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爾巴阡山脈

喀爾巴阡山脈

喀爾巴阡山脈是歐洲中部山脈,阿爾卑斯山脈的東伸部分。從捷克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附近的多瑙河谷起,經波蘭、蘇聯邊境到羅馬尼亞西南多瑙河畔的鐵門,呈一半環形,全長1450公里。

喀爾巴阡山多為斷塊山地,地表有受流水侵蝕的明顯特徵。由多列平行延伸的山嶺所組成。地勢不高。主要可分3條地質構造帶。外帶是由頁岩、砂岩組成的中山地貌;中帶由結晶岩和變質岩構成;內帶為火山岩構成的山脈。

簡介

喀爾巴阡山脈喀爾巴阡山脈

喀爾巴阡山脈是歐洲中部山脈,阿爾卑斯山脈的東伸部分。從捷克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附近的多瑙河谷起,經波蘭蘇聯邊境到羅馬尼亞西南多瑙河畔的鐵門,呈一半環形,全長1450公里。為阿爾卑斯造山運動前期構成的褶皺山脈,歷經風化侵蝕,後又重行抬升,山勢渾圓,斷層作用發達,塊狀地形顯著。地勢不高,一般海拔在2000米以下。冰川地貌僅限於少數高聳山峰。

喀爾巴阡山多為斷塊山地,地表有受流水侵蝕的明顯特徵。由多列平行延伸的山嶺所組成。地勢不高。主要可分3條地質構造帶。外帶是由頁岩砂岩組成,為山頂渾圓、山坡平緩的中山地貌;中帶由結晶岩變質岩構成,地勢較高,多呈塊狀山;內帶為火山岩構成的山脈。河流主要屬黑海水系,主要是多瑙河及其支流。山脈主幹是黑海和波羅的海的分水嶺,山區氣候也兼具西歐與東歐之間的過渡型特點。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夏季降水較多。外側山麓地帶分布石油、天然氣、岩鹽。礦藏有、鉀鹽、褐煤等。山間林木茂密,植被分布隨高度而變化。分草地、矮松、雲杉、山毛櫸、櫟樹和榆樹5個分布帶。動物有熊、狼、猞猁等。氣候宜人,風景優美,一些礦泉產區為著名的療養勝地。喀爾巴阡山區民族成分複雜。有捷克人、波蘭人、斯洛伐克人、匈牙利人、烏克蘭人、羅馬尼亞人、塞爾維亞人等。
喀爾巴阡山脈並非連續不斷,而是分成了幾個山群。它僅有少數山峰高於2500米,沒有常年積雪的山峰。多瑙河是阿爾卑斯山和喀爾巴阡山的分界,也是喀爾巴阡山同巴爾幹山區的分界。奧德河與摩拉瓦河谷地將其同西里西亞及摩拉維亞分開。喀爾巴阡山也是黑海和北部諸海的分水嶺。

