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大棚

塑膠大棚

塑膠大棚俗稱冷棚,是一種簡易實用的保護地載培設施,由於其建造容易、使用方便、投資較少,隨著塑膠工業的發展,被世界各國普遍採用。利用竹木、鋼材等材料,並覆蓋塑膠薄膜,搭成拱形棚,供栽培蔬菜,能夠提早或延遲供應,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有得於防禦自然災害,特別是北方地區能在早春和晚秋淡季供應鮮嫩蔬菜。

基本信息

塑膠大棚:

塑膠大棚塑膠大棚

一、塑膠大棚發展的歷史及其作用

隨著高分子聚合物-聚氯乙烯聚乙烯的產生,塑膠薄膜廣泛套用於農業。日本及歐美國家於50年代初期套用薄膜覆蓋溫床獲得成功,隨後又覆蓋小棚及溫室也獲得良好效果。我國於1955年秋引進聚氯乙烯農用薄膜,首先在北京用於小棚覆蓋蔬菜,獲得了早熟增產的效果。1957年由北京向天津、瀋陽及東北地區、太原等地推廣使用,受到各地的歡迎。1958年我國已能自行生產農用聚乙烯薄膜,因而小棚覆蓋的蔬菜生產已很廣泛。60年代中期小棚已定形為拱形,高1米左右,寬1.5-2.0米,故稱為小拱棚。由於棚型矮小不適於在東北冷涼地區套用,1966年長春市郊區首先把小拱棚改建成2米高的方形棚。但因抗雪的能力差而倒塌,經過多次的改建試用,終於創造了高2米左右,寬15米,占地為1畝的拱形大棚。1970年向北方 各地推廣。1975、1976及1978年連續召開了三次"全國塑膠大棚蔬菜生產科研協作會"會議對大棚生產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1976年太原市郊區建造了29種不同規格的大棚,為大棚的棚型結構、建造規模提供了豐富的經驗。1978年大棚生產已推廣到南方各地,全國大棚面積已達10萬畝。到目前為止,全國大棚面積已基本穩定在10多萬畝。其中在我國北方乾旱區各省、市約有7萬多畝。預計"七五"期間大棚栽培面積將發展到20萬畝左右。 大棚覆蓋的材料為塑膠薄膜。適於大面積覆蓋,因為它質量輕,透光保溫性能好,可塑性強,價格低廉。又 由於可使用輕便 的骨架材料,容易建造和造形,可就地取格,建築投資較少,經濟效益較高。並能抵抗自然災害,防寒保溫,抗旱、澇,提早栽培,延後栽培,延長作物的生長期,達到早熟、晚熟、增產穩產的目的,深受生產者的歡迎。因此,在我國北方旱區發展很快。
大棚原是蔬菜生產的專用設備,隨著生產的發展大棚的套用越加廣泛。當前大棚已用於盆花及切花栽培;果樹生產用於栽培葡萄、草莓、西瓜、甜瓜、桃及柑桔等;林業生產用於林木育苗、觀賞樹木的培養等;養殖業用於養蠶、養雞、養牛、養豬、魚及魚苗等。大棚的套用範圍尚在開發。尤其在高寒地區、沙荒及乾旱地區為抗禦低溫乾旱及風沙危害起著重大作用。世界各國為發展農業生產先後建成塑膠大棚,日本在70年代末塑膠大棚的面積最的棚為10-20公頃。西班牙的阿爾梅里利地區全部土地面積為315平方公里,是個旱區,為了發展蔬菜生產而覆蓋了120平方公里的大棚,是世界最大的大棚。

二、大棚的結構類型

大棚內部大棚內部

竹木結構

大棚的組成是用竹木桿、水泥桿、輕型鋼管或管材等材料做骨架,做成立柱、拉桿,拱桿及壓桿,覆蓋塑膠薄膜而成為拱圓形的料棚。 塑膠大棚一般覆蓋的面積為1-3畝,管理方便。但可進行多個棚大面積的覆蓋。由於棚體高大不便用草簾進行防寒,而在棚內用多層薄膜進行內防寒,棚內的溫度主要來自太陽輻射。主要生產季節是春、夏、秋。冬季氣溫在-15℃以上的地區可種植一些耐寒性強的作物,或用火爐進行臨時性補充加溫。因為其棚型比中、小棚高大,又不同於溫室的建築結構,故稱其為大棚。在我國北方旱區,春寒,凍土層深、風雪大,多採用跨度、高度較大的拱形圓棚。 大棚建造的形式有多種。其中單棟大棚的形式有拱圓形和屋脊形兩種。高度2.2-2.6米,寬度(跨度)10-15米,長度為45-66米,占地面積為660平方米左右,便於管理有利生產。或屋脊形大棚相連線而成。單棟的跨度為4-12米,每棟占地面積約為1畝,連棟後占地為2-5畝,或10畝、幾十畝。連棟大棚覆蓋的面積大,土地利用充分,棚內溫度高,溫度穩定,緩衝力強,但因通風不好,往往造成棚內高溫、高濕危害或造成病害發生的條件,而且管理不便。因此連棟的數目 不宜過多,跨度不宜太大。 為了國加強防寒保溫,提高大棚內夜間的溫度,減少夜間的熱輻射而採用多層薄膜覆蓋。多層覆蓋是在大棚內再覆蓋一層或幾層薄膜,進行內防寒,俗稱二層幕。白天將二層幕拉開受光,夜間再覆蓋嚴格保溫。二層幕與大棚薄膜之間隔,一般為30-50厘米。除兩層幕外,

