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於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學說將古代哲學理論中以木、火、土、金、水五類物質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規律來認識、解釋自然的系統結構和方法論運用到中醫學而建立的中醫基本理論,用以解釋人體內臟之間的相互關係、臟腑組織器官的屬性、運動變化及人體與外界環境的關係。“五行”與“五臟”、“五志”之間存在著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密切關係。當五行不能維持相生相剋生理平衡狀態時,生克關係即轉為乘(乘虛侵襲,克制太過)侮(被克強勢,反欺侮主)關係,產生相應的關聯性病變。將“五行學說”運用於心身疾病的治療,通過調理用藥,可促進心身疾病的康復。五行與方位的關係為:東方木,南方火,中央土,西方金,北方水。命理學中運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斷命運之吉凶禍福的行為也稱指迷算命。新五行學對原有的五行進行了全新的解釋,認為木(一統屬性)、火(運動屬性)、土(存在屬性)、金(空間屬性)、水(時間屬性),新的理解不但反映了宇宙世界的本來屬性,也反映了人類思維的規律,對應著思維的五個維度。另外新五行學說認識到陰陽學說中矛盾對立的概念根本就不存在,是後人強加的,陰陽互感之中容許存在陰陽矛盾對立,但是如果出現矛盾

基本信息

學說內容

幾種特性

第一種觀點

這種觀點起源於《洪範》。今人多理解為:

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日出東方,與木相似。古人稱“木曰曲直”。“曲直”,實際是指樹木的生長形態,為枝幹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火的特性:南方炎熱,與火相似。古人稱“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為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火。

土的特性:中原肥沃,與土相似。古人稱“土爰稼穡”,是指土有種植和收穫農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故有“土載四行”和“土為萬物之母”之說。

金的特性;日落於西,與金相似。古人稱“金曰從革”。“從革”是指“變革”的意思。引申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金。

水的特性:北方寒冷,與水相似。古人稱“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和向下的特性。引申為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於水。

第二種觀點

這種觀點起源於當代學者聶文濤對《素問》的訓詁。

五行的性質應從“平氣”、“不及”、“太過”三方面考慮。平氣時, 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不及: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監,金曰從革,水曰涸流。太過:木曰發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堅成,水曰流衍。從這三面考慮之後,才能體會出中醫學思維中對生命自我維護的理解。對人體能力的不同理解,正是中西醫學的差別所在。

第三種觀點

木,生髮、條達、主仁,其性直,其情和。

火,炎熱、向上、主禮,其性急,其情恭。

土,長養、化育、主信,其性重,其情厚。

金,清淨、收斂、蕭殺、主義,其性剛,其情烈。

水,寒冷、流動、向下,主智,其性聰,其情善。

屬性歸類

①歸類法:事物的五行屬性是將事物的性質與五行的特性相類比得出的。如事物與木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於木;與火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於火等等。例如:以五臟配屬五行,則由於肝主升而歸屬於木,心陽主溫煦而歸屬於火,脾主運化而歸屬於土,肺主降而歸屬於金,腎主水而歸屬於水。以方位配屬五行,則由於日出東方,與木的升發特性相類,故歸屬於木;南方炎熱,與火的炎上特性相類,故歸屬於火;日落於西,與金的肅降特性相類,故歸屬於金;北方寒冷,與水的特性相類,故歸屬於水。

②推演法。如:肝屬於木,則肝主筋和肝開竅於目的“筋”和“目”亦屬於木;心屬於火,則“脈”和“舌”亦屬於火;脾屬於土,則“肉”和“口”亦屬於土;肺屬於金,則“皮毛”和“鼻”亦屬於金;腎屬於水,則“骨”和“耳”、“二陰”亦屬於水。

③五行學說還認為屬於同一五行屬性的事物,都存在著相關的聯繫。如方位的東和自然界的風、木以及酸味的物質都與肝相關。現將自然界和人體的五行屬性,列簡表如下。

對人體來說,是將人體的各種組織和功能歸結為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生理系統。

生克乘侮

五行之間的生克乘侮五行之間的生克乘侮

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與規律,沒有相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想克就不能維持事物在發展和變化中的平衡與協調,任何事物內部以及事物之間的關係都存在生和克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並且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互為因果,相反相成,互相為用,推動和維持著事物的正常的發生,發展與變化。

