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侶動物療法

伴侶動物療法

科學家研究發現,人多與小動物接觸能改變心情,減輕精神和心理上存在的病症,這就是始於70年代的、國際流行的“伴侶動物療法”。

基本概述

伴侶動物療法人和伴侶動物之間也會存在感情——伴侶動物療法
人和伴侶動物之間充滿著獨特的深情和友善。正是在這種友愛中,人類因對小動物的關愛而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英國劍橋大學1991年的研究報告指出,許多患者與一隻小狗或小貓相處後僅幾個月,原先的頑固性病症,如偏頭痛、腰背疼痛等就會得到減輕。紐約州立大學的研究發現,伴侶動物可直接使人的感覺變好,使環境變得更安全。兒童孤獨症患者長期和小動物接觸交流,慢慢就會變得願意與人接觸了。

在教育研究領域發現,通過讓兒童接觸、愛護小動物,可以培養善心和愛心,激發責任感,啟迪兒童智力與情感,促進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

動物心理學家介紹說,這些用於醫療用途的小動物,都要經過嚴格的檢測,它們不僅非常健康,對人友好,而且善解人意,從不對人吠叫,不做不友好的動作。

科學家研究發現,人和伴侶動物之間充滿著獨特的深情和友善。正是在這種友愛中,人類因對小動物的關愛而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紐約州立大學的研究發現,伴侶動物可直接使人的感覺變好,使環境變得更安全。動物在人類社會中其實有一定程度的角色,人不知不覺都會受到周遭動物的影響。由此發展出來以動物為治療的方式,就是透過動物與人之間個人性的互動親密關係,造成對人身心的平撫作用,使心臟血管疾患得以紓解的一種醫療嘗試。

理論依據

伴侶動物療法社會應該支持建立伴侶動物救助中心
伴侶動物療法:指藉助各種動物如馬、狗、等,通過與患者的親密接觸,如親吻、撫摸等達到與患者的溝通,從而將恐懼、枯燥的治療寓於娛樂和休閒生活當中。小動物不會歧視殘障患者,患者與小動物接觸也不會抱有戒心,這種接觸有助於穩定患者情緒,幫助他們建立愉快的心情,放鬆全身,忘卻疾病好轉,從而使得患者病情減輕,疾病好轉。實踐也證明,伴侶動物療法也是一種用於患者身心康復的科學療法。

動物治病

養貓養狗可以治療自閉症

伴侶動物療法寵物醫生的伴侶動物療法

美國的精神科的臨床個案報告中,曾出現自閉性兒童,對特定動物()有親密關係的案例。患者的暴力傾向不會出現在和自己有互動關係的動物身上,並且患者主動擔任照顧動物的類母親的角色,負責餵食及清理排泄物。這樣的結果,讓醫學界大吃一驚。

在具體的醫療數據中,動物療法可讓人血壓降低,穩定三酸甘油脂值,可減輕人的一些神經性方面的症狀,如較少頭痛,失眠等症狀。心理層面,有同伴動物者,較少有寂寞感。在社會功能方面,有同伴動物者個性較開朗,較為人所接受,促使兒童人格正性的發展,如信賴關係、尊重生命、愛的付出與回饋,責任心的培養,都是成長過程中非語言的學習。讓兒童的同伴動物,取代現今貧乏的視聽媒體暴力的污染,將有助於兒童的人格發展。

在人的成長中,嬰兒期完全未社會化前的狀態,是近似動物原始的本質。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的各項元素,嬰幼兒與動物的相似性更甚於成人。他們共同原始的本能與非語言的理解能力,使他們能互相理解溝通。因此,動物醫療成為精神科臨床的另類醫療。

海豚可以治療腦癱 

海豚能為人類提供康復治療,堪稱動物界的“神醫”。早在1978年,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神經病理學家大衛·納澤森就創立了一套“海豚人性療法”。這一療法最初被套用在患唐氏綜合徵的孩子身上,研究發現這些孩子在海豚的陪伴及刺激下,對於感官刺激的注意力增加。於是研究人員便將這套方法運用於各種對身邊環境刺激缺乏反應的患病兒童。納澤森教授認為,在對這些兒童患者的治療中,海豚比心理醫師們更有用。

養馬可以調治焦慮症

以色列騎術治療研究中心成立於1986年,是以色列眾多利用馬和狗等動物研究和治療各類疾病的唯一一家純專業研究中心。該中心的瑪潤·陶爾女士說,由於有些病人有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障礙,如煩躁、對治病失去信心、過於內向等,若使用常規治療方法,往往得不到病人的配合,因此也較難達到治療效果。而人與動物之間有著自然融洽的天性,較容易相處和溝通,沒有心理障礙。例如,騎馬不僅是一種體育運動,而且能夠對病人的有關部位起到按摩作用,對腦性麻痹及先天性肌肉萎縮的病患有非常好的康復效果。

各地發展

伴侶動物療法伴侶動物療法

瑞士是開展動物療法的先驅國,近年來,英國、北歐以及美國的心理治療師在“動物療法”方面的研究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僅在美國和加拿大兩國就有將近160個“動物治療中心”。海豚、熱帶魚鸚鵡等各種動物被引進醫療場所、康復中心和福利機構,它們被有效地運用於身體殘疾者、心理障礙人士和老年病人的輔助治療之中。

