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禮門

崇禮門

崇禮門,首爾市中心的一座城門,又稱南大門,位於韓國首都首爾市中區南大門路4街9號,被定為韓國“第一號國寶”。崇禮門是早年漢陽四座城門之中規模最大的城門,建成於1398年,建築精良,與著名的景福宮是同時代的建築。2008年2月11日,遭人為縱火焚毀。

簡介

崇禮門崇禮門

崇禮門是早年漢城四度城門之中規模最大的城門,亦是目前首爾留存歷史最悠久的木造建築物。位於首爾市中區。被譽為韓國的“國門“,1962年12月20日被定為韓國的一號國寶,是韓國全體國民的精神象徵。城門下端為石質門洞,上端為雙層木製城樓。崇禮門石制部分中呈拱形,其上搭立著兩層木造樓閣。門兩側原有城垣銜接,1908年拆除了城牆。現兩側的草坪代表著已不復存在的城牆痕跡。

崇禮門近旁不足百米,就是韓國有名的“南大門市場”。南大門市場創建於1414年,是韓國最著名的傳統市場之一。

崇禮門建成於1398年,歷史悠久,建築精良,與著名的景福宮是同時代的建築,至今已有610年歷史,比中國故宮的歷史還要長。崇禮門是韓國的著名旅遊景點之一。

地理位置

崇禮門位於韓國首都首爾市中區南大門路4街9號,它是韓國第1號國寶,一般叫作南大門。南大門在諸多城門中規模最大,以平滑的巨石堆砌而成的石階中央有一個拱形的入口,石階上有柱子和屋頂,分上下兩層。東西兩邊也有可以互通的門。台上兩邊有綠草坪,標誌著已不復存在的城牆的痕跡。

歷史

崇禮門崇禮門

崇禮門首度落成於1398年李氏朝鮮時代,1448年進行大型改建,1908年,日治時期的殖民地政府把城牆拆除以“改善交通”,只餘下城門。

韓戰期間,南大門遭受戰火破壞,1962年再進行修復工程。並被指定為韓國“第一號國寶” 。

2005年5月,崇禮門周圍建造了廣場。

2006年3月3日,崇禮門中央道路向市民開放。

匾額題字

崇禮門的匾額是豎著寫了“崇禮門”三個字。太祖(1335-1408)李成桂修建都城時由於從風水上看首爾的安山即冠岳山看去火氣過盛,認為可以延及都城甚至是景福宮,引起火災。而崇禮門的禮字在陰陽五行中屬火,將它與崇字豎列,則形似火苗呼呼燃燒,當時認為這樣就可以火克冠岳山之火,故將匾額豎寫。

崇禮門匾額的題字由太宗(1367-1422)的長子讓寧大君(1394-1462)所書,十分有名。崇禮門位於道路中央,遊客無法近看,但在汽車、路邊看它卻很容易。特別是晚上城門下的水銀燈將南大門照得通亮,這時更可領略其美麗。
太祖7年(1398)第一次建立以後,世宗30年(1448)大面積翻修了崇禮門。以後,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發生的時候,南大門都未受損失,1962年據文化財產保護法以崇禮門作為第1號國寶。建築的平面是上、下層都正面5間、側面2件、建築內部的下樓地面是虹霓的上面中央間造成泉井地板以外,別的間造成土地板,上樓造成木地板。

有關寫匾額的人存在幾個見解,但據《芝峰類說》上記錄讓寧大君寫的。別門的匾額橫寫著, 崇禮門縱寫著的理由是 ‘崇禮’的兩個字意味著火花,為了壓制慶福宮對面的冠岳山之火氣。 南大門在諸多城門中規模最大,典型的多包樣式的建物,使用堅實的木造建築物手法,是韓國建築史上重要的建物之一。

被人縱火焚毀

崇禮門 燒毀後的崇禮門

2008年2月10日晚上8點50分左右開始出現火焰,消防部門在接到火情舉報後調動了32輛消防車和128名消防隊員,但由於考慮到第一號國寶的特殊性而未能像普通建築物一樣進行滅火操作。

崇禮門2樓閣樓於11日零時58分開始從面向首爾火車站方向開始塌方,結果凌晨1時54分左右整體木製框架完全塌落。此次失火事故,被認為是人為的縱火案。

2008年2月11日晚,負責調查崇禮門縱火案的聯合搜查本部在江華島逮捕了犯罪嫌疑犯蔡某,70歲的蔡某對所犯罪行供認不諱。蔡某曾有縱火前科,他因土地賠償問題,於2006年4月在昌慶宮蓄意縱火,造成了400萬韓元的財產損失,因此違反《文化財產保護法》被判處有期徒刑18個月,緩期兩年執行。警方根據這一線索,將蔡某列為重大作案嫌疑,警方還在蔡某住處發現了梯子、燃料等作案工具。