五行相生的規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剋的規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相生與相剋。相生,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的作用;相剋,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的作用。相生和相剋,在五行學說中認為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對人體生理來說,也是屬於正常生理現象。正因為事物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剋的聯繫,才能使自然界維持生態平衡,使人體維持生理平衡,故說“制則生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由於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剋的關係,所以從五行中的任何“一行”來說,都存在著“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個方面的聯繫。

“生我”和“我生”,在《難經》中比喻為“母”和“子”的關係。“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關係又可稱作“母子”關係。如以火為例,由於木生火,故“生我”者為木;由於火生土,故“我生”者為土。這樣木為火之“母”,土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又是“母子”。

“克我”和“我克”,在《內經》中稱作“所不勝”和“所勝”。即是“克我”者是“所不勝”,“我克”者是“所勝”。再以火為例,由於火克金,故“我克”者為金;由於水克火,故“克我”者為水。

相生與相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克,就不能維持其正常協調關係下的變化和發展。只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剋,如環無端,才能生化不息,並維持著事物之間的動態平衡。

(2)相乘與相侮。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間正常的生克關係遭遇破壞後所出現的不正常相剋現象。

五行與方位

東方木,南方火,中央土,西方金,北方水

詳細介紹

相乘:乘,即是以強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從而引起一系列的過度克制反應。

當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過於強盛,可造成被克的“五行”克制太過,促使被克的“一行”虛弱,從而引起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異常。例如:木過於強盛,則克土太過,造成土的不足,即稱為“木乘土”。另一方面,也可由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虛弱,因而對它“克我”“一行”的相剋就顯得相對的增強,而其本身就更衰弱。例如:木本不過於強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範圍。但由於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對增強,使土更加不足,即稱為“土虛木乘”。

相侮:侮,在這裡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於五行的某“一行”過於強盛,對原來“克我”的“一行”進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稱反克。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彆強盛時,不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對金進行反侮(即反克),稱作“木侮金”,或是發生反侮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虛弱,不僅不能對木進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稱作“金虛木侮”。

意義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剋現象,兩者之間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相乘與相侮的主要區別是:首者是按五行的相剋次序發生過強的克制,從而形成五行間相剋關係的異常;後者則是與五行相剋次序發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現象,從而形成五行間相剋關係的異常。兩者之間的聯繫是在其發生相乘時,也可同時發生相侮;發生相侮時,也可以同時發生相乘。如:木過強時,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虛時,既可以受到木的反侮,又可以受到火乘。

中醫套用

五臟生理特點

如肝喜條達,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髮的特性,故以肝屬“木”;心陽有溫煦的作用,火有陽熱的特性,故以心屬“火”;脾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萬物的特性,故以脾屬“土”;肺氣主肅降,金有清肅、收斂的特性,故以肺屬“金”;腎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潤下的特性,故以腎屬“水”,

臟腑內在聯繫

。如腎(水)之精以養肝,肝(木)藏血以濟心,心(火)之熱以溫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腎水。這就是五臟相互資生的關係。肺(金)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陽的上亢;肝(木)的條達,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運化,可以制止腎水的泛濫;腎(水)的滋潤,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這就是五臟相互制約的關係。

人體與外界關係

五行學說套用於生理,就在於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相互聯繫的統一性。

中醫五行分類表——五行與人體和自然界的對應關係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人體五臟肝 心 脾 肺 腎

六腑膽 小腸 胃 大腸 膀胱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形體 筋 脈 肉 皮毛 骨

情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五聲 呼 笑 歌 哭 呻

變動 握 憂 噦 咳 栗

自然界五音 角 征 宮 商 羽

五味 酸 苦 甘 辛 鹹

五色 青 赤 黃 白 黑

五化 生 長 化 收 藏

五氣 風 暑 濕 燥 寒

五方 東 南 中 西 北

五季 春 夏 長夏 秋 冬

臟腑病理影響

如肝病可以傳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響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響,即木郁土虛或土壅木郁;肝病還可以影響心,為母病及子;影響肺,為木侮金;影響腎,為子病及母。肝病是這樣,其他臟器的病變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剋乘侮的關係,說明它們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