地質構造

喀爾巴阡山脈喀爾巴阡山脈

從地質上講,喀爾巴阡山脈是歐洲年輕的山脈,是阿爾卑斯山脈向東繼續延伸部分。它始於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Bratislava)附近的多瑙河峽谷,止於羅馬尼亞奧爾紹瓦(Orsova, 位於多瑙河河谷的鐵門地段)附近,形成了長約1,450公里(900哩)的大寬弧。
喀爾巴阡山脈與阿爾卑斯山脈大不相同,它的結構較鬆散,被盆地分割成許多山塊。喀爾巴阡山脈最高峰格拉赫峰(Gerlachovsky Stit 〔Gerlach〕)高2,655公尺(8,711呎),阿爾卑斯山脈最高峰4,789公尺(15,711呎),兩者海拔高低懸殊;喀爾巴阡山-羅馬尼亞的脊樑喀爾巴阡山脈平均高度也較阿爾卑斯山脈低很多。結構因素也不相同。沙岩-頁岩的復理層在阿爾卑斯山脈的北部邊緣很狹窄,而喀爾巴阡山脈的復理層卻很寬闊,形成了其外圍的主要部分;可是石灰岩在阿爾卑斯山脈中形成寬闊的夾層,而在喀爾巴阡山脈卻不甚重要。
在另一方面,阿爾卑斯山脈中部的結晶岩變質岩能顯示其為充分成熟的山脈;而喀爾巴阡山脈的結晶岩和變質岩,周圍有低洼的地面環繞,呈現為孤立的體積較小的大岩石塊。除了這些特點之外,喀爾巴阡山脈還包含有一長串高低不一的火山岩。今日阿爾卑斯山脈的地形主要是由最後一次冰川期冰川的侵蝕作用所造成的,這些作用實際上影響了所有的山谷並使其具有特殊的地形。而喀爾巴阡山脈,過去冰川作用僅影響一些最高的山峰,今日的地形起伏是由於流水作用所造成的。
喀爾巴阡山脈由多列地質結構平行的山嶽所組成。第一列外喀爾巴阡山脈的岩石由復理層所構成始於維也納附近,穿過摩拉維亞,沿波蘭-斯洛伐克邊境,再穿過烏克蘭西部,向羅馬尼亞境內延伸,並在布加勒斯特以北突然彎曲成喀爾巴阡弧而終止。第二列內喀爾巴阡山脈由許多單個的斷山塊所組成。斷山塊是以古代結晶岩和變質岩為核心,向上逆掩以較年輕的沉積岩——大多為中生代(2.45億∼6,640萬年前)的石灰岩和白雲岩——而形成的。第三列是最裡面的一層山脈,為不足5,000萬年以前的年輕的第三紀火山岩所構成,它是沿著地殼構造錯位或震撼帶的直線(與目前此段山脈平行)所構成的。
喀爾巴阡山脈的地形起伏主要是在年輕的第三紀時期形成的。內喀爾巴阡山脈的褶皺運動是在白堊紀後期(9,750萬∼6,640萬年前)結束的,當地較早的第三紀地貌的痕跡仍清晰可見。後來的造山運動連續將此形成褶皺的山脈推舉向上,留下海拔各不相同的、碎片般平頂的起伏不平的地形和高深莫測的、時常將山脈切斷的峽谷。例如,多瑙河峽谷地段,還有多瑙河一些支流︰瓦赫(Vah)河、海爾納德(Henad)河和奧爾特(Olt)河的峽谷地段,都是這樣形成的。
最後一次冰川期僅對喀爾巴阡山脈的一些最高山峰有所影響,而冰川很短,從不曾超過16公里(10哩)長,即使是塔特拉山脈(Tatras, 這裡永久雪線高出海平面1,676公尺〔5,500呎〕以上)也是如此。

