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紀念日,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每年的10月1日為中國的國慶節。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開國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親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是中國的法定假日,中國香港及中國澳門地區均訂為法定假日或公眾假期。國慶期間,中國全國各地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建立

每年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每年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採用公元紀年。1949年12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接受全國政協的建議,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決定每年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國慶紀念日是近代民族國家的一種特徵,是伴隨著近代民族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並且變得尤為重要。它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標誌,反映這個國家的國體和政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這種特殊紀念方式一旦成為新的、全民性的節日形式,便承載了反映這個國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

時國慶日上的大規模慶典活動,也是政府動員與號召力的具體體現。顯示力量、增強國民信心,體現凝聚力,發揮號召力,即為國慶慶典的三個基本特徵。

國慶由來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中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於帝王的登基、誕辰(清朝稱皇帝的生日為萬歲節)等。因而中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現在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

慶典活動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慶的慶祝形式曾幾經變化。在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年—1959年),每年的國慶都舉行大型慶典活動,同時舉行閱兵。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本著勤儉建國的方針,決定改革國慶制度。此後,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國慶均在天安門前舉行盛大的集會和民眾遊行活動,但未舉行閱兵

1971年至1983年,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遊園聯歡活動等其他形式慶祝國慶,未進行民眾遊行。1984年,國慶35周年,舉行了盛大的國慶閱兵和民眾慶祝遊行。在此後的十幾年間,均採用其他形式慶祝國慶,未再舉行國慶閱兵式和民眾慶祝遊行。1999年10月1日,國慶50周年,舉行了盛大國慶閱兵和民眾慶祝遊行。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世紀舉行的最後一次盛大國慶慶典。

閱兵儀式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慶慶典上共進行過13次閱兵。分別是1949年至1959年間的11次和1984年國慶35周年、1999年國慶50周年的兩次。2009年10月1日國慶節將舉行建國60周年大閱兵。

開國大典閱兵

1949年10月1日,奠定了新中國閱兵式的基本框架。1949年6月,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中央指定華北軍區副司令員楊成武、參謀長唐延傑為開國大典閱兵指揮所主任、副主任。閱兵儀式在整個開國大典內容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從毛澤東主席到下面的各級指揮員對此都非常重視。對人民解放軍來說,如此大規模的集體活動和佇列合成還是第一次。

劉伯承司令員早年曾在前蘇聯留學,目睹了蘇軍在莫斯科紅場的閱兵,知道一些有關蘇軍閱兵的情況,他詳細向楊成武談了閱兵的具體情節和注意事項,最後概括地說:"閱兵無非就是一種特定內容的禮儀,是一種形式。這種形式搞好了,目的也就達到了。陳毅司令員的解說更直截了當,他說:“組織閱兵不難,沒有什麼了不起。多少仗都打勝了,還愁搞不好一次閱兵?不就是佇列嗎?通過佇列,把我們的軍威顯示出來,讓中國老百姓看看,這就是我們新中國的軍隊。”

閱兵指揮所根據眾人提出的意見,對閱兵程式和細節進行了調整和補充,在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下,初步形成了《閱兵典禮方案》,內容包括受閱部隊的選調、編組、閱兵程式、閱兵禮樂、受閱前的訓練等。擬定閱兵式分為"檢閱式"和"分列式"兩個大部分。黨中央批准了這個方案。開國大典中的閱兵式基本是依照這個方案進行的,人民解放軍在天安門廣場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盛大閱兵。

1949年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的朱德總司令,在閱兵車上 1949年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的朱德總司令,在閱兵車上

1950年國慶閱兵

當時的天安門廣場時稱人民廣場,新聞媒體在報導這一年慶祝活動時,冠以“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國慶節”的稱呼,這一屆的稱謂一直沿續到1954年國慶節。1950年慶典大會首先舉行了閱兵式,由閱兵司令朱德檢閱陸海空三軍和公安部隊。朱總司令乘檢閱車檢閱部隊之後,返回天安門城樓宣讀命令,接著進行分列式。由此至1959年國慶,閱兵基本按照這一年的程式進行。

