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拱

吳拱

吳拱吳玠長子。早年隨父從軍。南宋重要將領之一。

基本信息

 

人名

吳拱(?—1176),吳玠長子。早年隨父從軍。南宋重要將領之一。

簡介

紹興九年六月,吳玠死後,吳拱仍在右護軍從軍,“紹興和議”前夕,吳拱為右武郎、涇原路兵馬都監,已是中級武官,後任右護軍後部(右護軍下分部,相當於其他護軍下的軍)軍官。紹興十七年,右護軍改制為“興州御前諸軍”後,吳拱任後部同統制、階·成·西和·鳳州都鈐轄兼成州知州。紹興二十九年,吳拱升任樞密院副都承旨,後任利州西路駐札御前中軍都統制、階·成·西和·鳳州副都總管兼成州知州
紹興三十一年三月,當金準備侵宋時,吳拱以利州西路御前中軍都統制率軍三千,東戍襄陽,改任襄陽知府,從此脫離西部防線。吳拱後升任鄂州駐札御前諸軍都統制,成為南宋中部防線的主要軍事統帥,又兼任湖北、京西制置使,與鎮江府御前諸軍都統制兼淮東制置使成閔、建康府御前諸軍都統制兼淮西制置使李顯忠,並稱為三大帥,吳拱的地位已近似於“紹興和議”前的岳飛。同年十二月,金軍以水軍進攻茨湖(今老河口市西北漢水南岸),吳拱部將史俊涉水登上金軍船隻殺敵,金軍船隊驚慌失措,其餘宋軍乘勢進攻,金軍戰敗退走。茨湖之戰後被列入“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吳拱所部在忠義軍的配合下又攻占鄧州,繼又派兵攻克汝州。紹興三十二年二月,吳拱更進屯南陽,又派部將協助趙樽固守新占領的蔡州(今汝南),擊敗企圖重占蔡州的金軍。
金軍繼續大舉圍攻蔡州時,吳拱又派部將王宣率步騎1.3萬往援,於確山(今屬河南省)擊敗南下的金軍,趙樽得以乘機撤出蔡州南歸,王宣也率部歸襄陽。繼成閔、李顯忠之後,同年六月,以賞茨湖之功的名義,“鄂州駐札御前諸軍都統制、充湖北京西制置使、京西北路招討使吳拱為安遠軍承宣使、主管侍衛步軍司公事”,“時復與北人議和,故三招討並除管軍而結局”,情形有些類似於“紹興和議”前撤消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宣撫使司,所不同的是並未收他們的兵權。
乾道五年(1167),吳拱任利州路安撫使、興元府知府、駐札御前諸軍都統制,在任期間興修水利,“盡修六堰,浚大小渠六十五里,凡溉南鄭、褒城田二十三萬三千畝有奇。詔獎諭(吳)拱”。後建節,領武康軍節度使。淳熙二年(1175)免職授宮觀閒差,次年出任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不久去世,謚襄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