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紅腸

哈爾濱紅腸

紅腸,原產於東歐立陶宛,後廣為傳播至歐洲其他國家,尤其是俄羅斯,屬中溫風乾腸類型。由於該國瀕臨波羅地海,氣候濕潤,不便於風乾,且森林資源豐富,為加速該產品的風乾,當地用木屑燻烤。木材燃燒過程產成一種富含羰基(>C=0)的混合氣體,可大量殺傷微生物,大大延長了其保質期,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具有燻烤的芳香之味的特色香腸。該民族家家有壁爐,飲食麵包、香腸為自食自烤。生產紅腸用的主要原料有肉、腸衣(動物腸衣,以豬或牛的小腸腸衣為最佳)、澱粉(馬鈴薯澱粉最佳),大蒜,鹽和硝等。其中有一半是瘦豬肉,大約三分之一的肥豬肉,有的也加瘦牛肉,其餘為澱粉和調料。

基本信息

簡要介紹

哈爾濱紅腸原名蘇聯立陶宛灌腸。這種灌腸傳到哈爾濱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因為腸的外表呈棗紅色,所以被哈爾濱人稱之為紅腸。生產紅腸用的主要原料有肉、腸衣(動物腸衣,以豬或牛的小腸腸衣為最佳)、澱粉(馬鈴薯澱粉最佳),大蒜,鹽和硝等。其中有一半是瘦豬肉,大約三分之一的肥豬肉,有的也加瘦牛肉,其餘為澱粉和調料。

菜品特色

紅腸,原產於東歐立陶宛,後廣為傳播至歐洲其他國家,尤其是俄羅斯,屬中溫風乾腸類型。由於該國瀕臨波羅地海, 氣候濕潤,不便於風乾,且森林資源豐富,為加速該產品的風乾,當地用木屑燻烤。木材燃燒過程產成一種富含羰基(> C=0)的混合氣體,可大量殺傷微生物,大大延長了其保質期,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具有燻烤的芳香之味的特色香腸。該民族家家有壁爐,飲食麵包、香腸為自食自烤。

哈爾濱紅腸原本來自俄羅斯,在1913年由一個叫做“愛金賓斯”的技師傳到中國,最早生產紅腸的企業是“哈爾濱肉類聯合加工廠”,也就是現在著名的“哈肉聯”。

做法

紅腸紅腸

配方一

精瘦肉90公斤、五花肉20公斤、豬肥膘肉2公斤、牛肉20公斤、澱粉20公斤,加配料精鹽3.3公斤,食用硝10克、味素300克,胡椒粉(八角、香葉、肉桂、肉豆蔻)250克;腸衣用豬小腸所配長度約300米。

配方二

精瘦肉30公斤,肥肉20公斤、牛肉50公斤、澱粉10公斤、蒜300克、胡椒粉100克,胡椒粒50克、腸衣用牛大腸。

絞肉機、攪拌機、灌腸機、烘烤箱和水煮鍋、冰櫃等。

1、醃製:將原料肉用鹽醃製,使鹽分混合均勻地進入肉體。按照上述配料計算,一般加鹽量為肉重的2~3%。同時加入鹽重5%的食用硝,瘦肉先削皮剔骨,和肥肉分別醃製,揉搓均勻後,置於3~4℃冰櫃(庫)內冷藏2~3天。

2、絞拌:將醃製過的肉切成肉丁加上配料,裝進攪肉機絞碎,然後倒入經清水溶解過的澱粉中拌勻,肥肉丁或豬肉這時也可加入。肉餡充分攪拌,邊攪邊加清水,加水量為肉重的30~40%,以肉餡帶粘性為準。

3、灌腸:用灌腸機將肉餡灌入腸衣內,灌肉後每隔18厘米左右為一節,按順時針擰成節。用木製桿或是鋁製桿穿起。

4、燻烤:將紅腸放進烘箱內烘烤,烘烤溫度掌握在65~80℃,烘

烤時間按腸衣細粗分別為0.5~1小時。烘烤標準以腸衣呈乾燥,肉餡呈紅色為佳。(最原始的是用明火烤制,就是用木頭像北京烤鴨一樣烤制)

5、水煮:將紅腸水煮,水煮溫度為80℃,水煮時間因腸衣種類而不同,羊腸10~15分鐘。豬腸20~30分鐘,牛腸0.5~1.0小時。水煮標準是腸體發硬,有彈性即成。

6、用豬腸衣做出來的就是傳統意義上紅腸

7、用牛腸衣做出來的叫“拐頭”或是叫“茶腸”

菜餚

哈爾濱紅腸以直接食用為主,同時也是百搭配菜,可以和各種蔬菜進行搭配。不過這么好的食材,作為配菜未免可惜了,還是作為主料比較能滿足人的口舌,例如最常見的蒜香紅場。

材料

紅腸兩根,青辣椒兩個,大蒜四瓣,雞精

做法

1.紅腸放入鍋直接乾煎,煎完一面再煎另一面;

2.煎至紅腸呈透明狀,加入大蒜,尖椒一同翻炒;

3.炒一分鐘後加入雞精即可出鍋。

小訣竅

1、紅腸本身就很肥,不放油就可以,而且這樣煎,還能有一種烤的香味;

2、紅腸本身就有鹽味,無須再加鹽,品味重的可以再少許加點;

3、多加入新鮮的大蒜使菜的味道更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