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液池

太液池

太液池是指蓬萊池的考古發掘。蓬萊池,又名太液池,位於唐長安城大明宮的北部,是唐代最重要的皇家池苑。遺址現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大明宮鄉孫家灣村南,地處龍首原北坡下的低地上。可以從本文中的第二幅插圖看出蓬萊池在大明宮的具體位置。太液池的池岸是由黃土與淤泥混合夯築起來的,考古者稱之為“淤泥夯”,夯築面積不等,大小應是根據岸邊建築的需要確定的,在池西邊表現出寬達100餘米的遺蹟。太液池遺址發現出土的遺物豐富精美、數量眾多,有磚瓦石構件、陶瓷器、銅鐵器飾、骨器、玻璃串珠、貝雕殘片、封泥殘塊,以及“”和“”等。

景點簡介

藍麗娜油畫《太液池的芙蓉白塔》藍麗娜油畫《太液池的芙蓉白塔》

太液池始鑿於貞觀八年(公元634年),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時正式使用,直到唐末被廢,後因歷史變遷,終被淤塞和填埋為平地。太液池位於唐城內庭中心地區,是大唐王朝最重要的池苑。大明宮分為前宮和後宮,後宮是以太液池為中心而布局的,是宮廷的皇家園林景區。整個太液池有東池和西池兩部分,西池為主池,其平面呈,面積約有14萬平方米。根據池岸和池底最低處落差判斷,池水當時應有2~3米深。文獻中記載太液池中有三座島嶼,即蓬萊島多年前已經得到確定,而其他兩座島嶼的位置未能得知。

太液池的池岸是由黃土與淤泥混合夯築起來的,考古者稱之為“淤泥夯”,夯築面積不等,大小應是根據岸邊建築的需要確定的,在池西邊表現出寬達100餘米的遺蹟。在太液池岸邊發現了大量柱洞,都是沿著池岸密集分布的,判斷是騎岸跨水的水榭建築。新、舊《》和《》中都有太液池岸周邊有廊廡400間的記載,這次考古發掘印證此記載並非虛言。對太液池南部等地進行的發掘表明,處於低勢的太液池與南岸的高地宮殿區在建築布局上是有過渡的,過渡自然且講究。從南至北的斜坡地勢上建有大量廊廡及由其組成的院落。這些院落和組廊布局非常均衡規整。從已發掘的部分廊廡木樁洞遺蹟看,廊屋有多排柱洞,形成多個建築單元空間。此地呈露的土牆、廊道、水渠、水井、假山石等遺蹟說明,這一坡地也被皇家以多種園林建築手段點綴修飾。

太液池遺址發現出土的遺物豐富精美、數量眾多,有磚瓦石構件、陶瓷器、銅鐵器飾、骨器、玻璃串珠、貝雕殘片、封泥殘塊,以及“”和“”等。其中磚瓦等建築材料為數眾多,有蓮花瓦當、蓮花紋方磚等,部分筒瓦是“青輥瓦”,少數為。有些磚瓦上還模印有工匠、、窯名、等,如“匠楊氏”、“昭七年”、“左策戊寅”、“天下太平”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營造宮室,規模宏偉壯麗。這些宮室建設活動中也有園林建設如“引渭水為池,築為蓬、瀛”。漢代,在囿的基礎上發展出新的園林形式--苑,其中分布著宮室建築。苑中養百獸,供帝王射獵取樂,保存了囿的傳統。苑中有宮、有觀,成為以建築組群為主體的建築宮苑。漢武帝劉徹擴建上林苑,地跨五縣,周圍三百里,“中有苑二十六,宮二十,觀三十五。”建章宮是其中最大宮城,“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這種“一池三山”的形式,成為後世宮苑中池山之築的範例。

太液池太液池

太液池本漢代宮中池名,唐代長宏大明宮中亦有太液池。

古蹟發掘

太液池太液池

從底層堆積來看,太液池遺址西岸中部、北部的發掘表明,近岸處在耕土下層就見到晚唐時期文化層,而在離岸較遠處的發掘區西部晚唐文化層卻處於現地表下1.5m左右,這說明晚唐時期西岸地勢或活動面是起伏不平的,總體來看是東高西低,近岸出略高。基本形態如下圖所見。

保存狀況

太液池太液池

大明宮的池底發掘中表明近岸的部分池底,寬3~15.7m距岸面深1.5~2.2m,底岸較平等,略向池內傾斜。池內淤泥呈灰黑色,夾雜少量唐代殘磚、石塊和蚌等魚類骨殼等。近底部泥粘而硬,雜有紫紅色水銹。岸坡的發掘中,太液池西岸的迎水面呈斜坡狀,南北陡緩不一,寬3~6m坡頂高出東側池底2.2m。土色灰黑,較粘而硬,未發現砌磚石的現象。岸池結構以及頂面的遺蹟現象。(結合上圖太液池遺址考古發掘圖)東段為臨水池岸,寬約25m,由純淨黃土與少量池內淤泥混合夯打而成,現存厚度為1.8~2.2m,夯層極為明顯。這一段池岸面上,清理出順池岸方向的池邊大道一條(L1).中段位於東段以西,寬約25m,是用黃土褐色土夾雜少量碎瓦稍加夯打而成,厚約1.8~2.5m,夯層不明顯。這一段的夯土面上清理出房屋建築遺蹟。西段位於中段以西,距離池岸邊約50~75m、寬約15m。多有純淨黃土夯打而成,厚達2.5m。質地較堅硬,夯層明顯,厚5~8cm。