1950年大閱兵 1950年大閱兵

1951年國慶閱兵

這次閱兵走在最前面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的學員,他們都是身經百戰、功勳卓著的我軍高級指揮員,當時正在軍事學院學習軍事科學。接著是各軍校的學員方隊,然後是各軍兵種部隊。這種以軍事學院方隊為"龍頭"的佇列排序方法,一直延續到1959年。

1951年閱兵隊伍中引人注目的還有民兵方隊,他們是華北老解放區民兵的代表,都是戰鬥英雄和先進模範。

1951年國慶閱兵 1951年國慶閱兵

1952年國慶閱兵

民兵方隊是一道最亮麗的風景,攜帶著先進輕武器的民兵們來自全國各地,分屬漢族和10多個少數民族,構成了與以往國慶節閱兵分列式不同的一道風景,充分體現了毛澤東"人民戰爭"的指導思想。

1952年國慶閱兵 1952年國慶閱兵

1953年國慶閱兵

引人注目的是各種口徑的大炮,拖拉機牽引著巨大的加榴炮隆隆而過。"拖拉機拖炮"的攝影照片,是當時風靡全國的佳作,現在則成了那個年代國慶閱兵的經典之作。

1953年國慶閱兵 1953年國慶閱兵

1954年國慶閱兵

這年,中國轉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時期,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剛剛勝利閉幕。因此,其閱兵規模是新中國成立後較大的一次。受閱部隊從全軍60個單位抽調編成,共10384人。徒步方隊由200人編成,橫排面20人,共10個排面。騎兵受閱部隊來自內蒙古草原,功臣模範占50%,他們共編成6個方隊,每個方隊都是毛色相同的軍馬,側面看,騎兵和戰馬各成一直線,隊形整齊。坦克、火炮每方隊橫排面4台車(炮),共4個排面,三輪機車橫排面6輛,共27個排面。受閱航空兵由111架作戰飛機編成,由3機按三角形編隊,通過天安門廣場的高度為600米,航速每小時為400—650公里。

這次閱兵與開國大典閱兵相比,在部隊編成和武器裝備等方面都發生了較大變化。開國大典的受閱部隊主要由陸軍編成,海軍和空軍數量很少,而國慶5周年的受閱部隊由諸軍兵種編成,它反映了解放軍的海軍、空軍和陸軍特種兵的迅速發展。開國大典受閱部隊的武器裝備是“萬國牌”,型號、口徑、出產國極不統一,國慶5周年受閱部隊的武器裝備則基本上是蘇式的,這是中國軍隊武器裝備的一大進步。

1954年國慶閱兵 1954年國慶閱兵

1955年國慶閱兵

受閱部隊指戰員,身著嶄新的新式軍裝 ,佩帶軍銜肩章、領章,軍容嚴整地通過天安門廣場。剛授銜的元帥和大將等,在閱兵結束後,興致很高地在天安門城樓上合影留念,這些照片現在成為開國將帥們著新軍裝、為數不多的珍貴圖片,有的還成了將帥們的標準照,照片上他們個個露出會心的微笑。

1955年國慶閱兵 1955年國慶閱兵

1956年國慶閱兵

閱兵式在滂沱大雨中進行,這次閱兵是新中國前12次大閱兵中惟一一次冒大雨閱兵。這天的北京從清晨就開始下雨,受檢閱的隊伍在雨中進行,分列式開始時,雨下得更大了,天安門廣場成了一片汪洋,指戰員們的衣服全被雨打濕了。他們身上蒸發出的熱氣,成了一層乳白色的薄霧。他們踏著軍樂的節奏,高挺胸膛,踏起水花,齊步向前。指戰員們所乘坐的都是第一批出廠的國產“解放牌”汽車,雷達探照燈也初次公開亮相。由於下雨,原定參加閱兵式的空軍飛機未能參加受閱。

