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族

匈奴族

匈奴族是中國古代一個強大而影響深遠的民族。古代文籍記述其先民即殷周時期的鬼方、獫狁。匈奴最初活動中心地區,為漠南陰山及河套一帶。到了戰國末年,匈奴與東胡並強,常擾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郡,三國相繼修築長城以抵禦匈奴與東胡;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派蒙恬統30萬眾連成萬里長城。歷史上有記載的匈奴第一個單于,駐頭曼城,在今天的內蒙古包頭市境內。

概述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後第二年),冒頓殺其父頭曼,廢除單于推舉制度,自立為單于。從此,匈奴遂由族名,兼為單于國名。此後,公元前209~前174年,冒頓在位,統帥士兵30餘萬,南並樓煩、牡羊王,東滅東胡,西走月氏,北服屈射、丁零、鬲昆、薪犁各族。繼位的老上單于又從伊犁河流域驅逐月氏、烏孫徙居伊犁河流域,實為匈奴屬國,又役屬西域城廓諸國。於是匈奴東至遼河,西至蔥嶺,北抵貝加爾湖,南達長城。在中國歷史上,北部草原遊牧各部中,第一次出現了統一的遊牧軍事政權。

淵源說法

關於匈奴劉氏是如何形成、何時形成,史學界和姓氏學家們歷來都有不同的看法。

匈奴族狼噬牛金牌扣飾匈奴族狼噬牛金牌扣飾

《元和姓篡》說得較籠統,只說匈奴劉氏“其先匈奴貴族,漢以公主妻之。北俗重漢,生因取母姓(劉氏)。後漢末右賢王劉去卑即其後也。”這裡說匈奴是因尊重漢朝才將漢公主所生子女改姓劉氏的。據此看來,劉氏形成很早。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則記載:“劉氏本出匈奴之族。漢高祖以宗女妻冒頓,其俗貴者皆從母姓。因改為劉氏。”這裡明確記載劉氏為冒頓單于的後裔,為冒頓與漢宗女所生。但改姓劉氏的原因則是匈奴族貴者從母姓的習俗所致。

《晉書·載記·劉元海》則記載說:“匈奴劉氏為冒頓之後。漢高祖以宗女為公主,以妻冒頓,封為兄弟,故其子孫遂冒姓劉氏。”這裡明確匈奴劉氏為冒頓後裔,但改姓原因則是冒姓。

生活習性

匈奴族是一個以畜牧業為基礎的民族,《史記·匈奴列傳》說:“逐水草遷徙,毋城廓常處耕田之業”。凡有泉源、溝谷、湖泊,以及水草豐美的地方,便是

匈奴族的早期文化匈奴族的早期文化

其理想的牧場。牧畜是匈奴族最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源。《史記·匈奴列傳》說:“自君王以下,鹹食畜肉,衣其皮革,披旃裘”。食肉飲酪,是草原飲食文化的主要內容。《東觀漢記·竇固傳》有記載匈奴接待貴賓吃烤肉的情況,“炙肉未熟,從從長跪,前割之,血流指間,進之於固(竇固)”。“炙肉”即烤肉。飲的是“酪”,或作“乳酪”,指羊奶、牛奶、馬奶,及其奶制食品,包括馬奶酒在內。草原民族基於防寒、防潮的需要,都嗜好飲酒。而敬酒,也是接待賓客的禮節。由於氣候的寒冷,冬天長,夏天短,穿皮衣住穹廬最宜於保暖,也便於遊牧遷移,更主要的是皮革而磨損,宜於馬背上的生活,其堅實又適合騎兵行動敏捷的要求。匈奴武士騎在馬背上,腰佩彎弓,手持青銅短劍,極其威武。而這種皮製衣服,即“胡服”,也對中原服飾的改革產生很深的影響。匈奴時騎馬術已成為人盡熟知的技能,《史記·匈奴傳》稱其幼習鞍馬,舉族上下“盡為甲騎”,所以匈奴騎兵成為當時中國也是世界上最精良的軍隊。
匈奴族日常生活的居室為“穹廬”,形同現在的蒙古包。匈奴單于也住穹廬,即帳篷宮殿,在此接見漢使。在其他生活方面,匈奴“以墨黥面”,即在面部紋刺花紋為裝飾。婦女在臉部抹紅,或擦口紅,故匈奴單于的妻子稱為“閼氏”,是“燕支”的同音異譯。“燕支”今作“胭脂”,即口紅。匈奴族的文化創造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最具代表性的是青銅及金銀製作藝術,被稱為“野獸風”藝術。
匈奴族既屬遊牧民族,活動範圍廣大,也有需要把牧畜和皮毛交換農業品和手工業品。匈奴貿易夥伴很多,最西端可達西域甚至裏海之濱,而匈奴與漢族雖時有戰爭,但往來交流、與市通關也是最悠久和最頻繁的,故相互的影響也最深。東漢初年匈奴再度強盛並縱兵南侵,稍後又一次分裂成南北兩部,南匈奴內附東漢稱臣,北匈奴在公元91年(漢和帝永元三年)被漢軍擊潰,匈奴政權全部瓦解。匈奴從興起到衰落,在大漠草原活躍了約三百年,進入中原地區又活躍了約二百年,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世巨大的影響。

