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軍校

四大軍校

在世界軍事史上,法國的聖西爾軍校與美國西點軍校、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以及俄羅斯的伏龍芝軍事學院並稱“四大軍校”。主要是基於對其建校歷史、人才培育和歷史貢獻三方面的考慮。世界“四大軍校”都有歷史悠久、人才輩出、對本國乃至世界歷史具有重大推動作用三個共同的特點。

基本信息

聖西爾軍校

法國聖西爾軍校(法文名École Spéciale Militaire de Saint-Cyr,ESM. 英文名"Special Military School of St Cyr")是法國最重要的軍校,是法國陸軍的一所軍事專科學校。早年建在巴黎郊外凡爾賽官附近的聖西爾Saint-Cyr,並因此而得名。曾與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美國西點軍校以及俄羅斯伏龍芝軍事學院並稱世界“四大軍校”。

簡介

法國聖西爾軍校(L‘Ecute Spéciale Militaire de Saint-Cyr) (ESM, "Special Military School of St Cyr")法國聖西爾陸軍軍官學校又稱聖西爾軍事專科學校, 法國最重要的軍校,是法國陸軍的一所軍事專科學校,是一所可與美國陸軍西點軍校、英國桑赫斯特軍事學院相提並論的古老的名牌軍事學府。該校由拿破崙始創於1803年,是法國最早的培養步兵和騎兵軍官的職業軍事教育院校,現在則成為整個陸軍的任命前教育機構。早年建在巴黎郊外凡爾賽官附近的聖西爾Saint-Cyr,並因此而得名。軍校群合併設立領導機構,校長為少將軍銜。下設有參謀部、軍訓部、教研部和學員部。聖西爾按文科、理工科和經濟科各類分編成3個學員隊。軍訓部設有戰術研究、體育訓練等專業教研室,教研部主管文化學習,設有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經濟學、語言學等專業教研室以及教學保障機構。

創建

四大軍校四大軍校

1803年1月28日拿破崙簽署法令,在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成立帝國軍事專科學校。1808年3月24日,軍校遷到聖西爾(Saint-Cyr l'École)。1942年,由於法國戰敗,這所久負盛名的軍校被迫解散。與此同時,一所由戴高樂創辦的軍官訓練學校在倫敦成立,為自由法蘭西培養軍隊指揮員。戰後,這所在戰爭中成立和保留下來的軍校又被合併為諸兵種軍事專科學校並遷回本土。由於聖西爾軍校的建築已在盟軍為解放巴黎而實施的轟炸中被夷為平地,新校址只好設在距巴黎以西約300公里的雷恩市郊外的科埃基當(Coëtquidan)(布里坦尼)。 1961年根據招生對象的不同,諸兵種軍校一分為二,又恢復了聖西爾軍事專科學校的名稱。

教育目標

聖西爾軍事專科學校為陸軍各兵種培養合格的初級指揮軍官,要求學員在德、智、體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聖西爾的學員應具有為人師表的自豪感和為國家效勞的自覺意識,其廣博的知識和健壯的體魄可以適應各種環境,有效地管理和指揮部隊,同時,學員們紮實的基礎知識和工作能力還應為今後擔負國家賦予的較高級責任做好準備。總之,聖西爾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不僅具備優良的軍人素質,還掌握高等教育的淵博知識,是有理想、有個性、有文化、開放、有服務意識,懂教育、善管理、有愛心、出類拔萃的國家棟樑。

基礎設施

聖西爾軍事專科學校與諸兵種軍校和行政技術軍校共同組成法國陸軍初級軍校群,設在伊爾·維蘭省省會雷恩市郊外的科埃基當。三所軍校因學員來源和培訓方向不同而互有區別,但大部分軍事訓練和共同課目的教學基本一致。