1956年國慶閱兵 1956年國慶閱兵

1957年國慶閱兵

這次閱兵引人注目的不是受閱部隊,而是國外來賓空前的多。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及黨和國家的其他領導人參加檢閱,應邀來中國訪問的匈牙利、保加利亞、印度尼西亞、前蘇聯、前捷克斯洛伐克、前南斯拉夫、緬甸等國的客人也在天安門城樓上參加了檢閱,還有應邀前來訪問我國的50多個國家的外賓、各國駐華使節和外交官員,以及在華外國專家等也觀看了閱兵式。

1957年國慶閱兵 1957年國慶閱兵

1958年國慶閱兵

1958年8月底,炮擊金門作戰剛剛打響,國防部長彭德懷元帥乘車檢閱了陸海空三軍。這次閱兵的分列式中有基幹民兵隊伍,他們中許多人是來自太行山、白洋淀等革命老根據地的民兵殺敵英雄,曾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用土槍、土炮、“鐵西瓜”打敗過敵人。這天,他們精神煥發,步伐整齊,全部裝備著新式步槍。誰能想到他們只訓練了20多天就參加了閱兵。

1958年國慶閱兵 1958年國慶閱兵

1959年國慶閱兵

此次閱兵規模比以往大,準備工作也比較早。當時,天安門廣場已擴建一新,整個廣場較5周年國慶時擴大了兩倍半,達40萬平方米。北面是雄偉的天安門,東西兩邊分別是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莊嚴肅穆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屹立在廣場正南,使10周年國慶大典更加宏偉壯觀。閱兵方案是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審定的。1958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批轉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建國十周年慶祝活動的意見》,指出,要使慶祝典禮的閱兵式和民眾 ,比往年搞得更加隆重盛大。根據這個精神,京津衛戍區司令部擬制了《1959年國慶首都閱兵方案》,並上報國防部和總參謀部批准通過。

這次閱兵與5周年國慶閱兵相比,取消了騎兵、三輪機車和口徑在100毫米以下的地炮、高炮方隊,徒步方隊橫排面由20人增加為24人,受閱總人數增加三分之一。受閱部隊由15個徒步方隊、14個車輛方隊和6個空中梯隊組成。空軍受閱編隊由5周年時的3機增加到5機,飛機總數由111架增加到155架,受閱飛行高度降低100—150米,這都對受閱訓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次閱兵的裝備數量大大增加,且受閱輕重武器裝備絕大部分已實現了國產化,標誌著中國軍隊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裝甲兵方隊,裝備了中國製造的59式中型坦克,這是我國製造的第一代主戰坦克,當年定型,當年投產,當年裝備部隊並參加國慶閱兵。飛過廣場上空的是由中國製造的殲5型飛機組成的梯隊。閱兵規模比往年大,但用的時間卻只有58分鐘,這表明閱兵組織工作比往年更周密、更細緻、更成熟。

1959年國慶大閱兵 1959年國慶大閱兵

1984年國慶閱兵

1983年11月中旬,在鄧小平同志的親自部署下,中共中央書記處專門召開會議,研究布置35周年國慶的慶祝和閱兵籌備工作飛彈189枚,坦克裝甲車205輛,火炮126門,火箭布雷車18輛,輕武器6429支(挺),汽車2216輛,組成46個方(梯)隊。其中地面方隊42個。每個徒步方隊為14個排面,每排25人,總計352人(包括領隊兩人),比10周年國慶閱兵增加4個排面、110人。除戰略飛彈方隊為4個排面,每排3輛車,加上兩輛指揮車,共14輛車外,其他車輛方隊均為4個排面,每排4輛車,加上兩輛指揮車,共18輛。空中梯隊共有4個,最大的機群為9機編隊,比10周年空中編隊增加4架飛機。
分列式中行進在最前面的是由陸、海、空三軍指戰員組成的儀仗隊,他們護衛著“八一”軍旗,率先進入天安門廣場。這與往年的11次閱兵都不同。女衛生兵方隊也是往常閱兵中所沒有的。尤其引人注目的是,9輛大型牽引車載著中國自己設計製造的戰略飛彈首次公開展現在人們面前。此次閱兵各種受閱武器裝備共28種,全部是中國自行研製的,其中19種是新裝備,具有現代水平,有的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充分展示了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新成果。35周年國慶閱兵的盛況,當時引起了國內外的強烈反響,人們高度讚揚這次國慶閱兵所展現的人民解放軍的建設成就和精神風貌。這次閱兵在組織的時機、閱兵規模、受閱內容、對外影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在新中國閱兵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建國35周年閱兵 建國35周年閱兵

