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年

公元前1年

公元紀年,也稱公曆紀年,或和基督紀年。它以相傳的耶穌基督誕生年即公元元年作為歷史算起,在中國這一年正好是西漢平帝元始元年。以這一年為界,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後的時間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稱xx年(注意,不能寫成公元後xx年)。這就是紀年法。我國從1949年起開始採用公元紀年,現在的教材實際上也是把各種紀年方法換算成公元紀年來表達歷史時間的,因此,公元紀年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紀年方法。

基本信息

公元前1年是元壽二年-歷史紀實

匈奴烏孫朝漢

元壽二年(前1)正月,匈奴單于及烏孫大昆彌伊秩靡皆來朝漢。是時,西域共五十國,自翻譯官至將、相、侯王皆佩漢印綬,共三百七十六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賓、烏弋之屬,皆以離漢太遠,不在數中。

三公官分職

成帝綏和二年(前7)置三公官。哀帝建平三年(前4)以罷三公官。元壽二年(前1)五月,復正三公官名。分職,謂大司馬掌兵事,大司徙掌民事,大司空掌水土。時以大司馬衛將軍董賢為大司馬,丞相孔光為大司徙,御史大夫彭宣為大司空,封長平侯。

哀帝死

元壽地年(前1)六月,哀帝死於未央官,終年二十五。十月,葬哀帝於義陵(今陝西西安市郊)。

王莽畫像王莽畫像

王莽號安漢公

王莽輔幼主,欲以致遠人,功德比周公,於是暗示益州郡官吏令郡外的越裳氏進獻白雉一黑雉二。平帝元始元年(前1)正月,王莽建議王太后下詔,以白雉進獻祖廟。於是,群臣盛讚王莽功德比周公。以王莽有安定國家、安定漢朝的大功,應賜號稱“安漢公”。王太后同意。王莽再三推辭後接受尊號。又暗示公卿奏言:“太后春秋高,不宜親省小事”。之後,太后下詔除賜封爵位一類大事外,其他政事均由安漢公和四輔平決。於是,王莽的權力幾乎等同國君。
周公孔子之後

元始元年(前1)六月,王莽封周公後代公孫相如為褒魯侯,孔子後代孔均為褒成侯,追謚孔子曰褒成宣尼公

雜譚逸事

董賢自殺

元壽二年(前1)六月哀帝死,太皇太后即往未央宮收取御璽,又派使者召回王莽,命令尚書、所有發兵符節、百官奏事、中黃門和期門兵皆屬王莽節制。王莽上奏:大司馬高安侯董賢年少,未曉事理,任大司馬不合眾心,請收繳印綬。董賢被罷免後,鄧日自殺。籍其家財,共值四十三億。

王莽復為大司馬



元壽二年(前1)六月,大司馬董賢罷免自殺後,王太后命令公卿大臣推舉可任大司馬者。大司空徙孔光和大司空彭宣皆舉王莽,前將軍何武和左將軍分孫祿互相推舉。王太后於是任命王莽為大司馬、領尚書事。

中山王箕子為嗣

箕子,即劉衎,元帝庶孫,中山王之子,母為衛姬。成帝元(前9)生。三歲嗣父為中山王。元壽二年(前1)六月哀帝死。七月,車騎將軍王舜、大鴻臚基鹹奉太皇太后與王莽命使節迎中山王箕子以為嗣。九月即皇帝。時年九歲。由太皇太后臨朝,大司馬王莽秉政,百官總已以聽。

趙皇后、傅皇后廢為庶人

元壽二年(前1)八月,大司馬王莽以孝成皇后趙飛燕前害皇子、孝哀皇后傅氏驕僭,皆廢為庶人,即日自殺。

彭宣免



元壽二年(前1)八月,大司空彭宣因王莽專權,乃上書言:“三公鼎足承君;一足不任,則復亂美實。臣資性淺薄,所老數伏疾病,願上大司空、長平侯印綬,乞骸骨歸鄉里。”王莽稟告太后,策免彭宣。彭宣居封國數年,死。

