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京市農林科學院始建於1958年,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區西郊板井村。西倚北京西山,東臨京密運河,交通便利,為學科齊全、設備先進、學術水平較高、產業能力較強,能為北京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撐的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始建於1958年,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區西郊板井村。西倚北京西山,東臨京密運河,交通便利,環境優美。經過45年的建設,現已發展成為學科齊全、設備先進、學術水平較高、產業能力較強,能為北京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撐的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下設12個研究所(中心),包括蔬菜研究中心、林業果樹研究所、畜牧獸醫研究所、植保環保研究所、植物營養與資源研究所、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農業綜合發展研究所、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玉米研究中心、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雜交小麥研究中心、草業與環境發展研究中心。
在事業發展進程中,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致力於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已擁有2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農業部原種基地(玉米原種基地、北京油雞原種基地);3個農業部高技術實驗室及中心(蔬菜種質改良實驗室、蔬菜種子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果品及苗木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9個北京高技術實驗室和專業研究中心(果樹逆境生理實驗室、畜禽生物製劑高技術研究室、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雜交小麥研究中心、玉米研究中心、生物防治技術工程研究中心、農村遠程信息服務工程中心、環境友好型肥料研究中心、肥料質量監督檢驗站);5個北京市科研中試基地(畜禽生物製品科研中試基地、名特優新蔬菜品種科研中試基地、高效優質果品及苗木科研中試基地、生物防制科研中試基地、新型長效肥料科研中試基地)。另外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還與北京大學等單位共同組建了國家分子設計中心。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占地面積1680餘畝,各類建築物23萬多平方米,租用郊區3500餘畝土地用於科學研究。固定資產總額4億多元。在本院範圍居住職工1200戶5000餘人,形成了一個設施齊全的獨立社區。

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改革從“八五”的實施科技承包、“三保一掛”開始已經走過了十三年的歷程。進入“九五”以來,我院的科技體制改革和各項事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尤其是《國務院關於“九五”期間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後,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深入貫徹“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方針,在體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制和機制創新方面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探索。
(一)調整科研整體布局,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實行新的管理運行機制按照首都經濟發展戰略和北京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結合自身科研工作的整體優勢和專業特長,調整了研究布局,先後組建了北京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和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該中心於2002年批准成為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力圖以農業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帶動全院各學科領域的快速發展。農業部蔬菜種質改良實驗室、果樹抗逆生理實驗室、果品、生物防治工程技術中心、環境友好型肥料研究中心、畜禽生物製劑高技術研究室一起構成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科技創新體系的主體。
這批以套用基礎研究為主的學科實驗室基本涵概了我院主要科研領域的研究內容,其主要任務是從事與首都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套用基礎研究、高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研究和重大的科技攻關活動。在管理上積極探索新的運行機制,採用“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運行機制,實行理事會決策制、首席專家責任制、項目(課題)契約制,人員聘用制。實行固定編制與流動編制相結合、崗位工資與項目(課題)工資相結合的人事制度和分配製度。