歷史名人

金日磾(公元前一三四-前八六年),字翁叔。西漢武威郡休屠縣(今甘肅民勤縣)人。西漢大臣,有遠見卓識的匈奴族政治家。系匈奴休屠王的太子,“金”是漢武帝賜的姓。
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春,朝廷派遣驃騎將軍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千餘里,切斷匈奴右臂,執渾邪王子,繳獲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夏天,經居延及小月氏攻祁連山渾邪、休屠二王,使他們遭到慘重打擊。同年秋,匈奴單于因渾邪王屢為漢軍所破,傷亡數萬,怒不可遏,欲召誅渾邪王。渾邪王便說服休屠王共同降漢。而休屠王因其部損失不大,估計單于不會殺他,後又中途反悔,渾邪王便殺了休屠王,其眾四萬餘人降漢。漢武帝封渾邪王為列侯。日磾因父親被殺,無所依歸,便和母親閼氏、弟弟倫隨渾邪王降漢,被安置在黃門署養的馬,時年僅十四歲。
一日,漢武帝在游逸宴樂時,要檢閱黃門署飼養的馬匹,日磾等數十人牽馬過殿下,其他的牽馬人無不乘機斜目偷看宮人,惟獨日磾不取抬頭張望,加上他身高八尺二寸,體形魁偉,容貌莊嚴,馬又養得高大肥壯,引起武帝的注意。經過召見詢問,才知道他的身世,當天便賜衣冠,拜為馬監,不久又遷升為侍中、駙馬都尉、光祿大夫,成了漢武帝的親近侍臣,並以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即銅佛像)“金”賜日磾金姓。
金日磾在受重用後,更加謙虛謹慎,忠於職守,“未嘗有過失”,武帝愈信任,“賞賜累千金,出則驂乘,入侍左右”。如此特殊的寵愛引起貴戚朝臣的暗中抱怨,私下議論紛紛,說“陛下妄得一胡兒,反貴重之”。漢武帝聽到這些流言蜚語,非但不輕視日磾,反而更加看重他。
直指繡衣江充編造宮有“盅氣”,據於太子宮中,並誣陷太子盅害武帝,武帝信以為真,使江充逼殺太子。以後武帝知道太子被冤,於是誅滅了江充家族及其黨羽,參與此事的侍中僕射莽何羅兄弟恐牽連問罪,遂陰謀反叛。莽何羅的行動,被日磾察覺,遂陰獨注視其動靜,何羅覺察日磾注意他,因而遲遲不敢發難。後元元年(公元前八八年)六月,武帝出行住在林光宮,日磾也隨從,因小病臥行宮廬舍中。莽何羅與其弟通、安成三人認為在機可乘,便假傳聖旨,“矯制夜出,共殺使者”當夜發兵。次日晨,武帝還在睡覺,日磾正去便溺,發現莽何羅匆忙從宮外闖入武帝宮內,頓時生疑,回身入宮,坐於武帝內房,須臾,何羅袖藏白刃,從東廂上殿,突見日磾,膽怯變色,但他反心已定,決意向武帝住定急行,由於行動慌忙,碰到寶瑟而摔倒,日磾趁機抱信何羅,大叫“莽何羅反!”武帝驚起。侍衛拔刀欲殺何羅,武帝恐傷日磾,制止了侍衛。日磾將莽何羅投擲殿下,被侍衛擒縛。日磾保護了漢武帝。從此日 磾以忠孝著稱於朝野。
武帝病重時,囑託霍光與金日磾輔佐年僅八歲的太子弗陵(漢昭帝)。霍光推讓日磾當輔政大臣,日磾說:“我是匈奴人,任這樣的高位,會使匈奴輕視漢朝。”表示願作霍光的助手。於是武帝拜金日磾為車騎將軍,“授以後事”。他以副助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與御史大夫桑弘羊輔少主。後元二年(公元前八七年),武帝臨終前,遺詔以他有擒縛叛逆的莽何羅之功,封為侯。昭帝即位後,要宣布這個封號,日磾以昭帝年少不受封。輔政一年後,日磾病重,大將軍霍光奏請昭帝給他宣布封號,日磾才在病床上接受了印綬。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八六年)九月,日磾病逝於長安(今西安市),年僅四十九歲,陪葬於茂陵,謚為“敬侯”。
金日磾長期生活在漢王朝,勤學苦練,鑽研漢朝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生活等進步文化。因此,他在供職中央期間,盡力維護統一,反對任何破壞和分裂統一的行為,他一生多次識破並挫敗叛亂活動,在維護漢王朝的統治和社會安寧方面,建立了不朽功績。
赫連勃勃,字屈孑,匈奴右賢王去卑之後,劉元海之族也。曾祖武,劉聰世以宗室封樓煩公,拜安北將軍、監鮮卑諸軍事、丁零中郎將,雄據肆盧川。為代王猗盧所敗,遂出塞表。祖豹子招集種落,復為諸部之雄,石季龍遣使就拜平北將軍、左賢王、丁零單于。父衛辰入居塞內,苻堅以為西單于,督攝河西諸虜,屯於代來城。及堅國亂,遂有朔方之地,控弦之士三萬八千。後魏師伐之,辰令其子力俟提距戰,為魏所敗。魏人乘勝濟河,克代來,執辰殺之。勃勃乃奔於叱乾部。叱乾他斗伏送勃勃於魏。他斗伏兄子阿利先戍大洛川。聞將送勃勃,馳諫曰:“鳥雀投人,尚宜濟免,況勃勃國破家亡,歸命於我?縱不能容,猶宜任其所奔。今執而送之,深非仁者之舉。”他斗伏懼為魏所責,弗從。阿利潛遣勁勇篡勃勃於路,送於姚興高平公沒奕於,奕於以女妻之。

