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土族故土園旅遊區

互助土族故土園旅遊區

互助土族故土園旅遊區位於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境內,距青海省會西寧市31公里,總規劃面積6.8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遊覽區達3.25平方公里。景區包括天佑德中國青稞酒之源、彩虹部落土族園、納頓莊園和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小莊土族民俗文化村5個核心景點,分別展現了土族絢麗多彩的民俗文化、源遠流長的青稞酒文化、彌久沉香的酩餾酒文化、古老純真的建築文化、別具一格的民居文化、古樸神秘的宗教文化,是世界上最全面、最純正、最真實的以“土族文化”為主題,集遊覽觀光、休閒度假、民俗體驗、宗教朝覲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景區,成為國內外遊客集中了解土族民俗文化的首選之地。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審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3年互助土族故土園正式啟動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創建工作,2014年互助土族故土園順利通過國家旅遊局景區景觀價值評審並被列入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創建名單。2017年2月17日,互助土族故土園旅遊區升級為5A級旅遊景區。

基本信息

景區簡介

互助土族故土園旅遊區互助土族故土園旅遊區雪景

互助土族故土園旅遊區,國家4A級景區,位於青海省東北部,境內交通便利,距西寧飛機場50公里,青藏鐵路、蘭西高速公路穿越高寨鎮而過,平大公路、威北公路、寧互公路連線境內主要景點。距青海省會西寧市31公里,是集遊覽觀光、休閒度假、體驗民俗、宗教朝覲為一體的綜合旅遊景區。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逐步發展起來。

互助縣是全國唯一的以土族為主體民族的自治縣,被稱為”“土族之”,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土族之鄉”便是互助縣,土族民族風情又是青海省最具吸引力的民族文化旅遊資源,因而將互助的整個旅遊景區統稱為互助土族故土園

景區內原始純樸的自然環境、雄奇獨特的生態環境、古老神秘的文化遺蹟,風格迥異的民族風情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極具特色土族民族文化,發育完好的高原生態系統,歷史悠久的宗教文化和青稞酒文化構成了互助旅遊的四大品牌。土族是世居於青海的古老民族之一,因其獨特的人文與自然條件,而形成的青海土族文化藝術,又以其文化、歷史、語言、民俗、藝術、宗教信仰等諸因素的獨特而增添幾分神秘。同時,以“二月二擂台會”、“六月六花兒會”、“丹麻會”等民間傳統節慶活動和觀經會、廟會等吸引著大量遊客。

2017年2月17日,國家旅遊局公布新一批5A級旅遊景區,互助土族故土園旅遊區位列其中。

旅遊發展

互助土族故土園旅遊區互助土族故土園旅遊區自然森林
2001年,互助土族故土園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AAAA級旅遊區。這裡有風景如畫的北山國家森林公園。奇松怪石、林海雲濤、流泉飛瀑、珍禽異獸構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總面積達11.3萬公頃,公園內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其中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植物就有400多種。整個公園風景秀麗、奇景迭出,有藥水泉瀑布、達坂紅葉、胡勒天池、擎天一柱、十二盤坡、孔雀崖、妖魔洞、小三峽(卡索峽、青崗峽、下河峽)等王牌景點;威遠古鎮中心有一鼓樓,始建於公元1624年(明天啟四年),高18.9米,三層,木結構建築,雕樑畫棟、飛檐斗拱、雍容大方;在縣城威遠鎮北15公里處,便是南門峽景區,峽口東西兩山對峙,絕壁千丈,山上林木繁茂,山下溪水淙淙。始建於1973年的南門峽水庫,蓄水量達1800萬立方米。“五峰煙雨”在清代就被列為湟中八景之一,龍泉飛瀑、青山翠峰是這裡的主要特色,每年六月六,這裡一年一度的五峰山花兒會,使這裡成了“花兒之海”。互助縣境內還有始建於1604年(明萬曆三十二年)的佑寧寺、地處湟水北岸,依崖而建的白馬寺
2001年2月,投資80萬元興建的互助土族自治縣土族風情園正式開園運營,園內安召舞、輪子秋、土族婚禮、篝火晚會等表演項目以及民俗用品展覽、土族特色小吃等土族特色旅遊項目齊全。威遠鎮吉家灣村、東溝塘拉村、大莊村等的民俗接待點旅遊項目齊全,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大,服務質量進一步提高。土族人用青稞釀酒,其味清醇甘冽、回味綿長,有 “開壇十里遊人醉”之美譽。如今,全國最大的青稞釀造基地“青海青稞酒集團”就建在威遠鎮,生產的三個系列、七十多個品種的青稞酒行銷全國各地。
互助是我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土族信仰喇嘛教,能歌善舞,服裝富有民族特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九月初九等民間節日,互助旅遊區內多舉行“花兒演唱會”。該縣還有佑寧寺、五峰寺、瑪藏觀(即白馬寺)、北山林區等景觀,每年有數以千計的中外遊客,慕名到此觀光瀏覽。

