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白石蒜

乳白石蒜

乳白石蒜,多年生草本。春季出葉。花莖高約60cm,花蕾桃紅色,開放時奶黃色,漸變為乳白色,花被腹面散生少數粉紅色條紋,背面具紅色中肋,中度反卷和皺縮,花被筒長約2cm,雌雄蕊略比花被長,每花葶上多數達5-7朵,成簇生長極其高雅艷麗。花期8~9月。陰性植物,稍耐陽光直射,喜溫暖陰濕環境,較耐寒,有夏季休眠習性,各類土壤都能生長,但以疏鬆、富含腐殖質、濕潤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好。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又稱紅花石蒜,石蒜科多年生草本。鱗莖橢球形,葉基生,狹條形,深綠色,中央具一條淡綠色條紋,花後抽生。夏秋之交,花莖破土而出,花5~7朵呈頂生傘形花序,乳白色,花瓣反卷如龍爪,雌雄蕊很長,伸出花冠外並與花冠同色。原產於我國長江流域。同屬中常見的植物還有忽地笑(花黃色)、中國石蒜(花鮮黃色)、玫瑰石蒜(花玫瑰紅色)、乳白石蒜(花白色)等。

觀賞價值

乳白石蒜抽葶著花多,花色紅艷,花姿奇特,盛開時山谷坡地團團簇簇、神采飛揚,冬春季又可觀葉。西方人稱

乳白石蒜乳白石蒜
之為“魔術花”,國人則稱之為“平地一聲雷”。多於草地、林下、庭院成片種植,秋季大批開放,景觀效果極佳。

本種冬季葉色碧綠,適用於布置花壇、花境、岩石園和作林下地被。

乳白石蒜素有“中國鬱金香”之譽,俗稱彼岸花,有“彼岸花,開彼岸,只見花,不見葉”的說法。在我國,石蒜的花語是優美純潔,而韓國的石蒜花語是相互思念。

浙江省的石蒜野生資源極為豐富,各地亦重視收集園藝品種,石蒜現已廣泛用於城鄉環境美化。

栽培要點

春、秋兩季用鱗莖繁殖。鱗莖不宜每年來收,一般4~5年掘起分栽一次。自然生長時,乳白石蒜屬植物多數生長於陰潮的環境,是屬於十分耐蔭的植物。故園林配置時可以廣泛地作為林下地被植物來套用。然而,經多年栽培實驗,以上各類品系也十分耐乾旱,在強光照、乾旱條件下,其開花、長葉情況良好,此外,它們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但以肥沃之地生長好、花朵多、艷麗。這些生態適應性為套用各類石蒜品系開闢了廣闊的途徑。

栽培的要點主要有:

(1)最適宜的栽培時間是5-9月份,可以同花期控制相結合,切忌在長葉以後的冬季或早春移栽;

(2)栽植時施適量的基肥和栽培後灌透水;

(3)開花季要適量灌水以達到開花整齊一致。

園林配置

乳白石蒜乳白石蒜

乳白石蒜屬植物的最大缺點是在5-6月份會出現葉枯後開花前的林地裸露,故植物配置時,可用以下三個基本模式:

1、吉祥草麥冬等+石蒜品系適用於蔭濕林地綠化

2、麥冬、闊葉麥冬、沿階草等+石蒜品系適用於光照強、土壤乾燥地栽培

3、一年生的低矮花卉+石蒜品系適用於花壇栽培

在園林綠地栽培時,一般的栽植密度為株距15-20cm、行距40m,行間種植1行其他常綠種、即每平方米栽種12-16球,配置時如以球莖較小,價較低的紅色品係為基調,可以適當加密,這種配置,栽後就可以達到預計的景觀效果。

藥用價值

異名:老鴉蒜(《世醫得效方》),烏蒜(《綱目》),銀鎖匙(《綱目拾遺》),獨蒜(《貴州民間方藥集》),九層蒜、鬼蒜(《福建民間草藥》),龍爪草頭(《上海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石蒜科植物石蒜的鱗莖。