山脈劃分

地域區畫地域區畫

一般說來,人們一直是將喀爾巴阡山脈畫分為西喀爾巴阡山脈和東南喀爾巴阡山脈兩部分。在這兩部分之間喀爾巴阡山脈的地域區畫有許多明顯的不同點。西喀爾巴阡山脈在地質構造和地形起伏上有明顯的地域區分,最高山峰多位於此山脈的中部,即在塔特拉和下塔特拉山區之中。西喀爾巴阡和東南喀爾巴阡兩山脈的分界線位於山脈最狹窄的地段,北面以桑河(San River)河谷為界,南面以武普庫夫山口(Lupkow Pass,640公尺〔2,100呎〕)和拉博雷茨河谷(Laborec Valley)為界。喀爾巴阡山脈在這裡寬僅約121∼129公里(75∼80哩),而在西部寬為274公里(170哩),在東部寬達354∼402公里(220∼250哩)。
東南喀爾巴阡山脈
東南喀爾巴阡山脈環繞盆地構成一塊三角形的地面。這三面山起源和結構都各不相同。第一面東喀爾巴阡山為西北-東南走向,有復理層(它是外西喀爾巴阡山脈的延續部分),還有結晶岩和火山岩的內夾層。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第二面南喀爾巴阡山脈,走向東-東北轉為西-西南,主要由變質岩構成。第三面是比霍爾山(Bihor Massif),也是由變質岩所構成,但覆蓋有較年輕的沉積物。
西喀爾巴阡山脈
外西喀爾巴阡山脈一般海拔不高,最高峰是位於波蘭和斯洛伐克分界線上的貝斯基德山(Beskid Range)的巴比亞山(Mount Babia, 高1,725公尺〔5,659呎〕)。此山脈中很大一部分沒有真正山區的景觀,倒很像海拔396∼488公尺(1,300∼1,600呎)的丘陵高原。
中西喀爾巴阡山脈由一系列被結構性窪地所隔開的孤立的小山脈所組成。其中最高者為塔特拉山脈(格拉赫峰),呈現出帶有冰塊刨削過的(圓形凹地)湖泊和瀑布的典型高山冰川的地形。這一最高的喀爾巴阡山嶽是結晶岩(花崗岩)和變質岩所構成的,但是北部包括——從南方向上伸出——幾段帶有喀斯特或水力切刻的凹凸面的石灰岩。在波蘭和斯洛伐克兩側都已建起國家公園。在塔特拉山以南,隔著利普托夫(Liptov)盆地和斯皮什(Spris)盆地,平行地蜿蜒著下塔特拉山,它在地質結構上與塔特拉山相似,但較低(瓊別爾峰〔Dumbier Peak〕高2,043公尺〔6,703呎〕),冰川侵蝕和凹凸面也較不明顯。沿著外與中西喀爾巴阡山脈的分界線有一條狹窄的飛來峰(石灰岩)岩石地帶;這些岩石在塔特拉山以北已發展成為矮小而風景如畫的皮耶尼內(Pieniny)層巒疊嶂。就在這裡維斯杜拉河的支流杜納耶茨河(Dunajec River)已將其切削成一條狹窄陡峭而曲折蜿蜒的峽谷。
內西喀爾巴阡山脈比較低矮而更加支離破碎。主要的支脈為斯洛伐克礦山(Slovak Ore Mountains),最高峰斯托利察(Stolica)峰海拔1,477公尺(4,846呎);山是由變質岩和已有2.5億餘年的古生代沉積岩所構成的。這裡還有約1.5億年中生代的石灰岩的台地地區,岩石中有像斯洛伐克-匈牙利邊境上多米卡-奧格泰萊克山洞(Domica-Aggtelek,21公里〔13哩〕長)這樣巨大的洞穴。在這一地區還有很多原本為火山的山叢,其中最大的是波拉納(Pol'ana)山,高1,458公尺(4,784呎)。
東喀爾巴阡山脈是外西喀爾巴阡山脈的延續部分,前者與後者相比,較高大,且其夾層結構也較堅實。最高的山叢是烏克蘭一側的切爾諾格勒(Chernoqra)山,最高峰為戈韋爾拉(Goverla)峰,海拔2,061公尺(6,762呎)。在內東喀爾巴阡山脈中,羅馬尼亞的羅德納山(Rodna Massif)海拔最高;此山脈由結晶岩構成,彼得羅斯峰(Pietrosu Peak)達2,303公尺(7,556呎)。在南邊,卡利曼(Caliman)小山脈和哈爾吉塔(Harghita)小山脈的死火山,在某種程度上還保存了其原有的圓椎形;這兩座小山脈的最高峰分別為2,100公尺(6,890呎)和1,800公尺(5,906呎)。沿著真正東喀爾巴阡山脈周圍的是亞喀爾巴阡山脈的狹長地帶,它是在亞喀爾巴阡結構的窪地上疊置帶有褶皺的年輕的第三代岩石所構成。
南喀爾巴阡山脈以弗格拉什山脈(Fagaras Mountains)為最高(最高峰摩爾多韋亞努〔Moldoveanu〕峰海拔2,544公尺〔8,347呎〕),該山呈阿爾卑斯式起伏地形。南喀爾巴阡山脈西部——即巴納特山(Banat Mountains)和塞爾維亞東部諸山(它們在鐵門被多瑙河峽谷所劈開)——高度不超過1,524公尺(5,000呎)。
其他
比霍爾山地處喀爾巴阡弧之內,孑然孤立;地形特點是廣闊平坦的山頂被狹窄而陡峭的深谷所環抱。最高峰庫爾庫伯塔(Curcubata)峰海拔1,849公尺(6,067呎)。
最後需要提及的是特蘭西瓦尼亞高原。它是由抵抗力微弱的年輕的第三代岩石所構成,地貌特徵是海拔457∼701公尺(1,500∼2,300呎)的無森林的丘陵,山谷被切割成99∼198公尺(325∼650呎)深。