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抓住農村產業化經營這一契機,以自身的科研優勢確立在京郊農業科研領域的龍頭地位,組建了一批研究開發中心:玉米研究中心、雜交小麥研究中心、草業與環境發展研究心。這批研究開發中心,在科研上以套用研究、開發研究為主,管理機制上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制,固定人員和流動人員相結合的雙層人事制度,檔案工資、課題工資、產權分紅相結合的分配製度
(二)創新示範推廣模式,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
由於農業科研成果的接受對象是農民,而且絕大部分成果、技術不可控。所以,長期以來示範推廣工作均是以無償的方式,將科研成果在生產實際中轉化。
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也在探索著其他的服務方式。在以直接富裕農民為目標的前提下,對可控性成果採取聯合開發、簽訂技術承包契約、合作辦廠等形式,提高成果的利用率和科技推廣的實效性。2000年植環所與大興縣長子營鎮合作成立了“金玉園食用菌股份制企業”,畜牧所和大興縣牛房村共同組建了“北京德勝園珍禽養殖公司”。這種以股份制把科研單位和生產單位捆綁起來的模式,尚處在探索階段,但是在促進成果轉化,帶動農民致富,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探索現代企業制度,促進科技事業快速發展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科技產業工作堅持“以所為主,院所並舉”的方針。從1998年起,院在企業中推行了以建立多元化產權制度為主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工作。目前,全院已有院控股責任公司22家,其中有院職工出資的16家,職工出資總額達446萬元,出資人數達320人(次)。通過多元化產權制度的建立,妥善地處理了院、所、課題組與企業的關係,有利於科學研究與成果轉化之間形成良性循環的機制。
(四)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行政後勤服務向物業化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後勤服務改革於八十年代初最早在全國農科院中率先開始,從單一承包制、全成本核算,到探索組建物業服務公司。服務領域以三個住宅區1200戶5000口人為主要服務對象,並逐步擴大至行政辦公區,通過高效率、高質量的優質服務實現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逐步以市場運行機製取代事業運行機制。

科研活動

一、科技創新與優勢領域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圍繞農業生產中關鍵性的重大技術問題,開展了作物、蔬菜、林果、畜禽等新品種培育;栽培技術、植物保護、土壤改良、農業環境保護、產品加工技術研究;新型肥料、畜禽疫苗研製以及農業發展戰略等研究。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近幾年在農業生物技術、農業信息技術、禽用疫苗研製、蔬菜工廠化農業等領域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
1.農業信息技術方面:
作為國家農業信息化技術研究工程中心,目前主持10項國家、部級,7項市級科研項目。現已開發專家系統120多個,涉及蔬菜、果樹、畜牧、水產、糧食作物等領域,推廣到全國20個省市。開發各類軟體50餘個,有6個具有軟體著作權。擁有溫室智慧型控制硬體產品專利7個,已基本實現溫室遠程自動控制
“北京精準農業示範工程”項目,建成了國內第一個標準化的精準農業研究實驗與示範基地。自主研發的高光譜信息獲取技術、作物不同生長條件下的養分及水分填圖在國內屬於首創,在國內首次研製出精準農業地理信息管理軟體、變數施肥處方圖生成軟體、農田信息採集系統,自主研發的變數農藥噴灑和變數施肥機在國內也屬首創。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在京郊14個遠郊區縣實施的“北京農村遠程信息化工程”,2002年列入市政府為市民辦的60件重大實事之一。該工程建成智農網、農業信息網和農業語音信息服務系統3個農業科技信息平台,14個二級區縣農村科技信息服務中心,219個三級郊區遠程教育服務站點,覆蓋了北京市各郊區縣90%以上的鄉鎮,基本實現了“鄉鄉通”。同時還在西藏、新疆、福建、湖南、吉林、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建立了30個京外服務站點。是全國第一個面向“三農”的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遠程培訓系統。在2003年農村“非典”防控工作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創造了全國農村防治非典型肺炎信息普及工作的四個第一。該模式受到了科技部、農業部、全國婦聯、團中央、民委、中央政策研究室、中組部、各省市政府的高度關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糧農組織對此項目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認為遠程教育及信息服務平台向開發中國家展示了農村成人教育培訓的新模式,在開發中國家值得大力推廣。
2.農業生物技術方面:
目前擁有基因資源80個,啟動子12個,獲得轉基因材料與含優良基因的13種植物的種質材料總計60種以上,構建了扁桃雌蕊CDNA文庫,獲得900多個甜扁桃雌蕊發育和受精過程的EST序列,發現了一些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基因和大量的新基因序列。有2個轉基因作物已經獲得農業部田間釋放證書。其中獲得的優良轉基因小麥品系達到了優質強筋小麥的標準,具有生產套用價值,並可作為新種質用於小麥品種改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科研人員通過多年的基礎性研究,在世界上率先成功地創造了芸薹屬小孢子育種技術,與常規的雜交制種技術相結合,使我市大白菜系列新品種育種進程由5~7年縮短為2年。
3.育種方面:
建有果樹、蔬菜、糧食及經濟作物、微生物、天敵昆蟲5個資源庫,擁有資源4萬多份。
(蔬菜育種)從2000年以來,有13個蔬菜新品種通過審定,為都市居民的菜籃子增添了豐富的花色品種。溫室專用型黃瓜品種“北京101”和“京丹號”櫻桃番茄的選育成功,為溫室蔬菜的周年生產提供了保證。國外引進品種的種子本土化降低了特菜生產的成本,篩選出的抱子甘藍、羽衣甘藍、番杏、菊苣等十餘種適合工廠化生產的名、特、優、新蔬菜優良品種,在京郊高新技術園區的種植結構中居主導地位。“甜雜”系列甜椒、早中晚熟系列大白菜、“京欣、京繡、京玉”等系列西甜瓜、“佳粉”系列番茄等等已成為京郊及部分外省市的主栽品種。每年推廣的蔬菜品種達100餘個,推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廣地區除西藏外遍及全國750個縣、市,面積200多萬畝。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育成的“京欣一號”西瓜,從1986年開始在歷屆北京市與全國西瓜早熟品種評比中均獲第一名。1991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7年獲全國農業博覽會金獎。從1990年以來,一直占北京市西瓜生產面積的85%以上。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累計推廣面積已超過400萬畝。“京欣一號”以其優良的口感品質和綜合性狀風靡全國,在廣大生產者與消費者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這在全國農作物品種育種史中也屬少見。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科研人員相繼選育推廣了30多個春、夏、秋播早、中、晚熟系列配套優良大白菜品種,推廣套用面積占北京市大白菜栽培面積的90%以上,並在全國28個省市、100多個大、中城市中廣泛套用。據不完全統計,各類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逾1400萬畝,創社會效益25億元。大白菜的育種成果199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果樹育種)已形成以桃、葡萄、草莓、核桃四大類八個系列拳頭品種。油桃品種選育填補了中國的空白,利用胚培養技術育成的極早熟桃“早美”,其果實發育期只有50~55天,成為目前世界上成熟最早的桃優良品種;晚熟和極晚熟品種果大、質優、上色好、耐貯運。油桃和蟠桃占全國推廣品種的90%以上。2000年以來又有極耐貯運的大桃“華玉”,具有濃郁玫瑰香味的葡萄“香妃”等14個果樹新品種通過審定,為北京市民的果盤子不斷增色添彩。
玉米育種)最近三年內通過審定的玉米新品種就達8個,為京郊種植業結構調整,玉米更新換代提供了一系列優選品種。其中“早熟、高產、優質玉米京早13號”成為我市主栽品種,玉米“京科2號”被列為糧菜間作、調整種植結構的推廣品種。
4.禽用新型疫苗的研製: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現有8個禽用疫苗產品獲得農業部頒發的新獸藥證書和生產文號,特別是近年新研製成功的雞馬立克氏病CVI988疫苗,能夠有效控制雞馬立克氏病死亡率。國產CVI988疫苗的推廣套用使國外的疫苗價格每季度以10-15%的速度降低,並已有5家外國公司相繼退出中國市場。CVI988疫苗獲得了國家農業部《新獸藥證書》和正式批文,在全國20多個省市推廣套用,2002年被國家五部委評為[國家重點新產品]。
二、科研成果
2000~2004年,共獲得各類科技獎勵58項,獲得國家專利10項,審定品種70個,軟體著作權登記50個,基因登記11個,國家批准生物製品和保健品共10項。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育成的優良玉米自交系“黃早四”是國內玉米育種史上利用率最高的自交系,以“黃早四”為骨幹系,育出的雜交種有52個,其衍生係數目達70多個,已超過國內外任何一個玉米自交系。“黃早四”雜交種的累計推廣面積達7.18億畝,淨增經濟效益28.42億元,對中國玉米生產、育種和栽培學科的發展起到巨大作用,2000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冬麥育種組選育出的“小麥京冬6、8號”在北市郊區和周邊地區迅速推廣,被列入北京市“126種子工程”,成為北方冬麥區第一個年播種面積超過千萬畝的優良品種, 2000年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林業果樹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經過多年努力,通過雜交育種選育出8個桃品種和8個油桃新品種。該項研究使桃露地栽培的供應期延長到4個月,全國發展面積超過50萬畝,年產量超過5億公斤,該項研究獲2001年度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獲200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院蔬菜研究中心承擔的“蔬菜種質資源收集、評價利用創新研究”,是一項對蔬菜育種等套用技術研究有深遠影響的基礎性研究。