焊接鋼結構

大棚內還可覆蓋小拱棚及地膜等,多層覆蓋使用的薄膜為0.1毫米厚度的聚乙烯薄膜,或厚度為0.06毫米的銀灰色反光膜,0.015毫米厚的聚乙烯地膜。或用豐收布(無紡布或稱不織布)其保溫效果如表4-2-1所示 : 表4-2-1大棚保溫幕的種類及效果 項目保溫幕種類減少熱損耗% 一層聚乙烯 聚氯乙烯 不織布 含鋁薄膜 鍍鋁薄膜30 35 25 45 50 二層聚乙烯 聚乙烯加含鋁或鍍鋁膜45 65 早春在大棚內加蓋小棚,棚溫可提高2-4℃,北京地區在覆蓋草簾的中棚內加蓋小棚,1月份於日出前觀測棚溫可提高5℃左右。使用多層薄膜覆蓋也獲得較好效果,如表4-2-2所示: 表4-2-2多層覆蓋的溫度效果 層數 溫度 日期平均最低氣溫10厘米平均地溫 單層雙層三層單層雙層三層 3月8日-13日-3.80.21.84.55.78.5 3月24日-31日2.76.39.010.810.814.0 4月1日-11日5.08.511.714.314.017.0 大棚覆蓋面積較大,空間大,熱效應較好,容易建造,且造價較低,是當前套用較廣的保護設施。可種植高秧支架的瓜、果、豆類等蔬菜。一般比露地可提早收穫20-40天,秋後可延長生長期25天左右。隨著工農業的發展和不斷的革新,新的大棚類型及覆蓋方式也將不斷出現,當前套用的大棚,依其建造所用的材料的不同,其棚型結構可分為竹木結構、鋼材結構和竹木、鋼材、水泥構件等多種材料的混合結構。由於大棚的迅速發展,

鍍鋅鋼管裝

目前國內已在應薄壁鋼管裝配式大棚。它是由工廠按標準規格進行商品生產,配套供應使用單位。目前生產的棚型規格有5.4米、6米、8米、及10米跨度,高度有2.4米,2.6米,2.8米及3.0米。這種棚型結構,具有一定的規格標準,結構合理、堅固耐用、裝卸方便、容易折遷換地。唯其造價較高,是當前推廣套用的棚型結構。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如結構不合理,規格無標準,采材不易,用料較多,施工質量低等問題,生產中經常造成棚體變形、倒塌、"跑棚"等事故。

三、覆蓋材料:

大棚覆蓋材料有以下幾種:

1、普通膜

:以聚乙烯或聚氯乙烯為原料,膜厚0.1毫米,無色透明。使用壽命約為半年。

2、多功能長壽膜:

是在聚乙烯吹塑過程中加入適量的防老化料和表面活性劑製成。浙江省新光塑膠廠生產的多功能膜,寬幅7.5米、厚0.06毫米,使用壽命比普通膜長一倍,夜間棚溫比其他材料高1—2℃。而且膜不易結水滴,覆蓋效果好,成本低、效益高。

3、草被、草扇:

用稻草紡織而成,保溫性能好,是夜間保溫材料。

2是白色多氣泡的塑膠軟片

,寬1米、厚0.4—0.5厘米,質輕能捲起,保溫性與草被相近。

5、無紡布

:為一種滌綸長絲,不經織紡的布狀物。分黑、白兩種,並有不同的密度和厚度,常用規格50克/,除保溫外還常作遮陽網用。

6、遮陽網

:一種塑膠織絲網。常用的有黑色和銀灰色兩種,並有數種密度規格,遮光率各有不同。主要用於夏天遮陽防雨,也可作冬天保溫覆蓋用。

四、大棚搭建:

選擇向陽、避風、高燥、排水良好,沒有土壤傳染性病害的地方搭棚。

五、塑膠薄膜維護:

扣膜時要儘量避免棚膜的機械損傷,特別是竹架大棚,在扣膜前應先把架表面突出的部分削平,或用舊布包紮好。用彈簧固定時,在卡槽處應加墊一層舊報紙。另外要注意避免新舊薄膜長期接觸,以免加速新膜的老化。在通風換氣時要小心操作。 薄膜受凍或曝曬,會促進老化,鋼管在夏天經太陽曝曬,溫度可上升到60—70℃,從而加速薄膜老化破碎。 薄膜使用過程中,難免有破孔,要及時用粘合劑或膠帶粘補。 二、環境特點與調控 大棚因有塑膠薄膜覆蓋,形成了相對封閉與露地不同的特殊小氣候。進行蔬菜大棚栽培,必須掌握大棚內環境的特點,並採取相應的調控措施,滿足蔬菜生長發育的條件,從而獲得優質高產。

六、大棚的性能特點:

(一)溫度條件

塑膠薄膜具有保溫性。覆蓋薄膜後,大棚內的濁度將隨著外界氣溫的升高而升高,隨著外界氣溫下降而下降。並存在著明顯的季節變化和較大的晝夜溫差。越是低溫期溫差越大。一般在寒季大棚內日 增溫可達3-6℃,陰天或夜間增溫能力僅1-2℃。春暖時節棚內和露地的溫差逐漸加大,增溫可達6-15℃。外界氣溫升高時,棚肉增溫相對加大,最高可達20℃以上,因此大棚記憶體在著高溫及冰凍危害,需進行人工調整。在高溫季節棚內可產生50℃以上的高溫。進行全棚通風,棚外覆蓋草簾或搭成"涼棚",可比露地氣溫低1-2℃。冬季晴天時,夜間最低溫度可比露地高1-3℃,陰天時幾科與露地相同。因此大棚的主要生產季節為春、夏、秋季。通過保溫及通風降溫可使棚溫保持在15-30℃的生長適溫。

(二)光照條件

新的塑膠薄膜透光率可達80-90%,但在使用期間由於灰塵污染、吸附水滴、薄膜老化等原因、而使透光率減少10-30%。大棚內的光照條件受季節、天氣狀況、覆蓋方式(棚形結構、方位、規模大小等)、薄膜種類及使用新舊程度情況的不同等,而產生很大差異。大棚越高大,棚內垂直方向的輻射照度差異越大,棚內上層及地面的輻照度相差達20-30%。在冬春季節以東西延長的大棚光照條件較好、它比南北延長的大棚光照條件為好,局部光照條件所差無幾。但東西延長的大棚南北兩側輻照度可差達10-20%。 不同棚型結構對棚內受光的影響很大,雙層薄膜覆蓋雖然保溫性能較好,但受光條件可比單層薄膜蓋的棚減少一半左右。 此外,連棟大棚及採用不同的建棚材料等對受光也產生很大的影響(表4-2-3)。從表中可看出,以單棟鋼材及硬塑結構的大棚受光較好,只比露地減少透光率28%。連棟棚受光條件較差。因此建棚採用的材料在能承受一定的荷載時,應儘量選用輕型材料並簡化結構,既不能影響受光,又要保護堅固,經濟實用。 表4-2-3 不同棚型結構的受光量 大棚類型透光量勒克斯(萬)透光率(%) 單棟鋼材結構 單棟竹木結構 單棟硬塑結構 連棟鋼筋水泥 露地對照7.67 6.65 7.65 5.99 10.6472.0 62.5 71.9 56.3 100 薄膜在覆蓋期間由於灰塵污染而會大大降低透光率,新薄膜使用兩天后,灰塵污染可使透光率降低14.5%。10天后會降低25%,半月後降低28%以下。一般情況下,因塵染可使透光率降低10-20%。嚴重污染時,棚內受光量只有7%,而造成不能使用的程度。一般薄膜又易吸附水蒸氣,在薄膜上凝聚成水滴,使薄膜的透光率減少10-30%。因此,防止薄膜污染,防止凝聚水滴是重要的措施。再者薄膜在使用期間,由於高溫、低溫和受太陽光紫外線的影響,使薄膜"老化"。薄膜老化後透光率降低20-40%,甚至失去使用價值。因此大棚覆蓋的薄膜,應選用耐溫防老化、除塵無滴的長壽膜,以增強棚內受光、增溫、延長使用期。

(三)濕度條件

薄膜的氣密性較強,因此在覆蓋後棚內土壤水分蒸發和作物蒸騰造成棚內空氣高溫,如不進行通風,棚內相對濕度很高。當棚溫升高時,相對濕度降低,棚溫降低相對濕度升高。晴天、風天時,相對溫度低,陰、雨(霧)天時相對溫度增高。在不通風的情況下,棚內白天相對濕度可達60-80%,夜間經常在90%左右,最高達100%。 棚內適宜的空氣相對濕度依作物種類不同而異,一般白天要求維持在50-60%,夜間在80-90%。為了減輕病害的危害,夜間的濕度宜控制在80%左右。棚內相對濕度達到飽和時,提高棚溫可以降低濕度,如濕度在5℃時,每提高1℃氣溫,約降低5%的濕度,當溫度在10℃時,每提高1℃氣溫,濕度則降低3-4%。在不增加棚內空氣中的水汽含量時,棚溫在15℃時,相對濕度約為7%左右;提高到20℃時,相對濕度約為50%左右。 由於棚內空氣溫度大,土壤的蒸發量小,因此在冬春寒季要減少灌水量。但是,大棚內溫度升高,或溫度過高時需要通風,又會造成濕度下降,加速作物的蒸騰,致使植物體內缺水蒸騰速度下降,或造成生理失調。因此,棚內必須按作物的要求,保持適宜的濕度。 四、栽培季節與條件 塑膠大棚的栽培以春、夏、秋季為主。冬季最低氣溫為-15℃--17℃的地區,可用於耐寒作物在棚內防寒越冬。高寒地區、乾旱地區可提早就在用大棚進行栽培。北方地區,於冬季,在溫室中育苗,以便早春將幼苗提早定植於大棚內,進行早熟栽培。夏播,秋後進行延後栽培,1年種植兩茬。由於春提前,秋延後而使大棚的栽培期延長兩個月之久。東北、內蒙古一些冷凍地區於春季定植,秋後拉秧,全年種植一茬,黃瓜的畝產量比露地提高2-4倍。黑龍江省用大棚種植西瓜獲得成功。西北及內蒙古邊疆風沙、乾旱地區利用大棚達到全年生產,於冬季在大棚內種植耐寒性蔬菜,開創了大棚冬季種植的先例。為了提高大棚的利用率,春季提早,秋季延後栽培,往往採取在棚內臨時加溫,加設二層幕防寒,大棚內筑陽畦,加設小拱棚或中棚,覆蓋地膜,大棚周邊圍蓋稻草簾等防寒保溫措施,以便延長生長期,增加種植茬次,增加產量。

