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博物館

北京博物館

北京博物館,又名“中國歷史博物館”,是中國國家歷史博物館。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前身是北京歷史博物館。1912年籌建,最初館址設在明清時期的太學—國子監,後遷至天安門內午門以及午門與端門間的東西朝房。到1926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時,已收藏文物20餘萬件,共有10個陳列室,展出歷史文物和藝術品2000餘件。1929年8月改名為中央研究院北平歷史博物館。1933年4月改為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北平歷史博物館。1945年8月恢復中央博物院北平歷史博物館舊名。1949年10月改名為北京歷史博物館。1958年8月國家決定建立中國歷史博物館。1959年9月建成,1961年7月1日開放。

基本信息

機構概況

北京博物館北京博物館

文物收藏機構,收藏文物共32萬多件,珍本圖書1000多種。其中有河南安陽出土的重達875千克的商代司母戊鼎,是已發現的最重、最大的青銅器陝西眉縣出土的西周盂鼎,有銘文291字,記載了周康王賞賜貴族盂1709個奴隸的史實。北京房山出土的元代至順三年銅銃,是已發現的世界上最古的火炮。珍貴的古書畫有宋人《大駕鹵簿圖》卷、宋人摹梁元帝《職貢圖》卷、明代的《皇都積勝圖》卷和《南都繁會圖》卷、清代的乾隆《南巡圖》卷、《潞河督運圖》卷、《清朝禮器圖》冊、《鴻雪因緣圖》冊、《清代學者像傳》等。

“中國通史陳列”是該館的基本陳列。陳列從170萬年前的原始群時代起,至公元1840年止,按照社會發展分期,又按中國歷史朝代排列,分為原始社會部分、奴隸社會部分和封建社會部分,陳列面積8000平方米,陳列文物9000餘件。通過陳列,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歷史比較全面的發展過程。

原始社會館陳列有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等材料。有10萬年前的丁村人階段的人類化石,還有2萬年前山頂洞人的頭骨化石、石器和骨針;1萬年前到6000年前的石鏃。骨鏃和陶製、石制的網墜;黃河流域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粟粒,長江流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粒,以及石鐮和石鏟、陶器、玉器等。奴隸社會館陳列有青銅工具和青銅禮器和商代原始瓷尊等。封建社會館陳列有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和統一度量衡的有關文物和鐵制生產工具等。陳列品中還有許多典籍、契約、地圖、畫像、手札等,介紹了中國歷史上許多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的經歷和成就。

中國歷史博物館還舉辦各種臨時展覽,每年觀眾超過百萬人次。“中國古代文明展覽”曾赴義大利南斯拉夫展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展”曾赴日本展出。

該館出版有《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中國歷史博物館》、《簡明中國歷史圖冊》、《中國古代史常識(專題部分)》、《中國歷史教學參考掛圖》(歷史地圖)、《中國近代史參考圖錄》等書著、圖錄。

文物保護

北京博物館北京博物館

為深入貫徹新近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02年11月27日,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了《中華人民共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國文物保護法》普及講座,講座特邀著名博物館學專家、中國歷史博物館前館長王宏鈞先生主講,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朱鳳瀚、黨委書記谷長江、副館長王曉田、李季與全館職工一道參加了講座。

王宏鈞先生首先就本次文物保護法制定、修改、通過的情況向大家做了介紹,歷時六載,四易其稿,多次廣泛徵求全國範圍內各有關部門和文物保護工作者的意見,最終於2002年10月28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此項法案,這是當前中國文物界的頭等大事,是指導今後文物工作的根本大法。新的文物保護法,確立了很多文物保護的新原則、新規定,王老在隨後的談話中,重點給大家講解了這些新原則、新規定的具體內容,結合我館的實際工作對大家如何本著新的文物保護法改進工作提出了寶貴意見,使大家加深了對新文物保護法的認識和理解,也為我館貫徹落實新的文物保護法指明了方向。