疾病診斷治療

(1)在疾病診斷上的運用

從本髒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本髒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可以診斷為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苦,脈象洪,可以診斷為心火亢盛。脾虛的病人,面見青色,為木來乘土;心臟病人,面見黑色,為水來乘火,等等。

從它髒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五臟疾病的傳變情況。如脾虛病人,面見青色,脈現弦象,為肝病傳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見紅色,脈現洪象,為心病傳肺(火乘金)。五臟中任何一髒有病,都可以傳及其他四髒,用五行學說來分析,存在著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種傳變關係。

從色與脈之間的生克關係來判斷疾病的預後。如肝病面色青,見弦脈,為色脈相符。如果不見弦脈,反見浮脈,則屬相勝之脈,則克色之脈(金克木),為逆,主預後不良;若見沉脈,則屬相生之脈,即生色之脈(水生木),為順,主預後良好。

(2)在疾病治療上的運用

①控制五臟疾病的傳變。如肝病能傳脾(木乘土),預先予以補脾,防其傳變。“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

②確定治療原則。概括為“補母瀉子”法,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補母,是針對具有母子關係的虛證而治療的,如肝虛補腎,因為腎為肝之母,所以補腎水可以生肝木。瀉子,是針對具有母子關係的實證而治療的,如肝實瀉心,因為心為肝之子,所以瀉心火有助於瀉肝木。

舉例詳解

根據相剋關係來確定治療原則,可以概括為“抑強膚弱”法,即瀉其克者之強,補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過而乘脾土,肝木太過為強,必須瀉之,脾土為弱,必須補之。

③制定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補腎陰以涵養肝陰的方法,適用於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的病證。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適用於脾失健運而肺氣虛弱的病證。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藥治療肝旺脾虛的一種方法。

此外,在針灸和精神療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的克製作用來選穴和調節情志。如悲可以勝怒,是因為悲為肺志屬金,怒為肝志屬木的緣故。

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陰陽五行學說,常常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陰陽五行學說的結合,不僅可以說明事物矛盾雙方的一般關係,而且可以說明事物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較為具體和複雜的關係,從而有利於解釋複雜的生命現象和病理過程。

相關信息

與五行相通的五象

五行—————土—————金————水————木————火

五穀-----化-----收----藏----生----長

五行與五象五行與五象

五色-----黃-----白----黑----青----紅

五味-----甘-----辛----鹹----酸----苦

五音-----宮-----商----羽----角----征

五體-----肉-----皮毛---骨----筋----脈

五腑-----胃-----大腸---膀胱---膽----小腸

五臟-----脾-----肺----腎----肝----心

五官-----口-----鼻----耳----目----舌

五常-----信-----義----智----仁----禮

五神-----意-----魄----志----魂----神

五主-----口-----鼻----耳----目----舌

五臭-----香-----腥----腐----臊(膻)--焦

五液-----涎-----涕----唾----淚----汗

五榮-----唇-----毛----發----爪----面色

五季-----長夏----秋----冬----春----夏

五數-----5、0----4、9---1、6 --3、8---2、7

歷史淵源

元素論五行學說

蔡墨早在春秋時期便提出了元素論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以木、火、金、水為序,是循環數了 ,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矛盾、統一的模式,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係以及整體把握的思想。因為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套用於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帝》篇中記載:“……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

“五行”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的《甘誓》與《洪範》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洪範》中則指出“鯀矱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它提出了為人們所用的以水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質和作用,但是它沒有觸及“五行”之間的內在聯繫。

