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縣

安多縣

安多縣,隸屬於西藏那曲地區,地處西藏北部,著名的唐古拉山脈南北兩側,東與青海省治多縣、雜多縣、西藏聶榮縣為鄰,南與那曲縣接壤,西與班戈縣、雙湖縣搭界,北靠青海省格爾木市,是西藏地區的北大門。安多縣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轄4鎮、9鄉、79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帕那鎮。安多縣自然礦產資源豐富,是一個天然的野生動物王國。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安多縣安多縣
安多,藏語意為“末尾或下部”。歷史上,此處藏族居民因其居住的地域在整個藏區的下部,所以,自稱為“安多”。
西藏民主改革前,安多有4大部落,由安多千戶長管轄,隸屬羌基。1959年民主改革後建安多縣,隸屬於那曲專區管轄。
1960年下半年遷往兩道河。1961年9月遷往帕那一說,1975年安多縣人民委員會駐地由安多遷至帕那。
1970年那曲專區改稱那曲地區,安多縣即由那曲地區管轄至今。建縣時臨時駐地在拉日。
1988年撤區並鄉,布曲、措龍2鄉合併為布曲鄉,幫愛、嘎登2鄉和扎莎鄉的7個村合併為幫愛鄉,措瑪、馬登、鐵洛3鄉合併為措瑪鄉,多瑪、當曲2鄉和措龍鄉的一部分村合併為多瑪鄉,德莎、古普2鄉合併為德莎鄉,果租、供加、查曲3鄉合併為果租鄉,崗尼、扎莎2鄉合併為崗尼鄉,吉日、崗龍2鄉合併為吉日鄉,加傲、曲田、果龍3鄉合併為加傲鄉,馬曲、嘎曲2鄉合併為馬曲鄉,納色、巴頓、查勤3鄉合併為納色鄉,強瑪、駛馬2鄉合併為強瑪鄉,灘堆、龍卡2鄉合併為灘堆鄉,扎龍、腰恰、杜勤3鄉合併為腰恰鄉,馬榮鄉未作變動。
1997年,全縣轄17鄉:布曲鄉、幫愛鄉、措瑪鄉、多瑪鄉、德莎鄉、果祖鄉、崗尼鄉、吉日鄉、加傲鄉、馬曲鄉、瑪絨鄉、納色鄉、強瑪鄉、色務鄉、灘堆鄉、腰恰鄉、扎曲鄉,縣政府駐帕那。
2002年,安多縣由1區,17鄉,136行政村調整為4鎮、9鄉,30居委會、35行政村:帕那鎮、扎仁鎮、雁石坪鎮、強瑪鎮、瑪曲鄉、措瑪鄉、幫愛鄉、灘堆鄉、扎曲鄉、崗尼鄉、色務鄉、多瑪鄉、瑪榮鄉。
2006年,安多縣轄4鎮、9鄉:扎仁鎮、雁石坪鎮、強瑪鎮、帕那鎮、措瑪鄉、灘堆鄉、扎曲鄉、崗尼鄉、瑪曲鄉、色務鄉、瑪榮鄉、多瑪鄉、幫愛鄉,共有79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帕那鎮。(註:雁石坪鎮及其所轄的8個行政村、多瑪鄉及其所轄的7個行政村、瑪榮鄉及其所轄的4個行政村、瑪曲鄉及其所轄的12個行政村、色務鄉及其所轄的3個行政村均在青海省境內)。

行政區劃

安多縣轄1個區,16個鄉,127個村委會。

2000年,安多縣轄17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2843人.

布曲鄉(BuquXiang)1959年建布曲鄉,1972年改公社,1982年改鄉。1987年原布曲鄉和措龍鄉合併組建為現在的布曲鄉。距縣政府258千米,面積5647平方千米,人口0.12萬。轄姆納日、姆納尼、曲桑色、格納、龍木亞、莎色6個村委會。

幫愛鄉(Bang'aiXiang)1960年建幫愛鄉,1976年改公社,1982年改鄉,1987年撤區並鄉,把原來的幫愛鄉、嘎登鄉和扎莎鄉的7個村,合併組建為現在的幫愛鄉。位於縣境東部,距縣政府58千米。面積4821平方千米,人口0.16萬。轄羅布玉澤、果倉瑪、多卓八、唐榮、格巴色苦、曲如、青考瑪、幫麥8個村委會。