 (四)、空氣濕度的調控 :

(1)大棚空氣濕度的變化規律:塑膠膜封閉性強,棚內空氣與外界空氣交換受到阻礙,土壤蒸發和葉面蒸騰的水氣難以發散。因此,棚內濕度大。白天,大棚通風情況下,棚內空氣相對濕度為70—80%。陰雨天或灌水後可達90%以上。棚內空氣相對濕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夜間常為100%。棚內濕空氣遇冷後凝結成水膜或水滴附著於薄膜內表面或植株上。
(2)空氣濕度的調控:大棚內空氣濕度過大,不僅直接影響蔬菜的光合作用和對礦質營養的吸收,而且還有利於病菌孢子的發芽和侵染。因此,要進行通風換氣,促進棚內高濕空氣與外界低濕空氣相交換,可以有效地降低棚內的相對濕度。棚內地熱線加溫,也可降低相對濕度。採用滴灌技術,並結合地膜復蓋栽培,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可以大幅度降低空氣濕度(20%左右)。

(五)、棚內空氣成分:



由於薄膜覆蓋,棚內空氣流動和交換受到限制,在蔬菜植株高大、枝葉茂盛的情況下,棚內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化很劇烈。早上日出之前由於作物呼吸和土壤釋放,棚內二氧化碳濃度比棚外濃度高2—3倍,(330PPM左右);8—9時以後,隨著葉片光合作用的增強,可降至100PPM以下。因此,日出後就要酌情進行通風換氣,及時補充棚內二氧化碳。另外,可進行人工二氧化碳施肥,濃度為800—1000PPM,在日出後至通風換氣前使用。人工施用二氧化碳,在冬春季光照弱、溫度低的情況下,增產效果十分顯著。 在低溫季節,大棚經常密閉保溫,很容易積累有毒氣體,如氨氣、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乙烯等造成危害。當大棚內氨氣達5PPM時,植株葉片先端會產生水浸狀斑點,繼而變黑枯死;當二氧化氮達2.5—3PPM時,葉片發生不規則的綠白色斑點,嚴重時除葉脈外,全葉都被漂白。氨氣和二氧化氮的產生,主要是由於氮肥使用不當所致。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產生,主要是用煤火加溫,燃燒不完全,或煤的質量差造成的。由於薄膜老化(塑膠管)可釋放出乙烯,引起植株早衰,所以過量使用乙烯產品也是原因之一。 為了防止棚內有害氣體的積累,不能使用新鮮廄肥作基肥,也不能用尚未腐熟的糞肥作追肥;嚴禁使用碳酸銨作追肥,用尿素或硫酸銨作追肥時要摻水澆施或穴施後及時覆土;肥料用量要適當不能施用過量;低溫季節也要適當通風,以便排除有害氣體。另外,用煤質量要好,要充分燃燒。有條件的要用熱風或熱水管加溫,把燃後的廢氣排出棚外。

(六)、土壤濕度和鹽分:

大棚土壤濕度分布不均勻。靠近棚架兩側的土壤,由於棚外水分滲透較多,加上棚膜上水滴的流淌濕度較大。棚中部則比較乾燥。春季大棚種植的黃瓜、茄子特別是地膜栽培的,土壤水分常因不足而嚴重影響質量。最好能鋪設軟管滴灌帶,根據實際需要隨時施放肥水,是一項有效的增產措施。由於大棚長期覆蓋,缺少雨水淋洗,鹽分隨地下水由下向上移動,容易引起耕作層土壤鹽分過量積累,造成鹽漬化。因此,要注意適當深耕,施用有機肥,避免長期施用含氯離子或硫酸根離子的肥料。追肥宜淡,最好進行測土施肥。每年要有一定時間不蓋膜,或在夏天只蓋遮陽網進行遮陽栽培,使土壤得到雨水的溶淋。土壤鹽漬化嚴重時,可採用淹水壓鹽,效果很好。另外,採用無土栽培技術是防止土壤鹽漬化的一項根本措施。 3 大浪淀鄉大棚蔬菜栽培技術 三、大棚蔬菜周年茬口安排 大棚只有春季茄果類的早熟栽培,一年只利用4—5個月,利用率及效益不高。如果在秋冬季和夏季也利用大棚進行栽培、育苗及留種,可提高生產效益。
(一)育苗—栽培型:
其特點是冬季育苗→春季早熟栽培→夏季育苗→秋冬季栽培。冬季育苗一般在11月至翌年的3月中下旬,培育茄果類、瓜類和豆類秧苗。3月中下旬定植,進行春季早熟栽培。夏季6—8月份培育秧苗,如甘藍、花椰菜、番茄等。秋冬季栽培秋番茄、黃瓜、葉菜、芹菜、蔥蒜等。
(二)栽培型:
以栽培蔬菜為主,結合育苗。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春季早熟栽培茄子、番茄、黃瓜、辣椒等,夏季種植速生蔬菜,秋季栽培黃瓜、番茄、甘藍、花椰菜,冬季栽培芹菜、菠菜、生菜、蔥蒜類蔬菜;二是間套作,春季進行番茄、辣椒早熟栽培,4—5月份在大棚拱桿旁種植絲瓜任其沿拱桿爬蔓,或在番茄生長後期,在畦邊定植冬瓜,利用番茄的支架爬蔓;秋季種植生菜、菜心等;冬季進行育苗。
(三)留種制種型:
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以春季茄瓜類留制種為主,其茬口方式有冬季育苗→春季制留種→秋季栽培芹菜、甘藍等;一種是以冬春季十字花科自交不親和采留種為主,夏季進行育苗、秋季栽培茄瓜類蔬菜。 四、大棚栽培蔬菜幾種形式