著名景點

明鼓樓

互助土族故土園旅遊區互助土族故土園旅遊區
位於威遠鎮中心什字,始建於公元1624年( 明天啟四年),高18.9米,三層,木結構建築,雕樑畫棟、飛檐斗拱、雍容大方。

土鄉人家

互助縣威遠鎮古城村的土族風情園與“農家樂”是青海重要的特色風情旅遊視窗,遊人可欣賞到民族歌舞,輪子秋等節目,也可品嘗土族風味的午餐。土族的待客方式別具一格。安召舞、輪子秋、土族婚禮、篝火晚會等表演項目以及民俗用品展覽、土族特色小吃等土族特色旅遊項目齊全。土族人用青稞釀酒,其味清醇甘冽、回味綿長,有開壇十里遊人醉”之美譽。

北山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互助土族自治縣東北部的青石嶺和冷龍嶺之間,距自治縣首府70公里,距西寧市110公里。森林公園內植物資源有千餘種,已定名的高等植物有981種,被譽為“青海高原上的植物王國”。主要樹種有青海雲杉、油松、祁連圓柏、楊樹、樺樹等。灌木有小檗、忍冬、薔薇、衛茅、枸杞、沙棘、金露梅、杜鵑等,其中有許多珍貴著名的花卉。公園內林間草叢中棲息著190餘種野生動物,其中獸類42種,鳥類139種,魚類14種,列入國家一、二類野生保護動物的有35種,如狍鹿、猞猁、棕熊、岩羊、麝、水獺、狐狸、雪豹、馬鹿和藍馬雞、雪雞、環頸雉、石雞、金雕等珍禽異獸。森林公園由元甫達坂、浪士當、卡索峽,扎隆溝和下河峽五個景區組成。旅遊區內有古剎天堂寺和甘禪寺天堂寺有千餘年的歷史,其學風嚴謹,文物收藏頗豐,為西北地區名寺之一。旅遊區內旅遊服務設施齊全,是消夏度假、休憩療養的理想之地。

佑寧寺

原名郭隆寺,位於互助土族自治縣東南龍王山南麓,距縣城30公里,距西寧市60公里。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在歷史上曾湧現出大批在海內外享有聲譽的高僧哲人,被宗教界公認為佛學研究聖地,其影響曾一度超過了塔爾寺。由於它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國內外信士、遊人慕名前來朝覲參觀者絡繹不絕。山下河谷地帶,居住著民風純樸的土族同胞,使宗教文化、自然風光與土鄉風情融為一體,是青海省一處很有吸引力的旅遊風景區。

傳統節日

土族波波會

“波波"為土族語,意為法師作道場。俗稱跳神。青海省互助縣土族不僅信仰藏傳佛教,而且信仰從漢地直接傳入的神,供奉神的寺廟每年都要舉行酬神祭祀活動,一些地方沒有固定寺廟,也要搭起帳篷神廟進行祭祀,屆時要清"波"來作道場。"波波會"的主要儀式有:豎幡、跳神、招魂、放幡、卡卦等。"波波會"是土族傳統的民俗活動,每逢農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日子,青海互助縣的許多土族鄉村都要舉行"波波會",時至今日,每年的"波波會"仍香火旺盛,法鼓不停。

土族納頓會

"納頓"是土族人的傳統節目。"納頓"土語為玩的意思.每當夏糧收割完畢,人們為了感謝神靈、歡慶豐收的"納頓"會的鼓聲就敲響了。從農曆7月12日一-9月15日,數十里的川道沉浸在節目的歡樂之中,到處彩旗飄動,鼓樂喧天。人們穿上最好的服裝從下川到上川,追隨著納頓,笑逐顏開,扶老攜幼,探親訪友,暢談豐收的喜悅和對來年美好生活的祝願。納頓會前後持續63天,堪稱世界上最長的狂歡節了。