科埃基當營地位於雷恩市西南約45公里處,橫跨3個鎮。這裡過去曾是法軍預備役部隊動員後集訓的訓練場。軍校群綠茵環抱,環境幽雅,占地面積達500公頃1公頃=10000平方米),各種生活、娛樂設施齊全。學員、教員和家屬在這裡形成了一座5000多人的軍校城。進入校門,迎面而立的是軍校群機關辦公大樓。軍校博物館和軍官俱樂部分立兩側。辦公樓身後是舉行閱兵式的操場,再往後有兩個標準的綜合體育場。軍校博物館裡面陳列著身穿歷代軍服的蠟像人物、軍校校旗、有關歷史和人物資料,向前來參觀的人介紹展示辦學成就。博物館身後是學員之家,是學員們課餘時間休息、娛樂、會客的去處。再向後,是並排而立的10座學員宿舍樓和食堂。軍官生一般兩個人住一套房間,臥室內每人有一張床、一張寫字檯、一個書櫃和一個放衣物的壁櫃,套間內還有一個設備不錯的衛生間。共同課教學大樓、軍事課教學樓、游泳館、體操房建在營區的另一側。那邊還有汽車隊、勤務分隊、技術部門和一個小教堂。學校群內辦公、教學、宿舍和家屬區共有建築物約900座,總建築面積達18.24萬平方米,綠地面積也達120公頃。校內還有醫療中心、洗衣房、圖書館、電影院等設施。

學員要求

聖西爾軍校的招收對象是17~22周歲的法國男女青年。他們在通過國家高中統一會考以後,還必須再經過兩年大學預科或聖西爾專科預備學校的學習之後,經考試合格才能被聖西爾軍校錄取。聖西爾軍校每年錄取新生160~170左右。聖西爾軍校校長為少將軍銜,領導機構下設參謀部、軍訓部、教研部和學員部。學院按文科、理工科和經濟科分編為3個學員隊。聖西爾軍事專科學校與諸兵種軍校和行政技術軍校共同組成法國陸軍初級軍校群,設在伊爾·維蘭省省會雷恩市郊外的科埃基當。三所軍校因學員來源和培訓方向不同而互有區別,但大部分軍事訓練和共同課目的教學基本一致。近兩個世紀以來,這所軍校為法國陸軍培養了近6萬名優秀軍官。

聖西爾軍校

法國陸軍中幾乎所有的高級將領都出自聖西爾軍校。正如拿破崙所說,這裡是“將軍的苗圃”。

黃埔軍校(有爭議)

四大軍校四大軍校

黃埔軍校 (Whampoa Military Academy) 建於1924年,建校時的正式名稱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因其校址設在廣州東南的黃埔島,史稱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積極支持和幫助下創辦的,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作為中國現代歷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幹部的新型軍事政治學校,其影響之深遠,作用之巨大,名聲之顯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黃埔軍校建立以來,以孫中山的“創造革命軍隊,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以“親愛精誠”為校訓;以培養軍事與政治人才,組成以黃埔學生為骨幹的革命軍,實行武裝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完成國民革命為目的。一方面積極進行孫中山革命的三民主義教育;一方面灌輸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軍校採用軍事與政治並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方針,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廣大黃埔師生在反帝反封建、爭取國家統一與民族獨立的鬥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黃埔軍校自1924年6月在廣州創辦到1949年底遷往台灣,在大陸共辦了二十三期,其畢業生包括各分校、訓練班在內,計有二十三萬餘人。名將輩出,戰功顯赫,揚威中外,影響深遠,在中國現代史上占有顯赫地位。

1924年1月24日,孫中山命名成立的“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28日選定廣州長洲島上的原廣東陸軍學堂和廣東海軍學校的舊址上建立軍校。5月,任蔣介石為校長,廖仲愷為國民黨黨代表。隨後,任李濟深、鄧演達為教練部正、副主任,王柏齡、葉劍英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來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應欽為總教官。此外還有熊雄、惲代英、蕭楚女、聶榮臻、張秋人等共產黨人擔任教官及各方面負責工作

校訓“親愛精誠”是由蔣中正親自擬選,孫中山在開學典禮時宣布的。校慶日定為每年的6月16日。

1924年制定的《陸軍軍官學校歌》:

莘莘學子,親愛精誠,三民主義,是我革命先聲。

革命英雄,國民先鋒,再接再厲,繼續先烈成功。

同學同道,樂遵教導,始終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灑花,以校作家,臥薪嘗膽,努力建設中華。

1926年制定延用至今:

怒潮澎湃,黨旗飛舞,

這是革命的黃埔。

主義須貫徹,紀律莫放鬆,

預備作奮鬥的先鋒。

打條血路,引導被壓迫民眾,

攜著手,向前行。

路不遠,莫要驚,

親愛精誠,繼續永守。

發揚吾校精神,發揚吾校精神!