政權機構

匈奴族政權的機構分3部分:

匈奴族武器  青銅短劍匈奴族武器 青銅短劍

①單于庭(首腦部),直轄的地區在匈奴中部;
②左賢王庭(東部),管轄的地區在匈奴東部;
③右賢王庭(西部),管轄的地區在匈奴西部。

匈奴人尚左,單于以下,即以左賢王為最尊貴,因而權力和地位也比右賢王高。單于是匈奴族的最高首領,總攬軍政及對外一切大權,由左右骨都侯輔政,骨都侯由氏族貴族呼衍氏、蘭氏和須卜氏擔任。呼衍氏居左位,蘭氏須卜氏居右位,主斷獄松。裁決了的案件,用口頭報告單于。

地理環境

匈奴在強盛的時侯,東破東胡,南並樓煩、河南王地,西擊月氏與西域各國,北服丁零與西北的堅昆。範圍以蒙古高原為中心,東至內蒙古東部一帶。南沿長城與秦漢相鄰,並一度控有河套及鄂爾多斯一帶。向西以阿爾泰山為界,深入中亞的鹹海、黑海一帶,北達貝加爾湖周邊。被稱之為“百蠻大國”。
以大戈壁為中心分為南、北。與現今不同的是,在漠南一帶的山區,如陰山,當時尚有數量眾多的樹木,而平地有面積廣大的草原,為匈奴人狩獵的場地。而漠北一帶,地平又少樹木,多大砂,生活較不易。
氣候方面,冬季比夏季還長。在冬季零下20度很為普遍。霜雪在九月上旬就己下降。在烏蘭巴托一帶,可達零下40度以下。一年之中,植物能生長的時間約百日左右。到夏天,平均溫度雖為17.1度,但有時可達到34.3度。一日之中氣溫也相差很多,白天類似炎夏,夜間則類似嚴冬。

經濟生活

匈奴匈奴人主要以狩獵、遊牧及畜牧為主,依靠的畜牧主要有馬、牛、羊三種,其中又以馬最為重要。在飲食當中,肉、乳品尤為普遍,有時會食用魚類。其生活地點常隨著季節轉移至其他地方。
匈奴人用畜衣作衣服,他們很早就製作褲子、長靴、長袍、尖帽或風帽,無論在行重或保暖方面,都很適應當地的生活。住的地方叫穹廬,是氈帳所制的帳幕,需以木條作柱樑。並使用各種陶器及金屬器。
匈奴人不僅有耕田產谷,還建有穀倉來藏谷。除在本部耕種外,在西域還有騎田。
匈奴人也十分重視商業交換,以牲畜去換取奢侈品。常與漢人互市交易,並將漢人物品轉買運到西域各國並包括羅馬帝國,在漢對西域通道中斷之時尤為如此。