植物形態:石蒜,又名:水麻(《本草圖經》),酸頭草(《世醫得效方》),一枝箭(《惠濟方》),蒜頭草、婆婆酸(《綱目》),蟑螂花(《綱目拾遺》),龍爪花、新米夜晚花、毛蟹花、野水仙、紅花石蒜、三十六桶。

多年生草本,鱗莖闊橢圓形,或近球形,外被紫褐色鱗莖皮,直徑通常1.4~4厘米。葉叢生,線形或帶形,長14~30厘米,寬1~2厘米,肉質,上面青綠色,下麵粉綠色,全緣。花莖在葉前抽出,實心,高約30厘米,傘形花序,有花4~6朵;苞片膜質,棕褐色,披針形;花兩性,通常紅色,或具白色邊緣,長約3.5厘米,無香味;花被下有短管,上部6裂片排成2列,狹倒披針形,長約4厘米,向後反卷;雄蕊6,長約為花被裂片的2倍;子房下位,3室,花柱纖弱,很長,柱頭頭狀。蒴果背裂,種子多數。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生於山地陰濕處或路邊、林緣。分布河南陝西及華東、華南、西南各地。

採集:秋後採收,洗淨,陰乾。

藥材:乾燥鱗莖呈橢圓形或近球形,長4~5厘米,直徑2.5~4厘米,頂端殘留葉基長可達3厘米,基部著生多數白

乳白石蒜乳白石蒜
色鬚根。鱗莖表面有2~3層黑棕色的膜質鱗片包被;內有10多層白色富粘性的肉質鱗片,著生在短縮的鱗莖盤上;中央部有黃白色的芽。有特異蒜氣,味辛辣而苦。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

化學成分:鱗莖中含多種生物鹼,主要的有高石蒜鹼、石蒜倫鹼、多花水仙鹼、石蒜胺鹼、石蒜鹼偽石蒜鹼和雪花蓮胺鹼。還含雨石蒜鹼、去甲雨石蒜鹼、去甲基高石蒜鹼、小星蒜鹼、表雪花蓮胺鹼、條紋鹼和網球花定等生物鹼。此外,含澱粉約20%;又含兩種有抑制植物生長和抗癌作用的成分石蒜西定醇、石蒜西定。葉和花瓣中含糖類和糖甙同屬植物紫花石蒜鱗莖中的生物鹼成分與本品基本相同,另含紫花石蒜鹼

性味:
辛,溫,有毒。
①《本草圖經》:"辛,溫,有小毒。"

《綱目》:"辛甘,溫,有小毒。"

功用主治:

祛痰,利尿,解毒,催吐。治喉風,水腫腹水,癰疽腫毒,疔瘡,瘰癧、食物中毒、痰涎壅塞、黃疸。

①《本草圖經》:"主敷貼腫毒。"

②《綱目》:"疔瘡惡核,河水煎服,取汗,及搗敷之。又中溪毒者,酒煮半升服,取吐。"

《綱目拾遺》:"治喉風,痰核,白火丹,肺癰,煎酒服。"

《中國藥植圖鑑》:"治肋膜炎、腹膜炎的蓄水症。"

《陝西中藥志》:"祛痰,催吐,利尿,消癰腫。主治小便不利,咳嗽痰喘,食物中毒。"

⑥《閩東本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治痢疾。"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0.5~1錢。外用:搗敷或煎水熏洗。

宜忌:體虛,無實邪及素有嘔惡的患者忌服。

選方:

①治雙單蛾:老鴉蒜搗汁,生白酒調服,嘔吐而愈。(《神醫十全鏡》)

②治痰火氣急:蟑螂花根,洗,焙乾為末,糖調,酒下一錢。(《綱目拾遺》)

③治食物中毒,痰涎壅塞:鮮石蒜五分至一錢,煎服催吐。(《上海常用中草藥手冊》)

