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明天皇

孝明天皇

孝明天皇(おさひと,1831年7月11日—1867年1月30日),別號幕末天皇,日本第121代天皇,是仁孝天皇的兒子,明治天皇的父親,支持公武合體。明治維新期間,在反對倒幕派時於1867年1月30日突然去世,他的死引起了種種議論,死亡真相至今未解。

基本信息

系普家族

諱:統仁

幼稱:熙宮

陵墓:後月輪東山陵

父親:仁孝天皇

母親:藤原雅子

養母:鷹司祺子

女御:九條夙子

追號

孝明天皇被追贈的為漢風諡號,也是最後一個有諡號的天皇。

人物生平

孝明天皇 孝明天皇

孝明天皇

第百廿一世、孝明天皇

孝明天皇,諱統仁。仁孝帝第四子也。母新待賢門院藤原氏,贈左大臣實光女。

天保二年六月十四日,生。稱熙宮。

同十一年三月,為太子。

弘化三年(丙午)二月,踐祚。時年十六。【御系譜。紀元二千五百零六年丙午歲二月十三日踐祚。】

夏閏五月,北亞米利加(指美國)船二艘,來舶賀浦,船將必氐荔因。奉行大久保忠豐上書曰:“中國通信支那,吾在華港數月,今將歸國。冀貴國亦許互市如支那。”家慶傅命曰:“中國古來禁通信互市。且外事委之長崎,勿復入此港。”【米利監人(指美國人)乞互市。】

平安神宮祭 平安神宮祭

六月,米艦還去。尋米人漂泊擇捉。令荷蘭送還之。【今日抄。】

秋七月,家慶錮長岐與力高島四郎太夫(高島秋帆),擯罰其他二十餘人。

八月,英吉利(指英國)艦入琉球,測量近海而去。【近世事情。】

四年(丁未)春三月,信濃地大震,城郭宮室皆崩。【續太平年表。】

夏六月,飯田忠彥著野史,獻有栖川親王。略曰:“恭荷殿下之啟發,得塵乙夜之清覽。一部二百九十一卷,永傳於無窮,以報國恩。積歲志願,一旦獲伸,則臣雖死不朽。”【本書序。飯田忠彥編大日本野史。按此書,私續大日本史後而纂也。】

秋九月,天皇即位紫宸殿。

冬十二月,大和盜發垂仁天皇陵,又竊布留祠寶劍。【寶劍小狐丸。】或觀之關白政通。政通驚曰:“此非人間所有者,布留社寶刀也!”命檢之,因事覺。至安政中,磔之奈良。【今日抄。】

嘉永元年(戊申)秋九月,關白政通辭太政大臣。【嘉永元年。弘化五年二月廿八日改元。‘宋書’樂志云:“思皇享多佑,嘉樂永無央。”】

冬十月,贈大納言廣忠,內大臣。家基,正一位太政大臣。將軍家慶,為左大臣,進從一位。【宣下留、今日抄。】

十二月,北亞米利加(指美國)十五名,漂泊蝦夷。幕府命荷蘭送還。荷蘭辭,以令亞米利加迎之。

二年(己酉)春三月,米艦來長崎,受漂人去。

家慶帥諸侯及麾下,獵於小金原。【今日抄。】

夏四月,英吉利(指英國)船來浦賀,上陸。奉行戶田氏榮,奉教斥之。歸途剽掠下田,測量山海。韭山代官江川太郎左衛門諭去之。【英吉利艦剽掠下田。】

五月,家慶令諸侯嚴海岸防禦。【續太平年表。】

冬十月,藤堂高猷翻刻‘資治通鑑’。【本書序。】

是歲,西洋始傳種痘方。【西洋始傳種牛痘法。】

三年(庚戌)夏四月,諸國竹實,大如麥。民取食之。【今日抄。】

六月,荷蘭上言:“印度人慾貿易日本,請之英國政府見許。米國亦欲來請互市。”【近代月表。荷蘭上言各國形勢。】

冬十一月,京畿西國飢。【一本續太平年表。】

四年(辛亥)春三月,贈和氣清麻呂正一位,賜謚護王神。【今日抄。】

五年(壬子)春三月,周防孝女阿米,卒。年六十二。初米六歲喪母,家素貧,父托米於外舅,傭作自給。後罹疾,召還米佐生理,時年十二。米日為鄰里舂,軀小力微,縛石於腰以舂。夜則紡績達旦。僅得錢養父。父疾久不瘥,精神昏眊,屢欲投水。米防護不離側。夏不幮,冬不爐,夜不解帶。女紅所得,躬不費一錢。父所嗜,必買而供之,務承歡心。父雖貧且病,亦怡怡如也。父死而後,終不嫁雲。【阿米傳、同碑銘。孝女阿米卒。】

夏五月,江戶西城火。

魯西亞船來下田。送歸肥前漂民七人。【魯西亞船來下田。】

家慶使勛親四家戍房總,築炮台於大森。【始築炮台。】

秋八月,荷蘭報長崎曰:“米人慾以明年來請貿易。即急之將有戰。”【近代月表。】

孝明天皇 孝明天皇

是歲,土佐漁人萬次至自米利堅,獻‘世界計覽’、‘萬國輿地圖’等。萬次以天保末漂流,適米國,業捕鯨,居十三年而還,上陳其風俗事情。尋為幕府所登庸。【今日抄。】

六年(癸丑)春二月,豆相參遠

地大震。函根足柄諸山崩,小田原城壞。【續太平年表。】

家慶再筑西城,命前田齊泰、伊達慶邦、細川齊護、毛利慶親、黑田齊溥、蜂須賀齊裕等,五十二侯助役。

夏四月,幕府罪加賀豪商錢屋五兵衛者,收其田八萬五千餘石,海船三十五艘,其他財物稱之。初五兵衛設肆於秋田、弘前,貿易外國,又涸官越沼闢田,沉毒沼中殺魚,使沼上漁人失業。事覺,並其三子磔之。【今日抄。】

孝明天皇 孝明天皇

六月三日,北亞米利加(指美國)公使陂理(馬修·佩里),帥兵艦四艘來浦賀。奉行戶田氏榮,馳屬吏詰之。答曰:“奉使乞互市。現齎國書、方物,請謁貴國重臣獻之。”氏榮飛書,報之江戶。家慶大驚,急令慶親、齊護、齊裕等戍武、相、房、總海岸。起德川齊昭,參與幕議,日夜會議城中。先是,荷蘭報米國來航,家慶深秘不發。至是事出倉卒,眾情洶洶。【近事紀略。】德川齊昭十議,以論不可和。不聽。【水府老公密書。】既而建館於久里濱,使戶田氏榮、井戶弘道,蒞而受書。米使陂理從兵三百,鼓行而來,獻書函及方物數十種,且曰:“請直達大君殿下。”儀畢而出。其書略云:“亞米利加大合眾國大統領,姓斐謨(Fillmore),名美辣達(Millard)。欽差大臣水師提督陂理(Perry),呈書於日該國大君殿下(指德川將軍),敬請結好、互市二事。我合眾國產黃白金、水銀、寶玉,許多貴國亦多產同之。乃相往來,必有大利。試市或五年或十年,而貴國不益,則宜罷之。我商舶至支那者,時遭颶而破。倘有乞貸,幸其給之,其直以銀錢雜貨充焉。”家慶得書議之,使氏榮答曰:“事體極大,非可輒變。宜以明年來長崎待報。”慰喻遣歸。初米艦入內海也,發空炮測水底。港吏呵之。則曰:“他日進戰耳。”於是使所司代脅坂安宅具狀以奏。【米國往復書翰、陂理日本紀行。米使陂理來。】

長崎奉行大澤康哲、宗義和上書曰:“清國廣西省朱天德,稱明帝裔,煽動岳州、衡州,民皆蓄髮歸之,著明代衣冠,尊天德為王。京師發兵征討不克。”【大澤上書。】

將軍家慶,薨。年六十一。敕贈太政大臣,謚曰慎德院。尋葬於增上寺。權大納言家定繼嗣。家定,家慶第三子。【大成武艦、近代月表。將軍家慶薨。】

秋七月,魯西亞(指俄羅斯)水師提督布恬延帥兵艦四艘,樹幟題於呂之也者,來長崎曰:“奉該國首宰呈貴邦執政書,願謁上官獻之。”奉行水野忠篤受之。書旨約三事:“一則修鄰好,一則正彊場、一則開港互市。”乃致之江戶。【魯西亞使來。】

八月,德川慶恕上書曰:“宜命荷蘭停雜貨輸入,代以大炮軍艦。”家定從之,更命中島三郎,造兵艦、鑄巨炮,築炮台於品川。釋高島四郎太夫罪。屬江川太郎左衛門,授炮術於眾。【嘉永日記、近世事情。造兵艦、築炮台。】