歷任校長

第一任 1924年5月—1947年10月 蔣中正

第二任 1947年10月—1949年9月 關麟征

第三任 1949年9月— 1949年12月 張耀明

第四任 1950年8月—1954年8月 羅友倫

第五任 1954年9月—1957年3月 謝肇齊

第六任 1957年4月—1960年12月 徐汝誠

第七任 1961年1月—1965年3月 艾靉

第八任 1965年3月—1970年3月 張立夫

第九任 1970年4月—1973年2月 林初耀

第十任 1973年2月—1976年3月 秦祖熙

第十一任 1976年4月—1977年12月 言百謙

第十二任 1977年12月—1979年12月 許歷農

第十三任 1979年12月—1981年6月 朱致遠

第十四任 1981年7月—1983年6月 盧光義

第十五任 1983年7月—1985年6月 黃幸強

第十六任 1985年7月—1986年12月 黃耀羽

第十七任 1986年12月—1989年6月 湯元普

第十八任 1989年7月—1991年6月 胡家麒

第十九任 1991年7月—1993年9月 楊德智

第二十任 1993年9月—1996年7月 馬登鶴

第廿一任 1996年7月—1997年7月 童兆陽

第廿二任 1997年7月—1998年1月 丁渝洲

第廿三任 1998年1月—2002年2月 張岳衡

第廿四任 2002年3月—2005年6月 楊國強

第廿五任 2005年7月—2006年6月 王根林 (2006年7月,由賈輔義 暫代)

第廿六任 2006年8月—至今 陳良沛

分校設定

潮州分校、長沙分校、洛陽分校/漢中分校(1920年遷)(中央軍校第一分校)、武漢分校(中央軍校第二分校,遷至湖南武岡)、江西分校(中央軍校第三分校)、廣州分校(中央軍校第四分校)、昆明分校(中央軍校第五分校)南寧分校(中央軍校第六分校)、西安分校(中央軍校第七分校)、湖北分校(中央軍校第八分校)、迪化(烏魯木齊)分校(中央軍校第九分校)、鳳山分校(中央軍校第十分校)

(註:第三分校原位於成都。1938年該校遷入成都,成都分校併入成都該校,改設第三分校於江西。第七分校原址天水,後終遷於西安。)

廣州地區

自黃埔軍校創立後,曾最先在黃埔島內設立平崗分校、蝴蝶崗分校、在廣州市區內設立省分校。這些分校純屬移駐學生分區上課,並無專門的分校組織機構,實際上不是分校。

正式建立的分校,應該從1925年的潮州分校開始,繼而在1926年~1927年間,在廣西南寧、湖南長沙、湖北武漢增設分校,因地取名。

在民國14年3月,黃埔軍校學生軍第一次東征攻克潮汕籌設潮州分校開始,截止到民國24年4月成都分校開學,黃埔軍校所設立的分校有潮州分校、武漢分校、長沙分校、南昌分校、南寧分校、洛陽分校/漢中分校、廣州分校、成都分校八個分校。

抗戰前的八所分校,並非開辦後就一直辦理,它們的歷史任務結束後,則予以停辦。

建校前期

黃埔軍校潮州分校

1925年11月12日開始正式招收學生。12月10日任命何應欽為分校校長兼教育長。1926年4月1日教育長改由鄧演達擔任。6月1日,第一期學員畢業。6月6日第二期學生入校。12月底期滿畢業後該分校停

武漢分校校門

辦。

黃埔軍校武漢分校

該校成立於1926年10月27日,以武昌兩湖書院為校址,接受該校第五期政治科學員入校12月抵達武昌,並在本地招收新學員。1927年7月分校結束。

1929年4月,錢大鈞再次於武漢建立分校,共教育第七、第八兩期學員。其中第七期順利畢業,第八期於1932年3月併入該校學習。該校於此時結束。

1936年1月復組該校。

黃埔軍校洛陽分校

1933年12月成立於河南洛陽,1938年夏末,奉命遷到北障秦嶺、南屏巴山的漢中盆地,抗戰勝利後撤銷。學員大多系東北軍沒受正規教育的軍官,分校主任為祝紹周。

黃埔軍校長沙分校

1927年2月成立,校址長沙小吳門外教廠坪。校長石醉六,教育長余范傳,共產黨員夏曦擔任政治部主任,政治教官絕大部分是共產黨員或國民黨左派。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討伐唐生智,程潛進駐該分校,將部分分校學生遷往南京該校,其餘學生於1928年5月畢業。畢業後該分校停辦。

