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弦戲

大弦戲

大弦戲原稱公興班,又名弦子戲,是一個古老而稀有的多聲腔劇種,它以河南開封、濮陽為中心,流行於河南省東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南部一帶。一般認為大弦戲與唐代宮廷的梨園戲有一定的淵源關係,在演變發展過程中又繼承了宋元雜劇北曲的傳統。大弦戲劇目原有五百餘本,現存百本左右,內容以忠奸鬥爭、殺伐征戰及除霸安良為主,代表性劇目有《反五關》、《黑石關》、《楊府選將》、《戰洛陽》、《下南唐》、《孫武子興兵》、《黃花寺》、《西廂記》、《兩架山》等。

基本信息

詳細介紹

大弦戲大弦戲
濮陽大弦戲源於唐代宮廷音樂。在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一書中提到的諸多唐宋大曲里,其中[黃鶯兒],[出隊子]、[調笑令]、[滾繡球]、[海里花]、[江頭金桂]、[拉花甘州]等均原汁原味地保留在大弦戲的曲牌之中,從其擁有眾多大曲和在大曲中又有其核心“五大套曲”的情形來看,宋代以前大曲聯套現象在該劇種得以印正。
濮陽大弦戲至今還保持著古代的演出形式,如唐代以前的“跳加官”戲和宋元雜劇中的“滑稽戲”(如“拉江須”,“打關西”等),“拴搐艷段”(如“拐妗子”、“奇中遇”、“觀燈”等)、“赤腳戲”(如“薛剛打朝”、“西岐”、“紅
大弦戲大弦戲
娘下書”等)。這些特徵證明濮陽大弦戲至少在宋代即已存在,元代趨於成熟,明初進入鼎盛期。滑縣早在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就有大弦戲活動的蹤跡(在“滑台重修明福寺碑”的副碑上有:“……以上布施,除修葺佛塔外,敬獻大梆戲、大弦戲各一台”的記載),明萬曆年間有規模較大的班社“公興班”座班滑縣。
清朝大弦戲到了鼎盛時期,班社增多,僅汴梁一帶就有十八班社,分“禮”、“敬”、“旺”三門,後“禮”門出去了山東;“敬”門流入滑縣;“旺”門去向不明。“敬”門流入滑縣與“公興班”合併,實力增強,影響較大。清光緒年間,易名“大興班”。1948年被冀、魯、豫邊區政府命名為“民眾劇社”,歸平原省管理。1952年移交滑縣,並被命名為“滑縣大弦戲劇團”,1960年濮陽縣大弦戲劇團撤銷,與滑縣合併,稱滑縣大弦戲劇團。1969年(文革期間)滑縣豫劇團合併,大弦戲在全國絕跡,1979年恢復建制。

劇種資源

大弦戲大弦戲
大弦戲是一個古老的多聲腔劇種,有豐富的劇目和音樂資源。
1、劇目:大弦戲歷史悠久,傳統劇目眾多,擅長演出的打、破、反、戰、斬等一類的袍帶戲和架子花臉戲就有200餘部。如:五平、五關、五打擂、十二山。《平王慶》、《平西遼》、《平東方明》、《平安王》、《平方臘》、《雁門關》、《反五關》、《虎牢關》、《過五關》、《守五關》、《燕青打擂》、《鮑金花打擂》、《秦瓊打擂》、《呼延慶打擂》、《楊七郎打擂》、《兩架山》、《牛頭山》、《趙公明下山》、《殷洪下山》、《廣武山》、《李密下山、《三霄下山》、《火靈聖母下山》、《張奎下山》、《臨潼山》、《孫臏下山》、《黑虎山》,還有《楊府挑將》、《薛剛打朝》等。