七里寺花兒會

七里寺,原名"慈利寺",是當地的一座廟宇。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成了"七里寺",現在成了一個地方的地名總稱。在七里寺,還有一座藥王廟,一個藥水泉。 關於藥水泉、花兒會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說明七里寺花兒會的起源與這藥水泉有密切的關係:相傳在很早很早的時候,有個藥王爺,騰雲駕霧路過這裡。到這地方時,發現這地方相當美,於是他看著看著就入迷了.一不小心,身上的葫蘆掉下來了,葫蘆一直滾到山溝.在半坡上,塞子開了,藥水灑了一地,再後來,葫蘆鑽到石縫裡了。山坡上的都變成了中藥材,如黃薺,拘祀,柴葫蘆等。滾到山溝的則從石縫裡冒出來了,冒個沒完,形成泉水。當地一個牧童,他的一頭牛,天天下山時總單獨行動,漸漸地它越長越肥,越長勁越大,與別的牛不一樣,健壯得很。後來,牧音跟著牛,發現牛專門喝這些泉水。於是他也喝,那水與別的泉水味道不一樣,後來他才發現泉水還能治病。以後這藥水出名了,四面八方的人都到這裡喝水,周圍的民眾為了感謝藥王爺,就在七里寺附近建了一個藥王廟,供大家燒香,磕頭。過去,除了喝藥水,還有人到藥王廟求神藥。藥王廟建後,慢慢地,來的人越來越多,男女老少都有。年輕人除了喝水、逛廟會外,漸漸地唱起了花兒,越唱越多,於是形成了花兒會。七里寺的花兒會因此就跟藥水泉,藥王廟有了密切的關係。

六月初五下午,這裡已經搭上了許多帳篷(主要是做買賣的);一些"先行者"們甚至已經開始縱聲歌唱。整個會場有一種節目般的熱鬧氣氛。

六月初六:四面八方的人們,穿上大紅大綠十分鮮艷的服裝,乘車、拖拉機、騾車,或是步行,來到七里寺花兒會場。婦女們打著傘,男子們戴上草帽,穿上他們平時也許捨不得穿的最艷麗的服裝,唱花兒來了。回望來路,絡繹不絕的人流向七里寺湧來。

風俗習慣

互助土族故土園旅遊區互助土族故土園旅遊區文化活動

土族服飾具有獨特風格。男女上衣都有繡花高領。男子常穿小領斜襟、袖鑲黑邊的長袍,腰系繡花長帶,穿大襠褲,系兩頭繡花腰帶,小腿紮上黑下白的綁腿帶,戴氈帽,穿雲紋布鞋,老年人在長袍外套黑坎肩。婦女穿繡花小領鑲花邊斜襟衣衫,兩袖由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藍、紫鑲花邊坎肩,腰系銹花寬腰帶或彩綢帶,懸掛花手帕、花錢袋、荷包、小銅鈴等。褲腿外夾1尺高褲筒,下沿藍、黑色搭配鑲邊。穿繡花腰鞋,形如靴子。戴各種“扭達”頭飾。

土族的飲食習慣與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的生產特點緊密相關。日常的主食以青稞為主,小麥次之。蔬菜較少,主要有蘿蔔、白菜、蔥、蒜、萵筍等10餘種,平日多吃酸菜,輔以肉食。愛飲奶茶,吃酥油沙面。喜慶節日,必做各種花樣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豬肉)、手抓羊肉。男子喜歡飲酒,多數人自家釀青稞酒。飲食衛生也很講究。用飯時每人都有固定的飯碗、筷子,請客吃飯也是每人一份。

房屋建築依山傍水,各家都有庭院,院內有牲畜圈棚,院外有廁所、菜園和打穀場。房子為平頂,上面可儲放糧草。房子多為三間一組,中為堂屋,一側為臥室,另一側為佛堂。臥室為炕的暖炕,連著鍋灶。住室的棟樑和門窗上大多雕刻著或描繪著象徵牛羊健壯、五穀豐登的彩色花紋圖案,鮮艷美觀。

