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姓

川姓是我國的一個姓氏,其起源主要源於一源於地名,二源於姜姓,三源於姬姓,源於媯姓。

簡介

川[川、,讀音作chuān(ㄔㄨㄢ)],中國百家姓氏之一,現今的川姓人有諸多不同的起源。

川姓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古代山區河流稱謂,屬於以地貌特徵為氏。
巛,即川的古體字,指山谷間的大型河流,區別在於川相對比較直,而巛則比較蜿蜒,且落差皆比較大,水勢磅礴。
古人崇尚自然,取自然地貌特徵為姓氏,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即有叫“巛”的人物紀年記錄,當為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後以簡筆“川”為氏,讀音作chuān(ㄔㄨㄢ)。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姜姓,出自古代蚩尤部三苗後裔三巛氏,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
清朝姓氏學家張澍在《姓氏五書》中判斷:“古有三巛姓,川姓宜為三巛氏所改。”
古代傳說,上古時代,姜姓蚩尤部曾與炎帝爭奪領導權,竟將炎帝趕下寶座,後復與黃帝大戰,遂敗,為黃帝擒殺。餘部化為三苗,遠播西北、西南地區,有一支遷居於三巛(今雲南麗江),取地為姓氏,稱三巛氏,後省文簡化為漢字單姓巛氏,簡筆為川氏,讀音作chuān(ㄔㄨㄢ)。

第三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巛師之後,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巛師”,是西周初期由周公旦所置的官位,隸屬於夏官。
巛師專職掌管川澤名物及邦國獻納水產珍異之事物,要求擔任此官職的人必須通曉川澤厲害,熟知川澤名稱。在典籍《周禮·夏官》中記載:“巛師掌川澤之名,辨其物與其厲害,而頒之於邦國。”
巛師之下設有中士兩人,下士四人,府兩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輔助巛師進行川澤管理。
在巛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巛氏,後多簡筆為川氏,讀音作chuān(ㄔㄨㄢ)。

第四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巛衡之後,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巛衡”,別稱“水虞”,在殷商時期稱作“司水”,亦是西周初期由周公旦所置的官位,隸屬於地官。
巛衡專職負責巡視諸川澤,並收集川澤產物以供祭祀、招待賓客等。朝廷要求巛衡必須熟知川澤之長度、廣度以及源頭等,並負責管理,有破壞水源者可以直接執而殺之、罰之。並與水工一起監視水患,但不負責治理。在典籍《周禮·地官》中記載:“巛衡,巡川澤之禁令……犯禁者執而誅罰之。”
巛衡以下,按每條大川、大澤(湖)設分支管理機構,每川(澤)有下士十二人,史四人,胥十二人,徒一百二十人。中、小規模的川、澤管理機構人員,則由巛衡視情況酌減。
在巛衡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巛氏,後多簡筆為川氏,讀音作chuān(ㄔㄨㄢ)。

第五個淵源

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公子陳胡公之後,屬於以官爵稱謂為氏。
陳胡公,名滿,字少湯,系舜帝之子商均的第三十三世孫。商朝末年,舜帝的第三十二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制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周,追封先賢遺民時,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開封、安徽亳州之間),國號為陳,封為侯爵。按照宗法制度和胙土命氏的慣例,賜命之為陳氏,遂稱陳滿,謚胡公,史稱陳胡公,為陳氏的得姓始祖。周武王並將長女太姬嫁給他,備以三恪,奉祀舜帝。
陳胡公(滿)的裔孫中有個陳軫,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楚國謀臣。
周慎靚王姬定三年(公元前317年),秦國在一次戰爭中打敗了韓國,在濁澤(今河南濬縣)俘虜了韓國的兩個大將叟鯼、申差。韓國謀臣公仲朋向韓宣惠王(公元前332~前312年在位)獻計,用韓國的一座名城和一些兵器為議和條件,聯合秦國向南出兵去攻打楚國,這樣秦國就顧不得打韓國了。此計一出,竟使楚國一時處在秦、韓兩國軍隊聯合進攻的狀況下。
楚國謀臣陳軫在分析了敵方的國情後,向楚懷王熊槐(公元前328~公元前299年在位)獻緩兵之計:一方面告示全國,調兵遣將,大張旗鼓地揚言要去救韓國;一方面秘密派遣使者,攜帶很貴重的禮品獻給韓國,以期阻止秦、韓兩國合兵。
韓宣惠王果然中計,聽信了楚國要來救援韓國的假言,遂派人與秦國斷交。秦惠文王嬴駟(公元前338~前311年在位)大怒,反派兵進攻韓國,而楚國則坐山觀虎鬥。
結果,一如陳軫所料,韓國大敗。陳軫的緩兵之計運用成功,解除了楚國被兩面夾擊的態勢,被楚懷王封為潁川侯,是為潁川陳氏始祖。
在陳軫的庶支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爵位為姓氏者,稱潁川氏,後省文簡化為潁氏、川氏,“川”的古字為“巛”,遂為巛氏,讀音作chuān(ㄔㄨㄢ)。