2、曲牌。該劇種音樂受元、明弦索發展而成,既有唐“樂府”曲,唐、宋大曲,宋元雜劇,北曲,又有其它俗令小調和散曲等組成,屬北曲系統。唱腔結構為“曲牌體”,具有古樸俊烈,潑辣剛毅的風格。牌繁多,統分“唱腔曲牌”“器樂曲牌”兩大類,又分文、武兩類。文曲柔婉細膩,纏綿悱惻,武曲高亢激昂、清麗勁切。錫笛曲是大弦戲的主奏曲,按調分為B、E、A、D、C五大調,又稱五大套。錫笛曲代表曲有B調(1=B)“喜歸朝”、“玉芙蓉”、“雁兒落”、“紅納襖”,“園林好”等;E調(1=E)“山坡羊”、“高黃鶯”、“塌黃鶯”、“一封書”、“傍妝檯”等;
樂曲曲牌又叫牌子,分大笛牌子、錫笛牌子。大笛牌子以大笛為主奏,牌子簡短,多用於散朝、行兵、飲酒等;如“尾”(Yi)“嗩吶皮”“園林好”。錫笛牌子包括五種(過門),多用於游場或歡樂場面,三弦牌子為2/4節拍,有的用於思考、回憶的場面,如“爬橋”;有的專為說乾板時所用,如“乾板令”;還有的適於憂悶場合,如“悶葫蘆”等.

大弦戲大弦戲
3、表演.演員行當有五生、五旦、五花面之分。表演既有唐宮廷的痕跡,又有北方戲劇剛健勁撥,豪邁威猛之風;還有古雜技功底和宋太祖的大洪拳架式,形成了獨特的手勢,台步、架勢、亮相的藝術風格.素有李奎笑敬德傲張飛出場三不照之說.
4、臉譜.臉譜講究,化妝細膩,人物性格分明,如:秦瓊紅臉五道眉、敬德黑臉三塊瓦、楊七花臉細而俊、張飛黑花倒絲鉤、牛皋銅鈴兩豎眉等有別於其他劇種。
5、樂隊.分軟場、硬場。軟場主要伴奏樂器有三弦、錫笛、羅笛、大笛、竹笛(橫笛)、笙等;硬場除有其他劇種的打擊樂外,還有四大扇、尖子號、螺號等。(1)錫笛,用錫製成的小嗩吶,長30公分(其中笛哨長1公分,直徑0.4公分,笛上口直徑2.2公分,下口直徑5.6公分),聲音清脆響亮,最長用的是F調(第一孔為“6”),其次為D調(第一孔為“3”),C調(第一孔為“4”);是祖傳獨有,並是土奏樂器;(2)噦笛,似錫笛而略大,比錫笛低一個全音;是羅笛曲的主奏樂器;(3)竹笛,即六孔竹笛,為竹笛曲的主奏樂器,也作錫笛、羅笛的配奏樂器;(4)大笛,即兩節嗩吶,常用C調(第一孔為“2”)其次為F調或A調;為大笛曲的主奏樂器;(5)笙,總長53.5公分,是樂隊中的配奏樂器;(6)三弦,總長98公分,(裡弦87公分,中弦85公分,外弦83公分),為曲子的起板領頭樂器.(7)四大扇,系大鐃,大鑔合稱(大鐃直徑44.5公分,大鑔42.5公分),鐃形同京劇水鑔,音色為“烘”,鑔形同一般手鑔,音色為“義”,多用於緊張氣氛和戰鬥場合;(8)大號,俗稱尖子號,狀如喇叭細而長,總長128公分,下有號腕,上有號嘴(號嘴直徑4公分,號腕15公分),聲音尖銳嘹亮,可上下滑動,不能吹奏音階,武場用以配合戰鬥氣氛.螺號與尖子號性能基本相同。梆子一般只在有節奏的數板中使用,如“高頭攆”。
大弦戲被視為御戲,大戲。常被民眾用來祭祀,慶典、敬神等;它的活動範圍主要在豫北、魯西、晉東、冀南等地區的城市鄉村,特別是農村古廟會或親人祭祀,常請大弦戲前去演出,該劇種的藝術風格和表演技藝很受觀眾喜愛,目前該劇種在豫北等地特別是農村演出市場中,還能夠占有一席之地。