九月,家定許諸侯作大艦,及齎火器入江戶。【近代月表。許齎火器入江戶。】

冬十月,家定遣大目付筒井政憲勘定奉行川路聖謨於長崎,賜答書於魯曰:“我邦與貴國,原靡開釁之端。貴國以好意來,我邦何得不以好意相報邪。第邊土之經界,貴國以為甚不明晰,則論飭邊藩,細加查覈,而差大使,與貴國官人會同商議,以歸劃一。然邊藩之查覈,必按圖籍。確有憑據,慎重從事。是非今日所能辨也。若夫貿易往來之事,則祖宗有嚴禁,我邦業已固辭。但現今宇內之形勢大變,貿易之風日長,不可取古例慮今事。須輿論一定,而後報之。”【魯國往復書簡。】

十一月,詔家定任征夷大將軍,補內大臣。【宣下留、續太平年表。家定為將軍。】

家定令勛親四家及毛利慶親、細川齊護、池田慶政、慶德戍相、房、武、總要衝之地。【浦賀警衛達】

島津齊彬上書幕府曰:“米艦四艘來琉球那霸港,圖寫山嶽,測量海洋。積載英船所漕石炭,前後還去。”

德川齊昭獻巨熕七十四門於江戶。【今日抄。】

家定又鑄一朱銀。【達書留。】

安政元年(甲寅)春正月十三日,陂理率兵艦七艘逼近海,申前請。幕府急遣林韑等於浦賀,應接之。而命列藩,益護衛京師、江戶,及諸道要害。韑等引見陂理。會陂理疾不能出。因召副使阿單須曰:“外舶闌入內海,國法所固禁。宜速回船於浦賀。”阿單須曰:“萬里來行,曠送時日,非所耐也。苟獲報命,即掛帆去耳。猶不得命,則請直赴江戶取決。否則泊品川,以待處分。”又呈書深之。韑等知其不可諭,以橫濱為接使之地,更使林韑及井伊學弘、伊澤政義等接見陂理。陂理曰:“貴國與弊邦,親信日厚,誠兩國民生之福也。顧條約不定,則爭端不息;法度不立,澤民心易惑。請今後泊船乞肉菜者,苟納其直,則給之。如薪水亦準之。士卒上陸散步,以資攝生,亦允之。測量內海、上岸立標,亦勿之禁。漂民告哀者,亦幸撫恤贍給焉。”語畢而出。【近事紀略。】細川齊護、立花鑒寬,並請以手兵擊米艦。幕府皆不聽。【今日抄。安政元年。嘉永七年十月廿七日改元。‘群書治要’云:“庶民安政,然後君子安位矣。”陂理復來乞互市。按,陂理,今多作培里。】

執吉田矩方、佐久間啟等下獄。矩方,長門人,慷慨有氣節,夙憂皇運衰替,欲挽回大勢,就啟學西洋兵法。啟,松代藩士也。志合議協,益籌策邊事。既而米魯事起,矩方慨然以為:“方今急務,在游海外、知彼情。”遂決航海之志。會魯艦來長崎,因欲赴計事,告別啟。啟察其意,賦詩送之。到則艦已去矣,慊然還江戶,更謀之啟。時米艦在下田,矩方往視之。建言幕府,上急務條議,必勝策。不果用。乃攜門人澀木松太郎,再赴下田,密就米使,乞與俱航海外。弗肯。送致之港吏。吏按驗得實,深嘉其志,而以犯國禁,並執罪之。既而各錮於其藩。【松陰略記、幽囚錄、近事紀略。囚吉田矩方、佐久間啟下獄。】

夏四月,大內災。天皇奉神器徙桂殿,以為行宮。敕家定造大內。【今日抄。大內災。】

六月,近畿諸國,地大震。

鍋島齊正築炮台於長崎近海,至是竣工。家定賜刀賞之。【近世事情。】

秋七月,荷蘭人上書幕府曰:“聞貴國近,待米魯二國,較過弊邦。弊邦辱貴國眷遇,數百年於此,固非二國一朝之比。而貴國炎涼如此,未解也。然弊邦非敢望過厚,苟以待二國者,待之足矣。夫魯國之陸梁,亦貴國之患也。方今其與歐洲構兵,佛蘭西、英吉利,皆援土耳其伐之。英國獻屬予以東征水師,不日與諸將發艦。顧英國亦傾心貴國,行且通市。貴國苟諒其情,則英兵東向之艦,下錨貴國諸港,乞薪水、要糧食,恐弗得拒焉。敢布腹心。”【咬榴吧書翰。荷蘭上書請泊三港許之。】

閏七月,英國水師提督約蔑私侖幾(James Stirling),來長崎,上書曰:“昨年魯國遣使大國,約通信貿易。吾王聞之曰:‘大國洵君子人,而魯國所謂虎狼之秦也。’頃者魯挾妖教,凌暴土耳其。土國孱弱不能支捂,告急於我。吾王發甲碎其艨艟數十,殺其將數千,將乘其驚魂未定殲之,以作京觀於東洋,無關大國,絕非虛言。若以其嘗有和親之約,不忍傍觀,有一彈以為其後繼,則泄怒於大國,改其所指。夫魯流涎於差我廉者於茲有年,竊為大國寒心,大國其熟慮。通款於大國,不顧體面,而竭區區之意者,欲使大國先得一著於局面也。今英國與大國,得立盟節義,為東西呼應之勢。則魯國形露勢阻,而不得逞其凶虐,以足上報天恩而下安人心。大國亦可嘯詠於高砂浦舟,而樂太平於萬世矣。”【英國書翰。英吉利上書乞通市許之。】

八月,水野忠篤奉敕達蘭、英二使曰:“曩日魯國通使於我,有所請求。雖未輒許,亦不可遽示絕。今卿等伐魯國,摟我邦以充軍資,我豈得聽從之。雖然,平心依泊,尋常須需,一如米魯所乞,則何必許於彼,而拒於此。卿等其思之。”二使乃奉命。於是長崎之外,許開函館、下田。【近事紀略。】

九月,魯艦(指俄羅斯)四艘闌入攝海。大阪城代土屋寅直,大驚,遣哨船詰之。魯人托書而去。尋來下田,申請通信互市。【魯艦入攝海。】

十一月,諸國地大震,富士山崩。

家定命井伊直弼衛京師,蜂須賀齊裕戍大森羽田。【今日抄。】

十二月廿一日,命筒井政憲、川路聖謨,與魯西亞(指俄羅斯)結條約九條,許其泊三港。【條約類纂。魯西亞乞通市許之。】

廿三日,詔家定曰:“夫外寇事情,固所深惱宸襟也,況於緇素所可同憂。頃年墨夷再來,入相模海。今秋魯夷渡來畿內近海。國家急務,只在海防。因欲以諸國寺院之梵鍾,鑄造大炮、小銃,置海國樞要之地,備不虞。速令諸國寺院,各知時勢。本寺之外,除古來名器,及報時之鐘,其他悉可鑄換大炮,為皇國擁護之器。及邊海旡事之時,復又宜銷兵器以為鯨鍾。不可有異議者。諸國宜承知,依宣行之,符到奉行。”【太政官符。】尋家定頒布之于海內。德川氏執政以來,以太政官宣命,頒布天下,是為始。【續太平年表。詔收諸國寺院梵鍾鑄造炮銃。】

