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治療師

催眠治療師

催眠治療,是催眠技術在臨床工作中的套用,是眾多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的技術手段之一。據我國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在其經典著作《催眠與心理壓力釋放》中記載催眠是可以讓人在放鬆與專注的精神狀態下,通過心理暗示的作用去完成某種目標的過程。催眠治療也正是利用人們的受暗示性,通過不同的暗示引導人們進入到一种放松的催眠狀態,並且使人們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較為深刻的心理狀態變化,從而使某些症狀減輕或消失,疾病明顯好轉的心理治療方法。催眠治療師,是指主要以催眠為技術手段的心理諮詢師或者心理治療師。

概念:

催眠治療,是催眠技術在臨床工作中的套用,是眾多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的技術手段之一。據我國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在其經典著作《催眠與心理壓力釋放》中記載催眠是可以讓人在放鬆與專注的精神狀態下,通過心理暗示的作用去完成某種目標的過程。催眠治療也正是利用人們的受暗示性,通過不同的暗示引導人們進入到一种放松的催眠狀態,並且使人們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較為深刻的心理狀態變化,從而使某些症狀減輕或消失,疾病明顯好轉的心理治療方法。催眠治療師,是指主要以催眠為技術手段的心理諮詢師或者心理治療師。

分類:

誘發催眠的方法各異,命名繁多,至今仍無統一的分類,現根據不同的施術方式、時間和條件,把催眠術的種類劃分如下:
1.按施術者來分:①自我催眠,即自己為自己進行催眠的方法;②他人催眠,即由催眠師負責施行的催眠方法。
2.按暗示條件來分:①言語催眠,即運用語言進行暗示的催眠法;②操作催眠,即非言語性的催眠法,它是運用行為、動作、音樂或電流等作為暗示性刺激,達到催眠狀態。
3.按意識狀態來分:①覺醒時催眠,即在意識清晰時進行暗示性催眠;②睡眠時催眠,即在睡眠狀態下進行催眠。
4.按配合情況來分:①合作者催眠,即對自願或合作者進行催眠;②反抗性催眠,即對不合作者進行催眠。
5.按進入催眠的速度來分:①快速催眠,即在瞬間進行催眠狀態的方法;②慢速催眠,即逐漸使受術者進入催眠狀態的方法。
6.按受術的人數來分:①個別催眠,即施術者對單一受術者進行催眠;②集體催眠,又稱小組催眠,即對一群體同時進行催眠。
7.按距離來分:①近體催眠,即面對面的為受術者催眠;②遠離催眠,即施術者與受術者相距甚遠進行催眠,如電話催眠、書信催眠和遙控催眠等。
8.按客觀因素來分:①自然催眠,即受客觀自然條件的影響產生的自然的催眠現象,如汽車駕駛員出現的公路催眠等;②人工催眠,由施術者來進行的催眠,即他人催眠。
9.按催眠程度來分:①深度催眠,即受術者達到深層催眠狀態,如呈僵直或夢行狀態;②中度催眠,即受術者達到中層催眠狀態,如呈無力、迷茫狀態;③淺度催眠,即受術者進入淺層催眠狀態,如呈寧靜、肌肉鬆弛狀態。
10.按催眠對象和手段來分:①人的催眠,即使人進入催眠狀態的催眠術;②動物催眠,即使動物進入催眠狀態的催眠術;③麻醉藥物催眠,即套用麻醉藥物,如阿米妥鈉、硫噴妥鈉等麻醉藥物,使人進入催眠狀態;④非麻醉藥物催眠,即用無麻醉作用的藥物作為暗示性刺激,以達到催眠的方法,如使用葡萄糖酸鈣等藥物。

催眠與心理壓力釋放-郝濱著(Kindle電子書)催眠與心理壓力釋放-郝濱著(Kindle電子書)

適應症和禁忌症:

催眠治療,是催眠術在臨床工作中的套用,是眾多心理治療的方法之一。正如我國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在其著作《催眠與心理壓力釋放》中所言:“儘管催眠有著廣泛的適用範圍,但是就像世界上的其他技術手段一樣,催眠既有其科學性和有效性,也有其尚未完全清楚的作用機理和很多的局限性”。 所以,催眠治療有其適應症和禁忌症。 催眠治療主要用於是神經症及某些心身疾病,對於有嚴重機能性色彩的器質性疾病患者,催眠治療可作為藥物治療的一種輔助方法。
1.神經症。這是催眠療法最為適應的病症,包括神經衰弱、焦慮性神經症、抑鬱性神經症、癔症、強迫性神經症、恐怖性神經症等。
2.心身疾病。催眠治療不但能消除致病的心理因素,還能使機體病損康復。
3.性功能障礙。包括男子和女子的性功能障礙。如陽痿、早泄、射精困難、女子性樂缺乏、陰道痙攣等。
4.兒童行為障礙。包括咬指甲、拔頭髮、遺尿、口吃等兒童不良行為,兒童退縮行為,兒童多動症,兒童品德問題。
5.神經系統某些疾患,包括面神經麻痹、偏頭痛、神經痛、失眠等。
6.其它適應症。如戒酒、戒菸、術後鎮痛、無痛分娩、減輕癌和關節炎疼痛,改善機體抵抗力,破壞或消除由於病毒引起的濕疣和其它疾病。掌握催眠治療的心理醫生可以不用藥物而治癒很多難治的疾病和障礙,包括諸如焦慮、抑鬱、恐懼、強迫、癔症等心理障礙,和諸如睡眠障礙、進食障礙、性功能障礙、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慢性疲勞綜合徵等軀體障礙,以及諸如厭學、衝動、口吃、各種成癮行為、不良習慣等行為障礙。
催眠治療也要注意其禁忌症,避免可能出現的不良情況。禁忌症範圍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精神分裂症或其他重性精神病。這類病人在催眠狀態下會促進病情惡化或誘發幻覺妄想。
2.腦器質性精神疾病伴有意識障礙的病人。催眠可使得症狀加重。
3.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腦動脈硬化、心力衰竭等。
4.對催眠有嚴重的恐懼心理,經解釋後仍然持懷疑態度者。

主要專業書籍:

《催眠之聲伴隨你》米爾頓·艾瑞克森 著

《艾瑞克森催眠治療理論》吉利根 著

《催眠入門》海威特著

《催眠治療實錄》 張亞 著

《催眠與心理壓力釋放》郝濱 著

《出神入化――催眠的最高境界》葛林德、班德勒著

《催眠方法入門》林貞年 著

《自我催眠》瑞文斯托夫 著

《跟大師學催眠--米樂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傑弗瑞·薩德 著

《美國AAH催眠教學講義》廖閱鵬 著

《經絡催眠師培訓教材》馬維祥 著

《潛意識的奧妙和力量》墨菲著

《自我催眠的神奇力量》吉爾伯特·奧克利著

《催眠術與心理治療》曹子策著

《心理催眠術》麥可·赫普 著

《你,正在被催眠》格桑澤仁 著

催眠之聲伴隨你-羅森、米爾頓·艾瑞克森著催眠之聲伴隨你-羅森、米爾頓·艾瑞克森著
催眠與心理壓力釋放-郝濱著催眠與心理壓力釋放-郝濱著

主要理論:

我國著名心理專家郝濱先生曾經在其經典名著《催眠與心理壓力釋放》中,從生理學及心理學兩個方面來介紹一些有關催眠的理論基礎。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些主要理論。

部份退化(partialregression)理論

催眠使受試者思維退化至某種較幼稚的階段,失去了正常清醒時所具有的控制,落入一種較原始的思維方式,因而憑衝動行事並進行幻想與幻覺的製作(Gill,1972)。

角色扮演(roleplaying)理論

認為是受試者在催眠者的誘導下過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個角色。受試者對角色的期望和情景因素,使他們以高度合作的態度做出了某些動作(Barber,1979&Spannos,1986)。但很多學者堅持催眠是意識的另一種狀態,而不是角色扮演,因為即使最合作的受試者也不會同意在不給麻醉藥的情況下進行手術。角色扮演學者則認為,在適當的誘導下譬如酬勞或獎賞,還是有可能使受試者接受無麻醉的手術。
意識分離(dissociationinconsciousness)理論
希爾加德(Hilgard,1977)根據實驗觀察,認為催眠將受試者的心理過程分離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同時進行的分流。第一個分流是受試者所經歷的意識活動,性質可能是扭曲的;第二個分流是受試者難於察覺、被掩蔽的意識活動,但其性質是比較真實的,希爾加德稱之為“隱蔽觀察者”。意識分離是生活中一種經常出現的正常體驗,例如長途駕車的人對路上狀況作出了一些反應但多不能回憶,就是由於當時意識明顯地分離為駕馭汽車與個人思考兩部份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