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坌坑遺址

大坌坑遺址

大坌坑遺址,即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貝丘遺址。位於台灣省台北縣八里鄉﹐地處淡水河口。1964年台灣大學發掘。下層為大坌坑文化的代表性遺存﹐上層屬圓山文化。

大坌坑遺址

介紹

大坌坑文化層出土的陶器質地鬆軟﹐以褐色砂陶為主。器腹普遍印有繩紋﹐口沿部分習見單線或雙線的刻劃紋﹐還有少量紅色條帶彩飾。絕大多數為圜底和平底器﹐圈足器較少﹐缺乏三足器。器形有瓮﹑等﹐以斜沿罐和短直領罐為大宗。石器的種類也不多﹐有磨製的錛﹑鏃和打制的斧﹑網墜等。當時人們的經濟生活以漁獵﹑採集為主﹐至今尚未發現有種植糧食作物和飼養家畜的明顯跡象。
在圓山文化層中發現用碎石鋪基的房屋遺蹟﹐還有一座用草拌泥搭蓋的半圓形低屏壁﹐推測是擋風燒陶的遺蹟。陶器以棕灰色細砂陶為主﹐紋飾有錐刺紋﹑圓圈紋紅彩平行條紋卵點紋﹐而不見繩紋。常見器形為等。石鋤﹑台階形脊的有段石錛﹑雙肩石斧是較有代表性的石器。還發現一件兩翼式的青銅鏃。由於目前在圓山文化遺址里未發現鑄銅遺蹟﹐而這件銅鏃的形制又與商﹑西周的相同﹐因此有人認為﹐圓山文化的青銅器當是從大陸傳入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