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

交趾

交趾(Cochin),又名交阯,中國古代地名,地域及其文化遺蹟位於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北部。“交趾”一名在南越時代已有之,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並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設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實施直接的行政管理;後來武帝在全國設立十三刺史部時,將包括交趾在內的7個郡分為交趾刺史部,後世稱為交州。交趾來源於《禮·王制》曰:南方曰蠻,雕題交趾,雕題是紋臉,交趾注曰“足相向”,就是盤腿。《山海經·海外南經》有“交脛國”之記載,“其人交脛”,交脛不能行,只能坐,故“交脛國”即“交趾國”也。交趾佛教大約在公元2世紀末由中原傳入,到了6世紀佛教有了大的發展,9世紀初,交趾僧侶前往中原求法取經開始頻繁。

地方簡介

交趾,中國古代地名,位於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交趾來源於《禮·王制》曰:南方曰蠻,雕題交趾,雕題是紋臉,交趾注曰“足相向”,就是盤腿。《山海經·海外南經》有“交脛國”之記載,“其人交脛”,交脛不能行,只能坐,故“交脛國”即“交趾國”也。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並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設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實施直接的行政管理。

歷史沿革

甌雒國

前257年,蜀國末代王子蜀泮率領其族民,輾轉到達現在越南北部,建立甌雒國,並自稱為安陽王。

中國領土

前214年,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派大軍越過嶺南占領今日越南北部和廣西、廣東、福建,征服當地的百越諸部族,秦朝在這一帶大量移民,設立了三個郡,其中越南北部歸屬於象郡管理。

前203年,秦朝的南海尉趙佗在秦朝末年的混亂時期,自立為南越武王(後改稱南越武帝),首都在今廣州。交趾地區成為南越國的一部份。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並在越南北部地方設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實施直接的行政管理。在之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裡,交趾地區雖然屢有反抗,但是大體上一直受到中國古代政權各朝代(漢朝、東吳、晉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漢和明)的直接管轄。

占婆分裂

東漢末年(192年),占族人區連殺死漢朝的日南郡象林縣令,從東漢獨立,占據了原日南郡的大部份地區(越南中部),以婆羅門教為國教,建立占婆國,與東漢以順化為界。1190年至1220年,占婆被真臘占領,後復國。

越南分裂

906年生於中國唐代安南鴻州富豪世家的曲承裕獲唐朝認可,授予靜海軍節度使,建衙宋平(越南語:Tống Bình,今越南河內)。越南共產黨學者認為,曲承裕名義上雖然還是唐朝的官員,但實際上已建立起自主政權。

939年,吳權自中國五代南漢政權而分裂(吳朝),越南古老的心臟地帶——北部交趾地區告別了中國一千多年的統治,但是並未建立國號與使用年號。968年,丁部領(丁先皇)以武力征服境內的割據勢力,建立國號大瞿越(丁朝),兩年後(970年)又自稱皇帝並使用太平為年號,定都華閭(今寧平省寧平市),算是越南正式脫離中國而自主之始。後來接受中國宋朝太祖冊封為交趾郡王,正式列為藩王。980年,黎桓建立前黎朝。1010年,李公蘊建立李朝,並遷都升龍(今河內)。1225年,陳煚(實為陳守度)建立陳朝。

交趾省

以大羅城(古交趾城,越南河內)作為首都的交趾王國,宋淳熙年間,中國冊封李日燇為安南國王,遂改稱安南王國。後來李氏王朝男嗣斷絕,女兒繼位,生子陳日煊,遂轉為陳氏王朝,除對中國自稱國王外,對內和對其他國家,都稱皇帝。陳朝後期,外戚胡季犛當權,1400年廢少帝自立,宣稱自己是虞舜帝後裔胡公滿的子孫,於是改名胡一元,命他的兒子胡漢蒼當皇帝,自己當太上皇,遂建立大虞帝國。1403年,胡漢蒼向明成祖上表,自稱陳朝宗室絕滅,自己以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推戴為皇帝,請求冊封。明成祖遣使前往安南調查之後,冊封胡漢蒼為安南國王。