朱鳳瀚館長在發言中傳達了國務院有關領導在《文物保護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李嵐清副總理在座談會上評價新的文物保護法時說:“修訂文物保護法的成功是一個巨大的成績,它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與時俱進的成就,將極大的推進中國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講話加深了大家對新文物保護法通過意義的理解,朱館長還專門給大家點明了學習新文物保護法的重點。

李季副館長向大家通報了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的進展情況,結合新保護法的原則,細則的制定將極大推動新保護法的實踐,指導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具體的貫徹法律精神。細則將在年底全國文物工作會議進一步徵求意見後上報國務院批准,預計在明年就能頒布執行。

最後,谷長江書記講話,指出要在新保護法原則帶動下,改進和提高我們的工作,必須學好文物法,用好文物法,宣傳好文物法,加深自我認識和理解,深入領會新制定的保護原則和規範,在實踐中結合實際工作貫徹好,落實好,不能套用好就不能發揮新原則的效力,廣泛宣傳,提高社會文物保護意識,讓大眾意識到文物保護是與生態保護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大事,宣傳文物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對民族文化認同的唯一性,鼓勵全社會參與促進文物保護事業,學好用好宣傳好是我們貫徹新保護法的綱領。

館藏文物

北京博物館北京博物館
中國歷史博物館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是中國建立的第一座國家博物館。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中國漫長的封建帝制。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立即決定建立近代化的國立博物館。最初館址設在明清時期的太學—國子監,後遷至天安門內午門以及午門與端門間的東西朝房。到1926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時,已收藏文物20餘萬件,共有10個陳列室,展出歷史文物和藝術品2000餘件。
1958年8月,中國政府決定在天安門廣場東側新建國家博物館,1959年10月建成,即現在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整座建築由南北兩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45000平方米,外觀呈長方形,正好和對面的人民大會堂相對稱,博物館的正面有24根高大的方形廊柱構成雄偉的西門長廊。整個建築色調典雅,巍峨莊嚴,是天安門廣場的組成部分。館名系郭沫若先生題寫。
中國歷史博物館新館建成後,從全國各地調集了大量的傳世和出土文物精品。現有文物藏品30餘萬件,其中一級文物2000多件,文物照片10多萬張,圖書館藏專業書籍20多萬冊。館內文物保護技術設施較為完備,有一個現代化的實驗室和文物修復技術室。承擔著青銅器的保護、書畫裝裱、紙張的保護、壁畫彩塑保護、古建築和民族文物的保護、文物與環境、文物複製技術等工作。