通鑑記載

孝哀皇帝下元壽二年(庚申,公元前一年)
春,正月,匈奴單于及烏孫大昆彌伊秩靡皆來朝,漢以為榮。是時西域凡五十國,自譯長至將、相、侯、王皆佩漢印綬,凡三百七十六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賓、烏弋之屬,皆以絕遠,不在數中,其來貢獻,則相與報,不督錄總領也。自黃龍以來,單于每入朝,其賞賜錦繡、繒絮,輒加厚於前,以慰接之。單于宴見,群臣在前,單于怪董賢年少,以問譯。上令譯報曰:“大司馬年少,以大賢居位。”單于乃起,拜賀漢得賢臣。是時上以大歲厭勝所在,舍單于上林苑蒲陶宮,告之以加敬於單于;單于知之,不悅。
夏,四月,壬辰晦,日有食之。
五月,甲子,正三公官分職。大司馬、衛將軍董賢為大司馬;丞相孔光為大司徒;御史大夫彭宣為大司空,封長平侯。
六月,戊午,帝崩於未央宮。
帝睹孝成之世祿去王室,及即位,屢誅大臣,欲強主威以則武、宣。然而寵信讒諂,憎疾忠直,漢業由是遂衰。
太皇太后聞帝崩,即日駕之未央宮,收取璽綬。太后召大司馬賢,引見東箱,問以喪事調度。賢內憂,不能對,免冠謝。太后曰:“新都侯莽,前以大司馬奉送先帝大行,曉習故事,吾令莽佐君。”賢頓首:“幸甚!”太后遣使者馳召莽。詔尚書,諸發兵符節、百官奏事、中黃門、期門兵皆屬莽。莽以太后指,使尚書劾賢帝病不親醫藥,禁止賢不得入宮殿司馬中;賢不知所為,詣闕免冠徒跣謝。己未,莽使謁者以太后詔即闕下冊賢曰:“賢年少,未更事理,為大司馬,不合眾心,其收大司馬印綬,罷歸第!”即日,賢與妻皆自殺;惶恐,夜葬。莽疑其詐死。有司奏請發賢棺,至獄診視,因埋獄中。太皇太后詔“公卿舉可大司馬者”。莽故大司馬,辭位避丁、傅,眾庶稱以為賢,又太皇太后近親,自大司徒孔光以下,舉朝皆舉莽。獨前將軍何武、左將軍公孫祿二人相與謀,以為“往時惠、昭之世,外戚呂、霍、上官持權,幾危社稷;今孝成、孝哀比世無嗣,方當選立近親幼主,不宜令外戚大臣持權。親疏相錯,為國計便。”於是武舉公孫祿可大司馬,而祿亦舉武。庚申,太皇太后自用莽為大司馬、領尚書事。
太皇太后與莽議立嗣。安陽侯王舜,莽之從弟,其人修飭,太皇太后所信愛也,莽白以舜為車騎將軍。秋,七月,遣舜與大鴻臚左鹹使持節迎中山王箕子以為嗣。
莽又白太皇太后,詔有司以皇太后前與女弟昭儀專寵錮寢,殘滅繼嗣,貶為孝成皇后,徙居北宮。又以定陶共王太后與孔鄉侯晏同心合謀,背恩忘本,專恣不軌,徙孝哀皇后退就桂宮,傅氏、丁氏皆免官爵歸故郡,傅晏將妻子徙合浦。獨下詔褒揚傅喜曰:“高武侯喜,姿性端愨,論議忠直,雖與故定陶太后有屬,終不順指從邪,介然守節,以故斥逐就國。《傳》不云乎:‘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其還喜長安,位特進,奉朝請。”喜雖外見褒賞,孤立憂懼;後復遣就國,以壽終。