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雜

嘈雜

嘈雜又稱為心嘈。是以胃中煩熱悶亂,似飢非飢、似痛非痛、似辣非辣為特徵的一種病證。多與食滯、脾虛、肝鬱、血虧有關。嘈雜常與胃脘痛、噯氣、噁心、乾嘔、吞酸等症狀同時出現。也形容聲音雜亂擾人。

基本信息

釋義

嘈雜嘈雜
【詞目】嘈雜
【拼音】cáozá
【解釋】聲音雜亂擾人;喧鬧。例:人聲嘈雜、嘈雜無章、熱鬧嘈雜。
[gastricdiscomfort]俗稱心嘈。指自覺胃中空虛,似飢不飢,似痛非痛,熱辣不寧之狀。有火嘈、痰嘈、酸水浸心作嘈、氣鬱胸膈作嘈及蛔蟲作嘈之分。

【近義詞】喧鬧、喧譁
【反義詞】安靜
【造句】大廳里嘈雜的很,不是個休息的地方。

典故

晉·葛洪《抱朴子·刺驕》:“或曲晏密集,管弦嘈雜,後賓填門,不復接引。”宋·晁補之《芳儀怨》詩:“陰山射虎邊風急,嘈雜琵琶酒闌泣。”明·唐寅《嬌女賦》:“雙耳嘈襍,精宕神怖。形之夢寐,彷佛會晤。”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婆子道:‘多謝大娘錯愛,老身家裡當不過嘈雜,像宅上又忒清閒了。’”郭澄清《大刀記》第十四章:“黃二愣提一提嗓門兒,壓下了嘈雜的人聲,又接著講下去。”

英文

英文(noisy)n.
形容詞a.
1.喧鬧的,嘈雜的
anoisycrowd
喧鬧的人群

2.充滿噪聲的,吵吵嚷嚷的
Thestreetswereasnoisyasever.
街上和往常一樣喧鬧。

3.(顏色,服裝等)過分鮮艷的;(文體)過分渲染的
Heworeanoisysweater.
他穿了件顏色十分鮮艷的毛衣

病因病機

病因病機本證始於《丹溪心法·嘈雜》,其日:“嘈雜是痰因火動,治痰為先。”又說:“食郁有熱”。《景岳全書·嘈雜》:
“嘈雜一症,或作或止,其為病也,則腹中空空,若無一物,似飢非飢,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腩懊恢,莫可名狀,或得食而暫止,或食已而復嘈,或兼噁心,而漸見胃脘作痛。”其病證常有胃熱、胃虛之不同。
胃熱胃熱內盛,火甚則灼及胃中經絡氣血,表現為嘈雜不已。

肝鬱肝鬱則氣滯,氣滯則氣血不行,停留於胃中,則嘈雜難受;若久郁化火,灼傷經脈,則亦表現為胃中嘈雜灼痛。

胃虛胃虛則無谷以榮,經脈空虛,則胃中經脈無力濡養無以消化食物,故虛而嘈雜。

血虛血虛則胃中經脈失於濡養,乾枯而嘈雜。

治療

分型論治
1.胃熱蘊結

主證:嘈雜而兼見口渴喜冷,口臭心煩,嘈雜似飢,苔黃,脈弦而數。

治法:和中清熱。

2.肝鬱化火

主證:胃脘嘈雜似飢,脘中有火灼樣感,胸悶脘痞,兩脅苦滿,吞酸噯氣,口苦,咽乾,舌苔薄黃,脈弦細數。

治法:解郁清火。

3.脾胃虛弱

主證:嘈雜而兼見口淡無味,納谷不香,食後脘脹,全身倦怠無力,頭昏,舌淡脈虛。

治法:健脾和胃。

4.血虛失濡

主證:嘈雜而兼見面色黃白,唇淡,心悸頭暈,脘中虛而嘈雜不已,常於夜間醒來脘中嘈雜較甚,患者常有貧血面容,舌淡,脈細。

治法:補益心脾。

飲食宜忌及調護

首先要忌辛辣食品,尤不宜喝酒,因辛辣食品及酒直接刺激胃部,使嘈雜加重;再則油膩食品亦宜忌,因油膩食品可礙胃,不易消化,可使胃脘嘈雜不解;還有嘈雜關乎多種疾病,用藥不可過猛、過峻、過則傷害脾胃使嘈雜加深加重、不少嘈雜本身屬虛性病,要用甘涼濡潤之品,不可過用剛燥之劑。要注意保暖防寒,亦不可保暖太甚,而造成內火太甚反與病無益。性情亦宜平和怡靜,不可急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