 

有前露式和前包式兩種。高檔拖鞋採用絲綢、呢絨布料,其底多用牛皮軟革;次之以各種織物為面料,鞋底多用合成革。有的布拖鞋在鞋面中夾用泡沫塑膠,或採用裘皮、人造毛皮面料以保暖。

橡筋鞋 

俗稱懶漢鞋。在鞋幫背部或鞋口兩側裝入鬆緊帶,便於穿脫。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流行中國。尤宜中老年人打拳練功穿用,又稱功夫鞋。

一帶鞋 

淺口,腳脖處有一扁帶,套在鞋扦內,以便走路時跟腳不易脫落。出現於清末民初,長期流行於中國青年婦女中,造型優美、樸素大方。

五眼棉鞋 

一種鞋幫及踝的耳式棉鞋。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一直是中國北方地區的常用防寒鞋。男鞋五眼,女鞋四眼,童鞋三眼或二眼。鞋幫一般採用沖服呢、燈芯絨面料,白市布為里,在鞋裡布上絮棉或毛氈,通過緝納以保持服貼和絮棉均勻。初期都採用“千層底”、“毛布底”,後以塑膠底為主。以手工或機器翻鞝工藝成型。現在採用縫鞝、注塑、硫化貼膠等多種成型工藝。其優點是合腳、舒適、保暖性能好,素有棉花簍之稱。

鞍棉鞋 

因鞋形似駱駝鞍而得名。是清末民初以來中老年人喜歡穿用的一種棉鞋。鞋幫多採用青平絨或燈芯絨為面,以股子皮或青皮絨將里外兩片鞋幫合在一起成單梁(稱合臉),幫、里之間絮棉,並緝納成各種形狀的線跡,以保持棉絮均勻,較高檔的以絨布為鞋裡。過去都以“千層底”或牛皮革為鞋底,現多用塑膠底。成型方法同千層底布鞋。其優點是樸素、大方、輕便、舒適、易穿脫。

大雲棉鞋 

因鞋幫周身納雲形線跡而得名。又因鞋形似魚,又稱大魚鞋(圖2)。其特點是古樸、典雅、輕便,既跟腳又便於穿脫,盛行於20世紀20~40年代。特別受北方老年男人歡迎。鞋幫一般為青帆布為面,講究的以青緞為面。用股子皮將里外兩片鞋幫合在一起,從鞋前頭至鞋口形成一條梁。白市布為里,面、里之間絮棉(每雙約250g)。鞋底是用白色或素色舊布疊絮而成的毛布底。鞋底上有青布包邊的厚底托,便於幫底縫合。鞋底厚度約15mm。手工正鞝成型。質量要求達到“腮滿”(整個鞋幫在鞝鞋時儘量成褶狀,並“吃”在鞋頭)、“跟固”(鞋後跟成圓形合腳)、“腰裡乾”(鞋前頭、後跟部位平整無褶)、“四柱周正”(不斜不歪),使穿著跟腳、舒適不走形。

布履解讀

(圖)古代鞋鋪古代鞋鋪

布履是漢以後鞋的總稱。朝時期,古代稱鞋為屨,履為動詞,是“踐”、“踩”或“著鞋”的意思。古代的履種類繁多,以質料來分,有布帛、草葛和皮革三種。布帛履是以絲、麻、綾、綢、搓等織物製成的履。草葛履是以蒲草為原料,經碾搓編織而成的鞋子。皮革履是有生皮和熟皮之分,以生皮製成的稱革,以熟皮製成的稱革鞮

我國古代鞋子款式都鞋頭上翹,稱“翹頭履”。唐代的翹頭履多以羅帛、紋錦、草藤、麻葛等面料為履面,其履底薄,履幫淺,較輕巧便利,翹頭做成鳳頭、虎頭等,重動逼直。此外還有重台履、高牆履、勾履、芴頭履等名稱。

屐:一種鞋底裝有雙齒的鞋子,它主要是用木料為主,稱木屐。木屐是由匾、系、齒三個部分組成。匾即為鞋底,鞋底上系有鞋帶,即系、齒在屐的底部前後,呈直豎式。

漢代末年,女子出嫁多穿木屐。屐上彩畫,並用五彩帶系之,十分美觀。晉朝,有一種木屐,匾、幫、齒全部用整塊木頭製成,幫代替了原來的系。還有一種,它的雙齒可以任意拆卸。據說,這種木屐為南朝詩人謝靈運所創,稱謝公屐,為登山旅遊時穿用,可以在上山去前齒,下山去後齒,以便保持人體平衡。