陳出新土族人民有重禮儀的傳統。尤其注重尊敬長者,如路遇相識的老人,要下馬問候。土族人熱情好客,忠實守信。客人來時;主人常說:“客來了,福來了!”客人在鋪有大紅羊毛氈的炕上,先敬一杯加青鹽的濃茯茶,再端上西瓜般大小的“孔鍋饃”。若是貴賓,桌上加擺一個插著酥油花的炒麵盆,端上大盤手抓肉塊,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壺上系一撮牡羊毛。喝酒時,主人先向客人敬酒三杯,叫做“上馬三杯酒”,不能喝酒的人,用中指蘸三滴,對空彈三下即可免喝。喪葬,一般行水葬,部分地區行土葬。

土族人禁忌眾多,主要有,忌吃圓蹄牲畜(馬、騾、驢)肉;忌在畜圈內大小便,認為這會影響牲畜的生長;忌諱用有裂縫的碗給客人倒茶;不能問客人“吃飯沒有”或“吃不吃飯”等話;在客人面前吵、打孩子是最大失禮,會被認為是下逐客令;進土族人家,必須先在院外打招呼,待有人應後,才能入院內;年輕婦女的臥室不得隨意進入,不能同未婚姑娘開玩笑;忌客人數他們的羊只;在佛堂、大殿內忌吸菸、吐痰、亂翻亂摸和大聲喧譁;忌從僧侶的跪墊和其他物品上跨過;忌對酥油燈打噴嚏和咳嗽;在佛堂里轉經輪時,必須從左向右,不可逆轉;寺院附近禁止打獵和隨地大小便。

傳統禮儀

只要知悉賓客登門,土族人早早就準備好酒具,在村前恭候。
不管是步行、騎馬、坐車都要恭敬地為每位客人獻上三杯酒,按他們的說法是下馬酒。在他們的簇擁下,客人被引到家門前,又有一夥人攔住去路,並舉杯斟酒,要喝進門酒。當客人在鋪有大紅羊毛氈的炕上坐定,俏麗大方,笑容可掬的土族姑娘端酒來到客人面前,名曰吉祥如意酒。
之後立即給以三道飯的款待。通常第一道是加了青鹽的濃伏茶和西瓜般大小的“孔鍋饃”等點心;第二道是奶茶和油餅;第三道是麵條或面片。這時主客盤腿而坐,談笑風生,主婦端上一個插著酥油花的炒麵盆,盛滿噴香的羊肉塊,上插一把小鋼刀,一把系有一撮牡羊毛的酒壺,讓客人邊飲邊用,再唱一曲美妙的敬酒歌使客人感到無比的溫暖熱情。
宴席完畢,當客人致謝告辭,即將離去時,主人還要捧酒敬客三杯,名曰上馬酒。土族人認為客辦酒喝得越多,席間氣氛越熱烈,主人才越感到光彩,是自己待客周到與成功的標誌。對不會喝酒者,主人也十分寬容,客人只需用無名指蘸酒向空中彈三下,即表示了對主人的敬意,主人也就心滿意足了。

飲食習慣

燙水烙餅

特色美食特色美食
民和三川土族的飲食習慣。平時招待一般客人以烤制的饃、油烙餅、涼麵最為普遍。對尊貴客人先以燙水烙餅、肉飯等相待。燙水烙餅俗稱“蛇落皮”,做法是用開水燙麵,拼成薄片,撒上香豆粉和青油,圈起後又攤平。將鍋燒熱澆上青油烙成。其次上肉飯。將肉切成塊,與其它蔬菜一齊燴炒後加水燒開,把擀薄的面切成方塊或長條用手掐到鍋里。沒有肉時把雞蛋打在鍋里替代肉。

普什作

土族語,指油炸饃。土族在春節期間的主要麵食之一。做法是把發麵調和揉勻,把麵團揉成弧形長條,表面抹上青油,然後切成一公分左右薄的5 個齒條,中間把齒條均勻掰開,兩頭一捏齒條凸起放到油鍋里炸熟,澄黃香酥,美觀別致。

月餅

中秋節一天,民和三川的土族做月餅。做法有兩種:一種是一個大蒸餅裡層層夾上蜂蜜、核桃仁、薑黃、香豆粉、青油等料,表面盤繞著兩條揉面製作的花蛇,並用花椒籽點其雙眼,蛇鱗凸起,形象逼真,周圍空間貼各種揉面精緻的花卉圖樣,蒸熟出籠時月餅里的各種香料從裂縫中露出來,宛如鮮花怒放,香溢四周。另一種做法是在面里加青油、蛋清揉勻,裡層夾上核桃仁、蜂蜜、青油調成的餡,然後裝在雕刻各種花卉圖案的木製模子裡壓平,取出後放入燒鍋里烙成,熟時呈金黃色。在中秋節之夜,待月出來後,家家戶戶將月餅及其它果品之類一齊端到房頂上祭月。祭過月後才拿回來自己享用。月餅也是這裡民眾招待賓客、饋送親友的上等禮品。

