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貝蟲病

巴貝蟲病

巴貝蟲病(babesiosis,piroplasmosis)是由巴貝蟲屬(Babesia)的紅細胞內寄生的血液原蟲通過蜱類媒介感染所致人獸共染的寄生蟲病。人巴貝蟲病,急性發病時頗似瘧疾,臨床以間歇熱、脾大、黃疸及溶血等為特徵。潛伏期1~9周。發病初期症狀輕重懸殊。根據病情輕重,可有輕型、中型、重型之分。慢性患者的原蟲血症可持續數月以至數年。

基本信息

巴貝蟲病巴貝蟲病

發病機制

巴貝蟲病巴貝蟲
在美國,巴貝蟲病最常見的病原體是田鼠巴貝蟲。田鼠是主要的自然保蟲宿主,硬蜱科中的鹿蜱(這種蜱還藏有可致萊姆病的螺鏇體)是常見的傳病媒介。幼蜱吸感染鹿的血時被感染,然後越冬並發育為若蟲,若蟲可將巴貝蟲傳給別的動物,偶爾也可傳給人.成蟲蜱一般只吸鹿的血,但有時也可將巴貝蟲傳給人。巴貝蟲進入紅細胞後發育成熟,然後進行芽殖無性繁。被感染的紅細胞破裂,釋出原蟲,後者又可進入別的紅細胞
在美國的流行區有鄰近麻薩諸塞州Nantucket海灣的一些島嶼和陸地,紐約的東長島以及避雞島。康乃狄克州沿岸和威斯康星州,喬治亞州及加利福尼亞州的某些灶區.在愛爾蘭和南斯拉夫等某些歐洲地區還有可經不同蜱傳給人的其他巴貝蟲.巴貝蟲病也可經輸血傳染.

疾病病因

巴貝蟲病巴貝蟲病分子
巴貝蟲原蟲是寄生於哺乳動物和鳥類等脊椎動物紅細胞內的蜱媒原生動物,屬於原生動物亞界(Protozoa)頂端複合物門(Apicomplexa)孢子蟲綱(Sporozoasida)梨漿蟲亞綱(Piroplasmia)梨漿蟲目(Piroplasmida)巴貝蟲科(Babesiidae)的巴貝蟲屬(Babesia)。可分為小型及大型兩類蟲種,通常小型為2.5μm以下,可引起人巴貝蟲病。原蟲在脊椎動物的紅細胞內寄生階段是進行芽生增殖(budding)的過程,它們不斷地使紅細胞破裂而游離到血液中,再侵入其他紅細胞內而擴大其感染。這些含有原蟲的紅細胞被蜱類攝入後,只要紅細胞仍然保持完好形態,原蟲即可在紅細胞內發育到有性階段而形成合子(zygote),不斷地分裂增殖而產生大量彎體蟲(vermicule)。從破裂的蜱腸上皮細胞逸出而進入整個蜱體腔的彎體蟲,當進入蜱涎腺細胞時,即經裂體增殖(schizogony)而呈半圓梨形體。當此腺型原蟲隨蜱吸血感染給脊椎動物時,即可從動物血液塗片上見到原蟲。

病原生理

巴貝蟲病巴貝蟲病圖例

從研究發病動物的病變狀態看,因被感染的動物種類和巴貝蟲種與株的差異而有明顯不同。據電鏡下觀察,微小巴貝蟲的裂殖子首先用其前端貼近紅細胞。當迅速侵入紅細胞時,將部分紅細胞膜帶進,使其凹入而形成空泡。直到紅細胞膜裂解時,空泡隨之消失。原蟲則分布於胞質中,終致紅細胞發生溶解,此即見於重症的主要病變過程。大量含有原蟲的紅細胞有時集聚於小血管和毛細血管壁上,以致引起血液淤積和毛細血管堵塞,受侵器官出現局部缺血直至發生組織壞死。由於肝臟竇狀隙血液淤積而導致肝腫脹、細胞變性乃至壞死,以中心靜脈周圍最為多見。可見腫脹的肝臟等器官染有膽汁,在肝、脾中常可看到吞噬紅細胞現象,肝、脾、骨髓等造血組織增生。在動物巴貝蟲病,腦組織受到侵害也屢見不鮮。死亡病例可見溶血性貧血。脾增大至2~5倍,腎臟腫大,伴有出血點。
1.網狀細胞計數偏高,白細胞計數偏低呈核左移,血小板減少。肝功試驗升高,血沉塊。蛋白尿及血尿陽性,檢出氮及肝酸酐。血液塗片鏡檢時,在紅細胞內發現有多個環形體,而無色素顆粒。在溶血性貧血患者的末梢血液塗片中,可有1%~10%的紅細胞含有原蟲。

