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守志

向守志

向守志,原名向守芝,南京軍區原司令員。1917年出生於四川宣漢,祖籍湖北麻城。1934年7月參加紅四方面軍,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師長。中共第十一屆代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90年離休,曾是中國飛彈部隊的開拓者之一。2017年9月2日凌晨在南京逝世,享年100歲。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向守志(1917.11— ),四川宣漢縣塔河鄉人,1934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隨紅四方面軍參加長征。曾任紅九軍第76團副排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太行軍區第10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太行軍區獨立第2旅旅長,晉冀魯豫、中原野戰軍第9縱隊26旅旅長;第二野戰軍15軍44師師長兼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44師師長、15軍參謀長、15軍軍長,1959年周總理任命他為西安第二炮兵技術學院院長,在我國經濟最困難的三年中,他帶領全院教職工完成了學院建設,第一代飛彈的科研工作,成績斐然。後調軍委炮兵副司令員,第二炮兵首任、第4任司令員,南京軍區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十三屆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向守志的父親病逝,三個哥哥被軍閥部隊抓了壯丁,生死不明,他和母親移住宣漢縣雙河場(今雙河鎮)。1929年的一天,有人捎信來說,出嫁到開縣筆山村的大姐分娩了。母親把借來的一點錢和平時捨不得吃的雞蛋、糯米裝在背筐里,讓向守志給大姐送去。兩地相距200多里,中間還要翻過海拔1000多米的宣漢、開縣交界的大梁山,12歲的向守志獨自走了兩晝夜,來到姐姐家。等待他的是一個噩耗,姐姐產後落下病根,因無錢醫治而去世。

在回家的路上,向守志向同路的一個商人訴說心底的痛苦,商人安慰他:“孩子!別難過,窮人的苦日子快熬到頭了。你聽說王維舟組織川東遊擊軍的事嗎?”商人指著前面不遠處的清溪場王家壩,說:“孩子,前面那個村子就是王維舟的老家。”接著,他給向守志講述了有關王維舟造反的故事。

向守志來到王維舟家,看到王維舟家的院牆上寫有“蘇維埃萬歲!”“四川就有中國共產黨!”“天下窮人是一家!”和“王維舟是大善人”、“教書育人的大先生”等大字標語。向守志認定:“王維舟是個大好人,是給窮人打抱不平的英雄,有朝一日我要找到王維舟,跟著他造反,打富濟貧。”4年後,向守志擔任雙河場區游擊隊隊長。

向守志向守志

1933年參加區少年先鋒隊,任隊長。

1934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紅9軍76團2營4連戰士、班長、副排長,紅軍步兵學校學習組長、班長。

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先後任區游擊隊隊長、紅9軍副排長,參加了川陝蘇區反“圍攻”作戰和長征。

1936年入紅軍步兵學校學習,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9師副連長、連長、營長、副團長、團長,曾參加林南戰役和太行區1945年攻勢作戰。

1938年任八路軍第129師386旅771團特務營營長、2營營長,771團副團長,太行軍區10團團長,太行軍區1支隊副支隊長。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太行軍區第1支隊副支隊長,參加邯鄲戰役。

1946年任太行第6縱隊18旅副旅長,太行軍區獨立2旅旅長,中原野戰軍第9縱隊26旅旅長。

1947年任太行軍區獨立第2旅旅長,在豫北攻勢作戰中,率部擔負阻擊任務,為殲滅國民黨軍第2快速縱隊起了重要作用,所部獲晉冀魯豫軍區通令嘉獎。

1961年向守志將軍1961年向守志將軍

1949年任第2野戰軍第15軍44師師長兼政委,在軍事學院學習。後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9縱隊26旅旅長,第二野戰軍15軍44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先後參加豫東、鄭州、淮海、渡江、進軍西南等戰役戰鬥。

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師長,參加第五次戰役和防禦作戰,後任第15軍參謀長。

1951年冬,向守志在朝鮮戰場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作戰中頭部受傷。

1954年回國後,任副軍長兼參謀長、軍長。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1958年在高等軍事學院基本系學習。

1960年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

1965年8月任炮兵副司令員,第二炮兵司令員。

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關押。

1972年在炮兵幫助工作。

1975年4月任第2炮兵司令員、黨委第1書記(1975年3月起)。後任炮兵技術學院院長、人民解放軍炮兵副司令員、第二炮兵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

1977年9月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黨委常委(1977年11月起)。

1982~1990年任南京軍區司令員。

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原南京軍區司令員向守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7年9月2日凌晨在南京逝世,享年100歲。