莽又貶傅太后號為定陶共王,丁太后號曰丁姬。莽又奏董賢父子驕恣奢僭,請收沒入財物縣官,諸以賢為官者皆免。父恭、弟寬信與家屬徙合浦,母別歸故郡巨鹿。長安中小民歡嘩,鄉其第哭,幾獲盜之。縣官斥賣董氏財,凡四十三萬萬。賢所厚吏沛朱詡自劾去大司馬府,買棺衣,收賢屍葬之。莽聞之,以它罪擊殺詡。莽以大司徒孔光名儒,相三主,太后所敬,天下信之,於是盛尊事光,引光女婿甄邯為侍中、奉車都尉。諸素所不說者,莽皆傅致其,為請奏草,令邯持與光,以太后指風光。光素畏慎,不敢不上之;莽白太后,輒可其奏。於是劾奏何武、公孫祿互相稱舉,皆免官,武就國。又奏董宏子高昌侯武父為佞邪,奪爵。又奏南郡太守毋將隆前為冀州牧,治中山馮太后獄,冤陷無辜,關內侯張由誣告骨肉,中太僕史立、泰山太守丁玄陷人入大辟,河內太守趙昌譖害鄭崇,幸逢赦令,皆不宜處位在中土,免為庶人,徙合浦。中山之獄,本立、玄自典考之,但與隆連名奏事;莽少時慕與隆交,隆不甚附,故因事擠之。紅陽侯立,太后親弟,雖不居位,莽以諸父內敬憚之,畏立從容言太后,令己不得肆意,復令光奏立罪惡:“前知定陵侯淳于長犯大逆罪,多受其賂,為言誤朝。後白以官婢楊寄私子為皇子,眾言曰:‘呂氏少帝復出。’紛紛為天下所疑,難以示來世,成襁褓之功。請遣立就國。”太后不聽。莽曰:“今漢家衰,比世無嗣,太后獨代幼主統政,誠可畏懼。力用公正先天下,尚恐不從;今以私恩逆大臣議,如此,群下傾邪,亂從此起。宜可且遣就,安後復徵召之。”太后不得已,遣立就國。莽之所以脅持上下,皆此類也。
於是附順莽者拔擢,忤恨者誅滅,以王舜、王邑為腹心,甄豐、甄邯主擊斷,平晏領機事,劉秀典文章,孫建為爪牙。豐子尋、秀子棻、涿郡崔發、南陽陳崇皆以材能幸於莽。莽色厲而言方,欲有所為,微見風采,黨與承其指意而顯奏之。莽稽首涕泣,固推讓,上以惑太后,下用示信於眾庶焉。
八月,莽復白太皇太后,廢孝成皇后、孝哀皇后為庶人,就其園。是日,皆自殺
大司空彭宣以王莽專權,乃上書言:“三公鼎足承君;一足不任,則覆亂美實。臣資性淺薄,年齒老眊,數伏疾病,昏亂遺忘,願上大司空、長平侯印綬,乞骸歸鄉里,俟寘溝壑。”莽白太后策免宣,使就國。莽恨宣求退,故不賜黃金、安車、駟馬。宣居國數年,薨。
班固贊曰:薛廣德保縣車之榮,平當逡巡有恥,彭宣見險而止,異乎苟患失之者矣!戊午,右將軍王崇為大司空,光祿勛東海馬宮為右將軍,左曹、中郎將甄豐為光祿勛。
九月,辛酉,中山王即皇帝位,大赦天下。
平帝年九歲,太皇太后臨朝,大司馬莽秉政,百官總己以聽於莽。莽權日盛,孔光憂懼,不知所出,上書乞骸骨;莽白太后,帝幼少,宜置師傅,徙光為帝太傅,位四輔,給事中,領宿衛、供養,行內署門戶,省服御食物。以馬宮為大司徒,甄豐為右將軍。冬,十月,壬寅,葬孝哀皇帝於義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