2.將患者血液1.0ml接種於金黃地鼠腹腔,在12~14天內可產生原蟲寄生血症,1個月後采尾血,可見病原蟲。

3.血清學診斷可用間接螢光抗體試驗、間接血凝、毛細管凝集試驗或ELISA法。PCR試驗可在數小時內快速判定DNA。

症狀和體徵

巴貝蟲病巴貝蟲病
1.潛伏期1~9周。

2.臨床類型發病初期症狀輕重懸殊。根據病情輕重,可有輕型、中型、重型之分。慢性患者的原蟲血症可持續數月以至數年。

(1)輕型:可能僅有低熱或體溫正常,略有疲憊和不適感、輕微頭痛、虛弱乏力以及食慾缺乏等。

(2)中型:起病急驟,高熱達39~40℃,惡寒戰慄,大汗不止。頭痛劇烈,肌痛,甚至周身關節疼痛。有時畏光畏光,精神抑鬱或煩躁不安,神志恍惚。可能出現噁心、嘔吐,但無腦膜刺激症狀。脾臟有輕度至中度腫大,淋巴結無異常。無發疹現象。

(3)重症:起病時臨床表現同中型。危重患者,溶血性貧血發展迅速,伴發黃疸、蛋白尿、血尿及腎功能障礙等。有脾臟摘除史的患者臨床表現常較嚴重。重型多於起病後5~8天內死亡。 

診斷檢查

很多病人不能憶及蜱咬病史.通常在血片中發現巴貝蟲而確診.發現4分體或籃筐樣蟲體或大量的紅細胞外原蟲是頗具診斷價值的線索.血清學試驗或用PCR技術檢測血液中的巴貝蟲DNA也是有用的。將病人的血液接種到倉鼠或沙土鼠,然後觀察接種鼠的原蟲血症也可作為診斷手段。

治療方案 

巴貝蟲病藥物治療
1.一般與對症療法有高熱劇痛者予以解熱、鎮痛處理。有明顯溶血者,可予輸血。注意休息、飲食。

2.抗病原療法克林黴素為首選藥物,20mg/(kg?d),肌內注射7~10天。對早產嬰兒接受輸血而感染微小巴貝蟲者,可加用奎寧,25mg/(kg?d),口服7~10天。對已摘除脾臟的成人患者,可用克林黴素60mg/(kg?d)肌內注射7天。同時口服奎寧650mg,3次/d連服7天。

單用克林黴素肌內注射或與奎寧口服伍用,既能迅速退熱,又能減少原蟲血症,此乃近年來用於治療微小巴貝蟲所致人巴貝蟲病的安全有效藥物。硫酸奎寧與氯喹伍用,亦有療效。

預後及預防

巴貝蟲病病變解析
預後:輕、中症者須及時診治,可獲根治而無後遺症。重症出現溶血、腎衰竭且有脾摘除史者,預後不良。病死率約5%。慢性患者中出現原蟲血症,可持續2年至數年之久。
預防:避免媒介蜱類活動季節進入疫區。對家畜要定期滅蜱,包括畜體和畜舍及其環境的滅蜱處理。加強畜間檢疫,早期發現患畜,採取有效隔離措施,並給予積極治療。消除家棲和周圍的野生齧齒動物,並儘量避免與之接觸。集體和個人均應採取防蜱措施,如注意從衣服上檢蜱,穿著防護衣襪,使用殺蜱和驅蜱劑。對疫區的獻血者,應做認真的檢查,任何有疑似病史及久住疫區者不宜獻血。對接受輸血者的血源,嚴格檢查以保證不被感染。 

流行病學

巴貝蟲病傳染學
1.傳染源本病為典型的動物源性疾病,其傳染源存在於患畜、感染帶蟲的齧齒動物以及媒介蜱類。表面健康的無症狀帶蟲者供血時,則對接受輸血者也構成傳染。

2.傳播途徑人被帶原蟲的蜱類叮咬而致感染髮病。美國東北部以肩突硬蜱為主要媒介,它們把感染於嚙齒類的微小巴貝蟲(Babesiamicroti)傳播給人,西南部以有環牛蜱為主要媒介,可將感染於牛的雙芽巴貝蟲(B.divergens)傳播給人。歐洲發生的人巴貝蟲病主要是由雙芽巴貝蟲感染所致,有多種蜱類為媒介,主要者為蓖籽硬蜱、全溝硬蜱以及牛蜱屬種類等。輸入帶蟲者的血液亦為傳播途徑之一。

3.人群易感性不分種族、年齡、性別,普遍易感。微小巴貝蟲也在有免疫力的人體引發感染、出現臨床症狀,改變了以往認為脾臟完好者不被感染的觀點。從事畜牧業者為有職業傾向的感染對象。

4.流行特徵1888年Babes發現動物感染巴貝蟲以來,已知巴貝蟲屬中有90餘種感染野生動物和家畜。至少有3種感染人體,例如北美的微小巴貝蟲和吉布森巴貝蟲(B.gibsoni)及歐洲常見的雙芽巴貝蟲(異名B.bovis)。人群的流行模式大體有三個類型,即人巴貝蟲病一般發生於畜間流行之後。有的家畜感染後僅出現原蟲血症而無臨床症狀,家畜雖未發病,但是通過蜱類媒介可將雙芽巴貝蟲感染給人,而脾切除後及免疫缺陷者尤多易感,農牧場為本病特發地點。第二個模式與這些無關而是由嚙齒類微小巴貝蟲感染所致。近30年來,人巴貝蟲病例增多,還發現了隱性或亞臨床感染者,也從無症狀的供血者血液中分離出原蟲。帶蟲的全血及冰凍紅細胞血小板經由輸血可感染給受血者,此乃第三個模式。此外,本病的母嬰傳播方式也獲證實。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