第六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先秦末期三川郡,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古代,人們稱“濬く巜之水會為川也。”就是指由多條支流匯合起來的大河,稱作川。
據史籍《史記·秦始皇紀》記載:“秦王滅二周,置三川郡。”
周烈王姬喜七年(公元前369年),周烈王逝世,他的弟弟姬扁登位,是為周顯王。此時的周王朝已經奄奄一息,各諸侯國根本不將其當作一回事了。
周顯王五年(公元前364年),周顯王主動祝賀秦獻公嬴連(嬴師隰)即位,秦國的政治地位因此迅速抬升,秦獻公就此稱霸。
周顯王九年(公元前360年),周顯王又主動送上了用來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胙肉,討好秦獻公。
周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秦國在周王朝與諸侯會盟。周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年),周顯王把諸侯之長“方伯”這個名稱送給秦孝公。
周顯王三十三年(公元前336年),周顯王又祝賀秦惠文王贏駟即位。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周顯王又送上了用來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胙肉。
周顯王四十四年(公元前325年),秦惠王自己稱王。自此以後,諸侯都各自稱王了。
周顯王四十八年(公元前321年),周顯王逝世,兒子姬定即位,是為周慎靚王。周慎靚王在位六年後逝世,兒子姬延即位。是為周郝王。周郝王在位時,東西兩周分裂,各自為政。周郝王又把國都遷到了宗周。
當時,位於西周的周武公姬共之的太子死了,還有五個兒子都是庶出,沒有嫡子可以立為太子,周武公很頭疼。楚國下卿司馬翦對楚懷王熊槐說:“咱們不如用土地資助公子咎,替他請求立為太子。”另一位楚大夫左成說:“不行!如果我們用土地資助了公子咎,而西周卻不聽我們的,這樣您的主意就行不通了,與西周的交情也疏遠了。我們不如去問問周君,到底想要立誰為太子,然後悄悄地告訴給司馬翦,然後司馬翦再讓楚國資助給他土地。”結果,西周真的就立公子咎為太子。
周郝王八年(公元前307年),秦國發兵攻打宜陽,楚國則派兵去援救。當時楚國以為西周是幫助秦國的,所以想順帶攻打西周。大夫蘇代則為西週遊說楚懷王說:“您怎么知道西周是幫助秦國的?說西周幫助秦國比幫助楚國更出力的人,是想讓西周投到秦國方面去,所以人們都把西周、秦國放在一起說‘周秦’啊。西周如果覺得自己解脫不了,就必定投向秦國一方,那可就真是幫助秦國取西周的妙計呀。我為大王考慮,西周為秦國出力,您要好好待他;不為秦國出力,您依然好好待他,這樣,才能讓西周與秦國疏遠。如果西周與秦國絕了交,就一定會投向楚國郢都的。”
楚懷王聽從了蘇代的意見,放棄了攻打西周的計畫。
之後,秦國向東周和西周借道,想通過兩周之間的地區去攻打韓國。周郝王擔心:借了道會得罪韓國,不借又會得罪秦國。大夫史厭便對周郝王說:“為什麼不派人去見韓公叔呢?就對韓公叔說:‘秦國敢穿過周地去攻打韓國,是由於信任東周。您為什麼不給周一些土地,並派出人質前往楚國呢?’這樣,秦國一定會懷疑楚國,不相信周君,也就不會攻打韓國了。您再派人去對秦國說:‘韓國非要給我們周一些土地,想以此來讓秦國懷疑周君,周不敢不接受。’秦國也就沒有說詞兒,不讓周接受韓國的土地了,這樣就既得到了韓的土地,又是聽命於秦國了。”
從此以後,兩周只能在各諸侯強國之間左右搖擺,以乞求生存。
秦國召見西周君,西周君不願意去,就派人對韓王說:“秦國召見西周君,他是想攻打大王的南陽,大王為什麼不派兵駐守南陽?周君將以此為藉口不到秦國去。周君不到秦國去,秦國就一定不敢渡河來攻打南陽了。”
