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衝帶

俯衝帶,是指當大洋板塊移動並與大陸板塊相遇時,由於大洋板塊岩石密度較大,地位也低,便俯衝到大陸板塊之下,這一俯衝部分叫做俯衝帶。

解釋

板塊構造說認為,當大洋板塊移動並與大陸板塊相遇時,由於大洋板塊岩石密度較大,地位也低,便俯衝到大陸板塊之下,這一俯衝部分叫做俯衝帶。亦稱下降帶潛沒帶消亡帶等。俯衝帶兩側板塊會聚邊界稱會聚邊緣(convergentboundary)。俯衝帶上面反映震源活動的地帶稱“貝尼奧夫(地震)帶”(Benioffseis-miczone)。

俯衝板塊的俯衝部分。發生俯衝作用的板塊邊緣部位,包括洋陸俯衝或洋洋俯衝的B型俯衝帶和陸陸俯衝的A型俯衝帶兩種類型。B型俯衝帶出現巨大的貝尼奧夫帶,並以發育溝、弧及強烈的地震、火山活動為顯著特徵。一般由以下部分組成:俯衝板片向下彎曲形成的海溝;因板塊俯衝而刮削下來的弧前增生楔;上馱板塊前緣的富集地幔楔;板片俯衝到一定深度因部分熔融而形成的火山弧,以及與火山弧伴生的成對雙變質帶等。因為大洋岩石圈在俯衝帶進入地幔,到一定深度被地幔熔融同化而消亡,故又稱消減帶(consuming boundaryzone)。B型俯衝帶還可進一步劃分為智利型俯衝帶(高應力、弧後擠壓的緩傾俯衝帶)和馬里亞納型俯衝帶(低應力、弧後擴張的陡傾俯衝帶)。A型俯衝帶是大陸岩石圈相互俯衝的產物。

海洋學相關知識

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與開發利用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下面讓我們來完善與海洋學相關的詞條,以此來更加深入的了解海洋學的相關知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