人物軼事

校長

1960年6月,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簽發命令:任命陸軍第15軍軍長向守志為西安炮兵學校校長。學校初創時期,最大的困難莫過於“三材”匱乏。在向守志和黨委“一班人”的帶領下,靠著自力更生和艱苦奮鬥的精神,終於實現了零的突破,一個培養高精尖飛彈武器人才的搖籃的夢想,終於變為現實。

建校初期,這所中國軍隊的重要學府竟然沒有一名教授,人才匱乏制約了學校的發展。此時,總參謀長羅瑞卿大將來學校觀看飛彈操作表演。表演十分成功,羅總長非常滿意。1963年2月1日,總參謀部下發檔案,將學校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技術學院”,向守志任院長兼學院科學研究委員會主任。第二、教員隊伍建設問題,向守志擬制了一份“拔青苗計畫”,想從全國名牌大學挑選一些比較優秀的青年教師和三好學生,選拔到我校進行一至兩年的專業訓練,然後再留校當教員。不久,羅總長從北京打來電話:“總理同意‘拔青苗計畫’,並專門囑咐高教部,要挑最好的人才給你們。”

“好!有了總理給的政策做尚方寶劍,我們就什麼事都好辦了。”向守誌喜上眉梢,吩咐分管教學的副院長魏震和訓練部副部長黃迪菲:“咱們的‘拔青苗計畫’馬上啟動。從全國10多所大學“拔青苗”拔來的17位教授講師,以及200多名從全國名牌大學選拔的大學生到校。

飛彈

左起:向守志和朱業奎等第15軍44師領導左起:向守志和朱業奎等第15軍44師領導

1963年10月25日黃昏時分,歷史記下了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由武威1營率先將中國飛彈族裡的第一代國產地地飛彈“東風一號”發射升空。時隔9天之後,仍然是大漠上的日暮黃昏。淺綠色的“東風一號”地地飛彈屹立在飛彈發射基座上。向守志從西安趕到發射基地,親自參加了飛彈2營的這次發射。在西部那片瀚漠上,地地飛彈2營的官兵準確地將國產“東風一號”地地飛彈送上了蒼穹。回到部隊下榻的駐地,向守志給2營官兵發射成功的最高獎賞是每個官兵2個煮熟的土豆。

硬仗

1938年3月,神頭嶺伏擊戰。為了破壞日軍向晉南、晉西進犯的交通運輸線,劉伯承、鄧小平決定以385旅為左翼襲擊黎城,引誘潞城的敵人來援;以386旅為右翼,在神頭嶺設伏,迎擊增援黎城的日軍。那一年,向守志21歲,是386旅771團2營機槍連連長。3月16日,駐潞城的1500多名日軍聽到黎城方向的激烈槍聲,慌忙趕往增援。9時,當他們趕到神頭嶺時,才知道中了八路軍的計。但為時已晚,指戰員們向日軍開火,向守志指揮機槍連的6挺重機槍猛烈射擊。這次戰鬥,八路軍共斃傷俘日軍1500餘人,繳獲長短槍500餘支、騾馬600餘匹。

最得意的仗

向將軍在太行山打得最得意的一仗是響堂鋪伏擊戰。他當時還是機槍連連長。

為了給日軍進一步的打擊,劉伯承、鄧小平、徐向前決定以3個主力團,在響堂鋪地段消滅敵人的運輸線。響堂鋪是日軍由邯鄲進犯山西的咽喉之地。戰前,向守志向全連指戰員進行了打敵人汽車的戰術安排,要求大家首先消滅汽車上掩護的敵人,其次打敵駕駛員,再就是打汽車的油箱和輪胎。

1938年3月31日上午,當由黎城開向涉縣的日軍汽車隊約180輛汽車駛入伏擊區時,八路軍伏擊部隊突然出擊。向守志用重機槍向日軍車隊猛掃,掩護兄弟部隊指戰員向日軍車隊衝擊。敵人被打得丟盔棄甲,汽車相撞或中彈起火。這次戰鬥共殲日軍400餘名,汽車全被繳獲。

最有趣的仗

凌石屯伏擊戰,是向將軍打得最有趣的一仗,因為打得鬼子光屁股逃跑。這時,他已是八路軍青年抗日游擊縱隊771團第二營營長。凌石屯位於冀南的新河至巨鹿的公路上。1939年9月中旬的一天下午,由巨鹿開往新河的七八十名日軍,乘3輛汽車駛入伏擊地段。向守志指揮本營各連,和第三營一起,將密集的機槍、步槍火力射向敵人,敵人大部被殲。殘敵滾下車後企圖沿公路邊的道溝逃命。哪知頭兩天下過大雨,道溝里淤泥過膝,逃敵鞋子和衣服全粘上了泥巴,跑不動,爬不出來,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捉,少數脫光衣服赤著腳往巨鹿跑,又被第一營兜殲,最後只剩下幾個光著屁股的鬼子逃到巨鹿城。