相關器具、製品及作品等:

大弦戲的樂器分文場面和武場面兩大類。
1.文場面。(1)錫笛:大弦戲第一主奏樂器。純錫製成,七寸見長,八孔、錫或銅碗.發音清脆嘹亮,音色別致綿醇,音域最寬可達十六度,有極強的表現力,也是該劇種的特色樂器,可奏五個調。(2)笙:大弦戲配奏樂器。有方,圓兩種,比一般笙增加兩個半音可奏五個調。(3)三弦:大弦戲的起板領奏樂器。板、皮面皆有.(4)竹笛:竹笛曲的主奏樂器。(5)大笛:大笛曲的主奏樂器.一般不配其他樂器.(6)尖子號:製造氣氛的配奏樂器,下部喇叭頸長而細,4尺半長,頂部有一小圓碗,中開細孔,直接對著小圓碗吹奏的叫硬號,用薄皮蒙在號咀上吹的稱軟號。(7)吸收樂器:二胡、琵琶、大提琴、中胡等多種。
2.武場面:(1)鼓:分邊鼓、堂鼓、大鼓、戰鼓四種,近年增添了小軍鼓。(2)鑼:鳴鑼、低音大鑼、中音鑼、高音鑼、二鑼、雲鑼等。(3)鈸類:有大鐃、大鑔,手鑔、小鈸。(4)擊節樂器:碰鈴、手板、鼓條等。
在大弦戲的樂器中,其中最主要的是錫笛、笙、三弦這“三大件”樂器。

歷史

大弦戲大弦戲
大弦戲是流行於河南省東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南部一帶的一個古老劇種,其範圍以河南省的開封濮陽為中心。其名字來源是因為大弦戲曲牌起奏均以"三弦"領頭起板,所以叫"弦子戲"。至於冠以"大"字,是因為濮陽大弦戲起源於唐朝宮廷梨園御戲,為"梨園弟子"所創。唐王朝衰亡後,唐朝宮廷"梨園弟子"紛紛遷往宋都開封。為紀念梨園的祖師爺唐玄宗,"梨園弟子"還在朱仙鎮建了一處廟堂,俗稱"唐王廟"。直到上世紀40年代,朱仙鎮的民眾還敲鑼打鼓迎接到那裡去的濮陽大弦戲團社,並四處傳告:"御戲進鎮了,都不要說狂話"。演員們到街上買東西格外便宜,有的甚至不收錢。過去其他劇種的演員都稱濮陽大弦戲演員為"師傅",而濮陽大弦戲演員是從不稱其他劇種演員為師傅的。每逢迎神廟會,會主必親帶香、燭、紙、炮去請弦戲,先得給弦戲供奉的"祖師爺"(唐玄宗)燒香、叩頭、放鞭炮,然後,弦戲班才應邀前往。若與其他劇種對戲,必先等弦戲打開鑼方能開戲。當年大弦戲的繁榮和在人民民眾中的地位可見一斑,人們尊大弦戲為戲劇之祖--郎神唐玄宗所創建的"梨園戲"為正宗。

濮陽大弦戲原稱"公興班",自宋朝年間座班於濮陽至今千年不散。抗戰時期濮陽大弦戲班積極宣傳抗日,歸冀魯豫軍區管轄,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做出了貢獻,並湧現出多名英烈人物。解放後該團歸平原省管轄,更名為"新新劇社",1953年平原省撤銷,復歸濮陽縣所轄,又更名為濮陽縣大弦戲劇團。"文革"中大弦戲劇團曾被一度砍掉,後經多方努力,1973年國務院文化組、河南省委宣傳部專門下文保留了這一稀有劇種。