二年(乙卯)春正月,建講武場。

三月,米艦來下田,乞測量近海。不聽。

家定命松前崇廣,上其蝦夷。因賜陸奧、伊達郡四萬石償之。

夏四月,令伊達慶邦、佐竹義睦、津輕順承,發兵戍蝦夷及箱館。

五月,敕改造神嘉殿。櫻町帝以來,每新嘗祭,行儀於假殿。至是,以其狹隘改造焉。

秋七月,荷蘭致滊船。【今日抄。荷蘭致蒸汽船。】

八月,島津齊彬模造洋艦,獻之幕府。家定賜刀賞之。【近世事情。島津齊彬獻昌平丸。】

九月,大內成。

冬十月,江戶地大震,死者十萬人。是夜,藤田彪,卒。年五十。水戶人,從藩主在江戶邸。地震,彪與母出。母欲再入家鎮火,彪馳止之,屋倒壓死。彪猶抱母,母賴得免。彪學通古今,頗達事體。當藩主齊昭之除弊政、調武備,與有力焉。齊昭深悼昔,自題其碑曰表忠。【東湖碑銘。藤田東湖卒。按,東湖嘗著‘和文天祥正氣歌’,文曰:“天地正大氣,粹然鍾神州。秀為不二岳,巍巍聳千秋。注為大瀛水,洋洋環八洲。發為萬朵櫻,眾芳難與儔。凝為百鍊鐵,銳利可割鍪。藎臣皆熊羆,武夫盡好仇。神州孰君臨,萬古仰天皇。皇風洽六合,明德侔大陽。不世無污隆,正氣時放光。乃參大連議,侃侃排瞿曇。乃助明主斷,焰焰焚伽藍。中郎嘗用之,宗社磐石安。清丸嘗用之,妖僧肝膽寒。忽揮龍口劍,虜使頭足分。忽起西海颶,怒濤殲胡氛。志賀月明夜,陽為鳳輦巡。芳野戰酣日,又代帝子屯。或投鎌倉窟,憂憤正愪愪。或伴櫻井驛,遺訓何殷勤。或守伏見城,一身當萬軍。或殉天目山,幽囚不忘君。承平二百歲,斯氣常獲伸。然當其郁屈,生四十七人。乃知人雖亡,英靈未嘗泯。長在天地間,凜然敘彝倫。孰能扶持之,卓立東海濱。忠誠尊皇室,孝敬事天神。修文兼奮武,誓欲清胡塵。一朝天步艱,邦君身先淪。頑鈍不知機,罪戾及孤臣。孤臣困葛藟,君冤向誰陳。孤子遠墳墓,何以報先親。荏苒二周星,獨有斯氣隨。嗟予雖萬死,豈忍與汝離。屈伸付天地,生死又何疑。生當雪君冤,復見張四維。死為忠義鬼,極天護皇基。”】

十一月,帝徙御新宮。

十二月廿三日,與荷蘭結條約二十七條。【條約類纂。荷蘭條約成。】

三年(丙辰)春二月,幕府始置藩書調所,以箕作玩甫。杉田成卿等為教官。【某氏日記。設藩書調所。安政二年,移天文台翻譯局於九段阪下,至是改稱。】

夏六月,政通辭關白。【宣下留。】

秋七月,米國(指美國)總領事巴爾理士(Townsend Harris)來下田,乞直呈國書於將軍。奉行井上清直等,百方中沮,竟不能告之江戶。幕府議米使謁見,不決。【今日抄。】

八月,左大臣尚忠為關白。【宣下留。】

江戶大風,屋瓦皆飛,多死傷者。【元治夢物語。】

家定令松平定安、松平賴胤,築炮台於大阪。

四年(丁巳)春二月,清人江星育等,上書長崎,報朱賊狀曰:“紅巾賊粗平。而南京賊,死守不降。”【今日抄。清人報朱賊狀。】

夏五月,家定鑄錢。文曰:“箱館通寶。”

定米利堅合眾國通商條約九條。【條約類纂。定合眾國通商條約。】

秋七月,幕府將許米使謁見。德川齊昭與其子慶篤上疏諫違敕。不聽。齊昭稱疾辭參政,贈書前關白政通,請止見之。先是,寬文年間,以高松、彥根二藩為溜間詰,監老中。尋加會津,為三藩。後又增松山、桑名、忍、姬路,為七藩。及米使謁見之議起,連署上書,大論其不可。亦不聽。【今日抄。】

八月廿九日,定荷蘭追加條約四十條。

九月七日,追加魯西亞(指俄羅斯)條約二十八條。【條約類纂。追加荷蘭、魯西亞條約。】

鍋島齊正上疏:“請討米夷,以雪癸丑已來辱。”

冬十月,巴爾理士始入江戶,館於蕃書調所。尋詣堀田正篤邸,面陳使事。呈國書副本。【巴爾理士始入江戶。】

二十一日,遂行聘儀。下田奉行井上清直導米使抵牙門,下駕而入,有司迎延之大廣間。於是,將軍家定,烏帽直衣,出坐上牀。正篤等皆侍焉。巴爾理士拜跪上謁,敬呈國書,並敘主命曰:“開港通商,以永全交誼。”家定慰喻之,正篤進授書函,米使乃退。【米使始謁大將軍。】

是日,勛舊諸侯,及諸有司等,整儀登城,而諸大藩皆不與焉。【近事紀略。】

十一月,水戶藩士堀克之助等,謀要擊米使。夜,將入其館,為官吏所補。【今日抄。水戶人襲外國公使館。】

十二月二日,正篤奉教旨,新開港市。巴爾理士議請數項:“曰,全權公使常駐府下,以便事務。曰,下田港屬不便,換以他港。曰,埠頭已定,則就建商館,並造寺院。曰,輸商稅。曰,近鴉片。曰,兩國人民因便貿易,官吏無復檢之。曰,歸約已定,則必得政府印信,以為照準。”正篤以奏請眾議為辭,不即議決。巴爾理士,不得已且還下田,以待議定。

家定使林韑等入京,上米國書,且乞敕允。先是,每奏外事,概奉文書,未嘗馳一介,川路聖謨等頗為言。至是始上使,朝議輟而不報。【近事紀略、近世事情。】

五年(戊午)春正月,詔公卿三十五名,議米國事,各上封事雲。敕諸侯建言。

幕府恐米使之復迫,命堀田正篤西上,請許其所乞。川路聖謨等副之。【今日抄。老中堀田正篤、勘定奉行川路聖謨。】

二月,堀田正篤入京。奏曰:“頻年米使連至,切乞通市。自餘諸國,亦將踵來。而我獨執舊規,絕而不通。恐自取禍。因欲大開諸港,泛通海外。以一變國法,中興盛業。特患天下人心,未信其然。非仰天裁,不足以服之。敢取進止,願速允之。”傳奏菅原聰長、藤原光成,申問奏止。正篤遂條對之。聰長等報奏之。朝議已征列蕃眾議為言。聰長等以關白尚忠命,傳旨正篤曰:“奏事極大,上懼祖宗神明,下慮億兆人心。非可輒決。宜采天下諸侯公議具奏之。”正篤大驚,請少更文。議久我建通曰:“否。此書雖殿下之命,即上之旨也。宜速達之江戶矣。”正篤不得已,報之江戶。老中連署答之云:“米使若迫,將如之何?”正篤大窘。【正篤入朝奏外事。】

蜂須賀齊裕,密上書闕下,申奏外國形勢,請:“進兵守闕,以報皇恩。”又呈書大合政通,言:“天下安危,在此一決。切望殿下慎重從事。”【蜂須賀齊裕上書。】

三月,敕裁略定又變。先是,陪衛都築峰重謂正篤曰:“彥根藩士長野主膳與關白殿下臣島田正辰者善,因之遊說殿下,必得敕允。”正篤從之,多方夤緣,說諭尚忠。尚忠與聰長謀,下敕書文案。廷議:“文有凡所奏陳,舉倚任關東之言。”公卿皆變色。時聰長陰主此議,德大寺實堅援之。中山忠能首論其不可。議奏萬里小路正房亦曰:“臣固不可開市。雖以之奪邑,不能同意焉。”即顧諮左右,諸侯皆從之。忠能等八十餘人,因傳奏光成上疏,請改敕文。天皇嘉其忠直,敕改報案。【近事紀略、元治夢物語。中山忠能唱義改敕文。】

二十日,關白尚忠召正篤傳旨曰:“米夷要請,事體極艱。人心之向背,國家之安危,在此一舉。主上深思。宸憂日切,往歲下田之舉,已不副聖意,況復開諸港,結信各夷,恐貽患後世,誠不易輕決。宜議三家及諸侯,以奏處置之宜。”正篤奉敕書退,使人致之江戶。都築峰重以奏請,不允,自殺謝正篤雲。

夏四月,正篤入朝告歸,敕增神宮及京師護衛。【敕增加神宮及京師守衛。】

正篤還江戶,召巴爾理士於私邸,頗分疏內情,擬延約期。因賜老中連署書證之。巴爾理士不喜曰:“二國已刻期,而以人心不安塞責。萬國之所不有,史志之所不載,甚無謂也!”請自詣京師取決。正篤苦諭而止。【元治夢物語。】

井伊直弼為大老。【今日抄。】

六月十九日,幕府與米國結約。先是,米艦二艘來下田,尋魯艦一艘又來。皆報曰:“英佛諸艦踵至。”幕府遣井上清直、堀利熙等,檢之。巴爾理士說之曰:“英佛既克支那,乘勢來迫。不復米人恭順之比,貴國欲如之何。雖然逮今速定調約給印信,業已微我同盟。則我能諭二國,圖以無患。否則禍且不測。”清直等即結條約十四條,更定貿易章程七則,號曰假條約,以與焉。【條約類纂、近事紀略。定亞米利加假條約、貿易章程。至萬延元年,於華盛頓交換本書。】