五行學說的形成可能有多條思路背景,其一,五帝堯舜時期羲和就開始了術數五行實踐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已有考證;其二是源於商代後期以來方位觀念的術數化,甲骨文中有很多關於“四方”、“四土”的記載,東、西、南、北、中央的五方觀念在商代後期已經形成。這種方位觀念的術數化約在春秋戰國之際完成,如《墨子·貴義》有時序和方位,如《禮記·曲禮上》“行,前朱鳥(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史記·天官書》有對四季天象方位的觀測做記錄。其三,是來源於西周后期以來逐漸興起的“五材學說”,五行最初源於五材,五材則導源於六府。古代有水、火、金、木、土、谷六府主管事務,周幽王之後撤銷谷府,逐漸形成“五材”。《國語·魯語》《左傳·昭公三十二年》中均有所記載,春秋時期,五行基本確定,天上有日月星三辰,地上則有五行。

“五行”是關乎自然的呈現與持續運作。所謂“行”,鄭玄注曰:“行者,順天行氣也。”而《尚書》提到的“五行”則具有一定的象徵的意義--“行”。“行”所指稱的無非是一種自然的“運行”,是依循著本身之為呈現所固有的一種規則而持續運動,是一種自然的作為。因此當鯀矱洪水時,帝要震怒,因為這是違反自然規律的作為,天命之降於禹,是因為禹因勢利導以治水,水性基本上就是流,阻流以治,自然破壞水性,壞了自然之性,定會引起天怒,因而也必導致人怨,是以夏啟伐有扈氏,認為所行之討伐是“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五行”意味著物質運動;意味著萬物之宗。以上古人所云,實際在表達一種思想:不順“五行”而行,則將如有扈氏與鯀般,為天命所棄絕!

德性論五行學說由思孟學派提出。馬王堆帛書五行和郭店簡《五行》的出土即是證明。

相關學說

陰陽五行學說

簡介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並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這五種物質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這種學說對後來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如古代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和醫學,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協助下發展起來的。

我國古代醫學家,在長期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將陰陽五行學說廣泛地運用於醫學領域,用以說明人類生命起源,生理現象,病理變化,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防治,成為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內容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

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著陰和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而對立的雙方又是相互統一的。陰陽的對立統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所以說,陰陽的矛盾對立統一運動規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固有的規律,世界本身就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

事物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這種相對性,一方面表現為在一定的條件下,陰和陽之間可以發生相互轉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另一方面,體現於事物的無限可分性。

陰和陽,既可以表示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用來分析一個事物內部所存在著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一般來說,凡是劇烈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著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屬於陰。以天地而言,天氣輕清為陽,地氣重濁為陰;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潤下屬陰,火性熱而炎上屬陽。

任何事物均可以陰陽的屬性來劃分,但必須是針對相互關聯的一對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這種劃分才有實際意義。如果被分析的兩個事物互不關聯,或不是統一體的兩個對立方面,就不能用陰陽來區分其相對屬性及其相互關係。

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處處體現著陰陽學說的思想。陰陽學說被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並用於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關係

在中醫學裡,二者皆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為其物質基礎;都是從巨觀自然現象(包括)人體的變化規律,用取象比類的方法,來分析、研究、解釋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及人體內外的各種關係,並指導臨床辨證與治療。

五行與手相

手相中參照八卦的卦象,以掌心為名堂,將手掌分為乾宮、坤官、震官、巽宮、坎官、離官、艮官、兌官八個官位,這就是掌中八卦的劃分;同時,手相之中參照陰陽五行的學說,按照五行參照手的掌形將手掌分為木型手、火型手、金型手、水型手、土型手五種手型,每種手型都依照其五行的劃分揭示了不同的命理信息。

五行與起名

人的思想是社會的產物,社會的意識形態無時不在人的頭腦里打上烙印。而人的思想是與對自然、社會的認識緊密相關的。陰陽五行學說的盛行,使人們把一生中的榮辱禍福繫於五行生剋上去,所以在起名時,力求得到陰陽調和、剛柔相濟,認為這樣可以在一生中逢凶化吉,一帆風順了。這大概就是千百年來,人們不斷以五行理論為根據而命名的緣故吧。

五行與風水

古人認為五行相生相剋,構成一個循環鏈,周而復始。五行與陰陽結合,產生了“陰陽五行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風水學,乃至於中國古代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諸如:中醫、天文、地理、軍事、政治、經濟等學科的總原則。有了陰陽五行的平衡與協調,才能推動和維持一切事物的生長、發展、變化與消亡。

五行與健康

一、金形之人。金形之人,從體形上看多較削瘦,骨態較露,節突出。頭,肩,腹,手,腳都較小。從五官看,臉形偏方,膚色較白.金形之人,較強悍,多心急,能當機立斷。但也能沉穩歡察事態發展。金主肅殺,嚴而有威。因此,金形人多官將之材。金耐寒,畏火,不耐暖熱,所以,要特別小心春.