1999年國慶閱兵

參閱軍種全,兵種多

1999年10月1日第十三次國慶閱兵。參閱軍種全,兵種多。這次參閱的陸、海、空、二炮、武警和地方武裝,代表了我國武裝力量構成的所有成分。這次國慶大閱兵規模宏大,場面壯觀。參閱部隊都是精銳之師,這樣的規模和陣容,在我國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建國50年大閱兵 建國50年大閱兵
2009年國慶閱兵
國慶60周年閱兵2009年10月1日上午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閱兵式由人民解放軍、武裝警察部隊和民兵預備役部隊8000餘名官兵組成的受閱方陣。10時09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閱兵總指揮、北京軍區司令員房峰輝陪同下,乘紅旗牌檢閱車檢閱了在長安街威武列陣的44個地面方隊。此次國慶閱兵分列式展示了56個方(梯)隊,寓意著中國56個民族團結和諧、萬眾一心。其中徒步方隊14個,裝備方隊30個,空中梯隊12個。與1999年國慶首都閱兵相比,減少了徒步方隊,增加了裝備方隊;減少了陸軍方隊,增加了海軍、空軍、第二炮兵等軍兵種方隊;減少了參閱兵力總體規模,增加了高技術和特種兵方隊。
國慶60周年胡錦濤主席檢閱部隊 國慶60周年胡錦濤主席檢閱部隊

建國60周年記事

1950年 土地改革運動開始鎮壓反革命運動開始
1950年10月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畫開始實行
1953年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1954年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
1956年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56年 中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1957年 中國共產党進行整風,反右派鬥爭開始
1958年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反右傾”鬥爭
1964年 我國第一顆核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1年 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1971年 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五星紅旗在聯合國升起
1972年 中美、中日關係開始正常化
1976年 四五運動
1976年 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8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87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997年9月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9年12月20日 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2001年 北京申奧成功
2001年 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快了我國的對外開放,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使之國際化。
2003年 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安然著陸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 。並於2005年10發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
2003年 鐵路進藏:西藏鐵路已經全面開工建設,實現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曆史一大
2004年 第28屆奧運會我國體育健兒在奧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
2004年 解決了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上實現了小康水平,
2004年 中國GDP:13年跨越10個萬億元台階,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
2008年 成功舉辦奧運

背景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面為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係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星用黃色是為著在紅地上顯出光明,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角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表示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團結。1990年6月28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該法於當年10月1日起施行。

國旗的誕生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協籌備會決定成立國旗、國徽圖案初選委員會,並於當年7月14日至8月15日在人民日報等報紙發表徵稿啟 事。1949年9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期間,初選委員會將收到的3012幅圖案選了38幅印發全體代表討論。經全體代表分組討論後,9月25日晚毛澤東主席召開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協商座談會。關於國旗的問題,毛澤東主席指出,五星紅旗這個圖案表現我們革命人民大團結。現在要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因此,現在也好,將來也好,又是團結,又是革命。
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全體代表通過決議,選定了由曾聯松設計的五星紅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決議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紅地五星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

更換國旗旗桿

豎立在天安門廣場的旗桿曾更換過一次。

第一根國旗旗桿是1949年開國大典毛主席升旗時用的那根旗桿,高22米。1991年5月1日重新修建了國旗旗桿,高度達32.6米。更換旗桿基於兩種考慮,一是已站立了42年的國旗旗桿確實有些老化;二是天安門廣場及長安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高大雄偉的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毛主席紀念堂修建起來了,旗桿的高度已明顯顯低,與之不相襯。改建後的國旗桿基座頗有講究,共分為三層:內層四周是高80厘米的漢白玉欄桿,東西兩邊各有2米寬的出入通道;第二層是環繞基座的2米多寬的赭色花崗岩帶,象徵“人民江山萬代紅”;第三層是5米寬的綠化帶,四季常青,象徵社會主義祖國欣欣向榮。國旗基座四周是用56個黃色銅墩連成的護欄,象徵56個民族手拉手心連心,團結在國旗下。