二十五日,將軍家定迎紀伊宰相慶福為世子。時年十三,更名家茂。先是,德川慶恕、松平慶永等議曰:“將軍無子,而嗣軍未定。方今國家多難,非長而賢者,不能以副其職。”因以一橋刑部卿年已長,且有聲望,欲立為嗣。刑部卿即前中納言齊昭第七子也。井伊直弼等,深忌齊昭,欲立慶福。議未決。家定患之,請叡旨。有旨曰:“宜立賢而長者。”直弼等秘之。偶與米使假條約,齊昭等以為:“違敕罪大,不可不爭。”即與慶恕、慶永,請入見將軍議之。家定稱疾不見。直弼等大懼,竟違所請之叡旨,決議立慶福。慶福,故將軍家齊第六子齊順子也。【今日抄、近代月表。】

京師大水。

家定令藤堂高猷、池田慶政、毛利慶親、立花鑒寬等,衛京師、大阪、兵庫界。【今日抄。命諸藩守京師、大阪界兵庫。】

秋七月,將軍家定,薨。先是,家定奏權許互市事。天皇大驚,遣使奉幣神宮及加茂、石清水,祈國家靜謐。敕征三家若大老。會家定有病遽薨。直弼等畏慶恕、齊昭等之參朝議,即擯黜齊昭、慶恕、慶永等,使茂德代慶恕,茂昭代慶永。茂德,慶恕之弟。茂昭,慶永之支族也。既而奏曰:“慶恕、齊昭,皆有罪禁錮。其嗣皆幼弱,未足贊朝議。”而直弼決裁外務,事跡甚急,亦難舉寸步。因令間部詮勝西上,至則賜諮問焉。【今代月表、近事紀略。將軍定家薨。】

十日,改修荷蘭、魯西亞舊約,鈐印之。更定貿易章程。尋英吉利船三艘來品川,結條約二十四條,定貿易章程七則。【條約類纂。英吉利條約成。】

僧月性,歿。字知圓,號清狂。周防人,慷慨有氣結,好論時事。其說法也,以充擴國恩,排擊匪教為主。為之感激興起者不少。其死,國人大悼惜焉。【懷古集、清狂傳。】

八月,葬將軍家定於增上寺。賜謚曰溫宮院,贈太政大臣正一位。【元治夢物語。】

天皇賜內旨於德川齊昭,蓋聲幕吏違敕之罪也。因命三加三御等:“協心戮力,翼載天朝,扶持幕府,以御外侮。”先是,幕嗣之未定也,中外系望刑部卿,水戶藩臣安島帶刀,與其京師邸監鵜飼吉左衛門父子,及橋本佐內等謀,欲藉朝命以就事。乃密謀之鷹司家臣小林良典、近衛家婢村岡等,相結周鏇京師。既而幕嗣定,事不果成。更相議,密有所奏請。於是敕書下。日下部伊三次、鵜飼幸及,奉以東下,致之水戶。【賜敕始末、近事紀略。天皇次內旨於齊昭。】

彗星見西北。天下暴痢,潮瀉夕死,諸藥無驗。彗星滅,而痢亦息。

幕府以田安慶賴,為後見職。

九月三日,權許佛蘭西互市約二十二條,定貿易章程七則。至是五國條約皆成。【條約全書。佛蘭西條約。】

冬十月,老中間部詮勝上京,館妙光寺。先是,朝紳家士,及處士等,往往臧否幕政,歸罪井伊直弼。黨援稍眾,物議大涌。直弼遣家臣長野主膳於京師,諜之,備悉情實。又囑詮勝圖之。於是,詮勝稱疾不朝,分吏四方,補小林良典、賴醇等數十人,檻送江戶。江戶亦捕其黨與飯泉喜內等數十人,並皆下獄。鞠訊得情,頗有蹤跡,乃逼大合鷹司政通、前內大臣三條實萬,削髮屏居。【戊午之難。】

二十五日,宰相家茂,為內大臣,任征夷大將軍,敘正二位。【今日抄。家茂為將軍。】

間部詮勝奏曰:“主上欲拒絕夷狄,幕府固奉戴之,諸吏易所願,然非公武一致,上下同心,則不能奏效也。伏望且緩期日。”

十一月,清水寺僧月照投海死。月照嘗與薩人西鄉隆盛謀,為其周鏇。及直弼逮捕志士,藩議兩分。或謀陷隆盛。隆盛與月照逃日向。逮捕又迫,二人以為:“事已至是,有踏海而死耳。”乃乘夜與俱投海。會月明,有漁人濟之。二人已暝。舟子看護墾至,月照終死,隆盛蘇。【或曰,隆盛能游泳,欺月照,與俱投水以死之滅口。】藩人更竄之大島。先是,隆盛以事再流大島,因變姓名,稱大島三右衛門。後赦而還,尋參藩政。

十二月,家茂幽入道尊融親王,命伊達宗城退隱。【青蓮院宮尊融。】

泉涌寺靈明殿災。【近世史略。】

六年(己未)春正月,幕府令徙商戶於神奈川,大開互市場,許內外人民因便貿易。初內國之船艦,唯系官者,揭日章旗,以為之別識。至是,令私船皆樹其旗,而無混於外船焉。【今日抄。開橫濱互市場。定國徽樹海泊。】

二月,山內豐信退隱,稱容堂。【近世事情。】

三月,左大臣近衛忠熙、右大臣鷹司輔熙,並辭官削髮。

夏五月,帝賜尚忠、政通、忠熙、輔熙、實萬等黃金若干,以慰盡力外事之勞。

家茂令禁洋服。

六月,禁碧鬻官銜圖籍及兵器於外舶。

秋七月,神奈川大風海溢,人溺舶毀。【今日抄。】

八月,家帽奏增尚忠職俸五百苞,采邑一千石。【幕府增關白職俸。】

幕府斷德川齊昭等獄。譴齊昭前日愬外是於京師,謀幕嗣於公卿,密請敕旨。使微者奉之罪,就國禁錮終身,誚其子慶篤,已不能匡救父過,鎮撫藩臣,禁其參幕。尋釋之,讓慶喜使其退老屏居,幽屏山內豐信、太田道醇。【或曰,豐信幽屏,在是春。備後守太田資始退職,號道醇、醇宇、士春,通稱三樹。】命安島帶刀自刃。梟鵜飼幸吉斬鵜飼吉左衛門、茅根伊與助、飯泉喜內、橋本左內。及賴淳放竄鮎澤伊太夫、小林良典、飯田左馬等十餘人。梅田義質、日下部伊三次,已死於獄。勝野豐作,脫走晦跡。因流三次豐作之子,義質若挾人,下帷京師。【義質,通稱源二郎,號雲濱。豐作,名正道,水戶人。子森之助,名正倫。】魯艦入攝海也,大和處士,相謀擊之,推義質為謀主。以魯艦去,不果。既而黨錮事起,檻至江戶。醇作詩哭之,醇亦被拘。醇,安藝人,賴襄第三子也。初幕吏按醇獄不抵死,而醇慷慨激烈,對吏不屈,大詈時弊,遂被斬。年三十五。左內,越前人,嘗受藩主密旨,周鏇闕下,盡力國事。及捕,吏案問密旨系何事。左內抗言曰:“既言密,所以不可明言。”其在獄中,慨然有感,手注資治通鑑,至漢紀而就刑。先是,清水寺僧信海,奉敕修大元師法。幕府以為詛咒關東,下獄而死。信海,月照弟也。【今日抄、近事紀略。己未之難。】

九月,家茂分與蝦夷於伊達慶邦、保科容保、南部利剛、佐竹義就、津輕承烈、酒井忠寬墾闢。【今日抄。】

冬十月,幕府斷吉田矩方獄,處斬。初矩方獲罪於幕府,禁錮本藩,而志不少撓,憂國益切。日以尊攘期望幕府。而幕吏懾懦,益主和議。或勸矩方:“舉事討幕。”矩方諭其背大義,不聽。尋被釋,屏居於家。時井伊直弼專用事,疏斥三家,把弄國憲。五國之約,不經奏而許之。天皇宸怒,志士痛憤。矩方知幕府之不可復諫,乃以所著‘時事論’,呈廷臣大原宰相。宰相篤獎諭之。矩方益激勵,會老中間部詮勝西上,收居黨人。矩方聞之,奮然決死,欲狙擊詮勝,遺書父兄,脫家而去。事竟不果。本藩憚物議,復系之獄。既而幕府命檻送之江戶,幕吏詰以投匿名書于禁中。及與梅田義質謀事,矩方素與義質不相容,投書之舉,亦始無其事。因明辨其誣,更告以呈書廷臣及圖老中故。幕府所疑,非矩方所為。而矩方所計,則出幕府意外。幕吏始大驚,遂處之刑。時年三十。後長藩人唱勤王者,多其所薰陶涵育雲。【松陰略記、評定所斷案。吉田松陰獄死。安政大獄。】