④治水腫:鮮石蒜八個,蓖麻子(去皮)七十至八十粒。共搗爛罨湧泉穴一晝夜,如未愈,再罨一次。(《浙江民間草藥》)

⑤治疔瘡腫毒:石蒜適量搗爛敷患處。(《上海常用中草藥》)

⑥治便毒諸瘡:一枝箭搗爛塗之。若毒太盛者,以生白酒煎服,得微汗愈。(《聖惠方》)

⑦治對口初起:老鴉蒜搗爛,隔紙貼之,乾則頻換。(《周益生家寶方》)

⑧洗痔漏:老鴉蒜、鬼蓮蓬。搗碎,不拘多少,好酒煎,置瓶內先熏,待半日湯溫,傾出洗之,三次。(《綱目拾遺》)

⑨治產腸脫下:老鴉蒜一把,以水三碗,煎一碗半,去滓熏洗。(《世醫得效方》)

⑩便毒諸瘡。用石蒜搗爛塗搽。毒重者,把石蒜洗淨,以生白灑煎服,汗出為好。產腸脫下。用石蒜一把,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半,去渣,熏洗患處。小兒驚風,一叫而絕。用麻線把手心腳心纏住,又在脅下纏一圈,然後以燈火照灼手足心。同時,用石蒜(曬乾)、車前子,等分為末,水調勻貼手心。再在手足心、肩膀、眉心鼻心等處以燈火照灼,可使病兒復甦。

石蒜屬植物

乳白石蒜乳白石蒜

石蒜屬(Lycoris)植物共有20餘種,為東亞特有屬。我國有15種,集中分布於江蘇、浙江、安微三省。浙江是該

屬植物的分布中心之一。它們以其花大艷麗,色彩多樣而深受人們喜愛,而且其花期多在綠肥艷瘦的7-9月,葉始發於萬物枯蕭的秋末至隆冬,嫩綠蔥翠。這些特徵無疑會促其擠身於園林綠地,成為獨具特色的新品系。

在我國套用石蒜於園林綠化已有多年的歷史,單因其品種單一,花色單一,資源缺乏等原因未能得到廣泛推廣,僅在南京、上海、杭州等少數城市綠地中套用。近年來,以日本為主的東南亞國家,從國內大量進口石蒜屬新品系,培育繁殖新品種,廣泛套用於綠地、花壇綠化。這股熱潮的掀起,使國內的植物、育種、園林等工作者得已重新認識。對此,我們集植物分類、育種及園林等研究人員協同攻關,首先從選育新品種入手,配以相應的繁殖技術,套用栽培技術和園林配置等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繁育出一批新品種,解決了園林套用的技術難關,給園林綠化增添了新血液。

(一)黃色品系

1、中國石蒜(Lycorischinesis)

中國石蒜花屬大型,花被反卷皺曲,每花葶上有花5-7朵,花色一致,富麗獨特,自然花期7-8月。其葉寬2cm,始發於嚴冬。隆冬,翠綠的嫩葉給人以一種勃勃生機,開花球一般周長在12cm以上。

2、忽地笑(Lycorisaurea)

忽地笑是石蒜中花型最大者,每花葶上多數達6-7朵小花,花被反卷皺曲,整片栽植,富麗堂皇。自然花期7-8月。葉寬達2-5cm,始發於秋季。秋冬春三季生長及其茂盛。開花球一般周長在13cm以上。

(二)紅花品系

石蒜(Lycorisradiata)以其鮮艷的花簇深受人們的喜愛,其花型較小,但每花葶上小花達5-7朵,自然花期7-9月,葉較窄(約1cm寬),始發於秋季,開花球周長在6cm以上。

(三)白花品系

1、乳白石蒜(Lycorisalbifolia)

乳白石蒜花型屬中等,花乳白色,每花葶上多數達5-7朵,且花被極度反曲,成簇生長極其高雅艷麗。自然花期在8-9月,葉寬達2cm,始發於秋季。開花球周長多數在9-10cm之上,是該屬中的稀有種類。