黃埔軍校廣州分校

該分校於1927年成立(原燕塘幹部學校)。1931年改稱廣東軍政學校。1936年7月23日改稱廣東分校。

黃埔軍校廣州南寧分校

該分校建立於1926年春。校長俞作柏,教育長蕭越。第一期學生受訓18個月,分步兵、工兵、炮兵3個科目。

抗戰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黃埔軍校該校遷往成都,成都分校即原第三分校併入成都該校,而改設第三分校於江西瑞金。除成都該校外,共有9所分校。抗日戰爭時期,黃埔軍校一共設立了九所分校,原來的洛陽分校改名為第一分校,並遷往陝西漢中。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早已停辦,民國26年冬天在武昌南湖成立第二分校,後遷往湖南武岡。第三分校成立於江西瑞金。第四分校,原為廣州分校改名。第五分校成立於昆明。第六分校成立於南寧,原為南寧分校。第七分校成立於西安。第八分校成立於湖北均縣。第九分校成立於新疆迪化。

抗戰期間的各地分校設備規模,均較擴大,西安的第七分校,尤為突出,各地青年學生在第七分校受訓的,有25000多人,學員也有10000多人。其次是第四分校,青年學生受訓為軍官者有15000餘人。這種現象反映了當時廣大中國青年的愛國精神和為抗日救國犧牲奮鬥的偉大表現。

抗戰期間,長江以北的分校有第一、第七、第八、第九四個分校,第一分校訓練畢業學生7385名,畢業學生(短期各班隊學員)7413名。第七分校訓練畢業學生25015名,畢業學員10927名。第八分校訓練畢業學生2289名,畢業學員3442名。第九分校地處邊疆,情況複雜,訓練畢業學生1044名。

抗戰期間,長江以南分校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五個分校,第二分校訓練畢業學生15004名,畢業學員(短期各班隊學員)9513名。第三分校訓練畢業學生7430名,畢業學員5961名。第四分校訓練畢業學生15373名,畢業學員5079名。第五分校訓練畢業學生6540名,畢業學員2480名。第六分校訓練畢業學生10813名,畢業學員7081名。

第一分校

1938年洛陽分校遷往漢中,改稱中央軍校第一分校,1941年分校主任由劉仲荻接任,後易鍾彬,該分校自1938年起至1944年共畢業學員20471人。

第二分校

1937年七七事變後,原黃埔軍校武漢分校,遷往湖南省武岡,改為中央軍校第二分校,分校主任為李明灝。該分校從1938年至1944年共畢業學員23487人。

第三分校

第三分校原為成都分校,由於黃埔該校遷入成都,而成都分校併入成都該校,故改設第三分校於江西瑞金。畢業學生數萬。

第四分校

廣州分校於1936年7月23日改稱廣東分校,1938年1月改稱中央軍校第四分校。抗戰爆發後該校多次遷移,最終以貴州獨山為校址。分校主任韓漢英。該分校從1936年到1945年共畢業學員25212人。

第五分校

黃埔軍校五分校舊址原是著名的雲南陸軍講武堂,位於昆明市五華山麓的翠湖西畔。1935年9月16日開學,學員為沒受正規教育的軍官,分校主任劉永祚。1938年改稱中央軍校第五分校,分校主任改由唐繼麟擔任,該分校從1935年到1946年共畢業學員8837人。

第六分校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全國軍事政治統一於中央,南寧分校遂改名為陸軍軍官學校第六分校,校址由南寧遷往桂林市郊外的李家村。1944年9月桂柳會戰爆發,軍校被迫撤到宜山縣懷遠鎮,後又遷往凌雲縣城。

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陸軍軍官學校第六分校撤銷。

第七分校

校址設在天水,後易西安王曲,分校主任由胡宗南兼任。從1938年到1945年共畢業學員37317人。

第八分校

校址湖北均縣,後易房縣,分校主任先後由徐祖詒、康澤擔任。該分校從1939年到1943年共畢業學員6872人。

第九分校

校址新疆迪化,分校主任宋希濂兼任。該分校從1942年到1947年共畢業學員950人。

其他分校

抗日戰爭時期,汪精衛曾經成立過一所分校,俗稱汪偽軍校。另外在深圳曾經成立過一所非正式分校。

第十分校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為了國民黨黨政治利益在台灣設立了第十分校。校址台灣省高雄縣鳳山市,1947年,孫立人將軍在台灣奉命訓練新軍,其後決定在鳳山成立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建立鳳山分校,直屬成都該校。1949年底遷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國民黨政府將台灣籍學生和國民黨高官政要的子弟200餘人空運到台灣。之後鳳山分校至2004年已辦至七十三期,

