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詩集箋注

本書精選古代詩文名作50餘篇(包括“大學語文”自學考試教材古典文學部分全部精讀課文)。對詩文思想內容和表現手法作詳盡細緻的講析。作者華東師大翁德森教授極富教學經驗,於指導應試門徑尤為得心應物,講析頗有獨到之處。正如徐中玉教授序文中所說:本書的優點主要表現為作者的“講析有自己的創見,有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特點”。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作 者:(唐)孟浩然著,佟培基箋注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0-5-1
定 價:¥29.80
孟浩然詩集箋注
版 次:1
頁 數:456
字 數:300000
印刷時間:2005-8-1
紙 張:膠版紙
ISBN:9787532526857
包 裝:平裝
編輯本段

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古代詩文名作50餘篇(包括“大學語文”自學考試教材古典文學部分全部精讀課文)。對詩文思想內容和表現手法作詳盡細緻的講析。作者華東師大翁德森教授極富教學經驗,於指導應試門徑尤為得心應物,講析頗有獨到之處。正如徐中玉教授序文中所說:本書的優點主要表現為作者的“講析有自己的創見,有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特點”。
編輯本段

作者簡介

孟浩然出生於公元689年
(武后永昌元年),唐代一位不甘隱居,卻以隱居終老的詩人。壯年時曾往吳越漫遊,後又赴長安謀求官職,但以「當路無人」,只好還歸故園。開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詩人王昌齡游襄陽,和他相聚甚歡,但此時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瘡,據說就是因為「食鮮疾動」,終於病故,年五十二歲。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於求官與歸隱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釘子才了結了求官的願望。他雖然隱居林下,但仍與當時達官顯官如張九齡等有往還,和詩人王維、李白、王昌齡也有酬唱。
孟浩然的詩已擺脫了初唐應制,詠物的狹窄境界,更多地抒寫了個人的懷抱,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並得到時人的傾慕。李白稱頌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禮讚他「清詩句句盡堪傳」。可見他在當時即享有盛名。他死後不到十年,詩集便兩經編定,並送上「秘府」保存。現有《孟浩然集》。
他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開元二十二年(734),韓朝宗為襄州刺史,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為他延譽。但他不慕榮名,至期竟失約不赴,終於無成。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公元740年(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游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適浩然背上長了毒瘡,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頓失意,以隱士終身。他是個潔身自好的人,不樂於趨承逢迎。他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同時和後世所傾慕。李白稱讚他"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讚嘆說:"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說他"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王維曾畫他的像於郢州亭子裡,題曰:"浩然亭"。後人因尊崇他,不願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為當地的名勝古蹟。可見他在古代詩人中的盛名。王維、李白、王昌齡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與他關係甚好。
孟浩然
編輯本段

編者簡介

佟培基,1944年生,河南開封人。自學成才。現任河南大學古籍所所長、書畫院院長、教授。主要著作有《全唐詩重出誤收考》、《孟浩然詩集箋注》、《辛棄疾選集》等。
佟培基
編輯本段

圖書目錄

前言
孟浩然詩集卷上
早發漁浦潭
尋香山湛上人
晚泊潯陽望盧山
雲門蘭若興友人同游
宿天台桐柏觀
冬至後過吳張二子檀溪別業
與諸子登峴山
陪張丞相自松滋江東泊渚宮
陪盧明府泛舟迥作
楊子津望京口
興顏錢塘登障樓望潮作
峴山作
題大禹義公房
……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