一、 春季夏菜早熟栽培

 茄瓜類蔬菜早熟栽培是大棚栽培套用最普遍的項目。露地栽培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定植,5月上旬至7月收穫。大棚栽培可提前在1—3月定植,3月下旬至7月收穫。上市早、產量更高,開花結果期延長,經濟效益明顯。另外還可根據市場需要,提早播種莧菜、木耳菜、通菜等喜溫綠葉蔬菜,提早上市。
1、品種(組合)選擇:
番茄早熟品種選用早豐、日本大紅×矮紅;中熟種選用浙雜5號、蘇抗4號、5號等,甜辣椒選用熟性早、抗病、豐產而且適銷對路的優良品種。辣椒:雞爪×吉林F1、早豐1號;甜椒:加配3號;茄子:閩茄1號、屏東長茄;黃瓜:津春2號、3號等。
2、定植
定植前10天進行扣膜蓋棚。每畝施入廄肥或腐熟垃圾肥3000公斤、人糞尿2000公斤、複合肥50公斤,開深溝施或全層施,翻入土中。番茄,一個大棚整4條畦,畦帶溝1.5米,採用雙行定植,行距75厘米,株距20—30厘米,每畝種植2500—3000株。辣椒畝植3000株。茄子株距40—50厘米,每畝栽2000—2400株。黃瓜畝栽植2000—2400株。
3、田間管理:(1)溫度管理:定植後一周內不通風,以保溫為主,特別是茄子和黃瓜,應適當保持較高的溫度,以利還苗。還苗後還要保持較高溫度,番茄苗期生長適溫白天20—25℃,夜間10—15℃;茄子生長適溫為20—30℃,氣溫低於15℃時會引起授粉、授精不良;甜(辣)椒生長適溫為25—28℃;黃瓜為28—30℃,夜間溫度不能低於10℃,5中、下旬氣溫逐漸上升,可逐漸拆除裙膜,苗期揭膜通風換氣時間在9時—10時,下午15時—16時後要關門蓋膜。
(2)肥水管理:定植還苗後,提苗肥以稀薄人糞尿或牲畜肥。番茄,①第一穗果膨大期,複合肥10公斤/畝;第2—3穗果開始膨大期,複合肥30公斤/畝;第4—5穗果開始膨大期,複合肥20公斤/畝。②甜(辣)椒提苗肥施後,在整個生長期間,保持田間濕潤,不過乾、不積水,薄肥勤施。一般每採收兩次追肥一次,複合肥10公斤/畝,盛果期增加施肥量20公斤/畝。茄子追肥與辣椒相似,黃瓜每採收兩次追肥一次。
(3)搭架整枝:番茄、黃瓜要插竹扶持植株及引蔓上架,有利結果。番茄要用雙桿整枝法,第一花穗以上第一個側芽留住,以下腋芽及分枝全部摘除。茄子第一朵花、果以下第1分枝留下,其他全部摘除。甜(辣)椒開花結果很有規律,在生長、開花結果過旺,植株生長勢小的情況下,把上部花果摘除,以利於下層花果正常生長。
(4)保花保果:春季氣溫低,番茄,第一、二穗花需用激素保花保果,以提高前期產量,用防落素40PPM點花梗;茄子在開花前1—2天(喇叭形)點花或者用防落素15PPM噴灑;辣椒也可以用防落素噴灑。 保花保果處理應在氣溫15℃以下進行,高於15℃以上,光照充足則不要處理。濃度要嚴格控制,不要過高,以免產生副作用。

空氣濕度

變化規律

塑膠膜封閉性強,棚內空氣與外界空氣交換受到阻礙,土壤蒸發和葉面蒸騰的水氣難以發散。因此,棚內濕度大。白天,大棚通風情況下,棚內空氣相對濕度為70—
80%。陰雨天或灌水後可達90%以上。棚內空氣相對濕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夜間常為100%。棚內濕空氣遇冷後凝結成水膜或水滴附著於薄膜內表面或
植株上。