藝術特色

大弦戲大弦戲
濮陽大弦戲主要樂器三弦錫笛大笛鑼笛橫笛。用錫笛伴奏的稱為細曲,用大笛、鑼笛、橫笛伴奏的稱為粗曲,其中錫笛為大弦戲祖傳獨有的樂器。大弦戲唱腔音樂為曲牌體,主要由五大套曲和散曲組成,五大套曲為:(一)"海里花"、"江頭金桂";(二)"高黃鶯"、"塌黃鶯";(三)"駐雲飛"、"駐馬聽";(四)"懶畫眉"、"懶畫桿";(五)"二反"、"皂角";散曲有"山坡羊"、"步步嬌"等,還有部分吸收了"青陽腔"、"石牌腔"、"弦索高腔"、"羅羅腔"及民間俗曲小令。唱腔多於尾音處提高八度,道白多用韻白,且以三弦伴奏。在表現武戲場面時用大鐃、大鈸和大號,以烘托緊張、激越的氣氛。唱腔換牌頻繁,音節跳度較大,吐口用真嗓,行腔用假嗓,紅生多用胸腔共鳴間配喉音,生旦多用鼻腔共鳴,多高音,淨角多用腹腔共鳴,行腔短促,間以真假嗓結合,音域寬厚雄渾,行腔入律得體。奏文曲"懶畫眉"、"步步嬌"時,纏綿悱惻,柔和細膩;奏武曲"武耍孩"、"高頭攆"時,則如金戈相加,戰馬嘶風,激人奮志。文場樂抑揚頓挫有致,喜怒哀樂有別,武場鑔鐃鑼鼓,隨節驟起,古樸勁烈。素有"大弦戲唱三天,小笛子還往耳朵里鑽"等美譽。各類曲牌400餘支,經過搶救性挖掘,現整理出180餘支,還有近百支曲牌和200餘本劇目等待資金搶救保護。
大弦戲的唱腔音樂屬曲牌體,主要由【海里花】、【江頭金桂】等五大套曲和【山坡羊】、【步步嬌】等散曲組成,此外還部分吸收了青陽腔、石牌腔、弦索高腔、羅羅腔及其他民間俗曲小令的音樂,共有各類曲牌四百餘支,現已挖掘整理出一百八十餘支。大弦戲的伴奏有軟場、硬場之分,軟場主要樂器包括三弦、錫笛、大笛、橫笛、笙等,錫笛是大弦戲獨有的樂器,用它伴奏的稱為細曲,用大笛、笛、橫笛伴奏的則稱為粗曲;硬場除一般打擊樂器外,還使用四大扇、尖子號及螺號等,以烘托緊張、激越的氣氛。大弦戲唱腔中曲牌更換頻繁,音節跳度較大,演員吐口用真嗓,行腔則用假嗓。

大弦戲的腳色行當五生五旦五花面之分,花面臉譜細膩講究,富於個性。至今大弦戲還原汁原味地保留著傳統的"跳加官"戲和宋元雜劇中的"滑稽戲"、"拴搐艷段"及"赤膊戲"等,其表演以梅花拳、洪拳為基架,粗獷潑辣、古樸渾厚。身段特技表演真刀真槍上陣,驚險刺激,其中的一些絕技如"削柳椽"、"打五把彩"、"大上吊"、"睡三孔橋"、"砸瓦"等更是令觀眾驚嘆不已。

現狀

大弦戲大弦戲
無論是在劇目、音樂還是在表演上,大弦戲都基本保持了原生態的面貌,讓人感受到唐代參軍戲、唐宋大曲和宋元雜劇的遺韻,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娛樂節目日漸豐富多彩,大弦戲的演出市場不斷萎縮。目前,河南僅有濮陽大弦戲劇團和滑縣大弦戲劇團兩個專業演出團體,由於經費緊張,演員經濟收入逐年減少,生存和演出條件急遽惡化,表演人才青黃不接,許多劇目、曲牌、特技失傳。現在有近百支曲牌和兩百多本劇目等待挖掘,掌握唐宋大曲和大弦戲曲牌音樂的已僅剩一人,且年近古稀,急需保護。

河南非遺目錄

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擁有郟縣大銅器、麒麟舞、四平調、河洛大鼓等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