該項研究廣泛蒐集國內外品種資源,拓寬了中國蔬菜種質資源基礎,研究提出了經濟貯存蔬菜種子的新技術,評價篩選出一批優異種質資源,系統開展了蔬菜防癌保健功能及有效成份的研究,在番茄紅素的提取工藝方面取得突破。該成果獲得了2002年度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承擔的“雞馬立克氏病CVI988冷凍疫苗”項目獲2003年度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截止目前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已連續六年獲得了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3年12月由院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代表中國申報的“中國電腦農業(農業專家系統)”項目獲得世界信息峰會大獎殊榮。中國863電腦農業,是科技部通過“863計畫”從1990年到現在持續支持的一個重大科技項目,主要針對中國農業生產分散和農業技術推廣薄弱的問題,進行農業專家系統的研究套用,探索信息技術服務“三農”的發展模式。此項目標誌著北京市在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縮小數字鴻溝,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和政治影響力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為世界範圍內同類地區依靠信息技術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可以借鑑的寶貴經驗。同時,對進一步加強北京市農業信息技術研究套用在全國的主導地位以及北京市未來農村信息化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服務“三農”,在農民增收、糧食增產、結構調整以及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在市委、市政府和市科委等上級部門的領導和支持下,致力於“科技攻關、科技示範推廣和科技產業化”三大工程建設,為北京市的農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農民致富做出了積極努力,並取得了一些成績。
1、為社會提供了一批新品種、新技術
由於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科學研究來自於生產、服務於生產,使得推廣工作能夠緊緊圍繞京郊農業實際需求展開。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推出的花生、油葵、特菜、番茄樹、彩色玉米等受到了廣大農民的歡迎。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近四年共推廣糧食、蔬菜、果樹新品種130餘個,相關技術40多項。僅蔬菜良種銷售一項2003年就達41萬公斤,為農民帶來的淨增純效益多達2.4億多元。
2、建立了一批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規模化農業科技

示範基地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將研究出的科技成果組裝配套,優勢集成,集中在14個區縣建立了109個農業科技示範基地,起到了良好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如順義三高農業示範區、大興長子營蔬菜高科技示範園區、朝來農藝園、房山韓村河蔬菜示範園區、朝陽區王四營蔬菜花卉示範園區、順義沿河特種瓜菜綜合技術示範基地、順義萬畝瓜果蜂授粉基地、門頭溝馮村碧昆特菜生產基地、豐臺區花鄉育苗生產基地等,這些基地已成為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的示範基地,套用型人才的培養基地,現代農業的創新發展基地。同時,這些基地建設,對當地農村和農業經濟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3、廣泛開展與區(縣)、鄉鎮的科技合作
與郊區縣的科技合作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落實為郊區農業生產服務的重要舉措之一。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先後與順義、通州、門頭溝、密雲、大興長子營、房山崇各莊、朝陽王四建設立了長期科技合作關係。合作內容涉及糧食、蔬菜、林果、畜牧等多項內容。由於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在發展大興的西瓜、平谷的大桃、通州的食用菌、門頭溝的杏、密雲的板栗、順義的特菜等區縣特色經濟中所作出的有目共睹的成績,一些郊區縣主動上門要求幫助解決問題並尋求合作。
4、山區科技扶貧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山區扶貧歷來是市政府也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科技服務的重點工作。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以山區資源為基礎,以實用技術推廣為切入點,以科技培訓、科技示範為手段,以富裕山區農民為主線,在山區建立了10個以開發山區資源為主的扶貧基地,有平谷熊爾寨核桃扶貧基地、密雲香水峪板栗示範基地、延慶千畝蔬菜良種繁育基地等。參加“山區綜合開發水利富民”工程並連續5年被市政府評為水利富民綜合開發先進單位。
5、用先進的傳播手段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
