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育

台灣教育

台灣教育的現況,成形於中華民國政府於1968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後。直至今日,六年學制的國民國小和三年學制的國民中等學校教育對於中華民國的所有及齡國民是屬於義務的。而大約95%以上的國中畢業生會選擇進入三年學制的高級中等學校或高級職業學校繼續升學,或進入五年制專科學校。而高中,大學,研究所等等的各級學校遴選,現今大都依舊有名稱不同的考試遴選方式。

台灣教育的現況,成形於中華民國政府於1968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後。直至今日,六年學制的國民國小和三年學制的國民中等學校教育對於中華民國的所有及齡國民是屬於義務的。而大約95%以上的國中畢業生會選擇進入三年學制的高級中等學校或高級職業學校繼續升學,或進入五年制專科學校。而高中,大學,研究所等等的各級學校遴選,現今大都依舊有名稱不同的考試遴選方式。

概況

台灣教育台灣高等教育
台灣教育的現況,成形於中華民國政府於1968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後。直至今日,六年學制的國民國小和三年學制的國民中等學校教育對於中華民國的所有及齡國民是屬於義務的。而大約95%以上的國中畢業生會選擇進入三年學制的高級中等學校或高級職業學校繼續升學,或進入五年制專科學校。而高中,大學,研究所等等的各級學校遴選,現今大都依舊有名稱不同的考試遴選方式。

台灣有172所大學院校提供高等教育。每年有14萬名考生參加1月底或2月初的大學學測,有11萬名考生參加7月1日~7月3日的大學指考;九十六年大學指考分髮結果,學生錄取率達九六.二八%。另有18萬名考生參加4月中的四技二專統測,九十六年四技二專日間部分髮結果,學生錄取率為七十八%。台灣有153所大學院校設有研究所,但是每年也有許多學生選擇出國留學,包括平均每年赴美國留學的1.3萬人。

台灣共有20所國立普通大學,3所國立藝術大學,1所國立體育大學,1所市立體育學院,32所私立普通大學,3所私立管理學院,以上60所大學院校均屬於一般體系大學;另有3所國立師範大學,5所國立教育大學,以上屬於師範體系大學,以上68所大學院校均需透過參加大學指考統一分發,方能錄取。而另有10所國立科技大學,28所私立科技大學,7所國立技術學院,34所私立技術學院,3所國立專科學校,12所私立專科學校,以上94所大學院校是屬於技職體系大學,考生須透過參加四技二專統測統一分發,方能錄取,而台灣也有7所軍校,2所警校,則是采單獨招生方式,錄取學生,考生需個別報考,參加各校所舉辦的考試,方能錄取。2001年度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預算中,有16%的經費是運用於教育方面。

敘述

台灣祖國大陸一樣,有著濃厚的重視興學辦教的傳統。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就在台灣開始興辦教育事業。17世紀中葉,在孔廟設立“太學”,陳永華為“學院”,也是“太學”的主持人,可以說是台灣最早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學校。陳永華不僅自己鼓勵鄉社辦國小,還重視高山族的教育,鼓勵高山族送子弟入學。清政府治理台灣後,更重視台灣的教育事業,在台灣逐步建立府學、縣學和社學,歷任巡台長官都兼任台灣的學政(教育長官)。福建巡撫沈葆楨入台主持防務後,為發展東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指示舉辦“番學”,從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發展。台灣逐漸建立起包括“太學”、府學、州學與“番學”在內的初步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於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台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
台灣建省後,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後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於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台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日本占領台灣後,在台灣推行同化政策,在學校教育中改漢語為日語,扼制中華文化在台灣的傳承。但台灣民眾採取多種方式進行抵抗,堅持用漢語,許多知識分子辦起了書房(私塾),甚至還興辦收費的義塾,並得到了迅速發展,使得日本殖民統治的同化政策失敗,中華文化在台灣得以傳承與發展。
台灣光復後,國民黨當局更加重視台灣的教育,使得台灣的教育事業得到較快發展。教育經費投入比較大,1999年達到5864億元新台幣。教育經費占GNP的比例在90年代以前基本處於上升趨勢,從80年代的不足4%上升為90年代的6%以上。2000年以後,教育經費占GNP的比例開始下降到6%以下。到2001年,台灣初等教育學校2611所,在校學生192.5萬人,教師10.4萬人,學生與教師比例為18.6%;中等教育學校1181所,在校學生168.4萬人,教師9.9萬人,學生與教師比例為17.1%;在高等教育方面,高等院校計154所,在 校學生118.7萬人,教師4.5萬人,學生與教師比例為26.5%。
台灣15歲以上人口的識字率不斷上升,到2001年達到95.8%。每千人口的高等教育學生數更是大幅上升,1986年超過20%,1993年超過30%,1998年超過40%,2001年超過50%(54.1%),同年高等教育在學率達72%。近年來,研究所研究生人數快速增加,2001年突破10萬人。

歷史

台灣教育東印度公司
荷蘭統治

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台的傳教士乾治士(GeorgiusCandidius)利用羅馬拼音將台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並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聖經。該文字因為傳授於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

