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窯遺址

吉州窯遺址

吉州窯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西側一塊約2公里長、1公里寬的平地上,24座古窯包如崗似嶺,分布其間。這裡曾是古東昌縣的縣城所在地,屬吉州管轄,故稱“古州窯”。它以悠久的歷史,宏偉的規模,豐富而精美的產品,一直為國內外人士所嚮往,是中國現在保存完好的古名窯遺址之一。

基本信息

概述

吉州窯遺址內景吉州窯遺址內景

吉州窯遺址位於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創於唐代,盛於宋代。共有舒、陳、郭、周、謝五窯,以舒瓮燒制的瓷器最著名,舒瓮的女兒舒嬌工藝更好,所燒制的瓷器和哥窯比美。吉州窯瓷以白色和紫色為主,和定窯瓷相似。

吉州窯即吉安永和鎮窯,1974年江西省文管會在永和窯遺址進行了試掘,出土了南宋的覆燒器物,再更下層也出土了北宋時期的青白瓷,這裡的燒瓷活動持續到明代後期,約有600年的歷史。

吉州窯的燒瓷技術也受到磁州窯以及定窯的影響。

命名

吉州古窯興於晚唐,盛於兩宋,衰於元末,因地命名,因當時永和又為東昌縣治,故又名東昌窯、永和窯。

分布

吉州窯遺址現有廢窯24處,即窯嶺、茅庵嶺、牛牯嶺、後背嶺、窯門嶺、官家塘嶺、屋後嶺、豬婆石嶺、曹門嶺、亂葬戈嶺、尹家山嶺、本覺寺嶺、上蔣嶺、講經台嶺、曾家嶺、斜家嶺、楓樹嶺、拓樹嶺、自家嶺、天足嶺、下瓦窯嶺等。

歷史

明永樂青花竹石芭蕉紋玉壺春瓶明永樂青花竹石芭蕉紋玉壺春瓶

吉州窯始建於晚唐,興於五代、北宋,極盛於南宋,而衰於元代末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據《東昌志》記載:永和鎮“至五代時,民聚其地,耕且陶焉。”到宋時,瓷業興旺,“辟坊巷街三市”、“錦繡鋪有幾千戶,百尺層樓萬餘家,連殿峻字”,呈現出“民物繁庶,舟車輻輳”的繁榮景象,永和鎮也成為“天下三鎮”之一。

現在古瓷片、窯具還俯拾皆是,一條條用阻壇和窯磚鋪成各種圖案的長街古巷,縱橫交錯,依舊保留了古資城的風貌。

吉州窯是中國極負盛譽的綜合性窯場,也是全國古代黑袖瓷生產中心之一。所產瓷器種類繁多,已發現的各種器形有120餘種,其中有青軸疑、乳白袖器、綠秘瓷、黑袖瓷、彩繪瓷、雕塑瓷和琉璃器等。特別是"木葉天目"和"剪紙貼花天目"等產品,飲譽中外,列為國寶。宋徽宗用吉州窯造燒的茶具品茶時,評論說:"盞色以青黑為貴,兔毫為上。

發掘史

1980年10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江西省文物工作隊在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專家指導下,對吉州窯進行了首次發掘。隨後考古工作者先後多次對吉州窯遺址外圍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2012年10月至12月對東昌路路段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共揭露面積1125平方米,清理制瓷作坊遺蹟86處。

出土文物

宋吉州窯玳瑁釉罐宋吉州窯玳瑁釉

2013年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吉安縣博物館對吉州窯遺址東昌路改造工程路段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三個發掘區目前總計揭露86個制瓷作坊遺蹟,平面布局清楚,功能明了,分屬宋代、元代、明代等不同時期。”其中有圓形釉缸17個、磚砌方形池9個、磚砌圓形池6處、轆轤車基座7個、磚牆18道、匣缽牆2道、排水溝4條、磚地面遺蹟5處、匣缽地面遺蹟2處、道路1條、窯爐2座以及灰坑16個。

隨之出土一批宋元時期的青白釉白釉黑釉、綠釉瓷器,為研究南宋、元代吉州窯的制瓷工藝流程提供了重要資料。

出土的瓷器標本中尤其以器形碩大的青白釉褐色點彩獅形香爐、釉色精美的黑釉盞、滿天星盞、綠釉剔花瓶罐、綠釉磚、黃釉玉壺春瓶和小巧精緻的牛頭印模等最為醒目,從中可以看出吉州窯濃厚的地方風格與民族藝術特色。

地位

吉州窯的陶瓷是宋、元時期中國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因永和鎮瀕臨贛江,當年主要以贛江水路運輸為主。世界各地的許多博物館和收藏家都珍藏有吉州窯的名貴產品。

建國後,當地政府加強了對這一古窯遺址的保護。1965年郭沫若在吉安訪問時,特別對吉州窯的遺址狀況很關切。他說:南有吉州,北有磁州,還有景德,古窯瓷片在國際上都很珍貴,要妥善保管,這是中國古代文化歷史的見證。

保護

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政府加強了對這一古窯遺址的保護。1965年郭沫若在吉安訪問時,別對吉州窯的遺址狀況很關切。他說:“南有吉州,北有磁州,還有景德,古窯瓷片在國際上都很珍貴,要妥善保管,這是我國古代文化歷史的見證。

2001年,吉州窯遺址被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準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2004年吉安縣把“保護和開發吉州窯遺址”列入該縣21件大事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