油花

互助、三川土族民眾用豆面、大麥面等粗糧做出來的麵食。將大麥面或豆面的發麵調勻後,卷上香豆粉或炒胡麻粉,蒸熟後食用,叫油花。

鍋蹋

將大麥面或豆面的發麵里卷上香豆粉或胡麻粉,做成橢圓形團團後,貼在鍋的周圍,鍋底倒上少許水用鍋布悶住鍋蓋,以旺火燒開,再用文火燒烘,不翻烤,使鍋蹋底部呈焦黃色,其面軟,吃起來酥脆可口。

米麵糰子

用開水調包穀面,切成大塊煮熟後撈在碗裡,用筷子搗破澆上熟油和鹽,邊攪邊吃。

米麵窩窩

用開水把米麵燙勻,待涼後底部做成凹形圓窩上蒸籠,先以文火蒸熱後取籠冷卻,一夜後糖化。第二天又以旺火蒸熟,鬆軟甘甜。

麥思如

土族語。將八成熟的青稞穗頭摘來,捆成束放在鍋里煮熟,趁熱放在簸箕里搓揉去皮,用石器搗碎,用肉類或青油炒後加水成粥,別有風味。

沓乎目

土族語。系互助等土族地區熔制的麵食。用青油、鹽水和面,拼成圓餅,先在鍋內烙,等烙鍋的一面稍硬結後,再取出放到灶膛里以文火繼續烤,直至熟透。味美可口。

扁食

扁食以“海流”(油炒麵)為餡,封口左右捏合成魚形即是。在農曆十月一日晚,先祭奠供祖先,後全家共饗。

西買日

土族語。是在彩繪圓形炒麵盒內盛滿炒麵其上用酥油花裝飾起來,最頂端塑日月的禮儀供品。取與日月同輝、吉祥圓滿之意。 互助地區土族人民在招待賓客、迎接貴人時,為表示尊敬,增加隆重氣氛,特在大門口設案供棗盒兒和“西買日”;設家宴時桌上供“西買日”,紅白喜事上設大型“圈圈席”都得供“西買日”,系一種尊貴禮儀供品。

哈力海

土族語意為蕁麻。系大通、互助等地用蕁麻制制的一種食物。

海流

土族語。意為油炒麵。在適量水中加花椒粉、食鹽等佐料,注以青油,然後均勻地撒青稞面或白面於其上,使水、油、面之比例為2:1:4 。再用筷子戳幾個眼,文火燒開,慢慢蒸至熟。食時加蔥花香料等,翻動拌勻。如加以豌豆麵糊糊,則清香可口,油而不膩。

麻哈方子

土族語。“麻哈”即肉。意思是肉方、肉塊。土族人民過年過節或其他隆重吉慶之時,用大塊豬肉招待客人。按木盤大小切一整塊豬肉,一般約2~5公斤,不加任何佐料,上插一把五寸刀,讓客人自己動手割食,因此人們又習慣地稱手抓大肉。另外,在婚禮上男家給女家長輩及喜客都要敬送“麻哈方子”,以表示兩家圓滿結成骨肉至親。

搭平伙

一般湊八九個人,買一隻羊在一個家裡宰殺。

羊頭獻客

土族婚禮中招待喜客的肉食。喜客到男家後,先待之以棗兒茶,稍事休息後到麥場上去,與男家執事商量有關婚禮程式細節。屆時,男家執事把一顆煮好的囫圇羊頭(或豬頭)盛在木盤上,插一把五寸刀,恭敬地端到麥場上獻給喜客分食、打份子。

青稞酒

土族人民常以酒待客,以使客人酩酊大醉為樂。

鹼水

土族語叫“乎尼斯夫祖”。用蕎麥桿、蓬篙、核桃皮(外層綠皮)燒成灰,裝入底部有一小孔的瓷罐內,用麥草塞住孔口,加水過濾,淌出來的液體呈黃色,調在發麵里,起食用鹼的作用。