最感動的事

最令他向守志感動的事情:百團大戰以後,日寇對冀南平原投入了重兵,到處修建據點、碉堡,不斷掃蕩。部隊的行動十分艱難,有時一個晚上要換二三個地方,悄悄翻牆到老百姓家裡宿營、聯絡。那時,農村人家都養狗,夜間只要一有動靜,狗就“汪汪”亂叫,狗一叫,敵人就會出動,於是,老百姓為了掩護子弟兵抗日,家家戶戶都把狗殺了。

最開心的事

最令向守志將軍和夫人張玲開心的事情,是日本投降。張玲說,聽到日本投降的訊息時,縣委領導正在一起開會,早也盼,晚也盼,終於盼來了勝利的這一天!會議的主題馬上變成了“日本投降了,我們應該怎么辦”的內容。

而向守志是在去師部的路上,看到許多老百姓到處跑著叫喊:“日本投降了!日本投降了!”他立即撥轉馬頭往回趕。果不出所料,上級命令他們團,立即轉入大反攻。全團官兵還沒來得及享受敲鑼打鼓慶勝利的喜悅,就奔上了新戰場,他們第一仗打贊皇,奪取了勝利;第二仗打臨城,消滅了敵人兩個保全團;第三仗打邢台縣城,俘虜了700多敵人;緊接著參加了攻打邯鄲的戰鬥,又告捷。

個人生活

向守志與夫人張玲向守志與夫人張玲

向守志上將和夫人張玲就是一對抗戰夫妻。向守志和張玲相識於太行區黨委黨校開展整風期間。艱苦的環境和頻繁的戰鬥生活,使他們不可能花前月下,只有把愛埋在心底。1945年初,太行軍區政治部批准了他們的結婚申請報告,可一拖幾個月,都沒有機會舉行婚禮。

1945年5月25日,向守志帶領全團官兵執行攻打昔陽縣城的任務,路過平東縣城,向守志和張玲見面時,已是晚上6點多鐘。兩人當即商定,舉行戰地婚禮,完成結婚任務。

這是一場特別的婚禮:沒有邀請一個人參加,沒有舉行任何儀式,沒有添置一件結婚用品,沒有吃一桌婚宴,惟一進行的是面對毛主席像,立下革命到底、相伴一生的誓言。第二天吃過早飯,向守志就帶著部隊奔上了戰場。他們一舉攻下昔陽縣城,俘虜敵偽軍200多人。

個人著述

書法

向守志書法向守志書法

向守志將軍在九十歲高齡創作《弘揚國學》書法作品並捐贈予孔子研究院,充分說明了向將軍對國學事業的支持與關心。

此次捐贈既是向守志將軍對山東人民、對孔子研究院的親切慰問,也是落實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也是促進山東省改革開放和經濟文化騰飛的具體行動。

回憶錄

書名:向守志回憶錄

人物小傳

向守志

(1917.11— ),出生四川宣漢,祖籍湖北麻城,1934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隨紅四方面軍參加長征。曾任紅九軍第76團副排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太行軍區第10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太行軍區獨立第2旅旅長,晉冀魯豫、中原野戰軍第9縱隊26旅旅長,第二野戰軍15軍44師師長兼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44師師長、15軍參謀長、15軍軍長,炮兵技術學院院長,軍委炮兵副司令員,第二炮兵首任、第4任司令員,南京軍區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十三屆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少年從軍

1933年,川東北大巴山區宣漢縣雙河區南壩場,剛滿15歲的我就扛起了紅纓槍。在當時的少先隊里,我的年齡是最小的。為什麼這么小就有革命意識呢?恐怕這和家庭的薰陶息息相關。

我出生在一個貧窮農民家庭。父親多少懂點文墨,開了個鄉村小中藥鋪,因此從小就受到點文化薰陶。從五歲到八歲,讀了四年私塾,《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些啟蒙讀物和傳世經典里的通俗道理和學問,也了解不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等警句格言,對我影響很大,終身受用。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青少年有這么點文化底子,對社會的黑暗和世道的不公,也就會有一定的認識,加上家庭的教養,我從小就有強烈的正義感。

當時的川東北,腐敗政府和土地惡霸勢力搞得民不聊生,老百姓諷刺、怒罵:“自古未聞糞有稅,爾今只剩屁無捐。”一家人貧病交加,在我七八歲時,父親、大哥、姐姐都早早去世;另外兩個哥哥被國民黨抓了壯丁,杳無音信,一大家子只剩下我和母親。在這種情況下,我只得給地主放牛、做工,地主還到家裡來催租逼債。10歲那年,眼巴巴地看著家裡僅有的一升米也被搶走,母親還遭債主狠毒打罵。