萬延元年(庚申)春正月,遣外國奉行村垣范正、新見正興等,於米國。遣公使外國,是為始。【今日抄。始遣使外國。萬延元年。安正七年閏三月一日改元。‘後漢書’馬融傳云:“豐千億之子孫,歷萬載而永延。”】

三月三日,水戶藩士佐野光明、薩摩藩士有村兼清等,擊大老井伊直弼於櫻田,殺之。是日,大風雪。直弼乘箯輿,從者七十,穿赤襏襫,傾蓋喝道而行。忽有數人,自路傍出,雨衣奴裝,自呼訴人,近輿側。從者叱避之,隨叱隨近。逡巡之間,又有數人,襲擊前驅。從者皆赴之。訴人乘間,斫輿丁。輿丁舍輿走。從者視變,返救。前後集斗,互有死傷。一人跳出,橫刺箯輿,曳出直弼,馘之,貫刀上,大呼曰:“有村兼清獲井伊公矣!”數人吟喔去。至日比谷門,番吏懼而不譏,眾輒過之。時兼清創劇,不能行,自屠而死。自餘或死去。大關和七郎等四人,赴熊本藩邸。光明等四人,詣老中脅坂氏邸。並自請罪。上封事略曰:“井伊中將挾幼主,抱私意,黜陟有司。罪一也。【五非之一。】苞苴私謁,無所不至。罪二也。【五非之二。】斥柳營羽翼之良將。罪三也。【五非之三。】嗾閒部閣老,詿誤九條殿下,幽廟堂輔弼之名卿。罪四也。【五非之四。】懼祥夷之虛喝,不得敕允而擅結條約。罪五也。【五非之五。】凡斯五罪,神人所共不容。故臣等代天誅之。區區之志,竊期萬分之報,固非敢犯大府也。伏望當路有司,一洗舊污,大布新政。上奉聖王之敕,下副蒼生之望。維持世道,制御外侮,以措天下於富岳之安焉。臣等死不悔,謹俟疏入。”大議處分:“搜尋黨與,後皆處之斬。”【蓮田遺書、近世紀略。櫻田門外之變。】

先是,家茂令郡山、淀、篠山、膳所、柏原諸藩,戍洛外要衝地。至是皆備。

夏四月,家帽改鑄小鈑四銖二銖,比舊皆小也。【紀聞。】

六月十七日許,葡萄牙人通商。定條約二十四條,貿易章程九則。【條約類纂。許葡萄牙通商。】

秋七月,英人上富岳,量驗高度。

八月,德川齊昭,薨。年六十一。私謚曰,烈公。公為人英明,天保末,托田獵治軍,廢佛剎,興學校,多毀梵鍾以鑄煩,坐之屏居。及米艦來,幕府召參大議,與老中不合,再坐事,齎志而薨。識者深惜其志業之不畢焉。【回天詩史。德川齊昭薨,謚烈公。公字子信,號景山。】

家茂使仕女勝定院橋本氏來,奏請尚皇妹和宮。先是,和宮約適有栖川宮,故不聽。橋本氏固請不止。【今日抄。幕府奏請尚皇妹。】

冬十一月,箱館奉行堀利熙諫老中安藤信正。不聽,反怒罵之。利熙還家,自裁。遺書信正,指斥其五罪。其一曰:“聞專論廢帝之事,使國學者探索舊典,私議其事。仆血淚如雨,鐵腸如裂,誰不痛哭仆地。實天下逆賊,天誅固不容也。可鑑彥根閣老矣。”一時流傳,讀者莫不流涕。【懷古集。】

天皇依吉子內親王東降例,許尚和宮。家帽所使司代酒井忠義納幣分贈金一萬五千兩於親王大臣。【今日抄。】

十二月十四日,家茂命村垣范政等,結孛漏生條約二十三條,定貿易章程九則。【條約類纂。】

文久元年(辛酉)春正月,幕府始鑄大錢。文曰:“寬永通寶。”背作波紋,以一當四。【萬延二年二月廿八日改元。】

二月,天皇發內帑,賑山城窮民。欲以自邇及遠,普遍海內。敕家帽贊成之。【今日抄。發內帑賑窮民。】

水戶亡命,屯集各處,傳檄四方曰:“奉老公遺志,盪盡醜夷。”諸藩亡命聞之,競集凡二千人,將襲橫濱,所在騷擾。至是,家茂命藩主慶篤逮捕之。分遣諸侯,扼其沖路,益嚴蕃館警衛。【水戶亡命唱攘夷。】

魯(指俄羅斯)艦來對馬,劫奪民物,捕殺吏人。宗義和盡心溫諭之,而肆橫益甚。至是,一藩大憤,欲悉刀殲之,飛書報江戶。家茂遣吏按問之。既而去。【魯人寇對馬。】

夏五月,水戶人有賀重信、岡見富次郎等十餘人,襲英人於東禪寺。傷其二人。衛吏御之,頗有死傷。重信等二人死之,餘皆逃散。於是,命慶篤急捕黨與。其徒多脫走奧羽。英國公使大怒曰:“日本亡狀如此,不可復以理說!”即與佛蘭二公使退橫濱,將率兵遍江戶。老中信正等,百方諭解,事才得釋。爾後英人置兵橫濱,以自扞焉。【近事紀略。水戶人襲英館。】參見東禪寺事件。

冬十一月,內親王和宮東下,典侍觀行院等從之。觀行院,橋本實久之女。【今日抄。和宮東嫁至江戶。】

茶禿長澤蒼翠,上疏幕府,陳便宜八條:“曰,復上洛禮;曰,明春或有天下亡命輻湊京師,及今陰備之。曰,黜陟吏胥,皆用正議人。使一條刑部卿輔佐幕府。越前前中將為大老。其餘皆剴切時弊。”【長澤蒼翠上書。長澤蒼翠上陳便宜八條。】

二年(壬戌)春正月朔,春日神鏡自毀。【今日抄。春日神鏡自毀。】

大橋順藏等,將奉輪王寺宮,據日光舉兵。事露下獄。尋卒,年四十八。所著有‘辟邪小言。’一時流傳四方。

十五日,甲田通植、河本壹等數人,要擊老中安藤信正於阪下門外,刺輿傷脊。從者山田彥八等拒斗。信正走入郭門。彥八等皆被創,遂殪。通植等六人,擁信正而還。六人各懷一封書,題曰斬奸趣意,略曰:“信正強請皇妹,配之將軍。欲藉以要通市敕允。不聽,則逼以讓物。命國學者,檢廢帝之例,使幕府奕葉恭順之旨,一日委之地。朝幕之罪人,臣等不忍見。因今捐微躬,斬戮奸賊。”幕府大索遺黨,下野人兒島牆介等,連坐囚死於獄。【今日抄、元治夢物語。阪下之變。】

二月,毛利慶親建議幕府曰:“條約之成,開鎖和戰,群議紛興,黨同伐異。天下洶洶,有瓦野之勢。然是尚枝葉耳。方今急務,在崇奉天朝,以明君臣大義;協和公武,以一天下人心。廣究諸蠻情形,以確立國本也。國本既立,內政盡舉,然後覃及外事。可以戰則戰,可以和則和。開鎖通絕,量時度勢,從宜處之。則本末內外,無往而不可者。今日之計,蓋不過如此。願熟議之。”幕府不報。於是,慶親自入城中,見老中久世廣周等,面折時弊,曰:“和宮之降嫁也,將軍當入朝,而食言,天皇宸怒。自鍋島氏老,大藩失望,各務富強,為自守之計。國事已至此,可無大處分乎。”廣周等愕曰:“然則如之何?”慶親曰:“有以越前中將為大老,登庸川路左衛門尉等以改弊政耳。”廣周等勉強從之。慶親薦其臣永井雅樂,使詢議京師事情。已而廣周召雅樂謀事。雅樂素忌鎖攘,故其議合幕旨。因授密旨入京。【毛利慶親建議。慶親說老中。】