先進的科技成果必須讓農民掌握才能發揮它的作用,傳統的面對面、手把手的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方式,對於科研單位由於人員數量的限制已經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又給科學技術成果的推廣服務帶來一定的難度,然而農民對技術信息的需求又是非常迫切的,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利用自身人才及技術優勢發展起來的農村遠程教育,為解決農民的教育問題,傳播科技文化知識搭建了一個很好的支撐平台。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已組織了一支200人的專家授課團,每年培訓農民20餘萬人。2002年被正式批准成立“北京農村遠程信息服務工程中心”。該中心不僅解決了北京農民的受教育問題,而且能夠將首都的科技優勢輻射全國。在2003年抗擊“非典” 的戰役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為農村抗擊“非典”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評價與肯定。

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

目前現有在職職工1400多人。在職專業技術幹部683人,其中人員196名,45歲以下的中青年科技人員523人。突出貢獻專家2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科研人員48名,北京市科技新星81名,優秀青年知識分子13名,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3人,入選北京市人才工程40人,共有博士(後)79名,碩士122名。基本形成了以中青年人才為主,老中青相結合的優秀人才梯隊。
為保證科研後備力量和人才儲備,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十分注重人才的培養,近3年來共培養在職博士後2人,博士18人、碩士20人。目前在讀博士後3人、在讀博士33人、在讀碩士10人。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還和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浙江大學、首都師範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碩士,為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和社會培養了大量的高層次農業人才。國家人事部授予我院博士後工作站1個,博士生培養點5個,碩士生培養點7個。目前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有31名專家入選為博士生和碩士生培養導師。每年為社會培養畢業生20餘名。

國際合作交流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工作也在不斷發展,合作領域逐步擴大。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在爭取科技合作項目,引進國外人才、智力、資源和技術以及開展國際經貿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績,促進了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科研事業的發展。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爭取項目,爭取資金,不論是與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已開發國家,還是與俄羅斯、捷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等東歐國家,或同開發中國家都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係。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與世界上37個國家、地區保持著科技交流關係,其中與21個國家的27個農業研究機構建立政府間科技合作關係,30個研究項目被正式列入政府間國際合作項目。
近幾年來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先後與以色列ABIC(阿貝克)公司、芬蘭國家農業研究中心、法國國家農業研究院、埃及農業研究中心等簽訂科技合作協定,內容涉及環保、生物技術、畜牧、作物、蔬菜、植物營養等方面。共邀請了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芬蘭、韓國、泰國、日本、越南、俄羅斯等20幾個國家的國際友人來院參觀、訪問、交流及合作研究,他們當中有國際著名專家、學者,也有部長、院長等官員,他們來院講學、交流、合作,帶來世界最新的技術、研究成果、育種材料、實驗藥品,為我們多出、快出成果創造了條件。吳瑞先生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是世界著名植物生物技術專家。他於1997年開始先後多次來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為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的籌建出謀劃策。現在受聘為生物中心顧問、院名譽研究員。
國際組織(聯合國計畫開發署UNDP)和經貿部的委託,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從九十年代初開始每年舉辦一次國際蔬菜育種、栽培技術培訓班,來自亞非拉美等40餘個開發中國家的農業技術人員在此得到了培訓。他們學到了蔬菜種植技術,帶去優質品種,發展了本國的農業。這項利國利民的事業受到聯合國高度評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