人口

根據對冒頓縱精兵30餘萬圍困劉邦於白登推算,以五口出一介卒,則匈奴人口應當在150萬至200萬之間。
附漢的南匈奴部眾為四、五萬人,在單于屯屠何在位時期得到空前發展,增加到戶口34000,人口237300,兵力50170。
曹魏時,分匈奴為即左、右、南、北、中五部,左部帥劉豹統轄萬餘戶,居太原郡故茲氏(今山西臨汾);右部6千戶居祁縣(今山西祁縣);北部4千餘戶居新興縣(今山西忻縣);南部3千餘戶居蒲子縣(今山西隰縣);中部6千戶居大陵縣(今山西文水)。共3萬餘戶,人口近20萬。
而劉淵在并州起兵時,并州匈奴總人口約35萬左右。

政治

匈奴人匈奴的官制,《史記》、《漢書》、《後漢書》均有記載,其中《漢書》全抄《史記》,《後漢書》則加以補充內容。內容如下:
“ 然至冒頓而匈奴最強大,盡服從北夷,而南與中國為敵國,其世傳國官號乃可得而記雲。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匈奴謂賢曰“屠耆”,故常以太子為左屠耆王。自如左右賢王以下至當戶,大者萬騎,小者數千,凡二十四長,立號曰“萬騎”。諸大臣皆世官。呼衍氏,蘭氏,其後有須卜氏,此三姓其貴種也。諸左方王將居東方,直上谷以往者,東接穢貉、朝鮮;右方王將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而單於之庭直代、雲中: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而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最為大國,左右骨都侯輔政。諸二十四長亦各自置千長、百長、什長、裨小王、相、封都尉、當戶、且渠之屬。 ”
— 《史記.匈奴列傳》
“ 其大臣貴者左賢王,次左谷蠡王,次右賢王,次右谷蠡王,謂之四角;次左右日逐王,次左右溫禺鞮王,次左右漸將王,是為六角:皆單于子弟,次第當為單于者也。異姓大臣左右骨都侯,次左右屍逐骨都侯,其餘日逐、且渠、當戶諸官號,各以權力優劣、部眾多少為高下次第焉。單于姓虛連題。異姓有呼衍氏、須卜氏、丘林氏、蘭氏四姓,為國中名族,常與單于婚姻。呼衍氏為左,蘭氏、須卜氏為右,主斷獄聽訟,當決輕重,口白單于,無文書簿領焉。 ”
—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
除了這些王號和官號,尚有其他:如昆邪王、休屠王、盧屠王、奧鞬王、犁汗王、休旬王、甌脫王、西祁王、右皋林王、古股奴王、古伊秩訾王等等。此外,還有立漢降人為王者,如趙信為自次王,李陵為右校王,史降為天王,盧綰為東胡盧王。侯的名稱有左安侯、左姑姑侯、粟置支侯等等。
這些王侯地位如何,不很清楚,但從文獻記載來看,還可知其大略。
左賢王即左屠耆王,地位高於其他諸王,僅次於單于,是單于的繼承者,常以單于太子當之,但也有例外:如復株累若鞮單于後連續5任單于皆由其弟擔任左賢王。
闕氏,音煙肢或焉支,含有美麗的意義。單于至一般諸王皆可稱其妻為闕氏,也有許多稱呼:如寧胡闕氏、顓渠闕氏、大闕氏、第二闕氏、第五闕氏等等。[9]在眾多闕氏中,也有高低位次之分。沈欽韓以為“匈奴正妻則稱大闕氏”,胡三省則以為“顓渠闕氏,單于之元妃也,其次為大闕氏”。
闕氏雖不見得是皇后,但單于的闕氏在匈奴的地位卻很重要。不僅在內政、外交上有重要地位,在戰爭中也起作用。如冒頓攻圍劉邦時,闕氏隨軍在旁。

軍事

匈奴人匈奴民族有完善的軍事裝備。優良的戰馬,矯健的騎士,堅固的盔甲,加上鋒利無比的兵器。
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雙重角色,平時是作為交通工具,戰時則成為戰馬。從出土實物看,匈奴馬匹身體略矮,頭部偏大,應屬於蒙古馬。蒙古馬雖不十分高大,但體能充沛,耐力持久,行動迅速,非常適應高原環境,再配上御馬工具——馬籠頭和馬鞍,大大增強匈奴軍隊的戰力。《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兵“盡為甲騎”、“控弦之士三十餘萬”。
匈奴兵器“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考古發掘資料與此正相吻合。匈奴墓地發掘情況顯示,兵器一般出土於男性墓葬中,以銅、鐵、骨、木質地為主,主要有弓、箭鏃、弩機、刀、劍、戈、矛、斧、流星錘等。
匈奴人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保護自己,而代之以更省勁、更堅固的盔甲來裝備自身,形成“盡為甲騎”、機動靈活而又強大的匈奴騎兵。