景點形狀

太液池日落景色太液池日落景色

在對水邊建築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有水上乾欄式廊道建築和水榭建築。東區的中段壁上多有柱洞的殘痕。再往北,再吃地青灰色淤泥上,也清理出多個磉墩坑,形狀均不規則,坑壁和坑底都有柱洞殘痕。尤其是位置離池岸最遠的幾個磉墩坑,分布比較集中,平面上圍成一個長方形。在岸坡上和池底的磉墩坑內以及坑內附近發現了較多的燒殘的建築石構件以及大量的灰燼等火燒遺蹟。根據上述以及情況初步推定:發掘區西南的池內建有一處乾欄式的水榭建築,池內圍成長方形的磉墩坑可能就是該建築的基礎遺存;水榭和岸池之間有連線的廊橋,彼岸河岸上的磉墩坑應該是其基礎遺存。

景點風格

太液池日落景色太液池日落景色

通過對大明宮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含元殿以及太液池等建築內部構建的分析,不難發現大明宮的建造體現著重要的我國古代所特有的建設思想,同時還有時代的特有風格。

大明宮除了遵循我國古代必循的中軸線對稱布局設計的思想以外(從南到北依次排有丹鳳門、御道、含元殿、宣政殿、以及內朝的紫宸殿等建築,軸線東西兩側各配有左、右金吾丈院,中書省、門下省等)。我們通過對含元殿的坐落在三重台基之上,唐人李華在《含元殿賦》“太階積而三重,因薄厚而順高”。由於沿襲了高台建築的傳統,台基高與地面平均15m,高大巍峨,氣象森嚴,主殿堂巍然聳立於三層台基之上,與傳統的宮殿相比,顯得更加氣勢恢宏。這種高的氣勢則體現了 帝王的唯我獨尊的思想。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日本獨立行政法人文化才研究所奈良文化研究所聯合考古隊《唐長安城大明宮太液池遺址發掘簡報》 考古 2003年第11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日本獨立行政法人文化才研究所奈良文化研究所聯合考古隊《西安唐長安城大明宮太液池遺址的考古新發現》考古 2005年 第12期

《唐大明宮設計思想淺談》文博 2006年第四期

漢代太液池

太液池太液池

位於長安故城之西,建章宮之北,未央宮的西南,由於其水面寬廣而得此名。另有一說,認為太液池的名稱來自“象陰陽津液以作池也”,這是個附會的說法,是不正確的。總之是形容池水漫漫而取得這個名稱。涼風台在建章宮的北面,臨太液池,積木為樓。池邊築有漸台。由於水波漸浸岩石,所以稱為漸台;台高二十餘丈。池中築有三座山,象徵瀛洲、蓬萊、方丈。刻石為鯨,長達三丈。池的西岸有兩個龜,各長六尺。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金石克制而成的龜、魚和珍禽異獸。池方圓大約十頃有餘,象徵著日出於腸谷,浴於鹹池,至虞淵而日暮。昭帝始元元年(公元86年)春季,有黃鵠落於建章宮太液池。成帝在秋日常同趙飛燕在池上遊玩,以沙棠木製成船,以雲母裝飾成鷁(yi)首,稱為雲舟。

又刻桐木為虬龍,雕飾如同真的一樣,夾雲舟而行。成帝常怕船行輕盪而使飛燕受驚,命人以金鎖纜雲舟于波濤之上。清風吹過的時候,飛燕几乎隨風入水,成帝遂用翠縷把飛燕的衣裾結起來,趙飛燕常說:“妾微賤何復得預結纓裾之游。”《三輔黃圖》等書中記載著,太液池中有避風台,就是趙飛燕結裾的地方,這表明當時皇帝在太液池中乘舟遊玩的情景。《西京雜記》一書中記載著池邊的樹草以及悠遊於池中的禽鳥,說太液池旁有許多雕胡、紫蘀(tuo)、綠節之類。長安人稱菰(gu)米為雕胡,稱葭蘆尚未放葉的嫩芽為紫蘀,稱菰頭為綠節。更有雛鳧幼雁往來於草木之間,紫龜綠鱉游於池中。池邊多平沙,沙上有成群的鵜鶘、鶼(jian)鴣、(jiao)鴻等禽。皇帝在太液池中游乘的船還有鳴鶴舟、容興舟、清曠舟、采菱舟、越女舟等等。太液池的西邊喲一個池稱為孤樹池,池中有洲,洲上有一株樹,樹幹粗達六十餘圍,望起來重合如蓋。

北京太液池

元代時北京的太液池是現在北海與中海的總稱,那時南海(湖)還沒有。

明朝明成祖定都北京後,從1406年起建設新的皇宮,明朝宮城在元朝宮殿的位置基礎上向南移動,因此皇城城牆也隨之南移,為豐富皇城園林景觀,開挖

太液池太液池

了南海,挖出的土方和開鑿筒子河的土方堆成萬歲山(即景山)。北海、中海、南海統稱“太液池”,屬於皇城西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