可是,陳氏的一位漏網之魚陳天平王子,卻逃到寮國(寮國),寮國是中國藩屬國,把陳天平送到中國。恰巧胡季犛的使節也到首都應天(江蘇南京),他們本都是陳氏王朝的故臣,見了陳天平,驚愕下拜,這證實他王子的身份,並無錯誤。明朝庭向胡季犛責問,胡季犛上奏章謝罪,請求準予迎接陳天平返國復位。

1405年明朝庭派大將黃中率軍五千人,護送陳天平回國。1406年,進入安南國境後,沿途歡迎人員,都十分恭順,黃中的戒備因之大為鬆懈。當走到芹站(富良江北岸)時,山路險峻,樹林茂盛,又逢大雨,忽然間伏兵四起,護送軍團錯愕之間,伏兵已把陳天平殺死,向南撤退。在陳天平身旁擔任護衛的明朝若干高級官員,也都喪生。黃中急集中兵力反擊時,橋已被砍斷,伏兵在南岸叩拜說:“我們不敢拒抗天朝,但陳天平不過市井小人,不是王子,不得不把他除掉。小國貧乏,不能招待天朝大軍,請回,我們國王自會請罪。”

這種戲侮性的流血手段,使中國沒有迴轉餘地。四個月後,遠征軍在名將張輔率領下,進入安南,大破胡季犛的象陣。1407年,胡季犛父子被俘,同眾多胡朝的文臣武將一起被押送明朝的首都金陵(今江蘇南京)。

胡姓王朝復滅,陳姓王朝又沒有近親。而安南王國故地從公元前二世紀時起,就是中國疆土。於是,中國宣布撤銷安南王國,改稱交趾省,管轄十五個府,四十一個州,二百一十個縣。這個從十世紀脫離中國而獨立的國土,經四百餘年的隔絕,再回歸祖國。

可是,不幸的是,明政府帶給新交趾省的,卻是腐敗的統治。第一是地方官員,大多數來自鄰近廣西、廣東、雲南三省區,只不過略識文字,他們冒險深入蠻荒,目的只有一個:發財。第二是宦官,監軍太監馬騏,是事實上安南軍區的太上司令官和交趾省的太上省長,他對人民施展不堪負荷的勒索,僅孔雀尾一項,每年即要一萬隻。如果數目不足,他就把交趾人逮捕,並殘酷地拷打。

交趾人無處申訴,最終形成了官逼民反的形勢,叛變紛起,遍地戰鬥。其中最有力的一支是清化府俄樂縣警察局長(巡檢)黎利。黎利最初集結兵力時,交趾省兩位副省長(參政)馮貴、侯保,動員軍隊征討,本來可能撲滅,但馬騏不願看到他們勝利,而把精銳部隊留著自衛,只撥給他們數百名老弱殘兵,結果二人戰死,黎利的勢力途不能控制。一四二六年,安南兵團司令官(安南總兵官)王通,在交州府應平縣寧橋遇伏,死二萬餘人。一四二七年,明朝援軍司令官柳升在倒馬坡(越南同登),也遇伏,柳升戰死,七萬餘戰士全部被殺。王通惶恐失措,還沒有等到呈報中央批准,就向黎利求和,允許退出交趾。黎利接受這個提議,雙方築壇盟誓。

黎利也知道王通只是私自求和,所以又向明政府發動政治攻勢,用陳暠的名義,上奏章給中國皇帝,自稱是陳姓王朝的近親,請求冊封。明軍剛受到嚴重挫敗,又聽到王通私自求和訊息,又覺得中國本是為維護陳氏王朝正統而戰,於是順水推舟,冊封陳暠當安南國王,撤銷交趾省。這個新省回到中國只二十一年,到此再度脫離,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可是,等到明朝官員和武裝部隊撤退之後,黎利上奏章說陳暠已死,請求改封他自己。中國明知道他在耍花樣,但已無力再發動戰爭,只好冊封黎利當安南國王。

不過黎利並無意與中國對抗,他在被封之後,對中國繼續執行傳統的事奉大國政策,邦交更為敦睦。

越南統一

1527年,後黎朝南北分裂,北部由莫登庸建立的莫朝控制。1592年,後黎朝復辟,北部由鄭氏家族控制,南部則由阮氏家族控制,1698年,阮氏家族出兵吞併下高棉(今湄公河三角洲)。1771年,爆發西山三兄弟起義,先後滅阮、鄭,統一全國,建立西山朝。1802年,阮福映在法國支持下滅西山朝,建立阮朝,之後接受中國清朝嘉慶帝的更改冊封為「越南國王」,正式建立新國號為「越南」,這也是越南名稱的由來。