警方從蔡某手中搜查到的信件和他的供述表明,蔡某認為其擁有的土地被開發,但沒有從施工方得到充分補償,向相關部門反映了數次,均沒有得到滿意結果。因而對社會產生不滿心理,進而決定在崇禮門縱火報復。蔡某還供認,為了實施此次犯罪行為,曾於2007年7月和11月先後兩次到崇禮門踩點,事先掌握了崇禮門的建築構造和警衛部署情況,並預先準備了梯子和稀釋劑等犯罪工具。

事件背後

崇禮門位於首爾市中心,距離市政府大樓不到500米,下部為石質城門基座,上部為兩層木結構城樓,於1962年被韓國政府指定為“一號國寶”。來自韓國的信息顯示,在崇禮門事件中,應該擔負起責任的包括多方職能部門。
據悉,此次事件涉及的文物管理部門出於美觀和預算的考慮,沒有在崇禮門內部安裝自動噴淋設備和火災報警器等設施,僅有的消防器材只有8個滅火器。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崇禮門的安保工作並沒有交由專門的文物保護部門承擔,而是由一家安保公司義務負責,管理上的疏漏使縱火成為可能。火災發生後,消防部門的第一反應並不遲緩,數分鐘之內趕到現場的30多輛消防車和128名消防員,卻未能抓住最好的滅火時機,因為在如何滅火的問題上,消防部門與文物部門竟協商交涉了近50分鐘。另外,消防部門使用的文化遺產滅火指導材料過於簡單,沒有對木製古建築的滅火施救方法、噴水方式、噴水位置、余火處理等關鍵問題做出詳盡的說明和指導,致使消防隊員在長達5個小時的滅火過程中,對著火的木結構城樓“束手無策”,向屋頂瓦片澆水降溫的消極措施無異於“隔靴搔癢”,600年的崇禮門最後竟在眾目睽睽下轟然倒塌。
羅哲文先生對這次事件的發生感到非常遺憾,他告訴《瞭望》新聞周刊,崇禮門雖然與故宮等古建築一樣,都屬於木結構體系,但是在崇禮門內部沒有陳列更多的文物擺件,所以完全可以安裝並藉助於自動噴淋設備來滅火。如果先期對於這些設備有過考慮,在事發之時或許可以挽回一些損失。
擔任中國文物協會名譽會長、國家歷史文物名城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文物局顧問的謝辰生先生已86歲高齡,他是我國文物法規制定的主要參與者和制訂人,至今仍然在為保護北京的古城風貌奔走呼號。他說,國家的責任就得由國家來乾,在文物保護方面,應該是堅決反對商業化的。那么,崇禮門的安保問題就絕不能交由商業公司,這是一個大的疏漏。文物的保護、安全始終都是第一位的。

修復工作

崇禮門裂開的柱子崇禮門裂開的柱子

韓國政府2008年2月11日決定儘快修復被火燒毀的一號國寶崇禮門。 同年5月20日,崇禮門被縱火燒毀第100天,韓國政府公布有關重建崇禮門的詳細計畫,預計在2009年12月之前完成調查、發掘、考證、設計工作,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開展復原工程。

2010年2月10日,崇禮門修復工程舉行動工儀式。

崇禮門重建工程將於2013年4月30日竣工,而且會在當地時間5月4日下午2時舉行崇禮門重建竣工紀念儀式。紀念儀式的舉辦地點在首爾市的崇禮門、世宗路和光化門廣場。

歷經5年多,投入2300萬美元後,崇禮門修復工程於2013年4月30日全部結束,並於2013年5月4日正式向公眾開放。

2013年9月,被韓國媒體《京鄉新聞》披露,出現了嚴重質量問題。報導說,復原的崇禮門至少有7處彩繪有明顯的裂縫,部分架著屋頂的椽子上紅色部分開始脫落。 儘管施工專家認為是“材料問題”,但輿論認為工程太趕、不科學施工才是主因。韓國民眾對此議論紛紛,指責如此重要的文物復原工程竟是“豆腐渣”。 2013年11月,被揭露了重建時的丹青顏料使用了用化學染料染白色貝殼粉末的10種乾粉彩和24%含水率的木材。導致丹青脫落、樑柱龜裂等弊病 。

首爾古建築

歷史上中華文化在東方的影響形成了學界稱之為“漢文化圈”的地域,韓國首爾的古宮殿建築群就是朝鮮半島上受漢文化影響在建築上的集大成者,它們會同其他古建築遺產共同構成了首爾都市圈中的古代文化氛圍。

宮殿建築 景福宮 | 昌德宮 | 昌慶宮 | 慶熙宮 | 德壽宮 | 雲峴宮
門建築 崇禮門 | 光化門 | 獨立門| 興仁之門 | 敦義門| 肅靖門
其他建築 宗廟 | 水原華城 | 普信閣 | 成均館 | 明洞天主教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