旅遊指南

注意事項

互助土族故土園旅遊區互助土族故土園人民服飾

1、青海的情歌“花兒”在家時不能唱的,多在田野歌唱得,如夜宿土族人家,切忌不要邀請土族人唱花兒,或聽花兒磁帶等音像製品。

2、土族忌諱吃騾、馬、驢等圓蹄牲畜的肉,因而,在土族人面前最好不要提及馬肉、驢肉、狗肉等,更忌將其帶進土族家中。

3、土族人多信奉喇嘛教,遊客應尊重土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

青海旅遊景點

青海省是我國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因境內有全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被譽為“江河源頭”、“中華水塔”青海除有名的青海湖外,還有諸如三江源,青海湖鳥島等上百個旅遊景點。
塔爾寺,鳥島,日月山,黃南坎布拉,三江源,互助土族故土園旅遊區,海東循化旅遊區,北禪寺,金銀灘草原,湟源峽,果洛阿尼瑪卿雪山,萬丈鹽橋,巴隆國際狩獵場,南山公園,貴德溫泉,倒淌河,勒巴溝岩畫,黃南熱貢藝術鄉,星宿海,娘娘山,藥水灘溫泉,黃南隆務寺,南麥秀原始森林,果洛年保玉則,盧山岩畫,瞿曇寺,湟中縣博物館,格薩爾王獅龍宮殿,千姿湖,黃河源,西來寺,青海湖沙島,西寧人民公園,海西柏樹山,果洛白玉寺,唐蕃古道,果洛神女峰,海東積石山,塔璉湖,結古寺,仙米林場,海西貝殼山,都蘭國際狩獵場,西寧兒童公園,果洛多卡寺,海西瀚海柏林,柳灣墓地,西寧卡約文化遺址,黃南德欽寺,賽宗寺,鹽海玉波,諾木洪遺址,通天河曬經台,隆寶灘自然保護區,天峻山,可魯克湖,東關清真大寺,佑寧寺,三岔河特大橋,將軍樓,達那寺,藏娘古塔,嘎爾寺,尕藏寺,格薩爾遺蹟,唐僧曬經台,克魯克湖,白公山,天峻石林,黑石山水庫,柯柯鹽湖,巴塘熱水溝,二郎洞,青海省博物館,群果扎西灘,尕朵覺悟雪山,汪家莊漢墓,雅丹林,紅軍溝,塔溫搭里哈遺址。

盤點青海旅遊景點

青海省是我國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因境內有全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被譽為“江河源頭”、“中華水塔”青海除有名的青海湖外,還有諸如三江源,青海湖鳥島等上百個旅遊景點。
塔爾寺| 鳥島| 日月山| 黃南坎布拉| 三江源| 互助土族故土園旅遊區| 海東循化旅遊區| 北禪寺| 金銀灘草原| 湟源峽| 果洛阿尼瑪卿雪山| 萬丈鹽橋| 巴隆國際狩獵場| 南山公園| 貴德溫泉| 倒淌河| 勒巴溝岩畫| 黃南熱貢藝術鄉| 星宿海| 娘娘山| 藥水灘溫泉| 黃南隆務寺| 南麥秀原始森林| 果洛年保玉則| 盧山岩畫| 瞿曇寺| 湟中縣博物館| 格薩爾王獅龍宮殿| 千姿湖| 黃河源 | 西來寺| 青海湖沙島| 西寧人民公園| 海西柏樹山| 果洛白玉寺| 唐蕃古道| 果洛神女峰| 海東積石山| 塔璉湖| 結古寺| 仙米林場| 海西貝殼山 | 都蘭國際狩獵場| 西寧兒童公園| 果洛多卡寺| 海西瀚海柏林| 柳灣墓地| 西寧卡約文化遺址| 黃南德欽寺| 賽宗寺| 鹽海玉波| 諾木洪遺址| 通天河曬經台| 隆寶灘自然保護區| 天峻山| 可魯克湖| 東關清真大寺| 佑寧寺| 三岔河特大橋| 將軍樓| 達那寺 | 藏娘古塔| 嘎爾寺 | 尕藏寺| 格薩爾遺蹟| 唐僧曬經台| 克魯克湖| 白公山| 天峻石林| 黑石山水庫| 柯柯鹽湖| 巴塘熱水溝| 二郎洞| 青海省博物館| 群果扎西灘 | 尕朵覺悟雪山| 汪家莊漢墓| 雅丹林 | 紅軍溝| 塔溫搭里哈遺址

西寧市著名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