2、長筒石蒜(Lycorislongituba)

長筒石蒜花型較大,花朵純白色且一致,每花葶上有小花4-6朵,花被直,不捲曲,在炎熱的夏季成片栽培,朵朵白花連成一片,秀麗高雅。自然花期8-9月。葉寬達2-4cm,始發於隆冬,在茫茫白雪中添上一片翠綠,給人以春的生機,開花球周長多數在11cm以上。

(四)複色品系

1、換錦花石蒜(Lycorissdrengri)

換錦花石蒜以其花瓣上的紅、藍雙色而獨具其觀賞價值,花瓣不反曲,花型中等,自然花期7-9月。其葉濃綠,始發於隆冬,多數開花球周長達8cm以上。

2、變色石蒜(Lycorisbicolor)

變色石蒜始花時,花朵為鮮紅色,極其艷麗,且花瓣不反曲或少反曲。幾天以後,花瓣逐漸反卷,雙邊逐漸變淡到白色,成為紅白相間。這一變化增添了獨特的觀賞價值。自然花期8-9月,開花球周長大多超過7cm,其葉始於秋季,在整個秋冬春三季中生長茂盛。

石蒜研究

石蒜屬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全世界約有餘種,據中國植物志記載,我國有種,占該屬植物的,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尤以江蘇、安徽、浙江的種類最多。該屬植物花朵色彩鮮艷,形態別致,且花色變異非常豐富,對該屬植物遺傳改良,極有希望選育出有中國特色的切花新品種;石蒜屬的鱗莖含石蒜鹼加蘭他敏等多種生物鹼,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石蒜屬在單子葉植物中是頗為特殊的類群,主要表現在:不同種的發葉期存在著顯著差異,一部分種於秋末發葉

而另一部分種則於初春展葉,物候期相差數月,故區分為秋出葉種和春出葉種兩類,但它們的開花期卻基本一致;該屬植物的營養生長期與生殖生長期是不連續的,即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當夏季氣溫高於,葉片開始枯萎直至落葉,進入秋季,該屬植物又陸續開花。因此呈現出有葉無花,有花無葉的奇特現象,這在顯花植物中是十分罕見的。石蒜屬植物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是染色體形態和數目變異很大,有二倍體、三倍體、四倍體及非整倍體,存在染色體多樣性。由此可見,石蒜屬植物是細胞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等研究領域的優良實驗材料。我國雖擁有豐富的石蒜種質資源,但未能對其進行深入而系統研究。目前對石蒜植物各分類群的分類地位及系統關係等問題一直還存在較大的分歧,尤其是屬內種的劃分。儘管對於石蒜植物染色體核型分析作過大量研究,劉琰和徐炳聲根據核型結構將石蒜屬植物劃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具近端著絲點的染色體基數的物種,另一類為具端著絲點和具中間著絲點的物種,但染色體核型進化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石蒜屬是我國一大資源優勢,存在許多天然雜種,給其分類和遺傳關係研究造成了許多困難,用於分類研究的一些特徵難以得到正確評價。一些野生種諸如個種之間的形態特徵非常相似,有的學者認為!他們之間不同的名稱可能是是同物異名,且前者比後者定名早而應作為此種的正式名字而僅在日本南部和中國台灣有分布的!常被鑑定為同地理分布的在染色體數目上有很大差異,是否屬於同一個種?很可能是天然雜種,在形態和核型上非常一致,但個體間的核型及染色體數目變異大,致使兩者易混淆。石蒜屬形態變異複雜,種間形態相似性很高,染色體倍性變化大,有二倍體、三倍體和異源多倍體,而且染色體核型也有較大的變異,這都給石蒜屬的正確分類增加了難度。析表明,石蒜屬植物可分為兩大類。其結果與核型研究結果完全一致,各個類群都是以染色體數目相同聚在一起的個體分別聚為兩大類,與聶劉旺等的同工酶分析結果一致。第一類都是由亞端著絲點的棒形這一種形式的染色體所組成,為F組染色體染色體基數為第二類其染色體核型全部由兩型染色體組成。