越南是一個有二千多年歷史的國家。自中國秦朝以前,傳說中的英雄雄王在越南北部成立國家,名叫鴻龐。秦始皇統一中原以後,為鞏固南方而進占今日越南的所在地,公元前214年,秦將越南北部歸屬於象郡管理,並向越南北部大量移民。

交趾之史交趾之史

該地區曾長期歸屬於中國,但曾幾次反覆。最早歸於中國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原後,為鞏固南方而進占今日越南的所在地,

公元前204年,秦南海尉趙佗在秦末的混亂時期,自立為南越武王,越南北部成為南越國的一部分。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並在越南北部地區設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實施直接統治。在之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裡,越南北部交趾地區雖然屢有反抗,但是大體上一直受到中國政權的直接管轄。

937年,越南實際獨立,但直到1885年《中法新約》簽訂,越南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

法國占領

法國在1884年占領整個越南,並將之歸入法國在中南半島的殖民地領或內;與此同時,法國傳教士為本來採用漢字的越南設計了一套拼音文字,就是現在越南人稱呼為“國語”的越南文字。1930年代開始,越南的國父胡志明就開始在越北領導對抗殖民運動。1940年代,日本進侵中南半島。美國為了對抗日本的侵略而對胡志明義軍提供軍事支持,並承諾戰後支持越南尋求獨立。1945年,日軍宣布投降之際,胡志明在河內宣告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但美國和法國政府達成秘密協定,繼續讓法國殖民統治越南,胡志明轉而向蘇聯尋求支助。1954年,當越共軍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指揮和援助下取得奠邊府之役大勝之後,宣告獨立,並立即得到蘇聯和中國更廣泛的支持。為了跟以胡志明為首的越共對抗,法國政府在日內瓦和會(1954)上宣布將權力移交給阮朝的末代皇帝保大帝,並成立南越政府和越共的北越政權抗衡。保大帝並且委任了吳庭艷為首相。1955年,吳庭艷在美國的支持下簽署法令廢除皇室,並宣布自立成為越南南方共和國總統。

越南戰爭

交趾交趾

受到美國的支持,以吳庭艷為首的南方政府拒絕在最後期

限1955年7月前與北方就普選問題進行磋商。胡志明在北越獲得相當多的支持,主要由於他們推行了大規模的土地改革,使得貧農可取得土地所有權,南越則未推行,因此失去關鍵性的農民支持。南越拒絕遵守巴黎協定,並宣布成立共和國,北越隨即由胡志明宣布建國。為保障南方政權的發展,美國在1960年代對南越的經濟及軍事資助從不間斷,直到1973年南北雙方簽訂停火協定為止。之後,美國從南越撤軍。(參考越戰)

兩年後的1975年4月30日,北越軍隊擊敗南方政權,兩越在北越領導下統一。1976年,越南民主共和國更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這次戰爭總共導致380萬人死亡,其後遺症在戰爭結束之後二十年也未能平息:香港的越南船民要到1997年之後才全部被遣返越南。

宗教

交趾佛教大約在公元2世紀末由中原傳入。到了6世紀佛教有了大的發展。9世紀初,交趾僧侶前往中原求法取經開始頻繁。在10世紀越南自立為國後,從10至14世紀的400年間,是佛教在越南發展的鼎盛時期。這期間先後有8位國王出家為僧,國王重用僧人並參與朝政,佛教奉為國教。形成“百姓大半為僧,國內到處皆寺”的情形。到15世紀初,後黎朝建立,獨尊儒學,下令只許庶民信奉佛教,從此佛教成為平民信仰的民間宗教。

交趾之戰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至鹹通七年(866年),在唐與南詔的戰爭中,唐王朝與南詔政權爭奪交趾(今越南河內)拉鋸戰。