與中原漢族關係

冒頓初立時,即爆發秦末農民起義,繼之五年楚漢戰爭,匈奴南下奪秦九原郡(今包頭及河套地區),與漢朝分界於河南塞(今內蒙古河套一帶),勢力達

匈奴人匈奴人

到朝那(今甘肅平涼市)、膚地(今陝西榆林縣)。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漢高祖親統軍擊匈奴,至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冒頓圍困於白登山,7月始以計脫。次年,納劉敬諫,與匈奴和親。匈奴通過與漢朝和親,不但獲得了漢朝的公主為單于閼氏(匈奴人稱妻、妾為閼氏),而且每年還獲得了不少絮、繒、酒、米、食物。又與匈奴開關市,以利於南北農牧兩大民族之間的物資交流。以後經歷高后至文、景60餘年間,匈奴貴族屢屢背約騷擾漢朝邊那郡,屠戮吏民,擄掠人畜,漢朝僅防禦處之。
漢武帝即位(公元前141)以後,始著手強力反擊。武帝對匈奴的反擊戰開始於元光二年(公元前133),經過元狩二年及四年(公元前121及前119)兩次帶決定性的戰役,匈奴大敗。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經過充分準備之後,再次派衛青霍去病各帶五萬精兵,分兩路合擊匈奴。一路以衛青從定襄郡出塞,穿過大沙漠,行軍一千多里,匈奴的伊穉邪(穉音zhì)單于親自率領精兵嚴陣對抗。雙方展開了一場大會戰。匈奴大敗,衛青一直追到寘顏山(古山名,今蒙古高原杭愛山南面的一支、寘音tián)下的趙信城。另一路,霍去病也橫越大沙漠,前進兩千多里,大破匈奴左賢王的兵馬,一直追到狼居胥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西北黃河北岸;一說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下,在那裡立了一塊石碑留作紀念。(霍去病的名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漢武帝的車騎將軍金日磾便是匈奴人。) 這是漢朝規模最大、進軍最遠的一次追擊。從此以後,匈奴撤退到大沙漠以北,沙漠南面就沒有匈奴的王庭了。

分裂和內訌

公元前57年,匈奴統治集團內部發生分裂和內訌,5單于爭立,內部大亂,陷於絕境。(漢將陳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後來由於匈奴首領呼韓邪單

匈奴騎兵匈奴騎兵

於稽侯珊在位(公元前58~前31),附漢為藩臣,漢朝待以殊禮,位居諸侯王之上,且以大量物資提供提供匈奴賑災。於是漢與匈奴結為一家,關市大開,至王莽檀政以前,60餘年和平發展,漢、匈人民都得以安定,出現了民眾富庶,牛馬布野的局面。匈奴單于也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西漢末年及王莽篡位時期,王莽采取侮辱匈奴單于的政策,破壞了持續半個多世紀的和平相安發展的漢匈關係,至東漢光武時始得到改變。
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駐牧於匈奴之南、管領南邊八部之眾的韉日逐王比(呼韓邪單于稽侯珊之孫)歸附漢朝,自立為呼韓邪單于,於是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北匈奴不僅常攻擾南單于,且屢掠漢邊郡,侵迫西域諸國,阻塞中西交通。漢和帝永元元年(89),東漢朝廷利用北匈奴內部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所造成的混亂,社會危機十分深刻的時機,發動了一次規模巨大的軍事出擊。在漢將和南單于的聯軍合擊下,連年大破北匈奴於大漠南北及今新疆東部,北單于受創遁逃,於永元三年率領一部分部眾西遷。匈奴政權全部瓦解。
魏晉南北朝時期,內遷的匈奴有了很大的變化,除南匈奴外,這時分解出名為“屠各”的一支活躍起來。南匈奴和屠各散居在今甘肅、陝西、內蒙古和山西一帶,其中以聚居在山西的為最多最強。這兩部分匈奴人,在304~329年聯合起來,先後在山西和陝西建立了“漢-前趙”政權。從匈奴分解出來的另一支--臨松盧水胡,居於今甘肅河西走廊與青海之間,在397~460年,在河西走廊一帶建立了“北京”政權。由匈奴與鮮卑兩族融合而產生的新的一支--鐵弗匈奴,原先居於今內蒙古河套一帶,在407~431年,在今陝北一帶建立了“夏”政權。隨著上述各政權的先後被消滅,匈奴的名字在南北朝後期也逐漸消失。