軍校選址

長洲島位於珠江中央,四面環水,環境幽靜。島內築有多處炮台,與魚珠炮台、沙路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能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難攻,便於學習與練武;由於當時滇、桂軍閥盤踞廣州,為避開軍閥的控制和干擾,需選擇交通不便,遠離市區的地方;還有島上有清陸軍國小堂的校舍,略加修葺,即可使用,還可節省人力和資金。因此孫中山決定把軍校設在長洲島上。

黃埔軍校中的掛飾

軍校大門坐南向北,面臨珠江,在牌坊門額上書有白底黑字的“陸軍軍官學校”橫匾,是國民黨元老譚延闓的手筆。門前有兩個哨崗,後面的兩間房子是衛兵室。黃埔軍校建立時,門口一副對聯曰: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

大門內正面有一幢走馬樓,稱為校本部。校本部是一座嶺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築,兩層磚木結構,三路四進,即三條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軸線東西兩側,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對稱。四排房子之間以走廊連通,四周有圍牆,建築面積1060平方米。全校自總理、校長、黨代表之下,設政治、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六部,機構總數約40個,還設有學員宿舍、飯堂、展覽室等。但1938年在抗日戰爭中,遭日本戰機炸毀。1996年5月初,廣州市政府耗資2000多萬重建,於同年11月12日落成。

舊址修復

黃埔軍校大部分建築物於1938年被日軍飛機炸毀。1965年,做了一次較大修繕,基本恢復原貌。1984年,建立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1996年,廣州市政府按國家文物局批覆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則重建,6月16日奠基,11月12日落成,面積10600平方米,耗資2000餘萬元,復原了孫中山、廖仲愷、周恩來及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各部的辦公室和課室、師生的飯堂、寢室等,但由於趕工期而埋下了不少質量隱患。2005年,又投入1400多萬元進行全面修繕,將嚴格按照“修舊如舊”和“不趕工期”兩大原則。

1995年,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被評為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2000年,又被評為廣東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現有軍校正門、校本部、孫總理紀念碑、中山故居、俱樂部、游泳池、東征烈士墓、北伐紀念碑、濟深公園、教思亭等十幾處建築。

黃埔軍校大門風格非常樸實,中央上方橫匾上“陸軍軍官學校”幾個大字,是譚延闓所書。校門於1965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南海艦隊重新修建。在二門門口掛著一副對聯:“殺盡敵人方罷手,完成革命始回頭”,二門右側牆壁上,掛著蔣中正手書的“親愛精誠”校訓。軍校大門彩樓兩旁原掛有一副對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額為“革命者來”。孫中山逝世後改為總理遺囑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黃埔軍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層磚木結構、三路四進、迴廊相通的樓房。軍校創辦時在原陸軍國小堂祠堂式大門前面增建歐陸式大門。中山故居即“史跡陳列室”,原為清朝廣東海關黃埔分關的舊址,稱為學海樓。磚瓦混凝土混合結構兩層,建築面積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其中陳列有伴隨聶榮臻數十年的皮箱、自己裝了輪子的椅子、墨鏡、墨盒,解放軍中唯一外籍將軍洪水使用過的手紡毛毯,抗日遠征軍名將鄭洞國的私章等珍貴文物及不少校友的捐贈。

位於孫中山故居西的學生俱樂部是歐式紅色建築,禮堂講台中央和兩側分別懸掛孫中山像、總理遺訓、國民黨黨旗、中華民國國旗和林則徐焚鴉片、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侵犯天津、沙基慘案和攻打惠州四幅大型油畫;禮堂懸掛廖仲愷、朱執信、史堅如等名人像。黃埔軍校當年的“清黨”便是在俱樂部舉行。俱樂部西側的游泳池原是小船塢改建。