東周和西周打仗,韓國派兵去救援西周。有人為東週遊說韓王說:“西周原先是天子的國都,有許多鐘鼎寶器和貴重的寶物。您如果控制住軍隊不出動,就可以讓東周感激您,又可以使您盡得西周的寶物。”
周郝王被稱做成君。楚軍包圍了韓國的雍氏,韓國向東周要兵器和糧草,東周君姬班害怕了,叫來蘇代把這事告訴了他。蘇代說:“您何必為這件事擔憂呢!我能使韓國不向東周要兵器和糧草,又能讓您得到高都。”東周君說:“你如果能辦到,我可以把國政交給你。”蘇代會見了韓相國公仲侈說:“楚國包圍了雍氏,原來計畫三個月攻下,如今已經五個月了,還攻不下來,這說明楚兵已經疲憊了。現在您向周要兵器糧草,就是向楚宣告您自己已經疲備了。”韓相國說:“對。可是使者已經派出去了。”蘇代於是說:“為什麼不把高都送給東周呢?”韓相國非常生氣,說:“我不向東周要兵器糧草也就夠可以了,為什麼還要把高都送給東周呢?”蘇代說:“把高都送給東周,東周就會轉過來投向韓國,秦國聽了一定很惱火,怨恨東周,與東周斷絕使者的往來,這樣就等於是拿一個破爛的高都換來一個完整的東周。為什麼不給呢?”韓相國聽了大樂說:“好。”果然把高都送給東周了。
周郝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81年),大夫蘇厲對周郝王說:“秦國攻克了韓國、魏國,打敗了魏國大將師武,往北攻取了趙國的藺、離石二縣,這些都是白起乾的。這個人善於用兵,又有天命佑助。而今他又帶兵出伊闕塞去攻打梁國,如果梁國被攻破,那么西周就危險了。您為什麼不派人去勸說白起呢?您可以講楚國養由基的故事給他聽,然後說:如今,您攻克了韓國、魏國,打敗了師武,往北攻取了趙國的藺、離石二縣,您的功績是很大了。現在您又帶兵出伊闕塞,過東西兩周,背對韓國,攻打梁國,這一次如果打不勝,就會前攻盡棄。您不如假稱有病,不要出伊闕塞去攻打梁國了’。”
周郝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秦國攻破了魏國的華陽。東周的大夫馬犯對東周君說:“請允許我去讓梁國給東周築城。”他跑去對梁王嬴甚說:“周王病了,如果他真的死了,我也一定活不成。請讓我把九鼎獻給大王,您拿到了九鼎之後希望能想辦法救我。”梁王說:“好。”於是給他一批士兵,聲稱是去保衛東周。馬犯又去對秦昭襄王嬴則(嬴稷)說:“梁國並非是想保衛東周,而是要攻打東周。您可以派兵到國境去看看。”秦國果然出兵。馬犯又去對梁王說:“周王病好了,九鼎的事沒有辦成,請您讓我在以後找適當的機會再獻九鼎吧。但是現在您已經派兵到東周去了,諸侯都起了疑心,懷疑您要伐東周,以後您辦事將不會有人相信了。不如讓那些士兵為東周築城,藉此把諸侯懷疑您要伐東周的事端蓋住。”梁王說:“好。”於是就讓那些士兵給東周築城。
周郝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周郝王在秦國的說客對周冣說:“您不如稱讚秦昭襄王的孝道,趁便把應地獻給秦國作為太后的供養之地,秦昭襄王一定很高興,這樣您和秦國就有了交情。交情好了,周君一定認為這是您的功績;交情不好,勸周君歸附秦國的人一定會獲罪。”
後來秦昭襄王要去攻打西周,周冣果然對秦昭襄王說:“如果為大王您考慮,那就不應該去攻打西周。攻打西周,實在利益不多,卻使您的名聲讓天下人都害怕。天下人都因為秦國攻打西周的名聲而害怕,一定會往東邊去與齊國聯合。您的軍隊在西周打得疲憊了,又使天下都去與齊國聯合,這樣,秦國就稱不了王統一不了天下了。天下正希望使秦國疲憊呢,所以鼓勵您去攻打周。如果秦國和諸侯都疲憊了,那樣您的教命就不會通行於諸侯了。”