科屬簡介

石蒜科

石蒜科石蒜科

石蒜科單子葉植物綱天門冬目的一個科。石蒜科約有60屬,800多種,主要生長在世界各地的溫帶地區,中國有12屬約25種。早期的分類系統(克朗奎斯特分類法)將石蒜科分類在百合目內,2003年經過改進的以基因親緣關係分類的APG II 分類法認為可以和蔥科百子蓮科合併,也可以單分。本科植物為多年生草本,地下部有鱗莖,葉細長,基出;花常為傘形花序,生於花莖頂上,裂片6,雄蕊6。下列各屬常被栽培做為庭園觀賞植物:
南非孤挺花屬

君子蘭屬 - 君子蘭

雪滴花屬

孤挺花屬 - 朱頂紅

蜘蛛百合

雪片蓮屬

石蒜屬 - 石蒜

水仙屬 - 水仙

石蒜屬

石蒜屬石蒜屬

石蒜屬(學名:Lycoris)屬於石蒜科,包含20多個物種,舊屬百合科,原產於日本朝鮮半島南部、中國東部和南部、越南北部、寮國北部、泰國北部、緬甸北部、尼泊爾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伊朗東部。

石蒜屬植物有鱗莖,均為多年生植物。葉細長,長30-60厘米,寬僅為0.5-2厘米。花莖直立,無葉,高30-70厘米,頂端長有4-8朵花組成的傘形花序,花色包括白、黃、橙、紅色。石蒜屬植物花朵根據形態可以分為兩類,分別屬於兩個亞屬,石蒜亞屬(Lycoris)的雄蕊極為細長,通常為被片的2-3倍長,典型的物種如石蒜;而整齊花亞屬(Symmanthus Traub & Moldenke)的雄蕊就不會比被片長很多,典型的物種如血紅石蒜。果實為3瓣蒴果,包含多個黑色種子。很多物種只發育但不能繁殖,它們的親本可能是雜交種。

石蒜屬在中國、日本及世界上其他暖溫帶地區都是廣泛栽培的觀賞植物,目前已有230個栽培種被選育出來,在園藝活動中使用。在日本,石蒜屬被種植在水稻田的邊緣上,在夏天就可以欣賞稻田旁亮麗的花朵。石蒜屬被移植到美國東南部,在當地常被稱為鏇風百合(hurricane lilies)。石蒜屬植物因其色彩鮮艷,常被中國人用作節日的喜慶用花。

百合目(二)

全能花屬
全能花
千手絲蘭
七筋姑屬
蕎麥葉大百合
青甘韭
球序韭
曲枝天門冬
青島百合
千葉萱草
棋盤花屬
鞘柄菝葜
青城菝葜
乳白石蒜
絨葉仙茅
乳頭百合
柔毛鬱金香
柔毛菝葜
日本舞鶴草
水鬼蕉屬
石蒜屬
水鬼蕉
陝西石蒜
水仙
疏花仙茅
水仙屬
絲蘭屬
絲蘭
松潘韭
三柱韭
散斑竹根七
絲葉韭
實葶蔥
深裂竹根七
山菅屬
疏生韭
砂韭
梭沙韭
山文竹
藠頭
疏花韭
石生韭
穗花粉條兒菜
疏花粉條兒菜