東征烈士墓園坐落在軍校西南的平岡,是1925年廣東革命政府為紀念因討伐陳炯明等叛軍而陣亡將士修建的,安葬有國

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致詞。

共兩黨516位烈士遺體,面積5萬多平方米,1926年6月落成。墓園前有1928年修建的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坊,是一座凱鏇門式建築,上復民族特色的琉璃瓦。1936年在墓園正門增建東征陣亡烈士紀功坊和碼頭,有小黃花崗之稱。紀念坊後由墓道、墓冢、紀功坊、入伍生墓碑群構成長數百米的中軸線,墓冢東側有蔡光舉烈士墓,西側有17位出身軍校的將校墓。墓園於1984年修繕,1991年新建了“東征史跡陳列室”。北伐紀念碑矗立在長洲島平崗,是一座高10米的花崗石碑,為紀念北伐陣亡的軍校生建立的。由軍校代校務何遂撰寫的碑文“平岡之石齒齒兮,黃埔之水淙淙;屹豐碑以萬世兮,將以垂紀於無窮”。碑的正面刻“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生出身北伐陣亡紀念碑”,碑座的東、西、北三面刻有北伐陣亡的獨立團第一營營長曹淵等353位黃埔軍校學生的名字。但由於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失敗,大部分共產黨員陣亡者的名字未能刻記。

黃埔軍校後山的八卦山頂建有孫總理紀念碑,碑頂塑有孫總理銅像。1928年孫總理紀念碑奠基,1930年9月26日落成,碑座高40米,孫中山先生銅像高達2.6米,重逾2000斤,是先生當年的日本好友梅屋莊吉出資,牧田祥哉敬作,筱原金作工場鑄造。碑的正面為“孫中山紀念碑”六個隸書大字,背面為總理像,東面為總理遺訓,西面為總理開學訓詞。從山底到山頂的階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裝飾,表面鑲有校訓“親愛精誠”四個大字。

此外還有中山公園、仲愷公園、黃埔公園(又稱中正公園)、濟深公園;張之洞倡建的大坡地炮台、白鶴崗炮台;中國海軍的黃埔軍港等景點。

孫總理故居

大門西側有一幢2層磚木結構樓房,原是教職員宿舍,因民國6年(1917年)孫中山曾在此憩宿,孫中山逝世後,改建為總理紀念室;1984年又改為黃埔軍校紀念館,陳列黃埔軍校校史和孫中山在廣東革命活動的照片。

東征陣亡將士墓

1928年11月,在校園南面八桂山上建立孫中山紀念碑。1930年在紀念碑頂上豎立孫中山銅像。紀念碑的造型獨具匠心,利用兩邊交叉而上的階梯及銅像,構成“文”字,暗含了孫文的意思。碑座正面刻有軍校校訓“親愛精誠”四個大字。碑座底層7級,上層5級,中間隔有較長的平級將其截然分開。7級代表軍校在此辦了7期,5級則代表軍校師生共參加了五次戰役;也指軍校在長洲島辦了7期,在外地辦了5期,中國大陸共辦了12期。紀念碑身正面刻有“孫總理紀念碑”六個隸體大字,為胡漢民的筆跡。東面刻有孫中山彌留之際呼喚的七字“和平、奮鬥、救中國”。碑身背面刻有總理像贊,是孫中山一生的寫照。西面刻有總理訓詞,後來成為中華民國國歌。

孫中山銅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眾、神采奕奕。其銅像,與廣州中山大學、南京中山陵和澳門孫中山紀念館的孫中山銅像一致。在中國,一般的紀念碑多是坐北朝南,但該紀念碑卻坐南朝北,隱含著孫中山北定中原、統一中國的遺願。

東征烈士墓

在萬松嶺北麓,有東征陣亡將士墓。此墓1925年動工,次年落成。墓中埋葬了在兩次東征等戰役中陣亡的516名將士。墓的西邊是十七將校墓,為一座仿巴黎凱鏇門式建造的建築,上書“東征陣亡烈士紀功坊”。紀功坊的後面是入伍生和學生墓群,東邊是一座單人墓——蔡光舉烈士墓。

北伐紀念碑

校園南面,有教思亭和北伐紀念碑。紀念碑高7米多,為紀念1929年北伐中陣亡的將士而建。校園西南面,建有劇場式的俱樂部,其西側設有游泳室。

西點軍校

美國軍事學院(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又稱西點軍校(West Point),是美國陸軍的一個軍事學