西遷

漢武帝對匈奴的猛烈反擊,大傷了匈奴的元氣。到西漢晚期,匈奴發生了分裂,呼韓邪單于率部歸順漢朝,而流竄到中亞與漢朝為敵的郅支單于也被漢將陳

匈奴族銅製品匈奴族銅製品

湯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為理由消滅掉了,漢匈關係從此走向和解。東漢初年,在匈奴貴族中反漢的勢力重新抬頭,導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歸順漢朝,而北匈奴則堅持與漢為敵,經常發動對南匈奴和漢人的掠奪。而當時東漢剛剛建立,國力還屬於恢復期,因此,直到漢明帝時,才發動了對北匈奴的反擊戰。公元73 年,漢軍四路出擊北匈奴,竇固、耿忠的漢軍一直追擊到天山一帶,並奪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漢和帝時,又發動了針對北匈奴的反擊戰,公元89年,竇憲、耿秉率領漢軍大敗北匈奴,一直追擊到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公元91年,漢軍再次出擊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單于,北單于只得向西逃竄。至此,東漢對北匈奴的戰爭取得了全面勝利,而與漢為敵的北匈奴,則受到漢與南匈奴的合擊,已無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竄。
二、北匈奴西遷的第一站:伊犁河流域
與其說是西遷,還不如西逃貼切一些。在公元91年北單于戰敗後,率殘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在其立足後,仍然出沒於天山南北,實施掠奪。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殺死了漢將索班。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魯番一帶),班勇於公元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在班勇離職後,北匈奴勢力又重新抬頭,漢將斐岑於137年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於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開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三、北匈奴西遷的第二站:錫爾河流域
錫爾河是中亞的內陸河,流經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注入鹹海。在漢時,這裡是康居國。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漢朝的反擊,已無法立足,大約在 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了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至於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動,因為缺乏史料記載,就不得而知了。
四、北匈奴西遷的第三站:頓河以東、裏海以北
大約在公元290年左右,北匈奴出現在頓河以東的阿蘭國,這段歷史在中國《北史.西域傳》羅馬帝國《歷史》中,都有過記載。北匈奴殺死了阿蘭國國王,徹底征服了阿蘭國。
五、北匈奴西遷的第四站:頓河以西、多瑙河以東
憑藉著在阿蘭國的休整和補給,北匈奴徹底恢復了元氣,掠奪、貪婪的本性讓他們對頓河以西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在大單于巴蘭姆伯爾的率領下,渡過了頓河,向東哥特人發動了進攻,東哥特人哪裡是匈奴人的對手,經過奮戰,依然慘敗,一部分東哥特人只得向西逃竄,逃到了西哥特人那裡,匈奴尾隨其後,追擊到西哥特人居住地。西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流經今天的烏克蘭和摩爾多瓦)擺下軍陣,準備迎擊匈奴,而匈奴人則趁夜晚偷偷從德涅斯特河上游渡河,然後抄襲西哥特人軍陣背後,西哥特人慘敗,只得向西逃竄至多瑙河。後經羅馬帝國皇帝的批准,東、西哥特人得以渡過多瑙河,進入到羅馬帝國避難。此後,由於羅馬帝國對哥特人殘酷的壓榨,逼迫哥特人又起兵反叛,公元378年,羅馬帝國皇帝瓦連斯親征哥特人,結果被哥特人殺死,帝國遭受到沉重打擊。而此時的匈奴,由於占據了南俄羅斯大草原,暫時穩定了下來。

後裔

公元1世紀後,匈奴分為南北兩支,南匈奴人居內地,後來逐漸和漢民族融合。北匈奴在漢武帝大規模進擊之下,兵敗西遁,但他們究竟逃往何處,是個長期不為人知的問題。
大約過了近三百年,歐洲東部突然出現了一文強大的騎兵隊伍,自稱匈人。6世紀,匈人在匈牙利平原上建立了匈牙利國。
這支震撼歐洲的匈人騎兵,與中國西逃的北匈奴有無淵源關係?這是中外學者都感興趣的問題。史學界不少學者認為歐洲匈人即匈奴。最早提出這一觀點的是法國學者德摟尼。後來,英國歷史學家吉本、學者伯克、德國學者夏德都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了這一觀點。中國許多著名學者也贊同這一觀點。章太炎認為,"今之匈牙利即匈奴音轉"。學者何震亞認為,匈牙利的"匈"為種族名,"牙利"為地名,匈牙利即"匈人住地"。
人們還從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方面 進行了考察·發現歐洲匈人在祭祖天地鬼神、崇拜日月、獻血為盟、脫帽致謝等方面與匈奴人非常相似。1907年。匈牙利探險家斯坦因在中國新疆烏魯木齊以東50公里處 發現了一處古墓群。最近,匈牙利的考古學家在重新分析研究這處古墓群的墓內陪葬品時,意外地發現這些陪葬品與9世紀、10 世紀的匈牙利國內墓群的陪葬品十分相似。
此外,他們還在古墓群附近碰到一個少數民族群體烏戈爾人。烏戈爾人與當地的維吾爾人截然不同,人數僅9000人,能歌善舞,他們的民歌中有73首與匈牙利的五聲音階完全合拍。我國音樂學院的一位教師還發現匈牙利民歌中,有不少曲調和我國西北少數民族裕固族民歌極為相似,像是一首歌曲的不同變奏。其中裕固族的《催眠曲》和匈牙利的《搖籃曲》不僅曲調一致,而且專用襯?quot;壩哩"的發音也一模一樣。西漢時裕固族曾在匈奴長期統治之下,因此裕固族民歌保留匈奴民歌的風格是很自然的。遙遠的匈牙利也有和裕固族一樣風格的民歌,說明北匈奴西遷到匈牙利後把他們的音樂也帶到了那裡。匈牙利文學家基
塞里·伊什特萬曾多次來中國,他也發現了這一情況。他還發現裕固族對有些名稱的叫法和匈牙利人完全相同,如蘋果都叫"奧爾莫",綠色都叫"凱克",媽媽都叫"奧尼奧"。他說匈牙利人和裕固人有"親戚關係"。越來越多的發現證明,今日歐洲的匈牙利人很可能與中國古代的匈奴人存在淵源關係。