空氣濕度

調控大棚內空氣濕度過大,不僅直接影響蔬菜的光合作用和對礦質營養的吸收,而且還有利於病菌孢子的發芽和侵染。因此,要進行通風換氣,促進棚內高濕空氣與外界低
濕空氣相交換,可以有效地降低棚內的相對濕度。棚內地熱線加溫,也可降低相對濕度。採用滴灌技術,並結合地膜覆蓋栽培,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可以大幅度降低
空氣濕度(20%左右

二、夏菜秋冬延後栽培

夏菜秋冬延後栽培一般採收期在10—12月,如果通過貯藏保鮮,可延長到春節,經濟效益高。
1、栽培季節與品種:
(1)番茄,7月上旬播種,苗齡30天,8月下旬至9月定植,10—12月收穫。品種選用浙雜7號、早豐。 (2)黃瓜:7月底到8月中旬直播,9月至11月收穫。品種選津研4號津春4號、秋黃瓜1號,夏豐等。 (3)秋番茄,9月中旬以前開的花,常因夜溫過高而落花,而10月後開的花,又因溫度低而不易座果。因此,均需使用10—15PPM的防落素噴花,或用40PPM濃度塗花梗,防止落花落果。

三、葉菜類栽培

大棚除了瓜茄等高桿蔬菜外,還可栽培經濟價值較高的葉菜類,如木耳菜、通菜、西芹、生菜等,進行春提前、秋延後,以及越冬栽培,以達到避免凍害,促進生長,提高產量和延長供應以及反季節上市的目的,經濟效益好。 喜溫耐熱的葉用菜,如木耳菜、通菜等大棚栽培可在9—10月播種,後期實行保溫覆蓋,提前上市,加上常規栽培,基本上達到周年供應。生菜等喜冷涼但較不耐霜凍的蔬菜,露地最適播種 8月下旬至9月上旬及春季3—4月,若在11月到翌年3月播種,在大棚栽培。

四、夏季遮陽防雨育苗栽培

南方地區6月下旬至8月上旬,強光高溫且有雷陣雨及颱風暴雨,嚴重影響蔬菜生產與早秋菜育苗,近年來遮陽網、無紡布的套用,促進大棚在夏季育苗和栽培上發揮作用。
 1、大棚遮陽覆蓋的作用
1)遮光作用:遮陽網,使棚內光照強度顯著降低,密度規格越大,遮陽效果越好,同樣規格黑色比銀灰色遮陽效果好。一般黑色的遮光率為42%—65%,銀灰色為30%—42%。
(2)降溫作用:棚內溫度因遮陽網覆蓋有所下降,特別是地表和土壤耕作層降溫幅度最大,上午10時—下午2時,大棚上部溫度高達37—40℃,而地表植株周圍溫度在22—26℃,土壤溫度在18—22℃之間,適宜作物生長。
(3)保墒防暴雨:棚內蒸發減少,土壤含水量比露地高,表土濕潤。由於遮陽網有一定的機械強度,且較密,能把暴雨分解成細雨,避免菜葉被暴雨打傷,且土壤不易板結,空隙度大,通氣性好,在大棚塑膠膜外包蓋遮陽網,效果更好。
2、遮陽覆蓋栽培注意事項
(1)根據蔬菜種類選用規格合適的遮陽網,通常夏秋綠葉菜類栽培短期復蓋選用黑色遮陽網,秋冬蔬菜夏季育苗選用銀灰色遮陽網,且可避蚜。茄果類留種或延後栽培,最好網膜並用。
(2)覆蓋時期:一般7—8月,其他時間光照,強度適宜蔬菜生長,如無大暴雨則不必遮蓋。
(3)遮光管理:遮陽網不能長期蓋在棚架上,特別是黑色遮陽網,只是在夏秋烈日晴天中午,其網下才會達到近飽和的光照強度,最好上午10時—11時蓋,下午4—5時揭網。揭網前3—4天,要逐漸縮短蓋網時間,使秧苗、植株逐漸適應露地環境。

葉菜類

大棚除了瓜茄等高桿蔬菜外,還可栽培經濟價值較高的葉菜類,如木耳菜、通菜、西芹、生菜等,進行春提前、秋延後,以及越冬栽培,以達到避免凍害,促進生
長,提高產量和延長供應以及反季節上市的目的,經濟效益好。
喜溫耐熱的葉用菜,如木耳菜、通菜等大棚栽培可在9—10月播種,後期實行保溫覆蓋,提前上市,加上常規栽培,基本上達到周年供應。生菜等喜冷涼但較不
耐霜凍的蔬菜,露地最適播種8月下旬至9月上旬及春季3—4月,若在11月到翌年3月播種,在大棚栽培。

育苗栽培

南方地區6月下旬至8月上旬,強光高溫且有雷陣雨及颱風暴雨,嚴重影響蔬菜生產與早秋菜育苗,遮陽網、無紡布的套用,促進大棚在夏季育苗和栽培上發揮作用。

遮陽覆蓋

1)遮光作用:遮陽網,使棚內光照強度顯著降低,密度規格越大,遮陽效果越好,同樣規格黑色比銀灰色遮陽效果好。
一般黑色的遮光率為42%—65%,銀灰色為30%—42%。
 (2)降溫作用:棚內溫度因遮陽網覆蓋有所下降,特別是地表和土壤耕作層降溫幅度最大,上午10時—下午2時,大棚上部溫度高達37—40℃,而地表植
株周圍溫度在22—26℃,土壤溫度在18—22℃之間,適宜作物生長。
 (3)保墒防暴雨:棚內蒸發減少,土壤含水量比露地高,表土濕潤。由於遮陽網有一定的機械強度,且較密,能把暴雨分解成細雨,避免菜葉被暴雨打傷,且土
壤不易板結,空隙度大,通氣性好,在大棚塑膠膜外包蓋遮陽網,效果更好。