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聖經與羅馬文字。後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台灣教育的啟蒙。

明鄭與清朝

真正普遍在台灣實施教育的是鄭成功建立於台灣的明鄭政權。1661年鄭成功擊退荷蘭東印度公司後,雖然隔年去世,不過繼承者鄭經與明鄭主要官員陳永華積極從事台灣教育工作。1666年,陳永華於當時台灣首都承天府建造全台灣第一座孔廟,並在孔廟左廂內設定太學,即今該地(全台首學)由來,這也是全台灣的第一所由官方出資興辦的求學場所,名字稱為官學,又因為設於孔廟內又稱為儒學。

1683年清朝統治台灣。清朝靖海侯施琅在台灣設立第一所名為“西定坊書院”的教育場所。這場所為免費入學的義學。1704年清朝政府於台設立而真正具有漢人傳統的的書院,則是台南崇文書院。1683年-1895年,清朝於台灣設立了數十所書院,這些書院多是官辦或官民合辦。這情形與當時中國大陸學院全由私辦的情形不太相同。

當時台灣,除了儒學,義學,書院之外,還有小型,由私人籌辦的小型書房。這些以八股文為主的教育體系,與現代的教育體系尚有一段距離。

日治時期

1895年乙未戰爭後,台灣日治時期正式開始。1895年7月14日台灣總督府第一任學務部長伊澤修二,執掌台灣教育事務。他在設定台灣公學校意見一文中,建議台灣總督府於台灣實施當時日本尚未實施的兒童義務教育。1895年台灣總督府於台北市芝山岩設定第一所西式教育場所,也是台灣第一所國小。(今 台北市士林國小)隨後雖發生六氏先生事件,台灣總督府仍於1896年設定國語傳習所,設定更多義務國小。之後,1898年國語傳習所於並升格至公學校,1941年再改為國民學校。1943年,全台灣國小共1099所,國小生932525人。台灣人民的義務教育普及率為71%,全亞洲只低於日本,已達先進國家之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治時期的初等教育除了公學校,國小校,國民學校等制度外,還有專門為台灣原住民設定的蕃童教育所與蕃人公學校。

中等教育方面,為普及教育需要的大量師資,日人采公費制的師範學校制度。重要的有台北師範學校與台南師範學校等。除師範教育外,經濟考量的職業學校也是日治時期中等教育重點。包含農工商漁都廣設職業學校。

中等以上教育,日治時期並不普遍。很多高等學校都是限制日人就讀。台人高等學校,僅有台中中學校等寥寥無幾。至於等同大學的高等教育,1928年設立的台北帝國大學幾乎是為日人所設立。也因此,日治時期,台灣人留學日本風氣相當盛行,1945年統計,曾留過學的台人,總計20萬之譜。

雖然日本人在台灣普設西式的學校,但是傳統的私塾卻一直到皇民化運動時期才相繼消失。

高等教育

台灣教育國立台灣大學
中華民國大學法第一條有言:“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1950年代,台灣的大學院校為四所,1973年行政院曾下令禁止私立學校成立,1985年後才又重新開放。隨著時代背景改變,和1994年“四一○教改遊行”其中一項“廣項高中大學”訴求的影響,直到2007年,台灣的大專院校已達163所,學生人數由5000多人,增加到131萬3千多人,2006年以考試方式入學的錄取率為90.93%,若加上其他升學方式,大學錄取率超過100%。

台灣高等教育院校的經費預算原本主要收入為政府所分配的年度預算,受到全球化和學校增加的影響,財務結構的重心往校務基金和自籌款項傾斜,而校務基金的來源除了政府編列的預算撥付外,還有學雜費、推廣教育、建教合作、場地設備管理、捐贈、孳息、其他等來源。

師範院校方面,在1996年行政院教育改革總咨議報告中說:“師範校院設校條件不如一般大學,在追求較大效益的前提下,一方面可將有關校院加以歸併整合,另一方面可考慮轉型為綜合大學,使其發揮較大效益。”受此影響,嘉義師院和嘉義技院合併為國立嘉義大學、台東師院和台南師院分別改制為國立台東大學和國立台南大學,2005年8月,國北師院市北師院新竹師院台中師院屏東師院等以培養國小師資為主的院校,也改制為教育大學,共九所師院改制或合併。

師資培育除了師範院校外,一般大學院校的教育學程也依師資培育法改設立師資培育中心,直到2004年,台灣有75個師資培育中心,共96個教育學程。

教育統計

台灣教育國立成功大學
依據中華民國教育部於2006年(民國95年)的學生人數統計,165所大專院校的學生共有1,310,672人,人數最多的前幾所大學為國立台灣大學(32,233人)、淡江大學(27,543人)、輔仁大學(27,568人)、中國文化大學(26,612人)、國立成功大學(21,362人)、逢甲大學(20,426人)。公立大專院校約占全體大專院校學生人數的30%。中國小的統計中,以澎湖的虎井國小和志清國中人數最少,分別有9名和16名學生。

教育相關辭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