歷史發展

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
壯觀的建築已使它成為北京市重要的地標,而它悠久的建館歷史又和宏偉的建築相得益彰,它初建於1912年,至今已有近九十年的歷史。
1912年,在蔡元培(時任教育總長)的關心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正式成立,聘請京師大學堂教授胡玉縉為主任,以國子監為館址,開始收集各方文物。1918年遷入故宮前部端門至午門及其朝房,為救濟災民、失業工人及“為國傷亡”者,曾展出部分藏品,以門票收入賑災。
1926年,館藏漸臻豐富,各類藏品已達26類,二十餘萬件,於午門辟陳列室,精選藏品,依類陳列,於本年10月10日正式開館展出,當月觀眾即達45,020人,同時《國立歷史博物館叢刊》開始出版。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歷史博物館工作主要以保護文物,避免遭受戰爭破壞為主,進行了少量的圖片、文物展覽。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本館更名為北京歷史博物館,隸屬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向博物館捐贈文物,總數達16962件,極大地豐富了館藏。為適應新的歷史形勢,博物館著手建立新的歷史陳列,使博物館真正成為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社會教育機構。
1950至1965年是歷史博物館的高速發展期,由裴文中、賈蘭坡指導的“原始社會陳列”於1951年正式展出,該展覽是我國博物館最早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組織歷史陳列的嘗試。以此為起點,在黨和國家領導人、文化部、文物局領導的熱情關心下,以及全國各文博考古兄弟單位的大力支持下,“中國通史陳列”各個歷史階段陳列逐步完成並進行了預展,包括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在內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社會各界知名學者先後來館參觀、審查,不斷完善通史陳列。
中國通史陳列自原始社會開始,至清朝滅亡結束,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結合中國歷史發展特點劃分歷史階段,其特徵是以考古發掘及傳世文物為基本展出材料,力求全面、系統地展現中國歷史,這不僅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也是中國文博事業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陳列。
1959年10月,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側的新館大樓落成,北京歷史博物館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一起遷入新館。中國歷史博物館由郭沫若先生題寫館名。1961年7月1日,“中國通史陳列”正式對外開放。1962年之後,通史陳列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完善修改,並陸續編印了《中國古代服飾資料》、《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彩釉陶俑選輯》、《中國歷史博物館藏青銅器》、《中國歷史博物館藏雕塑選輯》等書。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中國通史陳列”暫時關閉。
六十年代後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合併,稱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七十年代開始進行“中國通史陳列”的修改。此次修改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指示下進行,突出秦漢、隋唐、元明清三個歷史時期的統一場面,同時將通史陳列下限延至“五·四”運動。1975年10月,修改後的“中國通史陳列”正式預展。1976年,粉碎“四人幫”之後,全館各項工作逐步恢復展開,成功舉辦了著名的《周恩來同志紀念展覽》,1978年1月,“中國通史陳列”對外開放。
自1978年始,中國歷史博物館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制定了全館八年發展規劃綱要,除繼續完善通史陳列和文物收藏工作外,還積極參加中外文物交流展出活動,相繼出版《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與文物資料》等刊物及《中國古代史常識》、《簡明中國歷史圖冊》、《明藍瑛花卉蘭石冊》、《中國古代史教學參考圖錄》、《中國歷史博物館》、《華夏之路》、《中國通史陳列》等圖書,組織和參加了多項考古發掘,舉辦了多項轟動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文物展覽,如“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覽”、“山西應縣木塔遼代文物展覽”、“醫聖張仲景展覽”、“中國南海沉船文物展”、“絲綢之路與茶之路”、“全國考古新發現精品展”等展覽。
1983年,恢復中國歷史博物館獨立建制,將舊民主主義革命陳列劃歸中國革命博物館。1984年,“中國通史陳列”進行了第二次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歷代社會經濟文化的表現。1988年至1997年,開始進行“中國通史陳列”的第三次修改,在各文博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從全國各地徵調了近千件文物,絕大多數是近十年來新出土的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文物,同時,陳列形式也作了全新的設計。修改後的“中國通史陳列”原始社會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於1990年第11屆亞運會開幕之日對外開放,“中國通史陳列”隋唐至明清時期也於1997年9月正式展出。
1987年考古部設立水下考古學研究室,開始水下考古的研究。1989年與日本合作,對廣東南海海域進行調查,並於1990年正式成立中日中國南海沉船調查學術委員會,先後對廣東山東、遼寧等地水域進行調查。1997年,中國歷史博物館成立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中心,同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簽訂了合作開展現代航空攝影考古意向書,開始進行洛陽及內蒙古東部地區古代大型遺址的航空攝影考古勘察。在新的歷史時期,為了更好的發揮博物館教育大眾的作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民眾工作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高潮,先後舉辦了“湖南中學生‘擁抱紅太陽’夏令營”、“我愛北京天安門”活動月,在北京市各中國小和部分邊遠郊縣舉辦了“中國近代史圖片展”、“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展”等圖片展覽。
199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展示五十年來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多方面成就,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承辦的“中國文物事業50年特別展覽”於國慶節前在本館中央大廳展出。同年該館還成功舉辦了“盛世重光—山東青州龍興寺出土佛教石刻造像精品展”,並參加了“雪域名珠—西藏文化展”和在法國舉辦的“中國文化周”的展覽工作。為迎接21世紀的到來,同時也是歡慶新的龍年的到來,中國歷史博物館特別推出“迎千禧,賀辰歲—龍的藝術精品展”和“龍文化特展”,於2000年1月分別在北京和台北展出。相信在新世紀的曙光到來的時候,匯聚著古代文明與現代化氣息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必將以全新的面貌展現於世人面前。
但在前幾年已與中國革命博物館合併,改為中國國家博物館。