西點軍校西點軍校

院,曾經也是陸軍的軍事堡壘。該校位於紐約北部哈德遜河西岸的橙縣西點鎮,故又被稱作“西點軍校”或“西點”,距離紐約市約80公里,占地1萬6千英畝(約6千5百公畝)。

從該軍事學校畢業的學生將獲得科學學士學位,軍銜是陸軍少尉。畢業生必須在軍隊中至少服役5年和3年的後備役

校訓:

對我們將要服務的人民、政府和社會要有十分清楚的認識;在工程學、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方面要得到均衡發展;既要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又要力爭在自己感興趣、有特長的學術領域內形成自己的專業特長。

強化知識更新,樹立“終身受教育”的觀念,已經成為時代的歡呼。

“無知”——求知心切,永遠把自己當作學生,問一些“傻問題”。

向別人學習,如果不比從書本上學習更重要的話,起碼和那同等重要。

一定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閒暇時光,不要讓任何一個發展自我的機會溜走。

每個學員不撒謊,不欺騙,不盜竊,也決不容忍其他人這樣做。

個人要服從集體或更大的整體,服從部隊,服從一個團隊。

紀律和軍容是我們比其他學校甚至部隊要求更嚴格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在關鍵的時候能夠堅持原則。

恪盡職守的精神比個人的聲望更重要。

世界上極需這種人才,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克服種種阻力完成任務。

我們要做的是讓紀律看守西點,而不是教官時刻監視學員。

“魔鬼”隱藏在細節中,永遠不要忽視任何細節。

千萬不要縱容自己,給自己找藉口。

哪怕是對自己的一點小的克制,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

為了贏得勝利,也許你不得不乾一些自己不想幹的事。

學會忍受不公平,學會恪盡職責。

只要充分相信自己,沒有什麼困難可以足夠持久。

等待比做事要難得多。

要有信心,把握自己的未來。

不要沉淪,在任何環境中你都可以選擇奮起。

有耐心的人無往而不利。

確信無法突破的時候,首先要選擇的是等待。

如果你沒有選擇的話,那么就勇敢地迎上去。

責任、榮譽、國家!

以林肯為榜樣,汲取他的生活經驗和奮鬥精神。

只要你不認輸,就有機會!