在香港,1991年的時候,就開始以“醫生犬”為主角的動物療法,全港地區大約有200多隻“醫生犬”每周去60多所醫院和學校參與治療活動。

在北京,法國貴賓犬菁菁和京叭奔奔是兩隻僅有的擁有醫生資格證書的治療犬,每個周三的下午,它們都會在主人的陪伴下,去為患有孤獨症或身體殘疾的兒童做治療。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與北京市動物保護協會一起發起了這項對大多數的中國人來說還顯得較為陌生的“動物療法”行動,在將近半年的治療過程中,它們取得了令醫生都驚嘆的效果。北京一共有9隻“醫生犬”參與各種類型的治療活動,但只有“菁菁”和”奔奔”擁有國際保護動物基金會所頒發的行醫資格證書。

“在1998年的時候,我們曾經在廣東番禺進行過‘醫生犬’與病患兒童的治療試驗,最後決定在北京開展這項計畫的推廣。”國際保護動物基金會北京區執行人吳曉京女士說道:“在北京開展的學校有朝陽區新源西里國小,每個雙周星期三的下午,我們都會定期有活動;房山良鄉二小我們也會不定期地開展活動。我們很高興地看到,醫生犬對那些弱勢的孩子們還是有幫助的。”

魔力實踐

伴侶動物療法伴侶動物療法往往給年長人士帶來愉悅
在美國波士頓精神病監獄,治療師丹尼斯開展了一項極具創見的試驗,他將“動物療法”引進有著強烈暴力傾向的犯人之中。“我是很偶然想到‘動物療法’的。一天,一隻紅襟鳥很不小心地飛進了犯人們的活動區,我看見他們逮住了它,正準備趕過去阻止他們的獵殺行為。在我們的監獄裡,有一些是嗜血成性的精神分裂患者。但卻看到他們在很友好地替它梳理羽毛,臉上露出很和善的表情,他們居然還聯合起來,給它找來小蟲餵食。這種和平的景象真是很少見。最啟發我的是我們這裡一個暴力症患者,正好是他病情發作之前,我們在他的牢房裡添置了一缸金魚。在短短的半個小時裡,他就把房間裡所有的東西都砸了個粉碎,被我們制服了以後,我們才發現這缸金魚被他藏在了一個很安全的地方,一點兒也沒有受到影響。這件事後,我就向監獄長申請在病人的牢房裡引進一些鸚鵡和金魚,最初的批示只有3個月,而現在,我們這裡已經成為收養了近200隻不同動物的小型動物園了。”

心理學家也發現,對於某些有心理隱患的兒童採用“動物療法”可以極大地改善他們的症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醫療小組試驗證明,寵物的豢養可以使人們感覺更加溫暖、友愛和環境的安全,對兒童孤獨症、兒童暴力症的治療也有很大的幫助。“鍾遙在9歲的時候,突然變得不愛說話了,脾氣也壞了許多,他躲在自己的房間裡,把書一頁頁地撕得粉碎,我看著他沉默無語地和我們坐在一起,卻不知道如何去幫助他。改變應該是從他的小臘腸狗開始的,這是他10歲生日的禮物,他叫它小遙遙。”

王玲驚喜地發現兒子開始愛笑愛出門了,“一天黃昏,我從超市排完長長的隊回家,看見夕陽下鍾遙和他的小遙遙向我們奔跑過來,他滿臉汗水,笑著向我說了一句話:‘媽媽,我來接你了。’這句話已經離開我們很久了。我熱淚盈眶,緊緊擁抱著他。”

動物與人之間的神秘聯繫雖然在醫學上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它卻是無法用科學完全解釋的。

歷史記載:所羅門王擁有一枚神奇的戒指,憑藉著這枚戒指,他能夠聽得懂所有生物的語言。後人把這種與動物交流的能力稱為“所羅門王的魔力”。也許,人類天生就擁有這種本領,只是被這個複雜而又忙碌的世界在無形中消解了。

渴望友情

伴侶動物療法伴侶動物療法
大多數人的生活,離動物療法還比較遠,但是我們的心理健康專家提議:不妨在你的生活里開始試驗一下“動物探訪”的心理調試方式,為自己和家人製造一個與動物親和遊戲的空間。
調查顯示:在500名少年中,其中97%的孩子稱家養的動物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而自己是“它們惟一的保護者。”對成年單身者來說,家庭寵物對他們所起到的心情撫慰功能更是明顯,38歲的莊耀很多年前看了《靈犬萊西》後就渴望有那樣一位“犬友”,如今他真的得到了這樣一個夥伴,也叫萊西,他們交談,莊耀堅信它可以理解自己的心情。

波恩心理學教授因霍爾德·貝格勒也對家庭寵物,尤其是狗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得出的結論是:狗是當家庭發生重大變故時,最重要的陪伴者。75%的接受調查者同意他的結論,並且認為寵物極大地消除了他們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和不愉快。

這是動物的魔力,也是人類渴望溫暖與友情的魔力使然。對這種魔力的解釋,也許人類目前還無法得出,但能夠理解。相信,這是一種更有人情味的相處方式,它會教會用另一個眼神去觀察世界,觀察自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