周郝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韓、趙、魏三國與秦國相對抗。西周派相國御展前往秦國,因為怕遭到秦國的輕視,就半路返回來了。有人對御展說:“秦國是輕視您還是重視您,這個還不能確料。秦國是想要了解那三國的實情。您不如趕快去拜見秦王,就說‘請讓我來給您打探東方三國的變化’,秦昭襄王一定會重視您。如果秦昭襄王重視您,就表明秦國重視西周,西周因此也取得了秦國的信任。至於齊國對西周的重視,那么早就有周冣和齊國聯絡好了。這樣,西周就可以永遠不會失去與強國的交情。”秦昭襄王果然信任了西周,就轉而發兵去攻打韓、趙、魏三國。
周郝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軍攻取了韓國的陽城負黍,周郝王很害怕,就背叛了秦國,與東方各諸侯相聯合,率領天下的精銳部隊出伊闕塞去攻打秦國,使得秦國與陽城之間無法相通。秦昭襄王因此大怒,派大將軍摎攻打西周。周郝王跑到秦國,叩頭認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萬人口都獻給了秦昭襄王。秦國接受了周郝王獻的人口、土地,便放他又回到西周去了。
其後周赧王久不視事,國權已為西周公與東周公把持,西周公據洛陽,東周公據鞏邑。
到了東周君姬班、周郝王姬延二人逝世後,西周一地的民眾就紛紛向東方逃亡。秦國於是輕易地收取了九鼎和其他珍寶器物,又把西周公遷到狐地。此後第七年(公元前249年),秦莊襄王嬴異人又乾脆滅掉了東周公。東西兩周就全都歸屬於秦國了,周王朝的祭祀從此斷絕。
三川郡,就是後來的河南郡。後來的秦始皇嬴政因其境內有黃河、洛河、伊河這三條大河,故而命名為三川郡。
三川郡的住民多是原周王朝的故民,周滅國後,有許多遺民不許再稱姬姓,多被秦王以郡名命作三川氏,後多省文簡化為單姓川氏。
註:
三巛氏與三川氏之間沒有任何血緣關聯,要注意分別。

第七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先秦時期秦國巴蜀四川,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四川”之名,黃公紹在《古今韻會舉要》中指出:“宋朝時有成都府、潼州、利州、夔州四路,取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
實際上,在周慎靚王姬定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贏駟出兵西靖,滅巴、蜀二古國,之後設定了巴、蜀二郡之時,即已稱有“巴蜀四川”了,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早已名聲赫赫。
故巴、蜀二國之國民中,即有人以四大川為姓氏,稱川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八個淵源

: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古女真必蘭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必喇氏,亦稱別蘭氏、畢力揚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必蘭部,滿語為Bira Hala,漢義“河川”,世居和悠(今烏蘇里江入黑龍江口一帶)、長白山、黑龍江、烏蘇里江口。後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
滿族、達斡爾族必喇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改漢姓為川氏、何氏、河氏、楊氏等,川氏亦寫作巛氏,讀音作chuān(ㄔㄨ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