要培養各方面的能力,包括承受悲慘命運的能力。

衝動,決不是真正英雄的性格。

適應環境,而不是讓環境適應你。

歷經嚴酷的訓練是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

速度決定成敗。

不要怕有瘋狂的想法,只要你肯努力。

首先要建立起自信心。

勝利,是屬於最堅韌的人。

要敢於戰勝一切恐懼。

要感謝生活中的逆境和磨難。

主動鍛鍊自己,培養果決的性格。

要立即行動,不要拖延。

現實中的恐懼,遠比不上想像中的恐怖那么可怕。

目標要明確,信念要堅定。

只有自己去做,才可能知道能否成功。

做一個真正無畏的人。

要戰勝恐怖,而不是退縮。

失敗者任其失敗,成功者創造成功。

要敢於“硬幹”,不要懷疑自己。

沒有什麼不可能——“沒有辦法”或“不可能”常常是庸人和懶人的託辭。

成功始於覺醒,心態決定命運。

任何個人,在危機來臨時,都要想到打破常規。

要利用好經驗,而不是受他們的束縛。

要敢於異想天開。

儘量多動腦,少出力。

要保持“頭腦簡單”,敢於去乾所謂“辦不到”的事情。

正確的戰略戰術比優勢兵力更重要。

桑赫斯特軍校

皇家軍事學院

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Royal Military Academy Sandhurst ),是英國培養初級軍官的一所重點院校,也是世界訓練陸軍軍官的老牌和名牌院校之一。它是曾與美國西點軍校、俄羅斯伏龍芝軍事學院齊名的軍校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位於倫敦市西48公里處的倫敦路北側,占地面積3.54平方公里,折合875英畝。學校與19世紀中期的英國皇家參謀學院同址。學院下設軍事科技、作戰研究和國防事務等科室,由五個分學院組成,即新學院、老學院、勝利學院、施里文漢學院和女軍官學院。各個學院的樓群有不同的建築風格和特色,巧妙地將皇家陸軍的歷史、傳統和戰績以及殖民地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員在其中就能感受到皇家軍官的榮譽。最現代化的建築群是1970年建成的邱吉爾大樓區,包括容納1200人座位的大廳、維克多利學院的東樓區和桑赫斯特軍院的校部辦公區,設計師榮獲了建築學會獎。而老學院因為有戰勝拿破崙的滑鐵盧戰役的紀念廳和物品,並用類似於殿堂的參觀方式擺放,在所有的樓群顯得十分壯觀。在新學院樓廣場南側有兩座紀念碑。一座是“隆伯格石”紀念碑,這是蒙哥馬利元帥在1945年5月接受德國北部的德軍投降的珍品,於1958年遷到桑赫斯特;另一座為法國王子英皮里爾的立像,他是被流放的拿破崙三世之子,曾在皇家伍爾維奇軍事學校學習,在1879年祖魯戰爭中喪生。立像是二戰後遷到桑赫斯特校園的。總之,桑赫斯特校園的建築群及其裝飾品、陳列品,猶如一座古今結合的軍事博物館,使一批又一批英國學員從中吸取所需知識與力量。

四大軍校四大軍校

學院的中央圖書館藏書15萬冊,另外還有許多油畫、禮品等。牆上還專辟學院優等生的名單錄。他們均被授予維多利亞十字勳章、榮譽劍和其他禮品。

伏龍芝軍校

軍事學院

伏龍芝軍事學院 (Военная академия генерального штаба вооруженных)蘇聯武裝力量培養諸兵種合成軍隊軍官的高等軍事學校;研究諸兵種契約戰鬥和集團軍戰役問題的科研中心。校址在莫斯科。根據列寧指示,奉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1918年10月7日命令創辦,稱工農紅軍總參學院,旨在從工農中培養具有高等軍事文化程度的指揮幹部。1918年12月8日舉行了建校典禮,會上,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Я.M斯維爾德洛夫就該院的任務發表了講話。1921年8月5日,奉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之命易名為工農紅軍軍事學院,附設高級速成班,培訓高級指揮人員。

蘇聯解體後改為伏龍芝軍事學院。該學院現已併入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諸兵種合成學院,但俄國人還是習慣稱之為伏龍芝軍事學院。

四大軍校四大軍校

此外,以該院為基地,在不同時期還開辦過一些高級軍政訓練班。1925年11月5日,被命名為伏龍芝軍事學院。學院先後培養了數萬名具有高等軍事文化程度的諸兵種合成軍隊軍官。許多畢業生在蘇德戰爭中成長為統帥和高級軍事首長,其中有:蘇聯元帥И.X.巴格拉米揚、C.C.比留佐夫、Л.A.戈沃羅夫、A.A.格列奇科、A. И.葉廖緬科、Г.K.朱可夫、M.B.扎哈羅夫、И.C.科涅夫、P.Я.馬利諾夫斯基、K.A梅列茨科夫、K.K.羅科索夫斯基、B.Д.索科洛夫斯基、Ф.И.托爾布欣、B. И.崔科夫、炮兵主帥H.H.沃羅諾夫、空軍主帥A.A諾維科夫以及我國著名將領劉伯承,左權等。

該院的歷史與蘇聯武裝力量的建設和鞏固、與蘇聯人民為爭取祖國自由和獨立的鬥爭,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兩位資格最老的布爾什維克B.H.扎列日斯基和Э..H科茲格夫斯基曾是學院首任政治委員。首批學員中有許多人是直接從國內戰爭前線調來學習的,其中有天才的指揮員П.E.德邊科、E.И.科夫秋赫、B.Д.科夫紹夫、И.C.庫佳科夫、И.Ф.費季科、B. И.恰帕耶夫(夏伯陽)等人。學院是在複雜的條件下創辦的,是在年經的蘇維埃共和國與白匪和武裝干涉者激烈搏鬥、國內形勢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開始教學的。國內戰爭時期,經常有大批或單個學員被派往武裝鬥爭最緊張的地方。在歡送學院畢業生和學員奔赴前線的隆重集會上,常有蘇維埃共和國著名的黨和國務活動家出席。1919年4月19日和6月14日,列寧兩次親臨學院,對開赴東方面軍、西方面軍和南方面軍的學員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臨別贈言。列寧一向十分關心學院的活動,經常給以多方面的支持。國內戰爭時期,有1/3的學員因積極赴前線作戰而榮獲紅旗勳章。黨組織在學院生活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共產黨員在教學和軍事學術活動中都起了先鋒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