措瑪鄉(CuomaXiang)1960年設措瑪鄉,1973年改公社,1982年改鄉,1987年撤區並鄉,措瑪鄉、馬登鄉和鐵洛鄉合併建現在的措瑪鄉。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政府30千米。面積5098平方千米,人口0.31萬。轄措瑪、納巧、龍千、赤龍瑪扣、其郝、托嘎、加西、西夏爾來、西廠日、色那、無包、龍那瑪、多來、查宗、求龍15個村委會。

瑪鄉(DuomaXiang)1961年建多瑪鄉,1972年改公社,1981年復改鄉,1988年撤區並鄉時原多瑪鄉、當曲鄉和措龍鄉的一部分村合建新的多瑪鄉,位於安多縣北部,距縣政府340千米。面積5648平方千米,人口0.21萬。轄曲超公瑪、東日、碎納泥、嘎仁、其繞崗仁、嘎百、姆遲泥7個村委會。

德莎鄉(DesaXiang)1959年建德莎鄉,1972年改公社,1981年復改鄉,1988年撤區並鄉,原德莎鄉和古普鄉並組建現在的德莎鄉。位於縣境南部,距縣政府20千米。面積5130平方千米,人口0.22萬。轄加休、納新、高扣、覺毛村、納斗、瑪爾考、歐掃爾、幫傑8個村委會。

果祖鄉(GuozuXiang)1959年建果租鄉,1972年改公社,1981年復改鄉,1988年撤區並鄉時把果租鄉、供加鄉、查曲鄉合併建現在果租鄉。位於縣境南部邊緣,距縣政府80千米。面積4261平方千米,人口0.19萬。轄巴龍瑪、歐空、朗那、共托、草瑪、吉車木、卡爾托拉木措、當千、嘎爾布吉9個村委會。

崗尼鄉(GangniXiang)1960年建崗尼鄉,1971年改公社,1980年復改鄉,1988年撤區鄉時原崗尼鄉和扎莎鄉合併組建新的崗尼鄉。距縣政府156千米。面積5019平方千米,人口0.13萬。轄色務機該、龍木、崗尼、尼瑪龍、納那查、嘎冉日龍、多瑪梅日共我7個村委會。

吉日鄉(JiriXiang)1961年建吉日鄉,1972年改公社,1981年復改鄉,1988年撤區並鄉時原吉日鄉與崗龍鄉合併建新的吉日鄉。距縣政府260千米。面積5230平方千米,人口0.11萬。轄布龍、嘎爾其第、瑪爾泥、嘎爾千地入、布泥、布石6個村委會。

江傲鄉(Jiang'aoXiang)1960年建加傲鄉,1973年置江傲公社,1982年改鄉,1988年撤區鄉時原加傲鄉、曲田鄉和果龍鄉合併組建新的加傲鄉。位於縣境南部,距縣政府70千米。面積4729平方千米,人口0.23萬。轄措吉、東高、納吉、查倉、尼瑪龍、歐保東塔爾恰瑪、扎仁、托千、察吉、恰區11個村委會。

馬曲鄉(MaquXiang)1960年建馬曲鄉,1972年改公社,1981年復改鄉,1988年撤區並鄉時原馬曲鄉和嘎曲鄉合併組建新的馬曲鄉。距縣政府320千米。面積5129平方千米,人口0.14萬。轄日瑪、瑪如、莎保、口匝糧、納友、扎碎、要格、歐如8個村委會。

瑪絨鄉(MarongXiang)1960年建馬榮鄉,1971年改瑪絨公社,1981年復改鄉,1988年撤區並鄉時原馬榮鄉未作變動。位於縣境東部,距縣政府90千米。面積5647平方千米,人口0.12萬。轄復生、布資、草巴、萬石4個村委會。

納色鄉(NaseXiang)1960年建納色鄉,1972年改公社,1981年復改鄉,1988年撤區並鄉時原納色鄉、巴頓鄉和查勤鄉合併組建新的納色鄉。距縣政府40千米。面積3726平方千米,人口0.24萬。轄澤扣、措冉、高崗、卡爾毛龍、直龍貢我、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12個村委會。

