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文學

夏商文學

夏商文學是指中國先秦時期夏、商兩代的文學。具體時期指中國脫離原始社會,建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開始到商朝結束這一段時間。夏商文學是中國文化發生和初創的時期,屬於中國文學上古期的第一段。夏商文學尚未從當時渾沌一體的文化形態中分離出來,文學的特徵與這時特殊的文化形態有著密切的關係。

夏商文學夏商文學
夏商文學是指中國先秦時期夏、商兩代的文學。具體時期指中國脫離原始社會,建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開始到商朝結束這一段時間。夏商文學是中國文化發生和初創的時期,屬於中國文學上古期的第一段。夏商文學尚未從當時渾沌一體的文化形態中分離出來,文學的特徵與這時特殊的文化形態有著密切的關係。

基本介紹

中國文學的產生可以一直上溯到文學產生以前的遠古時期。原始的神話傳說歌謠,在人們口頭代代流傳,經過漫長的時間,才用文字記下一鱗半爪。由於時間久遠口耳相傳導致變異,後世見諸文字記載的原始文學很難說是其原貌。這些遠古歌謠和神話,稱之為傳說時期的文學。

夏商文學殷墟遺址

文字產生以後即夏商時代,中國文學才脫離了傳說時期。夏商時代甲骨文金文的產生具有重大的歷史文化意義,為口耳相傳的文學發展成為書面文學提供了條件,標誌著中國書面文學的萌芽。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出現了一些較長的鐘鼎銘文,這表明具有文學因素的文本出現了。從此,文學的各種形式在語言文字的不斷成熟過程中分途發展。

詩歌是最古老的文學形式之一。中國最初的詩歌是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的,這在中國古籍中有明確的記載。詩、樂、舞三者緊密結合,是中國詩歌發生時期的一個重要特徵。

文學形態

伴隨著文字的產生而出現的夏商文學,並非純文學。夏商時期,文化呈現一種綜合的形態。夏商有些文學作品是史學哲學著作。史學和哲學著作也富有文學意味。春秋時期楚國的觀射父所說巫、祝、宗等職務,其職責範圍還難以分清,巫和祝都兼有史的職事,顯示了巫史不分的狀況。

夏商文學巫史舞樂文化

根據《尚書·洪範》,可以知道商代已形成了“五行”思想體系,編定於周初的《易》卦爻辭,已經具備了“陰陽”的觀念。殷周之際,中國文化經歷了革命性的變化,萌芽於商代的“德”的觀念,在周代得以發展,形成了敬德保民的思想。

詩歌經歷了一個明顯的發展過程,由宗教頌讚禱祝詩演進到政治敘事詩,再演進到言志抒情詩。宗教頌讚禱祝詩如甲骨卜辭中的韻文、《易》卦爻辭、鐘鼎銘文中的韻語等;政治敘事詩如大雅的大部分、小雅的小部分以及頌等;言志抒情詩如小雅的大部分和國風的全部。這些詩歌或追念先祖,或美刺時政,或吟詠性情,奠定了中國詩歌的發展方向。

文學流變

夏商文學開始了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的嬗變。在這一過程中,文化主要承擔者的身份、地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文學作者也因之而不斷變化。夏商時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為主,文化的主要承擔者是巫覡。巫覡在商代具有重要的地位,遠比在周代的地位高。他們理所當然地也是文學的創造者。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說:“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洪範》九疇,帝所以錫禹者,而箕子傳之矣。夏之季世,若胤甲,若孔甲,若履癸,始以日為名,而殷人承之矣。”(《觀堂集林》卷十)貫通夏商文化的不僅是某些相同的制度,最主要的是貫穿於這些制度背後的意識形態,都是以原始宗教為主的。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而夏商文學是與此時的原始宗教緊密聯繫的。

夏商文學易卦爻辭

傳說南起於塗山氏所詠《候人歌》東音起於夏孔甲《破斧歌》。可以相信,夏商時代已有較為完整的詩歌出現。如《楚辭》中一再提及的夏啟時的《九歌》,當是夏代流傳下來的歌謠。據《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九歌》是夏啟得自於“天”的,可以想見,古《九歌》與夏時的祭天活動有關,它應該是祭祀歌謠。商代的詩歌如《詩經·商頌》五篇,是自商流傳至周的,這些詩歌頌詠祖先,歌舞娛神,都是用於祭祀的。它們在述功和頌聖方面,很近於周之二《雅》,有較高的表現技巧。商代韻文還包括《周易》中某些卦爻辭,這些卦爻辭多採用謠諺的形式,若捨去其中的“占斷辭”,便是簡短古樸的詩歌。詩歌內容或怨上刺世、申訴痛苦,或抒發愛情、歌詠勞動,運用象徵比興白描疊詠等手法,用韻參差錯落,靈活多樣,顯示了在國古代詩歌萌芽狀態的特點。

巫史文化的昌盛,同時也促進了散文的發展。《尚書》所錄《禹貢》《甘誓》兩篇,據說是夏代的遺文。《禹貢》列有九州,這種地理觀念夏人不可能有,可以推斷是周人補充進去的。《甘誓》記載夏啟伐有扈事,文字簡質,文義簡單亦是後人所追記。商代出現了完整的散文作品,其代表為《商書》。其中《盤庚》是可信的殷人作品,記錄盤康遷都於殷時發表的訓辭,文字古奧。《商書》中另外四篇經過後人的潤飾,已不是本來面貌。這些文章說明,巫史在政治歷史等領域的作用越來越大。