生活是最實際的教科書。少年時的我就深深認識到窮人只有奮起鬥爭,跟著共產黨鬧革命,才有生路。於是,我帶領40名少先隊員冒著生命危險與當地反動軍閥作鬥爭。記得有一次,許世友師長指揮的紅軍與軍閥劉存厚的部隊開戰,我帶領少先隊員在煤油桶里大放鞭炮,以假亂真,敵人被搞得暈頭轉向,吃了敗仗,紅軍一舉解放了宣漢縣城。少先隊立了戰功,我被任命為游擊隊隊長,從此正式走上了武裝鬥爭的革命道路。四個月中,我帶領游擊隊在戰鬥中成長,從開始時的20多名隊員發展到180多人,由長刀大矛換裝為真槍實彈。那時,我16歲。1934年6月,家鄉“擴紅”,不滿17歲的我帶領100多名精悍的游擊隊員,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

長征路上

1935年10月,我隨部隊踏上了二萬五千里漫漫長征路。紅軍長征之艱苦,且不說沿途無數次激烈戰鬥,就說“走路”,就觸目驚心。

向守志在戰場上帶頭搶救傷員向守志在戰場上帶頭搶救傷員

在雪山上,狂風卷著積雪,積雪裹著沙石。當地民謠形容夾金山:“正二三,雪封山,鳥兒飛不過,神仙不敢攀。”但紅軍是一定要攀過去的。

當時我雖然個子高大,但扛著機槍每前進一步都十分吃力。當時紅軍戰士身上只穿單衣,記得當時自己腳上穿的是母親送我參加革命時做的布襪子和草鞋,爬山非常費勁,出了汗在寒風裡渾身冰冷,凍得牙齒打戰。冰雪打濕衣褲,凍得硬邦邦的,走起路來嘩嘩作響。快到山頂時,空氣稀薄,只聽見大家艱難的喘息聲。越到山頂風越大,突然一陣狂風襲來,把斗笠、蓑衣卷得呼呼直響,有的戰士因饑寒極度乏力,被刮進山澗、深壑,永遠長眠在雪窩裡了。

看著戰友一個個離開,我心急如焚,想了很多怎么救他們的辦法,我用一根棍子在雪山救了十幾位戰友的命,不止是我,大家當時都在想著如何互相幫助,共同克服困難,完成長征。

然而,我覺得,竹棍救人最艱難的還是在草地中。因為,一般情況而言,雪山上救人只要有力氣就行,而草地中卻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那時已經是第三次過草地了。籠罩在濃霧中的茫茫草地一眼望不到盡頭。草叢中河溝交錯,積水成窪,遍地是稀泥爛草,一股腐臭的氣息四處瀰漫。想起前兩次過草地,簡直是不堪回首。當目睹著一個又一個朝夕相處的戰友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時,我痛苦萬分。

好在這一次是沿著上一次的路線行進,多少有點輕車熟路,這或多或少給了我一點安慰。草地中的天氣關非常難過。白天還是烈日當空,曬得人皮焦肉灼,夜間往往狂風大作,時而捲來冰雹,凍得人嘴唇發紫。已經走了10多天了,本就不多的青稞早已吃完,沿途的野菜也被前面部隊吃光。一天一夜沒吃一粒米的戰友身上還要背著三位傷員的行李。

記得有一次,突然,前面不遠處傳來“救命”的呼喊聲。憑前兩次的經驗,我知道,又有戰友陷入了沼澤地。也不知從哪裡來的力氣,當時我馬上來了個百米衝刺,全然不顧陷下去的危險。當看見一位與自己年紀相仿的戰友在泥潭中痛苦掙扎時。我大喊著讓他別動,然後用腳試探出一塊較硬的草塊,探出身子,又一次把右手上的那支“救命竹棍”伸向了那位戰友。輕輕地,慢慢地,均勻地把所剩不多的力氣輸送到竹棍上,然後再緩慢地傳遞給那位戰友。一厘米、二厘米、三厘米……半個小時之後,終於把這位戰友給救了上來。紅四方面軍長征,大部分戰士手中都有一支竹棍。這支竹棍不但能救自己,還能救戰友,可了不得了。