強瑪鄉(QiangmaXiang)1961年建強瑪鄉,1972年改公社,1981年復改鄉,1988年撤區並鄉時原強瑪鄉和駛馬鄉合併組建新的強瑪鄉。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政府96千米。面積5467平方千米,人口0.17萬。轄色來巴布、納洛、加榮、曲自日、卓來巴嘎、強澤、納加崗7個村委會。

色務鄉(SewuXiang)1961年建色務鄉,1972年改公社,1982年復改鄉。距縣政府360千米。面積5647平方千米,人口0.1萬。轄美接、多支西、措歐、多素爾4個村委會。

灘堆鄉(TanduiXiang)1959年建灘堆鄉,1971年改公社,1981年復改鄉,1988年撤區並鄉時原灘堆鄉和龍卡鄉合併組建新的灘堆鄉。位於縣境東部,距縣政府68千米。面積5024平方千米,人口0.1萬。轄窮瑪冉、熱美、索托強瑪、藏千、龍木、多嘎爾6個村委會。

宇恰鄉(YuqiaXiang)1960年建腰恰鄉,1971年改公社,1981年復改鄉,1988年撤區並鄉時原扎龍鄉、腰恰鄉和杜勤鄉合併組建新的腰恰鄉。距縣政府0.5千米。面積4216平方千米,人口0.48萬。轄瑪千、毛來、巴來見、加多、央嘎、下龍、朗千、奶卓、扎龍東日、唐地、索康、唐多12個村委會。

扎曲鄉(ZhaquXiang)1962年建扎曲鄉,1973年改公社,1981年復改鄉。位於縣境西部,距縣政府140千米。面積5862平方千米,人口0.08萬。轄納千瑪追果、莎代、泡曲塔、康木色張日4個村委會。

地理環境

位置

安多縣地處西藏北部,著名的唐古拉山脈南北兩側,東與青海省治多縣、雜多縣、西藏聶榮縣為鄰,南與那曲縣接壤,西與班戈縣、雙湖縣搭界,北靠青海省格爾木市,是西藏地區的北大門。

地形地貌

安多縣地形屬高原山川類型。以唐古拉山主脈為脊,無數大小山峰造迄連綿,高低起伏,由西向東,北有唐古拉山、可可西里山和祖爾肯烏拉山,中部有托爾火山,南部有桑卡等山脈,是中間高南北低、西高東低之勢,由中部唐古拉山主脈的6604米逐漸下降到店北的4704多米、唐南的4500多米,形成“屋脊”狀。

唐古拉山

唐古拉山藏語意為“高原上的山”,又稱當拉山或當拉嶺,是長江怒江分水嶺,在國內的知名度非常高。它與喀拉崑崙山脈相連,在蒙語中意為“雄鷹飛不過去的高山”。唐古拉山西段為藏北內陸水系與外流水系的分水嶺,東段則是印度洋和太平洋水系的分水嶺。怒江、瀾滄江和長江都發源於唐古拉山南北兩麓。

可可西里山

可可西里山是崑崙山脈南支,或稱可可稀立山,蒙古語為“青山”之意。橫貫西藏自治區東北部與青海省中西部。西起木孜塔格峰(海拔7723米)之南,東止楚瑪爾河與沱沱河間的青藏公路以西,呈東西走向。

祖爾肯烏拉山

祖爾肯烏拉山,蒙古語意為“像心臟的山”,近東西走向,長240公里,寬40-60公里,平均海拔4700-5500米,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餘座,最高峰崗欽扎仲,海拔6137米。

水文

安多縣安多縣
安多縣境內主要有三條水系:即長江源流水系、怒江源流水系和色林錯源流水系。境內湖泊星羅棋布、河流交匯縱橫,河床均屬第四系全新統現代河床。縣境西南多湖泊,較大的有錯那、茲格塘錯、懂錯、蓬錯等。

錯那湖

錯那湖位於西藏安多縣境內,面積400多平方公里,被當地藏族民眾奉為“神湖”。錯那湖是怒江的源頭湖,海拔4800米,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唐古拉山山脈南部河溪均匯入錯那湖流入怒江。

