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姓

伯(Bó)姓源出有四。伯姓歷史悠久,不是別的姓氏可比得上的,因為根據歷來學者的考證,他們是源自上古聖君虞舜時的賢人伯益,算起來已有4000多年的淵源。得姓始祖:伯益。《風俗通》上有,“嬴姓,伯益之後”的記載。而《竹書紀年》上也有“費侯伯益出就國。”方面的論調。歷史上的伯姓名人有伯嚭、伯牙、伯樂、伯達、伯宗。

姓氏源流

伯(Bó)姓源出有四:
1、出自嬴姓,起源於夏朝初年東夷族的後人,始祖為伯益,以祖名為氏。據《風俗通》載:伯姓出自“嬴姓,伯益之後。”伯益本是黃帝後裔。時任東夷部族首領,曾佐治水,立有大功。禹得位後,曾想讓位給伯益。伯益推辭不受,躲避到箕山之陽。後來,禹的兒子啟得天下,建立夏朝,殺死了伯益。伯益起初在舜的屬下作官,以調馴鳥獸出名,受賜姓“嬴”。故伯益也是嬴姓祖先,其後代中有嬴政,即秦始皇。伯字本意有管理一方的長官之意。益為東夷首領,故稱伯益。伯益的後人有的以祖名“伯”字為姓,稱伯氏。
2、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後裔,始祖是伯夷,亦以祖上行次為氏。起源於西周初年。武王伐紂時,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和叔齊,曾經扣馬拒諫,請求停止武力伐紂。武王不聽,一舉攻滅殷商,建立周朝。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隱居於首陽山,採食野菜樹果,終被餓死。伯夷是孤竹國君的長子,其後以行次為姓得伯姓,稱伯氏。
3、出自荀姓,起源於春秋時期,始祖為荀林父,以祖字為氏。荀林父字伯,世稱荀伯。其孫荀閣,以其祖父功高,遂用其祖父之字“伯”為姓,稱伯閣,世代子孫乃成伯姓,稱伯氏。
4、出自伯字開頭的雙字複姓所簡改。在我國早期的歷史上,有許多以伯開頭的雙字複姓,如伯成氏、伯皇氏、伯常氏等,宋朝更有女真族的伯德氏出現,這些複姓後來很少能夠見到,極可能是由於他們的後人將姓簡化成了單姓的伯氏,形成另一支伯姓。
5、出自柏氏所訛改。遠古時有“柏”氏,後訛傳為“伯”氏,而形成了另一支伯氏。
得姓始祖:伯益。伯氏歷史悠久,不是別的姓氏可比得上的,因為根據歷來學者的考證,他們是源自上古聖君虞舜時的賢人伯益,算起來已有4000多年的淵源。《風俗通》上有,“嬴姓,伯益之後”的記載。而《竹書紀年》上也有“費侯伯益出就國。”方面的論調。伯氏的始祖伯益,是上古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曾經佐舜調馴鳥獸,被賜姓為嬴,成為後世神采飛揚的嬴姓家族的始祖。後來又曾佐禹治水有功,所以,當禹年邁時,曾有意把天下禪讓給他,可是他卻堅決不肯受,夏禹在後繼無人的無奈情況下,才把天下傳給賢明的兒子啟。自此,結束了君王禪讓制,開創了我國歷史上4000多年家天下的局面。伯益的後裔可能大多數姓了嬴,而伯氏出現於我國歷史上遲至2000多年前春秋時代。故伯氏後人奉伯益為伯姓的得姓始祖。另伯夷、荀林父亦為伯氏的祖宗(見上“2”、“3”姓源介紹)。

遷徙分布

(缺)伯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風俗通》載:“嬴姓,伯益之後,太宰嚭,字子余,姓伯氏,州犁之子,為吳太宰。”“伯”字,在古代是老大的意思,因此古代兄弟中老大名字中常有伯字,兄弟多以伯、仲、叔、季等來表示相傳如嬴姓的祖先禹臣伯益。商朝末年的名士伯夷等,他們的後代中都有以祖先名字中的“伯”字作為姓氏,稱為伯氏。春秋時,齊、晉、鄭、宋、魯等國公族名仕的後人里均出現了“伯”氏。另有一說,遠古時有“柏”氏,後訛傳為“伯”氏,而形成了另一支伯氏。此外,在我國早期的歷史上,有許多以伯開頭的雙字複姓,如伯成氏、伯皇氏、伯常氏等,宋朝更有女真族的伯德氏出現,這些複姓後來很少能夠見到,極可能是由於他們的後人將姓簡化成了單姓的伯氏。(余略)伯姓望出河東郡(今山西省黃河以東一帶地區)。
三、歷史名人