氣候類型 

 
氣候屬西歐海洋性與東歐大陸性之間的過渡型。1月平均氣溫-2~-5℃,7月17~20℃。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最高地段和迎風山坡達1200毫米以上,山麓和內部盆地一般600~800毫米,夏季降水較多;積雪期在山地可達5個月。河流主要屬黑海水系,主要有多瑙河及其支流發格河、蒂薩河、奧爾特河等;最北部屬波羅的海水系,主要河流有奧德河和維斯瓦河。河水以雨、雪補給為主,春季和初夏為洪水期。
植被和土壤呈垂直分布。至海拔1500~1600米(北坡)和1700~1800米(南坡)為森林帶。海拔550~600米(北坡)和700~800米(南坡)以上為山毛櫸林,以下為櫟林,棕色森林土占優勢;1100~1250米(北坡)和1200米(南坡)以上為山毛櫸、雲杉、冷杉組成的混合林帶;再往上為發育在山地灰化土和棕色森林土上的針葉林,由雲杉、雜有少量落葉松和松組成。森林帶以上至2000~2200米,是亞高山灌木和草甸帶,再往上逐漸由高山灌叢草甸所替代。森林帶常見動物有猞猁等。 為保護自然資源,有些國家建立了自然保護區,保護珍貴稀有的動植物。著名的有捷克斯洛伐克塔特拉人民公園等。山區多具有醫療價值的礦泉,著名療養地有克雷尼察(波)、皮耶什佳尼(捷)、伯伊萊海爾庫拉內(羅)等。體育運動中心有錫納亞(羅)和扎科帕內(波)。

生態資源

喀爾巴阡山脈喀爾巴阡山脈

喀爾巴阡山脈的植被區段也可按其生長地帶的海拔高低加以區分。高山區(海拔1,725∼2,544公尺)段是高山草地為特徵,亞高山區段是矮松樹為特徵,上森林區段的特徵是雲杉,而下森林區段的特徵是山毛櫸(200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喀爾巴阡山脈的10處原始山毛櫸林區列為世界遺產保護區)。前沿地區(海拔550∼850公尺)段以櫟和榆而著稱。自然植被區段是與經濟上土地利用的階段相互配合的。前沿地種植小麥和馬鈴薯,下森林區段種植燕麥馬鈴薯(高達1,000公尺〔3,280呎〕),上森林區段和亞高山區段用以放牧。
喀爾巴阡山脈——尤其是在第四紀氣候涼爽的影響不甚明顯的東南部——有許多獨特的植物品種。迄今喀爾巴阡山脈東部的森林保護得最好;這裡有熊、狼、山貓、鹿和野豬,在最高處的塔特拉山還有岩羚羊旱獺

天然氣是天然資源中最重要的資源,主要在特蘭西瓦尼亞高原有所發現。石油也很重要,儲量最豐富的地方是羅馬尼亞的亞喀爾巴阡山脈。在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西喀爾巴阡山脈的低洼地區發現有褐,而在羅馬尼亞南喀爾巴阡山脈則開採了一些煙煤。另外,值得注意的有︰特蘭西瓦尼亞高原、羅馬尼亞亞喀爾巴阡山脈和波蘭喀爾巴阡山脈底部蘊藏的岩鹽床以及烏克蘭喀爾巴阡山脈底部所發現的鉀鹽。中世紀時在比霍爾山和斯洛伐克的西喀爾巴阡山脈里曾大量開採鐵礦、非鐵金屬礦、金、銀礦等。

社會狀況

農業

喀爾巴阡山脈是個農業和林業區域,工業仍在早期發展階段。在特蘭西瓦尼亞高原、山間盆地和山上較低的地區(直至海拔最高約914公尺〔3,000呎〕),農業很發達。北坡多種植小麥、黑麥、燕麥和馬鈴薯;南坡多種植玉米、甜菜、葡萄菸草。海拔3,000呎以上多為森林和牧草。