二、木形之人。木形之人,從體形上看如樹型,身材多挺直瘦長,頭較小,身背較寬。手足也小,皮膚略青.木形之人屆於勞碌型,命中多操勞,有任勞任怨之佳行.木喜春夏,畏秋冬。所以,木形之人如感風邪極易傷肝,而且多在秋冬季。因為肝屬木,故木形之人在秋冬時,一定要加強肝的保護,注意營養,不要過於疲勞,以防染上肝疾。

三、水形之人,適合於秋冬,秋冬之季,金水相生.春時,木泄水氣顯枯;夏時,火蒸水氣呈涸。所以,春夏時,水形之人容易染病,而且多屬腰腎,不可不防。

四、火形之人。從體型上看,火形人面尖頭小,肩背寬,身體強壯,手足也較小.火形之人膚色偏紅。火形之人,脾氣易暴躁,不重視錢財,變化無常,信用較差,能從全面考慮問題,但缺乏做的勇氣,耐力較差。火喜春夏,不耐秋冬。夏火懼冬水,一旦秋冬感子外邪,容易生心臟方面的病症。心臟病的人多怠於秋冬,與此有關。

五、土形之人肉飽滿,四肢勻稱。土形人臉圓頭大,膚色較黃。土形人,心地溫和,不喜歡趨炎附勢,也不弄權玩勢,適合於做慈善事業。土性不而春夏,得時於秋冬。所以,當春夏之時,土形人感染疾病,容易傷脾,導致消化吸收方面的疾病。

其他知識

可以肯定,至少在戰國晚期存在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矛盾、統一的模式,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係以及整體把握的思想。因為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套用於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網路遊戲夢幻西遊中的普陀山技能

五行學說
日光華、靛滄海、巨岩破、蒼茫樹、地裂火
日光華 功效:施展法術攻擊單人,效果由技能等級決定,不受雙方靈力影響,對方防禦屬性為木時同時降低氣血上限;如果目標為NPC,則作用多人 使用條件:五行學技能達到10級 消耗:50點魔法
靛滄海 功效:施展法術攻擊單人,效果由技能等級決定,不受雙方靈力影響,對方防禦屬性為火時同時降低氣血上限;對普通怪物(不包括玩家、召喚獸和BOSS級怪物)的傷害有增強效果;如果目標為NPC,則作用多人 使用條件:五行學技能達到11級 消耗:50點魔法
巨岩破 功效:施展法術攻擊單人,效果由技能等級決定,不受雙方靈力影響,對方防禦屬性為水時同時降低氣血上限;對普通怪物(不包括玩家、召喚獸和BOSS級怪物)的傷害有增強效果;如果目標為NPC,則作用多人 使用條件:五行學技能達到12級 消耗:50點魔法
蒼茫樹 功效:施展法術攻擊單人,效果由技能等級決定,不受雙方靈力影響,對方防禦屬性為土時同時降低氣血上限;對普通怪物(不包括玩家、召喚獸和BOSS級怪物)的傷害有增強效果;如果目標為NPC,則作用多人 使用條件:五行學技能達到13級 消耗:50點魔法
地裂火 功效:施展法術攻擊單人,效果由技能等級決定,不受雙方靈力影響,對方防禦屬性為金時同時降低氣血上限;對普通怪物(不包括玩家、召喚獸和BOSS級怪物)的傷害有增強效果;如果目標為NPC,則作用多人 使用條件:五行學技能達到14級 消耗:50點魔法