伯益:禹之大臣,名益,嬴姓。伯為爵稱。舜時任虞,禹治水時益輔佐有功。禹按傳統的禪讓制度,曾舉薦皋陶為他的繼承人,但皋陶早逝。於是,禹又舉薦益為他的繼承人。禹在東巡途中死於會稽“以天下授益”。益繼位後,禹之子啟與益發生爭奪王位的鬥爭,益被啟所殺。一說益推讓,到箕山之陽隱居,於是啟繼帝位。據史載,約公元前21世紀(一說22世紀),堯的兒子啟改彈讓制度為世襲制度,建立夏朝,中國進入奴隸社會。最初幾十年充滿著兩種制度的鬥爭,原定為禹的繼承人的伯益首先起兵攻啟,戰敗被殺。接著,有扈氏起兵與啟爭奪王權。在甘之戰中,夏啟攻滅了有扈氏,才使夏的統治得到各部落首領的認可。啟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歡飲酒、打獵、歌舞,而疏於朝政。啟死,其子太康繼位,也沉湎於聲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外部四夷背叛。東夷有窮氏首領后羿依靠強大的武力,乘夏朝內亂取而代之,史稱“太康失國”。
伯嚭:姓伯,名嚭(Pǐ 音匹),故亦稱伯嚭(或作“帛喜”、“白喜”、“帛否”、“伯喜”),字子余。楚大夫伯州的犁之孫,出亡奔吳,以功任吳國太宰。善於逢迎,深得吳王夫差寵信。吳破越後,他接受賄賂,許越婿稽,並進讒言殺害伍子胥。吳亡後,降越為臣。後被越王句踐所殺。
伯牙:春秋時人。善鼓琴,學琴於成連,三年不成。成連使至東海蓬萊山,聞海水澎湃、群鳥悲號之聲,情有所移,心有所感,琴藝大進。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傳為其作品。與鍾子期善,能窮其意趣。後子期死,痛世無知音,不復鼓琴。雖是傳說中的人物,但人們卻寧肯信其有,不肯信其無,因為他的《高山流水》以及他與鍾子期的“知音”佳話,均已成了千古絕唱。
伯樂:春秋時人。或說姓孫,名陽,亦稱陽子。善相馬,據《淮南子·道應》說他是秦穆公的臣子,曾薦方九堙為穆公相馬,認為相千里馬必須“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其觀點對後人啟發極大。難怪人們會發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有感嘆。相傳有騏驥伏鹽車上行,見而長鳴,伯樂下車泣之。驥於是俯而噴,仰而鳴,聲聞於天。年長,薦九方堙於穆公。堙相馬,不辨馬之雌雄、顏色,穆公不悅。伯樂以為相千里馬在於“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
伯達:西周成王進人。或以為宣王時人。伯達與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稱周之八士。
伯夷:商末人。孤竹國君初之子。墨胎氏,名允,字公信。相傳其父遺命其弟叔齊為君,叔齊讓伯夷,伯夷遁去。叔齊亦不立而相與往歸西伯(周文王)。周武王伐紂,兩人叩馬諫,以為不仁。及周滅商,夷、齊恥食周粟而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遂餓死。
伯宗:春秋時期的晉國大夫(公元前?-公元前576)。賢而好直言。晉景公六年以“鞭之長,不及馬腹”諫止晉攻楚。其含義為“雖然晉國強大,也無力戰勝楚國”。現代漢語的成語“鞭長莫及”由此而來。每上朝時,妻子常規勸他:“您好直言,那些行為不端的人都厭惡您,一定有禍到您身上!”他不聽。後來在欒弗忌之難中,果然被進讒言而遭殺害。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河東郡:①指今山西省。②秦置河東郡,治安邑,轄晉西南地區。東晉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濟蒲州鎮,按即劉裕滅後秦時)。隋唐為蒲州河東郡。隋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明並河東縣入蒲州。③唐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蒲州,節度使治太原(今太原市西南)。④宋有河東路,治并州(太原府,今太原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金分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治平陽(今臨汾),北路治太原府。