茲格塘錯

茲格塘錯距離公路有4公里,湖畔草叢稀疏,鋪蓋無數小石子,黑、白、灰、紅、綠,五彩繽紛。一條寬約3米的河流通往湖泊,但已完全乾涸,河床正逐漸沙化。

氣候

安多縣屬高原亞寒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空氣稀薄,晝夜溫差大,四季不分明,多風雪天氣。無絕對無霜期。年日照時數為2847小時,年降水量為435毫米。自然災害主要有雪災、旱災、風災、凍災、澇災、冰雹等。縣城年平均氣溫—2.8℃,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氣溫—14.6℃,最熱的七月份平均氣溫7.8℃,年大風日數在200天以上。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安多縣安多縣

安多縣是一個天然的野生動物王國。家養動物有氂牛、綿羊、山羊、馬匹等,常見的野生動物有:野氂牛、藏野驢、藏羚羊、岩羊、盤羊、黃羊、狐狸、狼、猞猁、狗熊、草豹、旱懶、野兔等。其中:藏野驢、藏羊、野氂牛、盤羊系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種類,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均屬國家保護動物。主要鳥類可分鳩鴿種類、雁鴨種類和雉科種類,聞名世界的藏雪雞、黑頸鶴、白天鵝,在安多所轄的草北草原常能看到。

安多魚類豐富。著名的錯那湖境內主要有裂腹魚、亞科魚類。

礦產資源

截至2011年,安多縣發現的礦產多達30餘種,主事有煤、鐵、鉻鐵、銅、 鋅、銻、鉬、砂金、岩金、硼砂、鉑、銀、水晶石、玉石、 石膏、雲母、鹽、石油等。大部分礦物儲量均屬國內各縣 的首位,且品位高、易開採。

人口

2000年,安多縣總人口32843人,其中:腰恰鄉5283人,布曲鄉1370人,多瑪鄉1482人,瑪曲鄉1595人,吉日鄉1589人,灘堆鄉1016人,強瑪鄉1953人,幫愛鄉1704人,措瑪鄉3279人,果祖鄉2074人,加傲鄉2344人,納色鄉2592人,瑪榮鄉904人,扎曲鄉956人,色務鄉734人,崗尼鄉1534人,德莎鄉2434人。

經濟

安多縣安多縣
安多縣是一個純牧業大縣。改革開放給安多牧民家庭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牧民家庭的牲畜存欄數和出欄數有了較大的發展,據安多縣計委對腰恰鄉的牲畜統計,1986年牲畜總數為36544隻(匹、頭),1994年為71594隻(匹、頭),四年增加了35541隻(匹、頭),年增長率為24.36%;出欄率占各類牲畜比重為1986年是12.03%,到1994年為27.7%,四年增加了15.67%。

截止2000年底,全縣各類牲畜存欄93萬頭(只匹),全縣牧業總產值5688.36萬元,牧民人均收入2388.54元。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為6642.41萬元;其中第一產業為4367.56萬元;第二產業為410.77萬元;第三產業為1895萬元。全縣年財政收入379.6萬元。

社會

交通

國道109線縱貫南北,青藏鐵路在此設有安多站,乘火車可前往全國各地。安多縣緊鄰建設中的那曲機場。

教育

安多縣第五中學創建於1992年,是中國最早的公立中學之一。安多縣第五中學集中著342個最優秀的教師,是全省一級達標校。安多縣第五中學今年有1343人考上本科院校。

旅遊景點

安多縣境內可供旅遊的文化古蹟、自然景觀較多,境內有8座古寺廟,大多建於十九世紀,最早的白日寺建於七世紀。

白日寺白日寺
白日寺位於瓊結縣白日鄉一村東邊的半山腰上,海拔3800米,16世紀,由 色創建。

白日寺是西藏佛教寧瑪派的三大主寺之一。

白日寺始建時主要建築有大殿、拉讓(私邸)、僧舍、伙房,總占地面積為1196平方米,均系石木結構,藏式平頂。主體建築大殿共高兩層,占地527平方米。經堂為16柱,兩根長柱直通二層,以撐托二層和利於採光。佛堂很小,僅有2柱,供有該寺主尊紅教大師蓮花生,主尊兩側有其二妻門達拉娃和堪珠·益西措傑的塑像。另有大譯師毗盧遮那佛像,銅鑄。創建人喜饒溫色去世以後靈塔也安建在此。靈塔為銀制玉嵌,高約1米。

西藏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