三月,雅樂入京師,呈書議奏,備陳持議,並申藩主之志。時攘夷之說,朝野喧然。有圖雅樂者,遂不得其意而復東。以事獲藩譴,竟自裁於國。【近事紀略。永井雅樂上奏。】

夏四月,詔島津久光、毛利定廣,身駐闕下,鎮撫浪士。時慷慨勤王士,脫籍自稱浪士,蓋放浪江湖人之謂也。先是,筑前人平野國臣,在攝、播間,以尊攘說鼓舞志士。其徒大約二百人相議曰:“吾儕為烏合眾,無所統一。冀倚一大藩以就事。”日議所屬。會久光過姬路,相率赴之。要請曰:“近者幕府凌蔑朝廷,結納醜虜,暴慢雲極矣。臣等憤激不自禁,欲戴公以解朝紳憂厄,據大阪彥根及二條城,號令各藩,遂奉鸞輿於函嶺,問幕府之罪。以速攘洋夷,願閣下憫臣等微衷許之。”久光意患其暴發,曲意撫之,入京師奏之。薩之亡命在大阪者,憤久光姑息,欲逼舉事,相率抵伏見。久光遣人慰諭之。不聽,抗論數次,遂奮鬥,互有死傷。【近事史略、近事紀略。詔毛利、島津二家護衛闕下。】京師所司代酒井忠義聞變,倉皇入二條城。自是所司代威權頓地地。【元治夢物語。所司代威權頓地地。】

永井雅樂之建言朝廷也,天皇深嘉慶親之忠,敕召之闕下。慶親奉命未往,再建議幕府,請將軍速入朝,大會列藩,以議定國是。時世子定廣將就國,途過京師,因並有此命。【近事紀略。】久光,島津茂久支族也。【大成武鑒。】

筑前國主黑田齊溥朝江戶。途至播摩,稱病歸國。【近代月表。】

詔入道政通、輔熙、忠熙等朝參。入道親王尊融復為清蓮院宮。【今日抄。】

家茂釋慶恕、慶喜、慶永,及山內豐信、伊達宗城等譴壘。

五月,家茂命松平慶永,干預政事。班告政事復寬永以前旨。

伊藤軍兵衛襲東禪寺,殺英人二名自殺。【近代月表。】

六月七日,敕使左衛門督大原重德到江戶。島津久光率士卒六百人,陪從重德入城宣敕。略曰:“卿家茂宜率諸侯入朝,議決內外事宜。宜依豐臣太合之故典,選五大藩,為五大老,以諮詢國政。宜以一橋慶喜為夾輔,松平慶永為執政,故戮力協心,以指揮中外。朕之所慮,在斯三事。審議決之。”家茂謹奉旨。【近事紀略。敕使到江戶。】

毛利慶親,奉敕自江戶入京師。【近代月表。毛利慶親奉敕入京。】

秋七月,家茂大行黜陟。起慶喜為後見,慶永為政事總裁。慶永大布新政,闊諸侯會同之期,許其妻孥就國。初慶長年間,諸侯妻子,盡至江戶,令其會同者,留期年而去,著為永制。江戶殷富,皆是賴焉。至是,景況頓變。【近世史略。】

毛利慶親父子,建議學習院,論協和朝廷、幕府。【近代月表。】

浪士斬九條家臣島田正辰,梟首於四條磧,榜其罪狀曰:“正辰與逆賊長野主膳,同圖不軌。因天誅之。”【元治夢物語。處士刺島田左兵衛尉正辰。】

罷關白尚忠,以左大臣近衛忠熙為關白。尋放久我建通、千種有文、岩倉具視、富小路敬直於洛外,皆剃髮。【近代月表、雲上明覽。】

八月,山內豐范入京,詔與慶親、久光同鎮撫闕下。又數賜內敕。時人語列藩有威望者,必曰薩長士。【薩長士有威望。】

毛利定廣奉敕東下,傳旨曰:“戊午以來被譴累者,宜速釋之。其死非命者,宜招其魂禮葬之,令子孫祭焉。贈故中納言齊昭大納言。其傳之慶篤,繼先人志。”

敕使大原重德西歸。島津久光先發至生麥,英人四名馳馬沖其前驅。從士怒,斬之,殺其一人,餘皆逃去。【元治夢物語、近代月表。】

閏八月,家茂置京師守護職,以保科容保沖之。命井伊直憲,處其臣長野主膳嚴刑。釋戊午以來罹國難者,削死者罪名,許建墓碑。尋數故井伊直弼罪,削其封十萬石,及安藤信正二萬石,久世廣周一萬石。其餘各有差。【近事紀略。置京都守護職。】

島津久光歸國。

冬十月,後醍醐天皇廟,振動破裂。【近代月表。】

敕使中納言三條實每、少將姊小路公知,齎詔東下。山內豐范陪從。實美宣敕曰:“攘夷宸旨,終始不渝。宜速決策奏其期,且徵募兵食於諸藩,號為親兵,以守御京畿。”家茂謹領宸旨。【今日抄、近世史略。敕使又東下。】

中川久昭,過伏見東下。青蓮院宮尊遣人詰之曰:“何先關東而後京師乎。”久昭不能答,即入京師。是時,在京諸侯八十餘藩。寬永以降,未曾有雲。【近世史略。八十餘藩入京。】

十二月,中納言實美、少將公知歸,毛利定廣陪衛之。

德川慶篤奉教,施行戊午敕。

造英館於殿山。英人未移居,有人火之。又斬塙二郎,榜其罪曰:“二郎受安藤信正密囑,檢廢帝例。因加天誅。”【近代月表。】

是歲,家茂囑荷蘭,製造軍艦,遣檟本武揚、赤松則良、內田正雄等,學海軍術。又募庶民編步兵,分士卒,作炮騎二隊,以號三兵衛。【近世史略。】

三年(癸亥)春正月,家茂以鍋島齊正,為文武顧問。一橋慶喜入京,館東本院寺。水戶藩武田正生從之。松平慶永亦赴京師。諸浪士逼以攘夷之期。慶喜曰:“俟將軍入朝決之。”浪士等憤其因循,殺千種家臣賀川肇,投其首於慶喜館。曰:“為攘夷血祭。”贈左右腕於岩倉具視千種有文,曰:“公等信肇奸謀,故獻之。”肇亦主膳之黨也。時國事掛、參政,以下十三名,亦奉敕逼慶喜,以攘夷期限。【今日抄、近世事情。浪士橫行促攘夷。】

二月,熊本藩轟武兵衛、長門藩久阪通武等,逼關白忠熙,促攘夷期。【近代月表。】忠熙辭關白,右大臣鷹司輔熙為關白。【雲上明覽。】

詔在京諸侯,建言學習院國事。

敕青蓮院宮尊融復飾,賜第名稱中川宮。【近代月表。尊榮復飾,稱中川宮。】

三輪田綱一郎、大庭強平、師岡節齋等,入等持院,斬足利尊氏等塑像首,梟之三條磧,聲其罪以諷幕府。保科容保捕其黨十餘人,下獄將處刑。毛利定廣奏請宥之。自是,士民益屬意毛利氏雲。【振氣篇。斬足利木像首梟之。】

三月,將軍家茂入京,館二條城。尋入朝,獻黃金百枚、白銀千枚、機硯香爐、掩障屏風、掛畫錦綿等。親王、公卿以下獻饋有差。先是,慶喜因關白請詣廷建言,有故不能。至是慶謁,慶喜前拜曰:“將軍在職,請委任之。”天皇曰:“可。”慶喜少退。天皇曰:“依舊委任將軍,其勵精攘夷。”慶喜拜謝而退。由是,家茂名望大定。【家茂入朝。】

十一日,天皇幸加茂神社。先是,毛利定廣奏:“請舉行幸之典,以啟親征之端。”朝議從之。至是行之。是日,關白輔熙以下,公卿扈從,家茂率諸侯,從衛前後,鹵簿極盛。【今日抄、近世事情。幸賀茂神社祈攘夷。】

諸浪士逼松平慶永促攘夷。慶永病之,上疏辭總裁職。未得允報,夜脫還國。嘉茂譴幽屏之。【元治夢物語。松平慶永脫而歸國。】

十四日,島津久光入京。

十八日,歸國。初久光久在輦下,朝廷深倚任,而或有議其專者。至是上疏曰:“臣數陳鄙見、規時事,而讒口紛紛。其言不用,而猶啟留闕下,恐媒孽不虞之紛擾。且攘夷期近矣,敝邑不可不為備。願賜數月暇。”書才奏,已出就途矣。【近世史略。島津久光亦歸國。】

幕府新徵兵。先是,處士部聚,有稱壬生浪士者,給俸養之,名為新選組。欲以壓在京浪士。時江戶之浮浪清川八郎等數百人,自嘯集團結,偃蹇無賴,稱攘夷軍須,掠略豪戶,將襲橫濱,遠近騷然。幕府發兵捕之。會八郎為人所殺,事平。於是更編一隊,名新征組,以鵜殿鳩翁等為隊長,令莊內藩督之。【村林覺書。】