組織機構

館長辦公室:館長辦公室受館長委託負責協調全館各處室工作,負責召集各種會議等歷史的痕跡。
秘書科:負責撰寫全館綜合性檔案;負責組織指定和修改全館性的規章制度;負責與新聞媒體聯繫舉辦新聞發布會;負責接待來訪人員和其他行政雜務工作;負責近、現代藝術品的徵集及藝術品、紀念品的開發;完成館長交辦的其他工作。
外事辦公室:負責外事管理工作;負責組織協調對外展覽工作;外語翻譯工作。
機要檔案科:負責全館檔案的收、發;檔案檔案的整理及保管;負責公文處理工作;完成館長交辦的其他工作。
現代藝術品中心:接收商品的現代藝術品的捐贈;與其他企事業單位合作,生產、監製與經銷文物仿製品、藝術品和紀念品。
下設兩個科,一個外事辦公室,一個藝術品中心,現有工作人員17人。
主任:張延平
副主任:王惠恩、李向平、陳淑傑(外事辦公室)
學術委員會
中國歷史博物館學術委員會最初設立於1956年。新館落成後,為加強對中國通史陳列的指導,1961年文化部聘請歷史學界、考古學界和文物博物館界的一流專家組成了新的學術委員會。當時的委員有十五人:吳晗、夏鼐、鄧拓、尹達、齊燕銘、徐平羽、王冶秋、翦伯贊、呂振羽、侯外廬、張政烺、鄧廣銘、王振鐸、郭寶鈞、賈蘭坡,吳晗為主任委員,夏鼐為副主任委員。這個學術委員會基本上是由館外專家組成。為便於組織本館的學術活動,1962年又成立了科學研究委員會,在學術委員會指導下開展工作。當時的科學研究委員會由十三人組成,主任委員:龍潛,副主任委員:陳喬、韓壽萱,委員;沈從文、賈蘭坡、王振鐸、郭寶鈞、王鏡如、李石英、李遇寅、尹伯休、史樹青、耿宗仁。1966年,文化革命運動開始,學術委員會停止了活動。1998年,中國歷史博物館重新建立了學術委員會。
委員:(按姓氏筆劃排列)
孔祥星、王宏鈞、王冠英、王曉田、孫機、史樹青、朱鳳瀚、李季、谷長江、佟偉華、杜耀西、俞偉超、黃燕生
主任委員:俞偉超
副主任委員:孔祥星
秘書:黃燕生
文物徵集鑑定委員會
中國歷史博物館在1963年成立了文物徵集鑑定委員會,龍潛任主任委員,陳喬、韓壽萱任副主任委員,委員有:沈從文、尹伯休、李石英、王鏡如、史樹青、楊宗榮、耿宗仁、賈立德、王宏鈞、陳鵬程、張蘭會、石光明。1966年,文化革命運動開始,文物徵集鑑定委員會的工作陷於停頓。1988年,本館恢復文物徵集鑑定委員會,由俞偉超任主任委員,史樹青、杜耀西任副主任委員。
委員:(按姓氏筆劃排列)
馬秀銀、孔祥星、王宏鈞、王冠英、王曉田、史希光、史樹青、孫機、孫其剛、朱鳳瀚、呂長生、李先登、李季、李知宴、谷長江、邵文良、佟偉華、杜耀西、信立祥、俞偉超、耿東升、蔣文光、傅金凱、董琦、董德義
主任委員:史樹青
副主任委員:孔祥星
中國歷史博物館
秘書:關雙喜
黨委辦公室
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上級黨委的指示;開展經常性的黨務工作;負責黨委與各黨支部之間的承上啟下工作;發展黨員工作及思想政治工作;負責館內中層負責人的考核、管理、培訓及承辦任免手續;開展工會、共青團、婦女、統戰工作;完成黨委交辦的其他任務。
黨委辦公室工作人員:3人
主任:萬金麗
工會副主席:王寶慶團委書記:佟春燕
人事處
人事處負責我館機構編制、人才資源的引進、開發、利用和流動調配管理及專業人員職稱評審、聘用管理;負責科級領導幹部的考核、管理、培訓及承辦任免手續和職工的考核、鑑定、獎懲;負責職工文化教育、崗位培訓的規劃和組織實施及管理工作;承辦職工工資、福利和出國、出境人員的政治審查;承辦人事爭議調解,信訪接待工作;負責人事檔案管理和人事統計、分析工作。負責離休幹部、退休人員的管理、服務工作。下設兩個科室:人事勞資科、離休幹部退休人員管理科。現有工作人員7人。