2、堂號
伯益堂:古有個賢人叫伯益,他就是伯姓的始祖。舜時任東夷部族首領,曾佐禹治水,立有大功。禹得位後,曾想讓位給伯益。伯益推辭不受,躲避到箕山之陽。故伯氏後人以“伯益”作為伯姓的堂號。
============================================================
【伯姓宗祠通用對聯】
〖伯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元公遐裔
宣聖高徒。
——佚名撰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上古帝嚳高辛氏的八個才子之一伯虎,舜舉之,使布五教於四方。下聯典指春秋時孔子弟子伯虔,少孔子五十歲,魯人。
子期良友;
帝嚳才人。
——佚名撰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鼓琴名人伯牙,嘗學於成連,與鍾子期善。子期死,伯牙不復鼓琴,痛世無知音。下聯典指上古帝嚳高辛氏的八個才子之一伯虎,舜舉之,使布五教於四方。
-----------------------------------------------------------------
〖伯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白日莫閒過;
人生不再來。
——佚名撰伯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伯姓之“伯”字的析字聯
-----------------------------------------------------------------
〖伯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遠祖楚為太宰;
先人晉有大夫。
——佚名撰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楚國太宰伯州黎,康王時在任。下聯典指春秋時晉國大夫伯宗,賢而好以直辨,凌人,後遭受害。
-----------------------------------------------------------------
〖伯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儒行著稱,聖門篤學;
直言及難,賢婦進規。
——佚名撰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魯國人伯虔,字子析,孔子弟子,勤奮好學,以儒行著稱。下聯典指春秋時晉國大夫伯宗,賢能又敢於直言。每上朝時,妻子常規勸他:“您好直言,那些行為不端的人都厭惡您,一定有禍到您身上!”他不聽。後來在欒弗忌之難中,果然被進讒言而遭殺害。
============================================================
【伯姓典故、趣事】
伯益挖井
打一眼水井在現代人眼裡是件普通的事。但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挖一眼水井比現代打一口石油井要難得多。水是一切生命的源 泉。整個地球分配比例是:三山六水一分田。看來水占了地球主要面積。
傳說,黃帝定居陝西以北黃土高原後, 連年五穀豐登,豐衣 足食,吃水用水卻成了頭等大事,開始人們都用雨水,遇到天旱,群民因吃不到水,只好又遷回離河水較近的半坡山川居住。不長時間,定居在黃土高原的群民幾乎紛紛走散,各奔東西。黃帝為吃水問題,常常發愁,有一天,他找來懂地質的伯益,詢問如何解決高原吃水用水問題。伯益說:“過去咱們的群民都在半山坡居住,前有河水,背靠樹林,如今定居在黃土高原什麼都好,就是無水可取。我想了很長時間,最好在平地挖水窖,把雨水盛起來供群民用水”。黃帝沉思了半天,說:“這倒是個辦法,不妨先試一試。”伯益動員凡五戶人家挖一個水窖。不多久,群民都挖成了水窖。由於不懂如何處理水窖內滲水技術,每盛滿窖水,很快就全滲完了。等到人們用水時,個個成了乾窖。所以,打成的水窖等於無用。