升降國旗

1990年通過的《國旗法》規定:升旗時,必須將國旗升至桿頂;降下時,不得使國旗落地。為此,國旗衛士們在降國旗時,練就了過硬的收旗動作:當國旗在2分07秒的時間內降到國旗桿底座時,一名戰士迅速用雙手將國旗托住,而後另一名戰士將旗面均勻地打成摺疊狀,此動作精確在13至15把之間。

更換國旗

1990年通過的《國旗法》規定:不得升掛破損、污損、褪色或者不合規格的國旗。為確保國旗的聖潔和完整,天安門廣場上空的國旗基本上每天都要更換一面。每逢重大節日,必須更換新國旗。即使國旗不受損,懸掛的最長時間也不能超過10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象徵中國人民自“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1991年3月2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8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並於1991年10月1日起施行。

1949年6月16日,周恩來主持召開了新政協籌備會常委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在常委會領導下設立6個工作小組。第6小組的任務是研究草擬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等方案,馬敘倫,副組長葉劍英、沈雁冰任組長

1949年7月10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擬就《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辭譜啟事》,對國徽設計提出要求:“(甲)中國特徵;(乙)政權特徵;(丙)形式須莊嚴富麗。”9月25日,毛澤東、周恩來在中南海豐澤園召開會議,協商國旗、國徽、國歌等問題。這次會議上,大家對國徽應徵圖稿都不滿意。毛澤東最後說:國旗決定了,國徽是否可慢一點決定,原小組還繼續設計,等將來交給政府去決定。9月27日召開的新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討論並通了了國旗、國都、紀年、國歌4個決議案。大會主席團決定,邀請專家另行設計國徽圖案。清華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收到了政協的邀請,分別組成了由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領導的清華大學建設系設計組和以美術家張仃為首的中央美術學院設計組,展開設計競賽。

1950年6月20日,國徽審查小組召開會議,最後一次評審清華大學建設系與中央美術學院分別提出的方案,最終確定清華大學建設系梁思成、林徽因等8位教師設計的國徽方案中選,並送政協大會表決。此後又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意見,改進了國徽的稻穗細部形象。

1950年6月23日,全國政協一屆二次全體會議上,毛澤東主席主持通過決議,同意國徽審查組的報告和所擬定的國徽圖案。9月20日,毛澤東主席簽署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說明:“國徽的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象徵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1950年下半年,中央人民政府把製作國徽的任務交給了瀋陽第一工具機廠。1951年5月1日,由瀋陽第一工具機廠青年工人焦百順、裴慶江、朱風儀等鑄造出的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正式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在新中國建立前夕,人民政協開會商討國歌。著名畫家徐悲鴻和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委員力薦以《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毛澤東、周恩來當即表示支持他們的意見。但有人認為新中國就要成立了,而此歌的歌詞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已經過時了,主張改詞。周恩來發言,提醒大家要居安思危,安不忘危,留下這句話,讓我們耳邊警鐘長鳴。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

聶耳(1912-1935年)。《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1935年,劇作家田漢作詞;中國新音樂運動的創始人聶耳作曲。這首歌原為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影片《風雲兒女》描寫的是“九一八”之後,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中國的東三省,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在國民黨反動統治下,一些知識分子從苦悶、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線。田漢在寫完這部電影故事以後,便遭反動派逮捕,主題歌詞是寫在一張香菸的錫箔襯紙上。聶耳主動拿去歌詞,在他去日本前完成歌譜初稿,到日本後不久,把歌譜全部完成寄回。歌曲隨電影的放映,更由於救亡運動的開展,流傳於全國每一個角落,被稱為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

“文革”中,由於田漢被打倒,歌詞不讓唱了,《國歌》只能由樂隊演奏。1978年3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義勇軍進行曲》新詞。改定國歌歌詞後,各方面對此一直有不同意見,要求恢復國歌原來的歌詞。直到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議,撤銷1978年3月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新詞,恢復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