處長:金祥(主持)
副處長:邵寶成
人事勞資科科長:(空缺)
離休幹部退休人員管理科科長;王清海
展覽部
展覽部是中國歷史博物館重要業務部門之一,承擔本館常設展覽“中國歷史陳列”及各類專題展覽的內容設計與形式設計和美術製作,並圍繞“中國歷史陳列”及各類專題展覽進行歷史學、中國歷史、文物考古、博物館學等方面的專題研究,承接社會各類展覽的內容設計與形式設計和美術製作。展覽的運行機制採用項目管理制,展覽項目的全過程,由展覽項目負責人統籌組織實施。
2000年至2001年,“中國歷史陳列”籌展工作全面啟動,召開了三次學術研討會,為編撰陳列大綱提供了深厚的學術底蘊和堅實的理論平台。目前,展覽部正在積極編撰《中國歷史陳列》陳列大綱框架,開始陳列形式設計、美術製作的調研工作。並以《中國歷史陳列》為藍本,編寫多卷本《文物中國史》。近年來,展覽部還承擔了“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特展”、“靖江藩王遺粹——桂林出土明代梅瓶展”、“大唐丰韻——唐代社會生活展”、“金色寶藏——西藏歷史文物特展”、“世界遺產——中國大足石刻大型展覽”、“聲震神州——滇、桂、黔銅鼓大觀”、“張大千作品回顧展”、“饒宗頤教授書畫作品展”、“契丹王朝——內蒙古遼代文物精華展”、“中國歷史博物館九十周年紀念展覽”等專題展覽的內容設計與形式設計和美術製作;參加了“法國—中國周”大型文化寶活動的文物珍寶館設計;還為中國歷史博物館設計製作大量工藝品。
下設5個科室:陳列設計一室、陳列設計二室、陳列設計三室、美術設計室、美術製作室。現有工作人員31名,其中研究館員3名,副研究館員16名。
主任:董琦
副主任:安家瑗
學術研究中心
中國歷史博物館
中國歷史博物館學術研究中心是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科研工作管理機構。正式組建於2000年10月,其主要職能是:
負責全館各種科研項目的立項、申報及審批後的檢查執行等工作。
負責本館館級學術著作及相關書籍的出版。
出版《中國歷史文物》雜誌。
開展館校聯合辦學和館際學術研究,培養科研後備力量。
學術研究中心組建以來,對我館十餘年文物科研方面的項目進行了全面的調查統計,組織完成了我館向國家文物局《2001年文物科研項目》和《2001年文博社科重點課題》的立項申報工作,並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我館近期的學術著作和館級研究叢書計畫,積極籌備《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的改版工作。現《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已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更名為《中國歷史文物》。
現有工作人員7人,其中研究館員2名,副研究館員3名,館員1名。
主任:王冠英副主任:孫彥貞
保管部
保管部成立於建館之初,主要負責文物的徵集、登編和管理,及文物照像、書畫裝裱及臨摹,並對館藏文物進行科學研究。
近年來,保管部清理了本館徵集品、部分端門文物庫房等處的文物藏品,完成了館藏文物基本藏品的帳、卡、物核查工作,對藏品信息進行科學化管理,編輯出版了《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捐贈文物集萃》等書籍,舉辦了“打擊文物走私成果展”、“火炮展”。並精選藏品,參加了“中國1999世界集郵展”等展覽。