為什麼我們最終能走完長征並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呢?這是因為堅定的信仰。沒有信仰,紅軍將士何以能一次次超越人類生存的極限,跋山涉水,爬雪山,過草地,沒有信仰的軍隊只能是烏合之眾。紅軍將士懂得,我們的奮鬥是為了推翻壓迫百姓的剝削制度,建立人民當家做主的制度。所以在長征途中,大家上下同欲,生死與共,團結友愛,非常有凝聚力。

上甘嶺戰役

向守志和夫人張玲,太行山時期的革命情侶。向守志和夫人張玲,太行山時期的革命情侶。

抗美援朝戰爭,我重點來說說上甘嶺戰役。上甘嶺戰役是我一生中最殘酷的戰役。戰場炮火的密度創歷史空前,彈藥的消耗量也十分驚人。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向兩個小小山頭傾瀉了190萬發炮彈和5000枚炸彈。最多的一天高達30萬發炮彈,平均每秒鐘就達6發,每平方米的土地上要承受76枚炮彈。陣地表面工事被摧毀了,草木被打光了,山頭的岩石被打成半米多深的粉末。戰場上空,昏天黑地,硝煙繚繞。隨手抓一把沙土,就有一半是鐵屑、彈殼。與此相聯繫的是兵員的傷亡,血肉橫飛的場面司空見慣。

在慘烈的戰役中,志願軍參戰部隊發揚了高度的團結戰鬥精神,表現了特殊的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坑道作戰是最艱苦的階段,坑道里的條件惡劣到了極點。敵人對坑道進行封鎖、轟炸、爆破、焚燒、堵塞,甚至向坑道里投擲毒氣彈、硫磺彈。有的坑口被炸塌,有的被堵塞。坑道里缺糧、缺彈藥,最要命的是缺氧、缺水。缺氧常使戰士頭腦發暈;缺水,戰士只好喝尿,或者趴在坑道壁上舔石頭上的潮氣。志願軍戰士全靠頑強的意志堅持著。尤其是傷員備受煎熬,有些時候,坑道里連一滴酒精,一卷繃帶都沒有,只好任憑傷口發炎、潰爛。為了不影響戰友,傷員都自覺強忍劇痛,一聲不吭,很多傷員都用嘴咬著床單,有的至死嘴裡的床單都拿不下來。

在上甘嶺戰役中,湧現出一大批驚天地、泣鬼神的視死如歸的戰鬥英雄。1952年10月12日晚,當我得知配屬自己指揮的29師87團9連戰士邱少雲在391高地執行潛伏任務,嚴守戰場紀律被烈火燒身英勇犧牲時,我失聲痛哭,其實他的身後就是一條小水溝,只要滾下去,身上的火就會被撲滅,但這樣會暴露目標。為了大局,他寧願犧牲自己。

在戰爭中,我們所體現的“不怕犧牲,艱苦頑強,友愛團結,機智靈活”的戰鬥精神,尤其是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的確使敵人大為震驚。烈火燒身而紋絲不動直至犧牲的有,以胸膛堵槍眼的有,抱著爆破筒與敵同歸於盡的有,用身體給戰友當槍架的有,用身體當電話線的有,把生的希望無私地讓給戰友、把死的威脅坦然留給自己的也有。所有這些,是我們得以靠劣勢裝備勝優勢裝備之敵的重要原因之一。

奉獻餘熱

自1933年參加革命,至今已是七十八個春秋。離休後,我做了一些社會公益事業。我覺得慈善事業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給了困難者,為政府排憂,為百姓解愁,對穩定社會、安定團結會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我會盡力,把我們的慈善事業乾好。

向守志寄語建黨90周年向守志寄語建黨90周年

1998年夏秋之際,三江流域洪水成災,看到這些,我很著急,馬上回響慈善總會的號召,向災區捐錢捐物。當我聽說四川宣漢老家興建鐵路、拓寬公路、建設水電站和水庫資金短缺時,覺得自己應該為家鄉做點貢獻。

這是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做的,共產黨員就應該時時把廣大民眾的幸福和疾苦放在心上,不僅自己要身體力行,還應該帶動身邊人一起做。人離休了,為人民服務不能停止啊。人不能為了錢活著,不能為了享受活著,那是要出問題的,曾經有不少大企業請我去當董事長、當顧問,我都婉言謝絕了。做董事長,我寧願去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作革命傳統報告,傳播精神文明,為社會奉獻餘熱。

見證了中國共產黨90年的風雨歷程,我覺得我們的黨之所以有力量,就是因為得到了人民的衷心擁護。共產黨代表了人民民眾的利益,人民就支持我們,所以我們就無敵於天下。黨員無論做什麼工作,都要提到為人民服務這個高度上來,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牢記黨的根本宗旨,都要把人民的疾苦裝在心裡,共產黨員不能沒有信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