山菅
少花粉條兒菜
山麥冬屬
山東萬壽竹
少花頂冰花
山丹
梭砂貝母
麝香百合
砂貝母
雙苞百合
山慈姑屬
三花頂冰花
山麥冬
蒜頭百合
三脈菝葜
穗菝葜
四棱菝葜
少葉鹿藥
穗花韭
四川鹿藥
絲梗扭柄花
傘柱開口箭
束絲菝葜
少花菝葜
四川沿階草
疏花開口箭
疏花沿階草
三葉鹿藥
四翅菝葜
傘花虎眼萬年青
汕點草
天門冬
天門冬屬
壇絲韭
太白韭
頭花粉條兒菜
灘地韭
唐古韭
天山韭
天蒜
泰山韭
天藍韭
頭花韭
台灣肖菝葜
通江百合
台灣百合
太白貝母
天目貝母
條葉百合
台灣油點草
筒花開口箭
台灣小鹿藥
托柄菝葜
土茯苓
台灣矮菝葜
台灣鹿藥
台灣菝葜
天山鬱金香
文殊蘭
晚香玉屬
晚香玉
網球花屬
網球花
文殊蘭屬
彎葉絲蘭
無毛粉條兒菜
文竹
霧靈韭
無毛粉條菜
烏恰貝母
萬壽竹
烏恰頂冰花
渥丹
萬壽竹屬
無斑滇百合
彎蕊開口箭
舞鶴草
武當菝葜
尾萼開口箭
舞鶴草屬
無疣菝葜
窪瓣花
窪瓣花屬
無刺菝葜
烏飯葉菝葜
彎梗菝葜
雪片蓮屬
香石蒜
小金梅草
夏雪片蓮
西南文殊蘭
仙茅屬
小金梅草屬
仙茅
狹葉龍舌蘭
細枝龍血樹
狹瓣粉條兒菜
星花粉條兒菜
西南天門冬
薤白
細葉韭
新疆韭
狹葉吊蘭
心葉韭
星花蒜
興安天門冬
細枝天門冬
新疆蒜
西川韭
小花蜘蛛抱蛋
小山蒜
腺毛粉條兒菜
西藏天門冬
新疆天門冬
西疆韭
西南吊蘭
西北天門冬
小鷺鷥草
纖柄肖菝葜
線葉百合
小黃花菜
新疆貝母
萱草屬
細弱頂冰花
新疆頂冰花
新疆百合
西南萱草
肖菝葜
萱草
新疆豬牙花
鄉城百合
小頂冰花
小百合
小萱草
肖菝葜屬
小窪瓣花
興安鹿藥
新疆鬱金香
興安藜蘆
狹葉沿階草
西南沿階草
狹葉藜蘆
小果菝葜
西南菝葜
小剛毛菝葜
小花藜蘆
小花扭柄花
西藏窪瓣花
小果丫蕊花
西藏菝葜
西藏塵瓣花
西南鹿藥
小葉菝葜
細花百部
蘚葉卷瓣蘭(原變種)
鳶尾蒜
鳶尾蒜屬
羊齒天門冬
野韭
永登韭
玉簪葉韭
異梗韭
野蔥
硬皮蔥
一葉蘭
野黃韭
洋蔥
腋球頂冰花
有斑百合
玉簪
異翅獨尾草
伊貝母
藥百合
野百合
玉簪屬
宜昌百合
銀葉菝葜
鬱金香
岩菖蒲
雲南沿階草
圓葉菝葜
鬱金香屬
伊犁鬱金香
緣毛菝葜
沿階草屬
雲南窪瓣花
圓錐菝葜
雲南開口箭
雲南丫蕊花
沿階草
異藥沿階草
陰生沿階草
丫蕊花
異葉鬱金香
油點草屬
疣枝菝葜
緣脈菝葜
丫蕊花屬
油點草
異瓣鬱金香
雲南百部
鴨跖草
漳洲水仙
中華仙茅
朱頂紅
朱頂紅屬
中國石蒜
重瓣水仙
朱蕉
柱葉虎尾蘭
朱蕉屬
智利風鈴草
針葉韭
折被韭
珠子參
鷓鴣韭
折枝天門冬
紫紅花滇百合
紫萼
紫花鄂北貝母
直立肖菝葜
折葉萱草
窄葉百合
紫花百合
紫脊百合
浙貝母
豬牙花屬
卓巴百合
豬牙花
褶葉萱草
紫斑百合
紫斑窪瓣花
窄瓣鹿藥
紫花油點草
折枝菝葜
鐘花假百合
準噶爾鬱金香
紫花鹿藥
直立百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