下設5個科室:藏品室、徵集室、登編室、攝影室、臨摹裝裱室。現有工作人員43人,其中研究館員1名,副研究館員8名。
主任:關雙喜
副主任:盛為人
社會教育部
社會教育部是在原民眾工作部的基礎上新組建的部門。
其主要職能是:開展公關活動,利用各種宣傳媒介向社會宣傳、推銷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展覽,協助展覽部做好展覽的策劃宣傳工作;主動聯繫外賓和團體參觀;介紹宣傳我館學術動態及重大業務活動;負責陳列室不同內容和形式的講解工作;配合重要展覽,組織面向社會的與展覽相關的專題講座;開展電教工作和社會志願講解員的培訓,用多種形式開展普及性的教育活動,包括編寫、出版普及讀物。
社會教育部下設3個科室:公關工作室、講解工作室、教育工作室,現有工作人員13人,其中副研究館員4人。
副主任:黃琛(主持工作)、王春紅
考古部
考古部是中國歷史博物館重要科研部門,其職能主要是:承擔國家重點考古項目,開展田野、水下、航空攝影考古調查發掘;圍繞考古學中的重大前沿課題,開展綜合性考古研究;承擔館內下達的科研課題和館藏文物的專題研究以及文物展覽。
近年來,在田野考古方面,進行了山西垣曲商城的大規模發掘。河南澠池班村遺址的多學科綜合考古發掘和研究、江蘇連雲港孔望山漢代道教遺址群的大規模調查發掘;在水下考古方面,完成了對遼寧綏中海域元代沉船的發掘和南海西沙群島海域的考古調查;在航空考古方面,開展了對洛陽漢魏故城、祁山古墓群和內蒙赤峰古城址的航空考古調查。此外,還籌辦了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歷史博物館承辦的“全國考古新發現精品展”。
下設3個研究室:田野考古研究室、水下考古研究室、航空考古研究室。現有工作人員19人,其中研究館員5名,副研究館員5名,館員6名。
主任:信立祥副主任:張威、楊林
對外展覽部
對外展覽部是在2001年8月原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併入中國歷史博物館後,以原建制為基礎組建的。主要負責對外文物展覽(含赴港、澳、台展覽),籌辦文物複製品對海外的展覽和銷售。對外仍使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名稱。
對外展覽部的前身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在國家文物局領導下,三十年來在二十七個國家和地區舉辦了近百項中國文物展覽,觀眾達三千多萬人。近年來,完成了國家文物局交辦的許多重大外展項目,如赴美國、西班牙《中華五千年文明藝術展》、赴美國《中國考古黃金時代展》、赴法國《中國考古發現展》、赴日本《世界四大文明·中國文明展》、赴日本《中國國寶展》等大型展覽。為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弘揚中華文明,做了大量工作,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蠟相館
下設三個科室:展覽室、聯絡室、包裝運輸科。現有工作人員11人,其中副研究館員4名,館員3名。
主任:楊陽
副主任:殷稼
文物科技保護部
(博物館藏品科技保護中心)