舄:古代一種加有木底的鞋子,在古代的諸鞋中,以舄為貴,舄的穿著只限於朝勤、祭祀時穿用,而履隨時可用。舄的穿著只限於朝勤、祭祀時穿用,而履隨時可用。舄是雙底,木製或注蠟,以防潮濕。周代皇帝之舄為白、黑、赤三種顏色,其赤為上服,其次是白舄與黑舄。王后為赤、青、元三色,以元色為上服,其次是青舄和赤舄,在隆重的慶典,皇帝穿赤舄,王后穿元舄,舄的材料是綢緞。

靴:一種高度在踝骨以上的長筒鞋,原為北方遊牧民族穿用,多為皮革製成。我國在三千八百多年前,已有皮靴出現。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提倡“胡服騎射”靴才開始流入中原。南北朝時期,婦人常以冬至日進履襪及靴。靴流入中原為禮服,造型更為完美。這時,有六合靴出現(用六塊皮革拼合縫製而成)。唐代官庶普遍著靴。靴有長靿、短靿、圓頭、平頭、尖頭等多種款式。宋代初期仍沿用唐、五代遺制。宋後期,用黑革為其面加以靴統,裡面襯氈子,靴高八寸,文武官員按其品級服色來飾其靴邊縫滾條。遼、金元時期,靴的式樣較多,有鵝頭靴、雲頭靴、花靴、頡嘴靴、旱靴、革翁靴、高麗式靴等,造型簡單,靴的顏色隨衣搭配。明代開始禁止庶民百姓穿靴,穿靴已有等級制度。到了清代,男子著便服以鞋為主,穿公服需要靴子,靴子面料多為黑緞,式樣初期為方頭,後改行尖頭。朝服仍用方頭靴。民間為尖頭靴,貧富式樣相同,只是用料有嚴格區別,富者在春秋時,可著青素緞靴,冬季可著青絨靴。貧者只能著青布靴。牙縫靴為高級官員所穿。武弁、公差旗鞋——俗稱“花盆底鞋”。是清代滿族旗人婦女穿的一種高底鞋,鞋子為木底,由於滿族婦女從小騎馬,從不裹腳,她們習慣穿這種鞋,尤其是貴族婦女,普遍穿這種鞋,所以稱為“旗鞋”。旗鞋的木跟鑲裝在鞋底在中間,三寸多高,整個木跟用白細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綾或塗白粉,俗稱“粉底”。旗鞋的面料為綢緞,上繡五彩圖案。隨著年齡增長,鞋底高底也逐漸降低,一般老年或勞動婦女,多穿稍矮的或平底鞋,如“船形高底鞋”等。

(圖)三寸金蓮三寸金蓮

三寸金蓮:纏足風俗在中國歷史上到底在什麼時代開始,至今也沒有確切年代,各有各說法。但大多數認為在南唐(公元937-975年)。皇帝李後主喜歡美色及音樂,他用黃金製成蓮花台,高六尺,令官女窅娘用帛纏足,使腳纖小彎曲作新月狀成弓形,並在上面跳舞,似迴旋有凌雲之狀,“金蓮”由此得名。此後,宮內外皆仿效之,從五代開始一直沿襲到辛亥革命,上下一千多年。中國土地遼闊、人口眾多,各地方、各地區形成了自己的款式,大體講三寸金蓮分南北兩大類,南方以浙江的舟山、寧波紹興嵊州安徽黟縣為代表。北方以北京天津青島為代表。相對講,南方的三寸金蓮較別致、細膩,繡工考究。北方的三寸金蓮較粗獷有力,較大方。

三寸金蓮按式樣有:高統金蓮,低幫金蓮、翹頭金蓮、平頭金蓮。按種類分:皮金蓮,下雨天穿雨鞋,室內外穿套鞋,生日做壽穿壽鞋、祭鞋、吉祥鞋,戴孝穿孝鞋、拖鞋等。按季節分:棉金蓮、夾金蓮、涼鞋。按鞋飾分:繡花金蓮及素色金蓮兩種。按鞋底分:平底金蓮、弓形底金蓮、高跟金蓮。按款式及走路姿勢分:並蒂金蓮、並頭金蓮、釵頭金蓮、單葉金蓮、紅菱金蓮、碧台金蓮、鵝頭金蓮、綿邊金蓮等。