工業

喀爾巴阡山脈喀爾巴阡山脈
較大的工業中心有︰布拉迪斯拉發,為斯洛伐克的首都,有日漸發達的機械工業和石油化學工業;科希策(Kosice),為斯洛伐克東部的主要城鎮,有一現代鋼鐵廠。羅馬尼亞著名城鎮是克盧日-納波卡(Cluj-Napoca),它是特蘭西瓦尼亞高原的主要城鎮,專事機械製造及化工、食品生產;布拉索夫(Brasov)鎮位於西喀爾巴阡山脈和南喀爾巴阡山脈交界處的一個盆地內,以生產機械為主;錫比烏(Sibiu)位於特蘭西瓦尼亞高原和南喀爾巴阡山脈之間。

旅遊業

喀爾巴阡山脈是人們喜愛的旅遊、休憩勝地,尤其對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人民更是如此。雖然有許多地方在招徠外國遊客,但從其他國家來此旅遊的業務還不甚發達。喀爾巴阡山脈以其有許多礦泉而著稱,最著名的溫泉療養地有︰波蘭的克雷尼察(Krynica)、斯洛伐克的皮耶什佳尼(Piest'any)以及羅馬尼亞的博爾塞克(Borsec)、伯伊萊海爾庫拉內(Baile Herculane)和圖什納德(Tusnad)。

交通業

在19世紀後半期和20世紀初期,當喀爾巴阡山脈大部分地區仍處在奧匈帝國統治之下時,山中便建有鐵路網。當時的鐵路交通樞紐就是位於喀爾巴阡山脈弧的中心的布達佩斯。各鐵路幹線從布達佩斯鋪設,通過各山口,向外輻射出去。奧匈帝國崩潰後,此鐵路系統便喪失其大部分經濟和戰略意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當東喀爾巴阡山脈北部和橫跨喀爾巴阡山脈的烏克蘭成為烏蘭的一部分時,這種格局有所改變。穿過喀爾巴阡山脈這一地區的鐵路線變成連線烏克蘭、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大動脈。雖然波蘭和斯洛伐克之間鐵路線已在客、貨運輸上喪失了大部分重要性,而穿過杜克拉(Dukla,500公尺〔1,640呎〕)、亞布翁科夫(Jablonkov)及其他山口的卡車公路在波蘭和喀爾巴阡山脈以南各國之間的貨物運輸上已很重要。布達佩斯-維也納之間的鐵路線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已電氣化,其他最重要的喀爾巴阡鐵路線現在也已電氣化。

探索研究

許多民族與喀爾巴阡山脈的另一種民族有關聯,而這種多元性已對當地科學研究發展構成影響。從18世紀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大部分的喀爾巴阡山脈均屬奧匈帝國領土,因此在這段期間,對此多民族帝國的所有科學家來說,要進出喀爾巴阡山脈易如反掌;其中公認以波蘭、德國和匈牙利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最受矚目。19世紀末,奧地利參謀部出版了該地區首份全面性的地形圖。相隔1世紀後,領土涵蓋部分喀爾巴阡山脈的每一個國家──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波蘭、羅馬尼亞、匈牙利及烏克蘭──都繪有比例尺1:50,000至1:200,000不等的地形圖,以大地測量座標系統為基礎並以互相關聯的圖表模式彙編。
至於地質圖,第一篇研究喀爾巴阡山脈整體地質的論文於1815年出版。如今,每一個喀爾巴仟山區國家都有自己的地質圖,區域地質文獻也相當豐富。1922年國際地質大會創立了喀爾巴阡山脈地質學家學會,每3年集會一次。區域自然地理的研究也相當先進,1963年成立了一個喀爾巴阡山脈與巴爾幹地形委員會。
相較起來,在氣候學及生物地理學的研究就比較落後了,儘管20世紀後半葉已有一些研究論文陸續出現。在人文地理範疇,較引人關注的是牧人生活與相關人口的移動問題。關於整個喀爾巴阡山脈區經濟地理的綜合性調查尚未問世,因為經濟問題向來是由各山區國家各自研究。事實上,第一部全面性的喀爾巴阡山脈地方志直到1895年才出版,作者是波蘭地理學家雷曼(Antoni Rehman)。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喀爾巴阡山脈就成為山區國家一些科學中心的研究對象,由數國的國家科學院的地理研究所及多所大學的地理及自然史(博物學)研究所扮演領導角色。國家地質學水文學氣象學研究機構也累積了可觀的資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