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站

台北站

19世紀中葉,淡水河流域的物產貿易(特別是茶葉)興起,先是艋舺(今萬華)成為重要貿易據點,然後是大稻埕後來居上,台灣經濟逐漸重心北移。1887年(光緒十三年),劉銘傳以大稻埕河溝頭街(今中興醫院與塔城街附近),作為台北基隆間鐵路的起點,在附近設定“大稻埕火車票房”,可是算是當時的台北車站。劉銘傳興建的台灣第一段鐵路,由大稻埕發車,北上到基隆,南下達新竹。

發展

1980年代的台北站1980年代的台北站

1891年,劉銘傳建造的台北車站,是磚造的建築。日治初期,日本人將台北車站改建,在完成縱貫鐵路後,1901年因為實施“市區改正”,廢了大稻埕火車票房,改建台北車站於北門的東北處,是紅磚造,仿文藝復興風格之建築。

1938年(昭和十三年),因為台北市區發展快速,車站容量已不敷使用,所以將台北車站拆除改建;然而台灣光復後,都市發展迅速,人口大量從鄉村移往都市,台北車站再度面臨空間不足的問題,於是在1986年(民國七十五年)拆除日治時期建築的站體,改為今日所見雄偉的台北車站。

特色

台北車站是台灣鐵路最早發展的地方,1940年建成的第四代車站,是鋼骨鋼筋混凝土的構造,但是在設計上融合了古典裝飾和現代構造,被歸類為“過渡式樣”或“折衷主義期”建築。

隨著交通科技的進步,都市人口的成長,台北車站配合鐵路地下化,將舊台北火車站拆除改建,在外觀設計上將中國建築風格,融合在現代建築形式中,起翹的屋檐就是中國建築的主要元素之一,以GFERC板做為復瓦,RC鋼骨代替傳統中國建築的木造間架結構;屋檐則設計成仿木頭斗栱的設計,底下樓層退縮,上層出挑,以機能性為主,搭配中國古典建築的元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