注意事項

(1)根據蔬菜種類選用規格合適的遮陽網,通常夏秋綠葉菜類栽培短期覆蓋選用黑色遮陽網,秋冬蔬菜夏季育苗選用銀灰色遮陽網,且可避蚜。茄果類留種或延後栽培,最好網膜並用。
(2)覆蓋時期:一般7—8月,其他時間光照,強度適宜蔬菜生長,如無大暴雨則不必遮蓋。
(3)遮光管理:遮陽網不能長期蓋在棚架上,特別是黑色遮陽網,只是在夏秋烈日晴天中午,其網下才會達到近飽和的光照強度,最好上午10時—11時蓋,下午4—5時揭網。揭網前3—4天,要逐漸縮短蓋網時間,使秧苗、植株逐漸適應露地環境

(五)大棚無土栽培蔬菜

本地比較成功的經驗:無土栽培葉菜類,周年栽培生菜,一年可栽培8—9茬,年畝產量1萬公斤,生長期隨溫度由高向低,一般在20—40天左右。番茄一年可栽春、夏二季,年畝產量可達1萬公斤。黃瓜可以周年栽培,經濟效益甚好。 五、病蟲害及生理障礙的防(矯)治 大棚大部分時間種植蔬菜,特別是冬季,給病蟲害的越冬繁衍提供了適宜的生態條件,使蔬菜病蟲害及生理障礙日趨嚴重。因此,病蟲害的防治和克服作物生理障礙,是大棚栽培蔬菜成功的關鍵。 除了在各種不同栽培品種、時期及時防治病蟲害外,不定期用百菌清熏蒸,消滅病菌。地下害蟲用呋喃丹防治。
(一)大棚栽培的生理障礙及其矯治措施
1、高溫生理障礙:主要表現影響花芽分化,如黃瓜在高溫長日照下雄花增多,雌花分化減少;番茄、辣椒花芽分化時遇高溫,花變小,發育不良。
①日燒:主要症狀,初期葉片褪色後變為乳白狀,最後變黃枯死。
②落花落果,出現畸形果。高溫,尤其是夜間高溫不但延遲番茄第一花序的雌花分化,而且還會影響雄蕊的正常生理機能,不能正常授粉,引起落花落果。
③影響正常色素形成:果實成熟期高溫危害表現在著色不良。番茄成熟時,溫度超過30℃,茄紅素形成慢;超過35℃,茄紅素難以形成,果實出現黃、紅的幾種顏色相間的雜色果。 防止措施:主要是加強通風,使葉面溫度下降。遮陽網覆蓋,也可以用冷水噴霧,降低棚溫。
2、有毒氣體生理障礙 氨氣中毒:當氨氣在空氣中達到0.1%—0.8%濃度時,就能危害蔬菜,如果晴天氣溫高,氨氣揮發濃度大,1—2小時即可導致黃瓜植株死亡。 防治措施:有機肥要充分熟腐施用,化肥要量少勤施。
(二)黃瓜、番茄典型生理障礙症狀及矯正措施:
1、黃瓜蔓徒長;花打頂,生長點附近節間縮短,形成雌雄雜合的花簇,瓜苗頂端不生成心葉而呈現抱頭花;黃化葉和急性萎蔫症。 發生原因:偏施氮肥。早春低溫、晝夜溫差大、陽光不足、根系活動差,育苗時土壤養分不足。 防治措施:適時移栽,前期加蓋小拱棚提高溫度。加強通風換氣,正確施肥,管好水分及溫度和陽光。
2、黃瓜番茄畸形果 番茄開花期營養過剩,氮磷肥過多,特別是冬季或早春,在花芽分化前後,當遇到幾天6—8℃的低溫就會出現畸形果,用濃度過高的激素處理,或處理期間溫度偏低,光照不足,空氣乾燥,或者是營養條件極差,本來要掉落的花經激素處理,抑制了離層,但得到的光合產物少形成了粒形果、尖形果和酸漿果

未來發展:

智慧型大棚智慧型大棚

未來塑膠大棚會向智慧型大棚發展。在不久的將來。塑膠大棚的命運已經注定要被淘汰了。

常見問題

生理矯治措施

1、高溫生理障礙:主要表現影響花芽分化,如黃瓜在高溫長日照下雄花增多,雌花分化減少;番茄、辣椒花芽分化時遇高溫,花變小,發育不良。
①日燒:主要症狀,初期葉片褪色後變為乳白狀,最後變黃枯死。
②落花落果,出現畸形果。高溫,尤其是夜間高溫不但延遲番茄第一花序的雌花分化,而且還會影響雄蕊的正常生理機能,不能正常授粉,引起落花落果。
③影響正常色素形成:果實成熟期高溫危害表現在著色不良。番茄成熟時,溫度超過30℃,茄紅素形成慢;超過35℃,茄紅素難以形成,果實出現黃、紅的幾種顏色相間的雜色果。防止措施:主要是加強通風,使葉面溫度下降。遮陽網覆蓋,也可以用冷水噴霧,降低棚溫。
2、有毒氣體生理障礙氨氣中毒:當氨氣在空氣中達到0.1%—0.8%濃度時,就能危害蔬菜,如果晴天氣溫高,氨氣揮發濃度大,1—2小時即可導致黃瓜植株死亡。防治措施:有機肥要充分熟腐施用,化肥要量少勤施。

