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老齡化

人類老齡化指人類全體或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人口的平均壽命的增長與延長。

人類老齡化

正文

老年社會學、老年人口學的研究範疇。指人類平均壽命的增長與延長。人類老齡化與個體老齡化的含義不同。人類個體從出生、成長、衰老至死亡是一個單一的過程。人類老齡化並非這些單一過程的綜合。就整個人類來說,總是生生不已,不存在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衰老和死亡。人類老齡化僅指人類全體或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人口的平均壽命的增長與延長。
人類平均壽命延長的極限,從理論上講可以達到人的自然壽命的終結。但實際上,無論就人類全體或某個民族人口,甚至所謂長壽民族或長壽地區人口,活過百歲的個人仍屬極少數。人的平均壽命遠未達理想的地步。
對人類的自然壽命的研究,最早為法國博物學家G.-L.de布豐提出的。他根據對哺乳動物壽命的觀察與研究,推論人的自然壽命應為其生長發育期的5~7倍,約為100~150歲;或為人的性成熟期的8~10倍,即約為110~150歲。根據現代科學對人體細胞分裂的研究,人的壽命應是細胞分裂周期乘以細胞分裂總平均次數,約為120~150歲。測量人類老齡化的指標,一般使用人類的平均壽命,後來隨著人口統計資料的日臻完備,多採用平均預期壽命
人類平均壽命從上古時代至今有較大的發展。據考古學家的研究,15萬~10萬年前的歐洲尼安德特人的平均壽命估計為18~20歲。50萬~2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平均壽命估計也只有17歲左右。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後,平均壽命有所延長。據有關資料證實,古希臘人的平均壽命估計是20~30歲;古羅馬人是15~30歲;中世紀英格蘭人的平均壽命估計是33歲;殖民地時期的美國麻薩諸塞灣人的平均壽命估計是35歲;20世紀初美國人的平均壽命估計是48歲左右;中國明清之際人的平均壽命估計在40歲左右。據聯合國統計資料,20世紀60年代初,全世界人類的平均預期壽命已達到52.2歲,1985年估算達到60.7歲,15年間增加了8.5歲。其中欠已開發國家增長幅度較大,已開發國家較小。1947年,中國部分城鄉人口抽樣調查資料估算,平均預期壽命為35歲,1957年為57歲,1973~1975年達到64.9歲,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達到67.88歲,1957~1982年25年間提高了10餘歲。1986年據中國國家統計局人口司公布,全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1985年是68.92歲。
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人類平均壽命的差異和社會發展、經濟狀況、醫學的進步、醫療條件的改善有很大關係。20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醫學科學取得的多方面成就與醫療條件的改善,使人類平均壽命普遍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人類老齡化的進程也加速了。但是,可以預計人類老齡化達到理論的極限或理想的地步,即全人類平均壽命接近於人類自然壽命,絕非是短期內可能實現的。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