夏四月十一日,天皇行幸男山,將就祠前賜攘夷節刀於家茂。是日,家茂稱疾不出。慶喜在扈從,因代受。慶喜窮蹙,俄稱疾下祠。浪士等乃罵慶喜曰:“咄!惰夫不足共事!”遂迫請天皇親征。朝廷慰止之。【近事紀略。天皇行幸男山。】

敕十萬石以上諸侯:“每三月更戍京師。”使三條實美掌之,親兵亦屬實美,輿馬填門。【元治夢物語。】

廿一日,將軍家茂與慶喜等詣闕奉敕,以五月十日為攘夷期限。因遍告列藩。【奉敕始末。定攘夷期限,布告諸藩。】即日發京師,入大阪城。【近代月表。】時關東英人之事興,情勢切迫,飛報如織。於是,家茂奏請東歸。不允。初嘉茂之西上也,限以在京十日。德川慶勝以為不可,奏請留之輦下,以示君臣一和之實。乃敕家茂曰:“當在此指揮諸侯。”家茂奉敕。更敕德川慶篤,為將軍目代,委以攘夷。令與德川茂德等計議決事。

是春,英人率兵艦數艘,直逼橫濱,以書來責曰:“聞去年殺該國士官者,島津三郎黨也。乞速縛主使者,附之於我。兩國參檢,然後駢首誅之。否則得政府贖罪金五十萬元。且欲別取三萬弗於島津氏,以存恤死者妻孥。島津氏固不得拒,苟拒則有一戰已。政府宜發一權官監視之。今日之報,不得猶豫,請以三月九日為期。萬一過期,兵艦在此,貴國其勿悔焉。”書辭極倨慢,幕議大難之。飛書報京師,故請將軍東歸。而將軍被抑留,不得還。於是慶篤東下,意在鎖攘。而幕議柄鑿,報期已迫。遣人橫濱,乞更緩答期。議不輒決。時在港外人,各爭收局,如戒急狀。而英艦益輻湊,殆至十餘艘。幕府大怖,依違遷延。往復之間,已過月余。英人倍忿,觀兵逼之。幕府下檄戒非常。府下洶擾,眾荷擔而立。老中皆稱疾不出,殆至無視事者。【近事紀略、元治夢物語。英人責生麥之事。】

五月朔,茂德欲西上仰裁,發江戶,至美濃。俄入名古屋城,稱疾不出。先是,更敕一條慶喜,東下處事。老中小笠原長行先下,欲鎖港而後償金。老中松平信篤等不聽。長行獨抵橫濱,說各國公使曰:“無之或渝,條約在彼。今乃渝之,吾儕安得縱斷大事。其謀之該國,事之可否,唯從該國之命耳。”長行欲見英人。英人不出。【茂德入名古屋城不出。】

九日,和議遂決。輸洋銀四十五萬元,事始平。慶喜途聞償金議決,馳驅止之,不及。【近世事情、近代月表。幕府輸金生麥償金。】

十日夜,長藩士要米艦過赤馬關者礟之。初外舶之來也,天皇深憂之,謂必外攘而後可以安內國。屢敕諸幕府,而幕府依違,不輒奉詔。毛利慶親父子,首倡大義,必欲有應上旨。於其國長門要害,多築礟台,專計討攘。幕府始令天下,戒攘夷之期。於是斷而礟之。米艦驚避向田浦,飛舸追蹴,復擊走之。後與米、蘭、佛艦戰,凡五回,互有勝敗。【長人始礟擊米國艦。】

將軍家茂入京師。

盜刺姊小路公知於朔平門外,公知歸家而薨。道路以為薩人所為。敕罷島津氏乾門宿衛。【元治夢物語。】

六月,毛利慶親獻金一萬兩於朝廷。

敕遣正親町公堇於長門,賜紅白御旗於慶親,以益督勵焉。初攘夷之令下也,小倉藩私謂為非幕旨。及長藩舉兵,亦不應援。朝廷乃令諸藩云:“如聞長藩已開兵,而或有袖手旁觀者,甚戾宸旨。宜各同心戮力,速奏掃攘之功。”【近事紀略。敕使至長門監軍。】於是肥、築二藩,遣使於長門,曰:“貴國復有寇,必致援兵。”淺野茂勛亦欲援之,奏請就國。【今日抄。】

小笠原長行,海路抵大阪,將赴京師,謝輸金罪。朝廷不許,詔:“褫其官爵,屬大阪城代松平信古禁錮之。”尋免之。【今日抄。】

江戶西城火。

主要成就

支持公武合體

孝明天皇在位期間大力支持公武合體。公武合體(こうぶがったい),又稱為公武合體論、公武合體運動、公武一和,是日本江戶時代後期(幕末)的一種政治理論,主旨是聯合朝廷(公家)和幕府(武家)改造幕府權力。此政論獲得幕府和部分大藩屬的支持,主要目的是要結合朝廷的權威,壓制當時的尊皇攘夷(尊攘)運動,以避免幕府倒台,進一步強化幕府的地位。

公,指朝廷;武,指幕府或強藩。公武合體運動,有以幕府為中心的,也有以強藩為中心的。這兩種公武合體運動一方面與尊攘運動矛盾交錯,同時在它們之間也相互進行較量。

孝明天皇之妹和宮與第十四代將軍德川家茂的結婚問題,是這一運動的代表性事件。其目的是想通過政治婚姻而使公武結合。

反對倒幕派

孝明天皇支持的公武合體運動與尊王攘夷針鋒相對。尊王攘夷是為了鞏固天皇的統治地位,採用朱熹所提出的哲學,加以改造,指出日本的執政者理應是天皇,而不是征夷大將軍。這成為尊王攘夷的理據。武士階層由此指屏斥江戶幕府軍政,奉還天皇實權,對強行叩關的外國人予以征討的政治訴求活動。尊王攘夷運動的推動者是一些地方的強藩(強勢諸侯),幕府需要藉此鞏固政權,而強藩則企圖藉此入主國政,進而形成了倒幕派。

孝明本人是強烈的鎖國派,對幕府執政是絕對支持的,他的想法是,與幕府齊心合力,共同完成攘夷大業。自始至終,孝明從未考慮過“倒幕”這種荒謬絕倫的事情,當然,也不允許別人去進行倒幕。

在孝明天皇的反對下,最終結果是幕府壓倒強藩,尊王攘夷運動破產。

軼事典故

死亡之謎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走上了對外瘋狂侵略擴張的道路。當時日本的維新革命運動正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孝明天皇於1867年1月30日突然去世,死時年僅36歲,年富力強的孝明天皇突然死亡,引起了種種議論。有人認為,孝明天皇死於天花。還有人認為,孝明天皇是在天花治癒後被人毒死的。

死後影響

孝明天皇死後,他年僅16歲的兒子睦仁親王即位,是為明治天皇。岩倉具視、三條實美等人控制了京都朝廷的實權,維新派以新天皇為旗幟,向腐朽的幕府發動最後的攻擊,使得當年倒幕派的目的最終實現,終於使日本成為一個資產階級國家。孝明天皇被追贈的為漢風諡號,也是最後一個有諡號的天皇。