起初,峰州(治嘉寧,今越南永富白鶴南風州)林西原駐有唐防冬兵6000,附近七綰洞蠻酋長李由獨常協助唐王朝戍守,運送租賦。十二年六月,安南都護李涿罷除防冬兵,專委李由獨擔當防務。李由獨勢孤難自立,南詔拓東節度使乘機寫信引誘,又把甥女嫁給其子,並委其為拓東押牙,李由獨遂率其眾降於南詔。十三年,南詔國王豐佑卒,子世隆(酋龍)繼位,因其名犯太宗、玄宗之諱,唐遂未加冊封。世隆遂自稱皇帝,國號大禮,不再奉唐正朔,並派兵攻陷唐播州(治今貴州遵義),唐與南詔的關係徹底破裂。

鹹通元年(860年)十二月,安南土著引南詔兵3萬餘人,攻陷交趾,安南都護李鄠與監軍逃奔武州(治今廣西南寧武鳴附近)。唐王朝因忙於集中兵力鎮壓裘甫起義,無暇及此。次年六月,李鄠收集土軍,攻討群蠻,收復安南。三年二月,南詔軍再次進攻安南。唐派前湖南觀察使蔡襲率許、滑等8道兵共24萬赴援安南,聲勢浩大,南詔自動退去。到十一月,南詔見8道兵馬各回本道,又出兵5萬進逼安南。蔡襲告急,唐廷敕發荊南、湖南兩道兵2000人,令桂管(今桂林等地區)征義兵3000人,後又調山南東道弓弩手1000人一同赴援安南。但山高路遠,援兵難以及時到達,而南詔軍已將交趾團團圍住。蔡襲據城死守,堅持到四年正月初七,南詔兵破城而入,蔡襲孤身一人,徒步力斗,身中10箭,欲趨監軍船,但船已離岸,遂一躍入海,以死報國。荊南、江西、鄂岳和襄州戍邊將士400餘人逃至城東水邊,荊南虞侯元惟德等對大家說:我們沒有船,入水也是死,不如返回頭與蠻子拚了,一個換兩個也值得。眾將士殺回東羅門,乘南詔兵不備,殲敵2000餘人。入夜,南詔將楊思縉率兵趕到,元惟德等全部戰死,交趾再度陷落,安南各部落盡降南詔。

鹹通五年,唐驍衛將軍高駢出任安南都護,本管經略招討使,屯兵海門(今越南海防安陽北),日夜操練,以圖進取安南。監軍李維周與高駢有隙,屢促進軍,高駢無奈,遂於六年九月率兵5000先行進軍,約好李維周隨後發兵接應,及至高駢啟行,李卻擁兵不進。高駢兵至南定(在今越南河北順城隴城鄉),正在秋收的峰州眾“蠻”猝不及防,被高駢大破,所有大田收穫,都成了高駢的軍糧。

鹹通七年,南詔王派善闡節度使楊緝,協助安南節度使段酋遷守交趾。唐亦派宦官監陣敕使韋仲宰率7000人至峰州增援高駢,高駢軍屢次擊敗南詔軍。高駢向朝廷奏捷,李維周卻壓住不報。唐懿宗李淮數月不得音訊,感到奇怪,傳詔問李維周。李上奏說高駢駐軍峰州,與南詔軍周鏇,不敢進兵,懿宗大怒,就派右武衛將軍王晏權代替高駢。而高駢此時已乘勝大破南詔兵,圍攻交趾城。段酋遷幾次出城迎戰,均為高駢所敗,城中孤危。旦夕可下。高駢便派小校曾袞和韋仲宰所遣小使王惠贊駕船報捷。懿宗大喜,加封高駢檢校工部尚書,仍鎮守安南。高駢親自督兵攻城,攻占交趾,殺段酋遷。唐軍共斬殺南詔兵3萬餘,又破歸附南詔的兩個部落,1.7萬人歸附,南詔兵逃去。至此將近10年的安南邊患得到安定。唐朝在安南置靜海軍,以高駢為節度使。

史記記載

《史記·五帝本紀》(摘錄)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阯,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皋陶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實;伯夷主禮,上下鹹讓;垂主工師,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澤辟;棄主稷,百穀時茂;契主司徒,百姓親和;龍主賓客,遠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違;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於荒服。南撫交阯、北發,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四海之內鹹戴帝舜之功。於是禹乃興九招之樂,致異物,鳳皇來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