三寸金蓮上的圖案是中國民族傳統圖案,有牡丹等花草,有魚、蟲、鳥、人物、福祿壽、銅錢、龍、鳳、暗八仙、石榴、壽桃、荷花、藕、蓮藕等等。一雙金蓮上的五彩圖案本身是對鞋主人的祝願和他所期望的,一雙金蓮同時亦代表著其主人的身份等級。一般年輕女子著紅色等鮮艷彩色的金蓮,老年婦女著黑色及深色金蓮。

腿帶:指纏足女子用於纏束在小腿上的帶子,質料有棉織及絲、緞等,考究的在腿帶上繡上圖案。

藕覆:分兩種,一種是像褲腳腳管形狀,是套在褲腳外面;另一種是一塊長方形棉布或綢緞,有夾里,是卷扎在踝骨上部、褲腳外面。兩種藕覆的用途是覆蓋除踝骨的畸形,增加腳部美感。藕覆上面均繡上五彩圖案。

套褲:清代婦女喜歡著套褲,套在腿上至踝骨部,套褲上有系,用時系在腰部,目的是為了禦寒及增加腳部美觀。

著“爬山虎”的輕便短靿薄底靴。

布鞋文化

據考證,手工布鞋在中國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最早的手工布鞋是在山西侯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所穿的手工納底布鞋。

手工布鞋經歷了三千多年,在近二百年里被蜂擁而至的皮鞋所代替,但是現代人經過皮鞋的“磨練”後,又開始返樸歸真,傾向與享受前人的手藝。這充分說明了柔軟舒適,透氣吸濕的手工納底布鞋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如今,人們的觀念趨向自然、健康,隨著手工布鞋“重出江湖”,回歸自然成了現代人心底共存的一份純情,懷舊與返樸成了現代人追趕的潮流之一。手工布鞋也將成為消費的潮流。

布鞋是中華民族傳統產品,在我國流行了幾千年。前些年,在西方時尚的衝擊下,布鞋被視為“老土”而被打入冷宮。如今,隨著人們的消費觀念走向自然、健康、舒適,布鞋又“重出江湖”。

傳統的手工“千層底”布鞋經歷了三千多年,仍為後人享用。這充分說明了柔軟舒適,透氣吸濕的手工納底布鞋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如今,人們的觀念趨向自然、健康,隨著傳統的手工“千層底”布鞋“重出江湖”,回歸自然成了現代地球人心底共存的一份純情,懷舊與返樸成了現代人追趕的潮流之一。手工布鞋也將成為消費的潮流。

(圖)履中備載履中備載

建國之前的布鞋,主要都是傳統的手工、繡花布鞋等。由於是手工納底,具有柔軟舒適、透氣吸濕的特性,深受中國百姓喜愛。建國後,我國各地開辦了很多布鞋廠,集中大量生產機制布鞋,其中著名品牌有安徽楊氏千層底、上海雙鷗、上海小花園、北京一帶等,這是中國布鞋的鼎盛時期。改革開放以後,布鞋逐漸淡出了鞋類市場的主要舞台,但依舊保持著巨大的生命力。

進入21世紀後,人們的觀念趨向自然和健康,而懷舊也成了現代人心底共存的一份純情。穿上一雙合適的布鞋,成為了很多現代青年男女追趕的時尚潮流。布鞋相對於其它鞋類,有著更廣闊的套用場所,尤其適合在休閒、旅遊、室內、開車等任何場合穿著,而時尚、漂亮的繡花女鞋一直以款式新穎、漂亮端莊而聞名,在國際上已經成為中國傳統女性文化的標誌之一。

現在流行的布鞋與傳統樣式已大有不同,無論在款式上還是顏色面料上都更符合了現代人的審美要求。它更適應了現代人的審美及回歸自然的要求。首先品種多樣,不僅有傳統的手工“千層底”布鞋,還有工藝、牛仔、體操、芭蕾、時裝、網花、繡花等布鞋,適應了現代人求新、求美的心理。再就是色彩繽紛,不再是一色“黑”,而是五彩繽紛,多彩多姿,如白、藍、粉紅、玫瑰紅等,並運用朵花、碎花、暗花、繡花、格花等裝飾,可與時裝搭配。

面料多樣化也是布鞋的一大特色。不但有棉,而且發展到採用平絨、毛呢、條綸布、牛仔布、仿布、帆布等材料。為了與時尚消費相適應,不但有傳統的手工“千層底”布鞋,還有橫壓底、注塑底,再襯墊上一層麻編底,這樣,既改變了布底布鞋怕水忌濕的缺點,又保留了柔軟舒適、輕巧、健康的特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