匈奴王國的建立與滅亡

一、占據南俄羅斯草原後,匈奴人的活動

統萬城———匈奴族遺留在世界範圍內惟一的都城遺址統萬城———匈奴族遺留在世界範圍內惟一的都城遺址

在打敗哥特人,占據南俄羅斯草原後,匈奴人得以休整,人口開始急劇增加,同時,小部分的匈奴騎兵仍然在騷擾臨國:一股匈奴騎兵渡過了多瑙河,與哥特人一起騷擾羅馬帝國;另一股匈奴人,於公元384年進攻美索不達米亞,攻占了愛德沙城;還有一股匈奴人於396年,侵入了薩珊波斯帝國。整體而言,匈奴人這段時期,基本是以在南俄羅斯草原休整為主,為下一步的大規模入侵積蓄力量。
二、匈奴烏爾丁大單于的活動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而此時的匈奴正處於烏爾丁大單于的統治。烏爾丁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他曾對東羅馬帝國色雷斯省總督說過,凡是太陽能照射到的地方,只要他願意,他都能征服。公元400年,匈奴在烏爾丁大單于領導下,又開始向西大規模入侵,一舉奪得了整個多瑙河盆地,並一度攻入了義大利,這一事件的連鎖反應就是逼迫多瑙河流域的各部族為躲避匈奴人,只得向西羅馬腹地進軍,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陷了西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西羅馬帝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然而烏爾丁大單于的宏圖大志還未實現就一命嗚呼了,公元408年,烏爾丁率軍騷擾東羅馬帝國,在搶得大量財物準備撤退時,遭羅馬人的襲擊,烏爾丁大單于就這樣戰死在沙場。
三、匈奴帝國的建立
在疆土不斷擴大的情況下,以匈牙利平原為統治中心的匈奴帝國,在奧克塔爾大單于時已基本建立起來,單于王庭穩定在今天匈牙利的布達佩斯附近,這個軍事帝國成為東、西兩個羅馬帝國最嚴重的威脅。烏爾丁大單于死後,匈奴帝國沉寂了一段時間,而在奧克塔爾大單于率領下,匈奴帝國又開始興盛起來,奧克塔爾死後,他的兄弟盧加繼承了王位。盧加大單于在公元422年和426年兩次蹂躪東羅馬帝國的色雷斯和馬其頓,逼迫東羅馬帝國皇帝向匈奴帝國年貢350磅黃金,此後,東羅馬帝國又被迫在邊境向匈奴帝國開放互市,來確保邊境的安寧,匈奴人的榮耀終於在西方找了回來。
四、阿提拉大單于統治的確立
434年,盧加單于去世,他的兩個侄兒阿提拉和布列達共同繼承王位,各掌管一部分領土。兩位單于即位不久,便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要求東羅馬皇帝交出匈奴的叛逆,還要年貢翻番,由350磅黃金上漲到700磅黃金,東羅馬皇帝受武力脅迫,只得答應。445年,布列達單于神秘的遇刺身亡,阿提拉成為匈奴帝國唯一的大單于。阿提拉更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傢伙,在他的率領下,整個歐洲都沉浸在對匈奴的恐懼之中,匈奴帝國的鼎盛時期來到了。
五、鼎盛時期的匈奴帝國
阿提拉大單于獨自掌權後,馬上就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不過戰爭的矛頭卻指向了北歐和東歐。在北歐和東歐,盎格魯撒克遜人為躲避匈奴人,逃亡到英倫三島,而許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戰敗,紛紛向匈奴投降。在鞏固了東方和北方後,阿提拉大單于在447年大舉進犯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軍隊接連戰敗,匈奴的騎兵一直深入到達達尼爾海峽和希臘的溫泉關,嚴重威脅到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安全,東羅馬帝國皇帝被迫求和,雙方在448年簽定和約,東羅馬除了馬上向匈奴支付賠款6000鎊黃金,年貢也由700磅黃金漲到2100磅黃金。至此,匈奴帝國的疆域東到裏海,北到北海,西到萊茵河,南到阿爾卑斯山,盛極一時。而東羅馬帝國經過匈奴的長期劫掠和年貢的沉重負擔,財富已基本耗盡,於是,阿提拉大單于又將目光投向了西羅馬帝國。