培育幼蟹

大棚塑膠大棚培育幼蟹是河蟹多種模式養殖過程中的技術基礎,是提高商品蟹規格,提高苗種成活率的重要一環。其原理是根據幼蟹的生物學特性,提供其生長、蛻殼所需要的良好生態環境(水草、水溫、餌料等),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步提高。
該項生態農業技術模式在沿海及內地荒灘、荒溝等廢棄地塊均可開發推廣,既提高土地開發利用率,又可提高生態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也十分顯著。其模式建設的技術要點如下。
一、大棚建造及準備
1、搭棚建池
池面積一般0.5--1.0畝(667平方米),池深0.8--1.2米,水深0.3--0.8米,東西向為宜,池底平坦,池坡比1:1.5左右;塑膠大
棚鋼架或竹木框架,兩端開門,薄膜上方用大眼網縛牢,四周埋入土中。棚內中間設定竹排小橋,高出水面30厘米,便於管理、觀察、投餌等使用。距池底20厘
米安裝沖氣管道兩根,每隔25厘米左右紮上、左、右三個氣孔,冬季安裝加熱鍋爐。
2、清淤除野荒舊田塊應清除過厚的淤泥並翻曬,放苗前10天左右,667平方米用生石灰250公斤清野。
3、移栽水草池內移植水花生、苦草或投放消毒後的柳樹根、棕皮等,設定附著物,利於幼蟹蛻殼、棲息,水草覆蓋面占水面的40%--60%為宜。
4、肥水培餌放苗前一周,60--80目篩絹網濾,進水30厘米,667平方米施雞糞50公斤,尿素5公斤培養基礎生物餌料。
5、調節水溫棚內水溫一般22--28℃,蟹苗進棚時水溫與育苗場蟹苗池溫差不超過3℃為宜。
二、蟹苗放養
一般667平方米放蟹苗5--10公斤,要求蟹苗規模整齊、體質健壯、肢體完整。放苗入水前,用水噴淋3--4次或於池邊浸浴2--3次,每次1--2分鐘,適應環境後放入池內。
三、生產管理
1、調節水位放苗15天內,水位保持36厘米以內,後逐漸加至80厘米;養殖中後期加大換水量,日換水50%--80%。
2、水質調控以肥、活、嫩、爽為原則,根據水色,及時換水,保持透明度40--50厘米。
3、投餌
蟹苗入池1周內,以雞蛋、奶粉和魚蟲(橈足類)攪拌蒸熟投喂,投餌率150%--100%,Ⅲ期後直接投餵魚蟲或魚糜。Ⅱ----Ⅲ期幼蟹投餌率
80%--50%,Ⅳ----V期投餌率30%--15%;日投餌次數I----Ⅱ期5--7次,Ⅱ----Ⅲ期3--4次,Ⅳ----V期早晚1次。
4、病害防治每半月667平方米施生石灰5--10公斤,拌制1%痢特靈或土黴素藥餌連投2--3天;蛻殼期減少換水次數。
5、日常管理 經常入棚巡查,氣溫高季節,上午9時至下午3時開門通風、增氧,及時換水。
四、幼蟹出池
幼蟹培養30天左右,規模達到2000--5000隻/公斤,根據客戶要求,即可出池,採用排水收捕、抄網撈取、提水草用網兜等辦法。
五、效益分析
一般養成率20%--40%,667平方米產幼蟹80--120公斤,667平方米產值2.5--4萬元,667平方米利潤0.8--1.5萬元。
六、問題及建議
1、放苗時要放在淺水處和水草較事的地方;
2、購買蟹苗要詳細了解苗的質量,以免成活率不高;
3、水草要保持鮮嫩,面積不能低於水面的30%。

矯正措施

1、
黃瓜蔓徒長;花打頂,生長點附近節間縮短,形成雌雄雜合的花簇,瓜苗頂端不生成心葉而呈現抱頭花;黃化葉和急性萎蔫症。
發生原因:偏施氮肥。早春低溫、晝夜溫差大、陽光不足、根系活動差,育苗時土壤養分不足。
防治措施:適時移栽,前期加蓋小拱棚提高溫度。加強通風換氣,正確施肥,管好水分及溫度和陽光。
2、黃瓜、番茄畸
形果
番茄開花期營養過剩,氮磷肥過多,特別是冬季或早春,在花芽分化前後,當遇到幾天6—8℃的低溫就會出現畸形果,用濃度過高的激素處理,或處理期間溫度偏
低,光照不足,空氣乾燥,或者是營養條件極差,本來要掉落的花經激素處理,抑制了離層,但得到的光合產物少形成了粒形果、尖形果和酸漿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