代表食物

一般來說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各以白、綠、黑、紅、黃五色代表,並各自聯繫和代表多種器官:屬金的內臟有肺、大腸和鼻;屬木的是肝、膽囊和肌肉;屬水的有腎、膀胱、耳和骨骼;屬火的是心、小腸及舌頭;脾、胃和口腔則屬土。1. 紅色食物代表火(心、小腸及舌頭):有西紅柿、紅椒和紅蘿蔔等,含豐富的降血壓物質,使血管強壯,有助循環系統健康;2. 綠色食物代表木(肝、膽囊和肌肉):有白菜、包心菜和菠菜等,含有益肝臟健康的葉綠素和多種維他命;3. 黑色食物代表水(腎、膀胱、耳和骨骼):有黑豆、黑芝麻和藍莓等,含黑色素,有助提高與腎、膀胱和骨骼關係密切的新陳代謝和生殖系統功能;4. 黃色食物代表土(脾、胃和口腔):有橙、南瓜和紅蘿蔔等,含維他命c;5.白色食物代表金(肺、大腸和鼻):有洋蔥、大蒜和梨等,具有抗敏感及炎症功能.這五味屬五行——酸屬木,苦屬火,辣就屬金,鹹就屬水,甜就屬土。

其他文明古國,比如古印度、古希臘只有金木水火“四大”。

漢字賞析

說到五行漢字,就不得不談到寶寶取名。寶寶取名主要是先從乾支歷中查得出生時的四柱乾支,再對這四柱八字進行分析,從而得出寶寶命里的金木水火土的情況,從而再根據五行漢字進行選擇起名。

屬金漢字

彩 鑫 宣 宮 星 春 晨 朝 柔 釧 鏗 鏘 珊 珠

珹 琗 琛 琤 琮 琸 瑧 璨 瓷 生 寧 申 盛 真

睢 睬 睿 瞬 矗 社 祖 祥 禪 竣 童 纖 純 紓

紳 細 織 紹 絨 絢 繡 緒 綢 綜 縝 釩 釣 釵

屬木漢字

木 林 森 杏 桃 竹 村 杞 松 柏 榛 棉 棟 梁

朴 樹 枬 樺 藍 芷 草 萱 芉 芋 芌 芏 芙 蓉

芍 芒 芝 芊 婷 茾 芫 葦 芸 芮 莧 芢 花 芹

芥 蓯 芩 芬 芳 蘆 芯 芛 蘇 栒 栓 栗 栟 校

屬水漢字

水 淼 伯 佛 佩 侯 保 俯 俸 倍 傅 興 冰 冷

凊 凝 永 汀 漢 汐 汕 汛 汝 江 池 湯 汩 汪

汴 汶 汾 沁 沂 沅 沐 沙 沛 灃 淪 滄 河 治

沼 沾 沿 泉 泊 泓 法 泗 泙 波 泯 泱 泳 瀧

屬火漢字

火 炎 炏 焱 滅 燈 灱 灰 災 灷 災 灻 灹 灴

靈 灸 灼 燦 煬 炚 熗 炂 炃 炅 炊 炒 炔 炕

燉 炘 炙 炛 煒 熾 爍 燁 烮 煥 焫 焓 焚 焰

煜 熮 燊 燎 燏 燐 燓 燷 燿 熏 爆 爔 爝 爠

屬土漢字

土 圭 垚 聖 寺 塵 圪 壇 堅 坎 塢 墳 坊 坑

塊 墜 坳 灶 坩 坯 坤 丘 坻 坼 坨 幸 坢 坡

坭 坳 堊 埡 袁 堎 域 堅 基 埴 崎 塹 堂 堄

埻 墴 堰 墕 塹 墐 墨 樽 臻 壅 壁 壟 疆 壤

德性論五

《童子問易》認為:德性論五行思想是思孟學派思想的結晶,她是《易經》醫國、醫人、醫病思想的發展和完善,是中華德道思想的高揚。

古人發現世界大宇宙(外宇宙)與人體小宇宙(內宇宙)全息。在內宇宙,仁義禮智四行全為“善道”;仁義禮智聖五行全為“德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