文物科技保護部是在1952年成立的文物修整室的基礎上組建的。2001年6月,由原科技部的器物修復室和文物保護實驗室組成“博物館藏品科技保護中心”。其主要職責是:從事各類文物保護、修復科研課題研究;進行各類文物分析、檢測、鑑定、修復、複製、保護處理及環境監測;是國內外文物保護學術交流與合作重要場所和國內重點大學文博與文物保護專業學生實習基地。
近年來,科技部為“中國通史陳列”、“全國考古新發現精品展”、“中國古代科技展”、“大唐丰韻”等專業展覽及出國文物展覽,保護、修復、複製了大量的文物,並協助地方文博單位工作。還選派高級修復專家到香港、台灣指導、協助工作,修復戰國青銅器30多件。
下設兩個科室:文物保護實驗室、器物修復技術室,現有工作人員13人,其中副研究館員7名,館員3名。
副主任:潘路
圖書資料信息中心
圖書資料信息中心是在原圖書館的基礎上擴充而成,承擔本館各類圖書資料的採集、編目、典藏、借閱,為陳列展覽和科學研究提供相關資料,編輯各類專題書目及索引,修復館藏古籍文獻,與國內外博物館及其他學術機構進行資料交換。同時還負責中國歷史博物館網站的建設和維護,承擔我館的網路規劃和信息管理職能。
圖書資料信息中心建設有圖書資料管理和信息管理兩個區域網路,現擁有2台伺服器,18台終端機。1999年開始實現書刊采編的自動化管理,2000年開通了中國歷史博物館網站。近十年來,先後編印了《中國歷史博物館古籍善本書目》、《館藏博物館學、博物館事業論文目錄》、《館藏中國歷史人物像索引》。2000年編輯完成《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普通古籍目錄》。
下設3個科室:采編室、典閱室、信息室。現有工作人員18人,其中研究館員1名,副研究館員3名。
主任:黃燕生副主任:左潤華。
後勤保障處
負責全館後勤、行政,為博物館提供後勤保障。
下設3個科室:總務科,機電科,房管科。現有工作人員36人。
處長:馬如連副處長:唐國強
資產財務處
中國歷史博物館資產財務處是對全館預算經費、財產物資管理的職能部門。
下設2個科室:會計科、資產票務科。現有工作人員17人。
處長:沈玉莉
基建工程處
基建工程處主要負責本館大樓的維修、改造;古建維修;後方基地建設等工作。並參與籌建國家博物館工程的工作。
下設兩個科室:計畫設備科、綜合管理科。現有工作人員8人,其中高級工程師2名,工程師3名。
處長:楊英法副處長:劉政軍
端門管理處
端門地區管理處主要負責端門地區的國有資產管理,負責文物古蹟的安全,定期對古建進行保養和修繕。對地區附近的環境衛生實行門前三包,並配合公安機關保持地區政治穩定和維護地區良好社會秩序。
下設兩個科室:保衛科,行政科。現有工作人員9人。
經營開發中心
中國歷史博物館綜合服務開發中心主要負責館內的創收工作,開發具有我館特色的文物復仿製品、宣傳品、紀念品等,並參與端門地區的經營管理。
近年來,中心在館內銷售各類圖書、旅遊品、文物復仿製品等;開發成立了“博文齋”工藝品商店;在端門地區舉辦各類展覽,並行使地區管理職權。
下設兩個部:歷博經營管理部,端門經營管理部。現有工作人員16人。
主任:丁衛民
副主任:李建森
保衛處
負責保衛中國歷史博物館大樓和文物的安全;利用安全技術防範設備對大樓及文物進行二十四小時監控;負責展廳開放期間文物及觀眾安全工作的綜合管理;組織領導、監管檢查義務消防工作;協助公安機關偵破有關治安、刑事案件;負責委員首長和外賓來訪參觀的安全工作;負責傳達室傳達安全保衛的工作。
下設三個科室:保衛科,警防科、技術科。現有工作人員29人。
處長:陳國強
副處長:劉樹理、余建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