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鍾駿

吳鍾駿

吳鍾駿(1798年-1853年),字崧甫,又字吹聲,號晴舫,一作狂訪,江蘇吳縣(今蘇州)人。吳鍾駿在浙江提督學政時,面對應試生提出為學之方六條。吳鍾駿為人器度渾涵,言語很有分寸,與朋友聚談,常能將離題之語拉回正軌。吳鍾駿年少時就聰慧,博聞強記,顯示出非凡的天賦。道光十四年,吳鍾駿出任福建鄉試主考官。”吳鍾駿在鹹豐帝登基後,上書進諫“慎擇州縣,以肅吏治”,他的見解得到鹹豐帝讚賞並且被採納。吳廷琛是嘉慶七年的狀元,吳鍾駿是吳廷琛的侄子,吳鍾駿與吳廷琛皆中狀元。

人物生平

鍾駿少時,曾受業於施源,施源十分器重他,對他寄予厚望。青年時代的鐘駿由於家貧,靠做教書先生維持生活。

道光二年(1822)中試壬午科舉人,時梁章鉅任江蘇巡撫,慕其名而聘為幕僚。道光十一年(1831)冬,他計畫北上參加次年的會試,於是辭了梁章鉅,梁氏為其出川資若干。未到京,鍾駿兄去世,家貧無錢出殯,鍾駿乃將川資盡出,為兄辦了喪事,次年正月,鍾駿因無資北上,工作又辭,生計已斷而十分悲傷。中魁後,先授翰林院修撰,累遷至禮部左侍郎,道光十四年(1834)出任福建典試官,次年任湖南典試官,鏇又赴福建視學。道光二十四年(1844)在浙江視學時,曾對應試生童提出為學之方六條:"治經商漢學;學者就傅必先討論諸儒說經書;形聲、訓詁為窮經之根抵;馬記、班書為經傳之羽翼;推之選詞試帖,楷法點畫勿效習尚;勿間俗本"。只有這樣,才能"經術明,儒業淳,學術正,人才蔚"。鹹豐二年(1852),轉機學福建,次年卒於官。吳鍾駿為人器度渾涵,言語很有分寸,與朋友聚談,常能將離題之語拉回正軌。生平無他好,惟喜愛藏書,未仕之前,常借貸以購佳本。買不起書時,便借書抄錄,終日不輟。為官以後,在公事之餘,仍矻矻孜孜,寫書抄書,丹鉛不去手,惜其著作未見流傳。

獲得榮譽

其友人商議,集資洋銀100相助,方得成行。鍾駿不負眾望,一舉得中壬辰科恩科狀元。

詳細介紹

吳鍾駿(1798年-1853年),字崧甫,號晴舫。江蘇吳縣人。清朝狀元。

吳鍾駿生於嘉慶三年(1798年),道光十二年(1832年)道光帝五旬慶壽特開恩科,鍾駿考中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道光十七年(1837年)出督福建學政。任內歷遷國子監司業、右中允、司經局洗馬。道光二十年(1840年)升侍講,次年升侍讀,任國子監祭酒。歷官詹事、內閣學士、浙江學政、禮部右侍郎等職。官至禮部左侍郎,再督福建學政,因病免職。鹹豐三年(1853年)卒。

天賦

吳鍾駿年少時就聰慧,博聞強記,顯示出非凡的天賦。他13歲遍讀十三經、楚辭、文選、史記等,而且能背誦,不丟一個字,十分突出。青年時,靠教授謀生。道光二年中舉,他被聘為江蘇巡撫粱章鉅的幕僚。道光十一年,北上應會試。他為亡兄治喪用盡路費,全靠眾親友集資相助,才得以進京。遂一舉奪魁,授翰林院修撰。道光十四年,吳鍾駿出任福建鄉試主考官。道光十五年,出任湖南鄉試主考官。道光十七年,以修撰提督福建學政。以後,歷任國子監祭酒、詹事等職。道光二十三年,吳鍾駿升任內閣學士。道光二十四年,出任浙江學政。次年,在任上升禮部右侍郎。道光二十七年,吳鍾駿充殿試讀卷官。道光二十九年,轉禮部左侍郎。提督浙江學政。鹹豐二年(1852),吳鍾駿再任浙江學政。又轉任福建學政。鹹豐三年,吳鍾駿卒於任上。

吳鍾駿在浙江提督學政時,面對應試生提出為學之方六條。包括:治經、論儒說、形聲、訓詁、選詞試帖、勿間俗本、經傳羽翼等。以此來實現“經術明,儒業淳,學術正,人才蔚。”吳鍾駿在鹹豐帝登基後,上書進諫“慎擇州縣,以肅吏治”,他的見解得到鹹豐帝讚賞並且被採納。

吳鍾駿嗜好藏書。他常不得不靠借貸購書,對於能借到的書,他就抄錄,從未荒輟。可惜未能傳世。吳廷琛是嘉慶七年的狀元,吳鍾駿是吳廷琛的侄子,吳鍾駿與吳廷琛皆中狀元。故人稱他們為“叔侄狀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