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芭蕾

交響芭蕾是芭蕾舞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按照交響樂結構規律編排的舞蹈,是為了以虛擬、寫意手法表現生活和人物的內心世界的藝術表達方式。

交響芭蕾

內容

按交響音樂結構規律編排的芭蕾。由於舞蹈長於以虛擬、寫意手法表現生活和人物的內心世界,因此舞蹈形象與音樂形象有著類似的特性,舞蹈的結構也可以借鑑音樂(特別是交響樂)的結構。這種類似性在原始音樂和原始舞蹈之間已存在,到浪漫主義芭蕾時期有了飛速的發展。M.珀蒂帕伊萬諾夫設計《吉賽爾》中女鬼的舞蹈、《舞姬》中的幽靈王國一場、《天鵝湖》中的群鵝舞蹈場面、《胡桃夾子》中的小雪花舞蹈以及《海俠》中的花園一場,都採用了交響手法。柴科夫斯基、格拉祖諾夫等作曲家的交響音樂也給予編導巨大的啟發。在蘇聯,20世紀20年代.洛普霍夫作過交響舞蹈的初步嘗試,但未被人們所接受。30~50年代戲劇芭蕾占據上風,對交響芭蕾很少考慮。直到50年代末期,從《希望之岸》、《寶石花》開始,交響芭蕾又重新受到注意,越來越多地運用於新創作的舞劇中,使音樂和舞蹈水乳交融,構成一個完美的整體。採用交響舞蹈手法,可以使舞蹈超越一般的抒情,創造出詩一般的意境,有利於充分發揮舞蹈本身的特性。
 
西方往往只把根據非舞蹈的交響音樂作品(交響曲、協奏曲、音詩等)編成的舞蹈稱為交響芭蕾。從這概念出發,常常有陷入機械仿效音樂結構,不去深入理解音樂的內涵和藝術形象的危險。有些“交響舞蹈”只是一堆追求形式效果的毫無內容的技巧動作的組合,缺乏應有的藝術形象和意境。但也有的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和創新,給人以較多的美感,如G.巴蘭欽的《巴羅克協奏曲》、《C大調交響曲》和《小提琴協奏曲》等。

配圖

所屬分類

芭蕾
芭蕾結構形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