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官族

厭官族

自古以來,人有一種欲壑難以填平,這就是官欲。做夢都想當官是名利競爭的必然結果,幾乎很少有人說,我不想當官,也幾乎很少見給官就想脫身的人。這也許是“學而優則仕”這句話時時在影響著每一代人。然而,也不能說人人都是官迷心竅,唐代就有這么一幫給官不要的文人,權且稱之為“厭官族”。

特徵

唐代的文人壁壘分明,一種人是削尖頭往官場鑽,為了一席之地有的在科舉考場呆上幾十年,有的則是敬獻詩文幾百篇藉以展示自己的才華,有的則是托熟人、找親戚曲線推薦。“厭官族”則恰恰相反,他們視官位如瘟神,唯避之而不及,他們不想當官就像牛不想喝水,如果強摁角硬讓它喝,它就會不高興,而他們脫身官場的方法更是讓人難以想像。

人物事例

王績王績

假裝有病是唐代“厭官族”脫身官位常用的藉口,史書中一般用“辭疾不就”形容之,才子王績就是典型的代表。他舉孝廉高第,得到一個秘書正字的官位,可他有些不樂意,說自己有病,不能當。別人以為位子不好,又給他一個揚州六合縣丞的位子,他仍然稱病,趁夜色劃著名小船偷偷逃脫了。

聽說當官,就翻牆跑,這在常人看來似乎有些過分,可的確有人這樣乾過,這個人就是才子崔信明。他的弟弟在竇建德手下當差,竇建德為了吸引人才,命令其弟勸說信明,許諾有好位子留著,崔信明一聽說要當官,不顧生命危險,匆忙翻越城牆,逃到太行山深處躲了起來。

“厭官族”中的少數人,膽子較大,他們不想當官時,羞於裝病,懶得找藉口,乾脆充耳不聞,這樣的事詩人盧浩然做得出來。開元初,盧浩然的博學傳到了唐玄宗的耳朵里,玄宗惜才,想把他弄到身邊,便放下架子準備好禮物派人送去,把來意說個明白,可送禮送了好多次,盧浩然就是不咬牙印,玄宗很生氣,不得不下詔書招納之。盧浩然不敢抗旨,來到東都洛陽,玄宗連忙擺上酒席招待,談話中,說給一個諫議大夫的位子,問他乾不乾?浩然堅定地說,不乾。玄宗不但沒生氣,反而下詔放歸還山。

盧仝像盧仝像

送禮送官也不想乾的還有與韓愈同時代的才子盧仝,這個人家境貧窮,吃了上頓沒下頓,鄰居的僧人看到後都可憐,給他送一些米下鍋。朝廷聽說他有清介之節,便兩次派人送禮邀請,想讓他當諫議大夫,他最終沒有答應。這個人的下場很悲慘,奸人嫁禍於他,殺他時,是在他的光頭腦殼後面釘了個釘子而死,很多人相信,這和他的兒子有關,因為他兒子名叫“添丁”。

眾多文人中,像駱賓王之類不想當官不辭而別的有之,像才子閆防之類被伯樂極力推薦而不屈有之,像陸羽之類溜之大吉的有之。還有一位更牛的,參加科舉考試只是為了驗證一下自己的才華,至於當不當官,這不是要害,才子施肩吾就是這樣,元和十五年盧儲榜進士第後,他在答謝禮部陳侍郎時留下詩句:“九重城裡無親識,八百人中獨姓施。”還沒有等任命狀下來,這個人就打道回家了。

歷史背景

“厭官族”脫身的趣事不勝枚舉,而唐代出現這一情況也是有一定規律的。從時間上看,盛唐前後的厭官族群體較大,特別是開元天寶年間更是屈出不窮,越往後不願當官的就越少,到晚唐時,幾乎看不到辭官才子的身影。

從職位上看,辭官者中縣丞之類的小官多於京師大官,看來如果安排得滿意,唐代才子也是不輕易說不的,如果都賦於他們厭官之名是不合適的,因為很多人是披著辭官的外衣,其實是另有所求的。

從辭官的形式看,唐代的才子多保留古代文人的斯文遺風,直接抗命的少,假裝有事的多。當然,在唐代才子中還有一個更大的“厭官族”群體,這就是喜歡隱居深山、逃避社會的人們。

產生原因

盛唐時期圖盛唐時期圖

一是文人的性格。恃才傲骨是唐代知識分子的集體性格,很多文人對自己的才學是相當滿意的,他們感覺有多少學問就應該當多大的官職,如果達不到理想中的要求,他們就會辭官,這從表面上看,好像他們非常討厭當官,其實在通過辭官表現一種不滿或積累仕途的籌碼。另外,放浪形骸、遊蕩江湖的確是當時文人中流行的時尚之風,很多人跟風而動,對官位相當不感興趣。

二是家庭的生計。開元時期之所以大量出現“厭官族”,這與當時普遍提高的物質生活水平不無關係。當時,當官不當官,衣食無憂,即使自己手裡沒有銀子,依然可以從朋友處得到幫助,文人之間經常周濟酒錢,就是明顯的例子。很多文人至少基本生活可以滿足,他們不必在官場中勞骨傷神來撈油水,而在詩壇上吟詩唱和則是一件愉悅的事,所以一部分文人把官位看得很淡。而到唐朝衰落過程中,“厭官族”群體日漸變小,這令人想到了才子們要靠當官掙錢來養家餬口。

三是時局的動盪。動盪時期很多高官蠢蠢欲動,欲割天下,而要想獨占一方的首要條件,就是手頭要有人才,網路人才是各方的首要任務。此時,一些文人是有政治頭腦的,頭腦中忠君思想暗示他們絕對不能與賊同舞,所以很多文人在時局動盪時聞官色變,不願高就。而一些政治敏感不強的文人,則往往誤入賊船,氣節難保,李白就是這樣。安祿山鬧事後,永王李璘欲割金陵,聽說李白就在廬山,便邀請參與幕府,李白弄不清永王的真實意圖,就胡裡胡塗地就上了賊船,結果當了俘虜,而另一群所謂的“厭官族”,則爭相逃避,結果明哲保身。

四是官場的黑暗。唐代官場五花八門,武則天時期的嚴酷統治,玄宗時期的楊氏當道,不同時期的官宦小人參政,讓一些文人在勾心鬥角中看到了官場的險惡。歷史現實證明,很多文人在唐代政壇上多為芸花一現,真正修成正果的為數並不多。其中很多人下場很是悲慘,不是流放邊疆,就是殺頭坐牢,這讓一部分看破紅塵的才子們在官位面前畏懼不前,隱居深山、遠離官位成了一些文人逃避現實的最佳選擇。

總之,唐代出現“厭官族”現象是一個歷史真實,其背景是複雜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可以稱道的,倒是唐代“厭官族”們的傲骨和風度,這相對各個朝代有些文人一看有五斗米就折腰,一看到官帽就腿軟來說,似乎是一種無言的鞭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