有一天,伯益一個人去深溝底擔水,看見綠汪汪的泉水,獨一個蹲在泉水旁邊上下觀察。他想,如果從高原上挖一個深洞,一直挖到溝底,通到有水的地方。人們用水時,再用繩子往上吊,需用多少吊多少,再也不愁無水可用了。
伯益的想法得到黃帝支持。他積極組織人力,選好地形,整天帶領群民挖井。一直挖到底,果然出水了,伯益高興向黃帝報喜,群民們到處歡騰,到處高喊:“伯益把水挖出來了!”井挖成了,水也出來了,就是吊不上來。人們干著急,沒辦法。原因是伯益挖井時,只顧往下挖土,沒注意井身的端正。幾十丈深的井洞,歪歪扭扭。當人們用繩子繫著尖底瓶從井口放下去,還沒放到井底,就被歪扭的井洞把陶製尖底瓶碰破打碎。後來,有人又採用木桶吊水,木桶雖然一下子碰不破,但盛滿的水被歪扭的井洞一碰,水就全灑了。人們爬在井沿上,一眼就可望見井底的水波,可就是吊不上來。群民都埋怨伯益是勞民傷財,遠水解不了近渴。
有一天,黃帝突然召集全體群民,開“慶功大會”,人們紛紛走來,相互詢問:黃帝為誰開慶功會!大家都不知道,等人們到齊後,黃帝站起來向群民宣告:“今天召集大家來,專門慶賀伯益在黃土高原上打井成功,作出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沒等黃帝說完,群民們就紛紛議論說:挖了口歪歪扭扭的黑窟窿,只能照見水,就是用不上水,這能算作功勞,有啥可慶賀的?……黃帝聽到這些議論,接著又說:“開天闢地以來,高原上能挖出深井水,這本身就是了不起一件大事,這就奠定了我們能不能在黃土高原上定居下來,生存下去。至於井身(洞)挖歪了,一時吊不上來水,這是小事,咱們挖它十口八口,把井身(洞)挖端正,問題不就解決了吧?”黃帝講完,親手獎給伯益兩張虎皮,一件鹿皮掛。接著又把伯益挖井的地方命名為“井兒村”(此村現在陝西寶雞蟠溪鄉)。
從這以後,挖井又重新開始了。由於吸取了第一口井教訓,第二、第三口井相繼挖成功了。很順利地把水吊上來。井水不僅清涼,又特別乾淨,人們食用後,疾病也大大減少。黃土高原就成為人們唯一生存源泉。早先因高原無水被迫遷走的群民,都紛紛遷返回到黃土高原定居。幾年來,遷居的群民越來越多,為了便於管理,黃帝命伯益、常先、大鴻等大臣以井劃分區域,因而就出現了:“八家為井,井井四道;而分八宅,同井而飲。存亡更守,井為一鄰,鄰為三朋,朋三為里。里為五邑,邑十為都,都十為師,井井有序。”黃帝政治經濟從此走向正規軌道。
-----------------------------------------------------------------
〖鞭長莫及〗
春秋時,楚莊王派申舟訪問齊國。從楚國到齊國,要經過宋國,按理應事先通知宋國。可是楚莊王自恃大國,不把宋國放在眼裡,說:“不用通知宋國,只管過去就是 !”
申舟經過宋國的時候,宋國就把他扣留了。當時執掌宋國國務的華元對國君宋文公說 :“楚國使者,經過我國,事先連通知都沒有,簡直把我國看作已經亡了,成為它的屬地了,這是不能容忍的!我們必須維護主權獨立和尊嚴,不能受這樣的侮辱!他們如果藉此發兵,我們大不了也是亡國,我們寧願戰敗而亡,決不可屈辱而亡 !”於是,把申舟殺了,並且準備迎擊楚國的“問罪之師”
楚莊公聽到申舟被殺的訊息,果然立刻發兵,向宋國大舉進攻,一下子就把宋國團團圍住。據《左傳》載,這是魯宣公十四年秋天九月里的事,可是直到第二年五月里,楚軍還是沒有取勝 ,雙方相持不下 。這時,宋國曾派大夫樂嬰齊去晉國,請求出兵援助。當時晉景公倒是願意出兵,但是大夫伯宗卻不敢得罪強大的楚國,他對晉景公說:“古話說:‘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我們哪裡管得著楚國的事兒?不如暫不出兵,且等楚國國勢衰退以後再說吧 。”晉景公,就只派了一位大夫叫解揚的,到宋國去安慰一番,並沒有給與任何實際的援助。
“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意思是說:馬肚子不是挨鞭子的地方,鞭子縱然長,也打不到馬肚子上去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