六、阿提拉的高盧戰記
450年,阿提拉大單于在完成了對東、北、南的征服後,將矛頭指向了西羅馬帝國。該年,阿提拉派使者來到羅馬,要求娶西羅馬皇帝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為妻,並要求西羅馬帝國拿一半的國土作為嫁妝。如此過分和羞辱的要求,自然遭到西羅馬皇帝的拒絕,於是阿提拉大單于以此為藉口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戰爭。當年,阿提拉集結了大批匈奴戰士以及被征服民族的僕從軍,號稱50萬,渡過萊茵河,向西羅馬的高盧(今法國)發動進攻。高盧的城市就如同草原上獵物一樣,被匈奴人一個接一個地摧毀,最終匈奴軍主力又圍攻高盧重鎮奧爾良。此時,面對共同的敵人,西羅馬人和西哥特人暫時放下他們的爭鬥,組成聯軍來救援奧爾良。面對聯軍,阿提拉放棄了對奧爾良的圍攻,開始機動迂迴,尋機與敵決戰。公元451年6月20日,阿提拉的匈奴大軍與西羅馬、西哥特聯軍,在今天的巴黎市郊展開了大決戰。戰鬥打得非常慘烈,僅過了一天,雙方戰死者就達15萬人,最終,西哥特國王戰死,餘部也撤離戰場,而匈奴也損失慘重,無力再進攻,只得退回萊茵河,重新積聚力量。
七、上帝之鞭對西羅馬的懲罰
452年,得到休整的匈奴帝國再次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戰爭,被稱做“上帝之鞭”的阿提拉開始了對西羅馬的懲罰。阿提拉率領的匈奴軍隊翻過了阿爾卑斯山,攻入了義大利。義大利北部地區遭到了匈奴人瘋狂的攻擊,北部所有的城市都被匈奴人摧毀。此後,匈奴人攻占了重鎮阿奎萊亞,揮師直搗帝國的首都羅馬城。西羅馬皇帝萬分驚恐,只得派羅馬教皇利奧一世與匈奴人議和。此時,匈奴軍中突發瘟疫,而東羅馬帝國的援軍也快到達羅馬城,因此,阿提拉便答應議和,但在撤軍前仍揚言,如果西羅馬皇帝不把他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送到匈奴,他還會來攻打西羅馬。就這樣,羅馬人眼睜睜地看著匈奴人滿載著搶奪來的財物揚長而去,只留下義大利北部的一片廢墟。
八、阿提拉神秘的死亡與匈奴帝國的瓦解
453年,阿提拉大單于又娶了一名少女為妃,然而在新婚之夜,阿提拉卻神秘地死在了婚床上。阿提拉死後,他的兒子們為爭奪大單于之位,打起了內戰,匈奴帝國在瞬間瓦解崩潰了。匈奴帝國的內戰,給了被奴役民族以機會,454年,東哥特、吉皮底人組成聯軍,在匈牙利打敗了匈奴,從此,匈奴人被迫又退回了南俄羅斯草原。在461年,阿提拉的一個兒子妄圖重建匈奴帝國,發動了對多瑙河流域的東哥特人戰爭,遭到失敗。468年,他又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結果自己戰死沙場,從此匈奴人逐漸沉寂了下去,直至被歷史徹底遺忘。

中國古代民族

丁零 | 匈奴族 | 獫狁 | 犬戎 | 西戎 | 薛延陀 | 敕勒 | 嚈噠 | 高車 | 沙陀 | 山越 | 越人 | 黑水靺鞨 | 粟末靺鞨 | 北狄 | 泰雅族 | 室韋 | 建州女真 | 東突厥 | 鐵勒 | 氐族 | | 巴人 | 月氏 | 摩梭族 | 回鶻 | 百越 | 瓦剌 | 羯族 | 南蠻 | 烏桓 | 大月氏 | 夜郎 | 東胡 | 靺鞨 | 女真族 | 粟特 | 河西回鶻 | 甘州回鶻 | | 柔然 | 烏孫 | | 畲族 | 水族 | 匈奴 | 鮮卑族 | 錫伯族 | 川青 | 西戎[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