日本歷代天皇

諡號或追號就任時間卸任時間附註及任內大事
1神武天皇前660年1月1日前585年3月11日日本史上首任天皇,傳為天照大神的後裔,而確證待查。類似中國的黃帝與韓國的檀君。
2綏靖天皇前581年1月8日前549年5月10日由綏靖天皇到開化天皇共八代,歷史上只有誕生、即位、以及建宮、立後等記載,沒有治績紀錄,故在日本歷史上稱作闕史八代。
3安寧天皇前549年7月3日前511年12月6日闕史八代。一說安寧天皇元年為前548年。
4懿德天皇前510年2月4日前477年9月8日闕史八代。
5孝昭天皇前475年1月9日前393年8月5日闕史八代。
6孝安天皇前392年1月7日前291年1月9日闕史八代。
7孝靈天皇前290年1月12日前215年2月8日闕史八代。
8孝元天皇前214年1月14日前158年9月2日闕史八代。
9開化天皇前158年11月12日前98年4月9日闕史八代。一說開化天皇元年為前157年
10崇神天皇前97年1月13日前30年12月5日首位在考古學上可考證的天皇。
11垂仁天皇前29年1月2日25763廢除殉禮
12景行天皇26125130年11月7日日本武尊東征
13成務天皇131年1月5日190年6月11日在日本國內劃分國、縣、邑等地方行政區域。
14仲哀天皇192年1月11日200年2月6日日本武尊之子,違逆神旨而死。
15應神天皇270年1月1日310年2月15日一說即傳說中的八幡大神(八幡大菩薩)
16仁德天皇313年1月3日399年1月16日聖帝之世
17履中天皇400年2月1日405年3月15日命諸國設定國史(散逸)
18反正天皇406年1月2日410年1月23日平定仲皇子之亂
19允恭天皇412年12月453年1月14日 
20安康天皇453年12月14日456年8月9日與輕皇子爭位勝出
21雄略天皇456年11月13日479年8月7日暴君說
22清寧天皇480年1月15日484年1月16日體弱
23顯宗天皇485年1月1日487年4月25日市邊押磐皇子遺兒
24仁賢天皇488年1月5日498年8月8日報德不報怨
25武烈天皇498年12月506年12月8日殘暴不仁的天皇,仁德帝一脈終絕。
26繼體天皇507年2月4日531年2月7日應神帝五代孫
27安閒天皇531年2月7日535年12月17日 
28宣化天皇535年12月539年2月10日 
29欽明天皇539年12月5日571年4月崇佛廢佛論爭展開。
30敏達天皇572年4月3日585年8月15日 
31用明天皇585年9月5日587年4月9日聖德太子之父。
32崇峻天皇587年8月2日592年11月3日崇佛廢佛論爭完結,崇佛派蘇我馬子獲勝並暗殺天皇,佛教地位奠定。
33推古天皇592年12月8日628年3月7日日本歷史上首位女天皇。
34舒明天皇629年1月4日641年10月9日 
35皇極天皇642年1月15日645年6月14日女天皇。
36孝德天皇645年6月14日654年10月10日645年定年號為大化,創日本年號之始。 推行大化革新,指定官制。
37齊明天皇655年1月3日661年7月24日即皇極天皇,於孝德天皇死後重祚。
38天智天皇661年7月24日671年12月3日天皇制確立。
39弘文天皇671年12月5日672年7月23日即位紀錄於正史中被抹煞,又稱大友帝
40天武天皇673年2月27日686年9月9日強化天皇中央集權制。
41持統天皇686年9月9日697年8月1日天武帝皇后,女天皇。
42文武天皇697年8月1日707年6月15日命藤原不比等等人編法典《大寶律令》,又設定鑄錢司。
43元明天皇707年7月17日715年9月2日女天皇。
44元正天皇715年9月2日724年2月4日女天皇。
45聖武天皇724年2月4日749年7月2日設立東大寺
46孝謙天皇749年7月2日758年8月1日女天皇。
47淳仁天皇758年8月1日764年10月9日又稱淡路廢帝,明治維新後追贈淳仁之諡號
48稱德天皇764年10月9日770年8月4日孝謙天皇重祚。與僧道鏡有染。
49光仁天皇770年10月1日781年4月3日天智系一脈
50桓武天皇781年4月3日806年3月17日異稱柏原天皇,遷都平安京,開創平安時代
51平城天皇806年3月17日809年4月1日異稱奈良天皇,下令遷都—遷回舊都平城京,引發藥子之變
52嵯峨天皇809年4月1日823年4月16日和文全盛期。允文允武。
53淳和天皇823年4月16日833年2月28日又稱西院帝
54仁明天皇833年2月28日850年3月21日異稱深草天皇,承和之變
55文德天皇850年3月21日858年8月27日 
56清和天皇858年11月7日876年11月29日 
57陽成天皇876年11月29日884年2月4日陽狂之帝
58光孝天皇884年2月5日887年8月26日異稱小松帝
59宇多天皇887年8月26日897年7月3日臣籍降下,之後恢復皇籍即位
60醍醐天皇897年7月3日930年9月22日出生後臣籍降下,恢復皇籍後即位,編纂古今集
61朱雀天皇930年9月22日946年4月20日將門、純友之亂
62村上天皇946年4月20日967年5月25日 
63冷泉天皇967年5月25日969年8月13日 
64圓融天皇969年8月13日984年8月27日 
65花山天皇984年8月27日986年6月23日 
66一條天皇986年6月23日1011年6月13日 
67三條天皇1011年6月13日1016年1月29日 
68後一條天皇1016年1月29日1036年4月17日 
69後朱雀天皇1036年4月17日1045年1月16日 
70後冷泉天皇1045年1月16日1068年4月19日 
71後三條天皇1068年4月19日1072年12月8日 
72白河天皇1072年12月8日1086年11月26日 
73堀河天皇1086年11月26日1107年7月19日 
74鳥羽天皇1107年7月19日1123年1月28日 
75崇德天皇1123年1月28日1141年12月7日保元之亂、大怨靈,有贊歧院之稱。
76近衛天皇1141年12月7日1155年7月23日 
77後白河天皇1155年7月24日1158年8月11日源平之爭開始。
78二條天皇1158年8月11日1165年6月25日平治之亂,源義朝被殺,其子賴朝被流放,平氏專權。
79六條天皇1165年6月25日1168年2月19日 
80高倉天皇1168年2月19日1180年2月21日 
81安德天皇1180年2月21日1185年3月24日平氏一族滅亡。
82後鳥羽天皇1183年8月20日1198年1月11日 
83土御門天皇1198年1月11日1210年11月25日又稱阿波院、土佐院
84順德天皇1210年11月25日1221年4月20日又稱佐渡院,在未期間承久之亂發生,朝廷倒幕軍戰敗,朝廷自此被幕府所控制。後鳥羽天皇、土御門天皇、順德天皇被流放。
85仲恭天皇1221年4月20日1221年7月9日承久之亂發生後被廢黜,僅在位77日,因此有九條廢帝之稱。
86後堀河天皇1221年7月9日1232年10月4日 
87四條天皇1232年10月4日1242年1月9日 
88後嵯峨天皇1242年1月9日1246年1月29日 
89後深草天皇1246年1月29日1259年11月26日 
90龜山天皇1259年11月26日1274年1月26日 
91後宇多天皇1274年1月26日1287年10月21日 
92伏見天皇1287年10月21日1298年7月22日 
93後伏見天皇1298年7月22日1301年1月22日 
94後二條天皇1301年1月22日1308年8月25日 
95花園天皇1308年8月26日1318年2月26日 
96(南朝1)後醍醐天皇1318年2月26日1339年8月15日南朝第一任天皇。
97(南朝2)後村上天皇1331年9月20日1333年5月25日南朝天皇。
98(南朝3)長慶天皇1336年8月15日1348年10月27日南朝天皇。
99(南朝4)後龜山天皇1339年8月15日1368年3月11日南朝最後一任天皇。
北朝1光嚴天皇1348年10月27日1351年11月7日 
北朝2光明天皇1352年8月17日1371年3月23日 
北朝3崇光天皇1368年3月11日1383年10月 
北朝4後光嚴天皇1371年3月23日1382年4月11日 
北朝5後圓融天皇1383年10月1392年10月5日 
100後小松天皇1382年4月11日1412年8月29日北朝第六代天皇,在將軍足利義滿的協助下,接收了南朝後龜山天皇交出的傳國神器,統一了南北朝。
101稱光天皇1412年8月29日1428年7月20日 
102後花園天皇1428年7月28日1464年7月19日異稱後文德院
103后土御門天皇1464年7月19日1500年9月28日 
104後柏原天皇1500年10月25日1526年4月7日即位21年後才行即位儀式。
105後奈良天皇1526年4月29日1557年9月5日織田信長(1534年)誕生。(生卒年:1534年─1582年)
106正親町天皇1557年10月27日1586年11月7日 
107後陽成天皇1586年11月7日1611年3月27日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等大名在京都聚樂第覲見天皇。
108後水尾天皇1611年3月27日1629年11月8日 
109明正天皇1629年11月8日1643年10月3日女天皇。
110後光明天皇1643年10月3日1654年9月20日 
111後西天皇1654年11月28日1663年1月26日 
112靈元天皇1663年1月26日1687年3月21日 
113東山天皇1687年3月21日1709年6月21日 
114中御門天皇1709年6月21日1735年3月21日 
115櫻町天皇1735年3月21日1747年5月2日 
116桃園天皇1747年5月2日1762年7月12日 
117後櫻町天皇1762年7月27日1770年11月24日至今最後一位女天皇。
118後桃園天皇1770年11月24日1779年11月9日 
119光格天皇1779年11月25日1817年3月22日 
120仁孝天皇1817年3月22日1846年2月6日天保改革(1841年)。
121孝明天皇1846年2月13日1866年12月25日 
122明治天皇1867年1月9日1912年7月30日實施明治維新(1868年)。發動日清戰爭、日俄戰爭,擊敗中國和俄國,加速日本現代化的步伐。
123大正天皇1912年7月30日1926年12月25日 
124昭和天皇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至現時為止日本在位最長和最長壽的天皇。在位期間與軸心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戰敗。
125
今上天皇
明仁
1989年1月7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