甲骨卜辭

在中國已發現的可以辨識的古代文字資料里,殷墟甲骨卜辭是年代最早的一批,從這批資料來看,當時漢字已經成熟,書面語言的套用也已達到一定水平。較長的卜辭,一條有90餘字,例如《殷墟書契菁華》第三、第五頁所著錄的刻在一塊大牛胛骨正反面上的一條癸未日卜辭,補足缺文後有93字。在甲骨上偶爾還能看到篇幅更長的非卜辭的記載。

夏商文學甲骨卜辭

例如在殷墟發現的一塊殘骨版上,刻有關於某次戰爭戰績的記事殘文(《殷墟卜辭綜述》圖版16,甲骨學者或稱為“小臣牆刻辭”)。據現存文字推算,原文的字數當超過100字。甲骨卜辭的語言,一般很精練。例如有一條卜辭說:“辛未卜爭貞(‘爭’是管貞卜的人的名字):婦好其比伐巴方,王自東探伐,戎(陷)於婦好立(位)?”(《殷墟文字乙編》),意思是:讓婦好和某某一起去征伐巴方,而王則親自從東方深入進擊巴方,敵人會陷入婦好的埋伏嗎?這20個字所包含的意思相當豐富,而且表達得頗為清楚。

甲骨卜辭在商代並不是主要的文字記錄,當時已經有用竹木簡編成的典冊,只是沒有能保存下來,所以商代人在使用書面語言方面實際上已經達到的水平,無論在文字的篇幅上,或是在記敘事實和表達思想感情的技巧上,無疑都會高於甲骨卜辭的水平。

銅器銘文

現今所見的最早的銅器銘文屬於商代。有銘文的商代銅器,幾乎都作於盤庚遷殷以後;年代可能更早的,只發現了兩三件。商代銅器上的銘文大都很簡單,一般只有1至5、6個字。很多商代銅器僅記作器者之名(往往用族名而不用私名),正合乎“銘者,自名也”(《禮記•祭統》)的古義。在記作器者之名的同時,又記所紀念的先人廟號的(如“魚、父乙”“戈、祖己”);或是僅記先人廟號的,也很常見。

夏商文學銅器

到商代晚期出現了一些較長的銘文,內容多數是說王或某個地位較高的人由於某事而賞賜該銅器的主人,器主因此作某先人的祭器以為紀念。已發現的商代銅器銘文,篇幅沒有超過50字的,超過40字的有我鼎(《三代吉金文存》4•21)、四祀邲其卣(《商周金文錄遺》275)、小子卣(《三代》13•42)。

商代至春秋的銘文,一般是鑄成的,內容多記奴隸主貴族的祭典訓誥,征伐功勳、賞賜策命和盟誓契約等。簡單的僅以一二字標出奴隸主或其氏族的名稱。商代銅器銘文較短,西周后常有長篇銘文。現存最長的銘文,見於西周晚期的毛公鼎,計三十二行,四百九十七字。戰國時期的銘文,大多是刻成的,內容以記載作器工名、器物所有者和使用地點為主。字型,商代近似甲骨文,西周前期風格雄健,中後期趨向規整。春秋戰國時期向多樣化發展,出現了鳥篆等藝術字型,列國文字也不統一。秦代統一文字,結束了字型不統一的局面。青銅器銘文,是研究在國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早期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當時漢字發展的珍貴資料。

代表作品

夏商文學的代表作品包括夏商時代的遠古歌謠、神話傳說和記錄在甲骨卜辭和銅器銘文上的一些韻文。最具有代表意義的當推《尚書》。

夏商文學《尚書》

《尚書》在時間跨度上與甲骨卜辭和銅器銘文相近。《尚書》是商周記言史料的彙編,包括《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虞書·堯典》等記載了堯、舜、禹等人的傳說,是後人的追述,不是當時人的記錄。《商書·盤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中國記言文之祖。《盤庚》記錄了盤庚要遷都於殷,世族百姓普遍反對,他為說服眾人而發表的訓辭,古樸艱澀,語言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形象性。如“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若火之燎於原,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比喻生動貼切,至今仍活在人們的語言中。

《周書》主要是誥與誓兩種文體,記周公言論最多,《洛誥》《無逸》《立政》是告誡成王之言,《大誥》是對諸侯的訓令,《多土》《多方》是對殷民的訓誡,《康誥》教訓康叔如何治理殷民,《君奭》是周公與召公的談話。周公的這些談話和訓令,反映了周公的心態,周人的政治思想和周初的社會關係。《周書》的《金縢》《顧命》以記事為主,《金縢》寫武王克商後患病,周公向先王禱告,願代武王死,武王病癒。後成王嗣位,周公攝政,武王之弟管叔等散布流言誹謗周公,並煽動殷遺民叛亂。周公率兵平定叛亂,成王心中對周公仍有疑忌,周公避居。於是“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與大夫盡弁,以啟《金縢》之書,乃得周公所自為功,代武王之說。”成王大為感動,親自迎接周公回朝。這些情節頗曲折而具傳奇色彩。《顧命》寫成王之死,康王之立,事件的過程和宏大的場面鋪敘得很清楚。

《尚書》文字古奧典雅,語言技巧超過了甲骨卜辭和銅器銘文,而且這些文誥都是單獨成篇,有完整的結構,對先秦歷史敘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響。

相關詞條

先秦文學

先秦是中國文化發生和初創的時期,是中國文學上古期的第一段。這時所確 立的文化精神對後世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先秦文學作為先秦文化的一部分,以 其獨有的魅力,昭示著中國文學強大的生命力。先秦文學尚未從當時渾沌一體的文化形態中分離出來,先秦文學的特徵與這時特殊的文化形態有著密切的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