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百集紀錄片]

中國通史[百集紀錄片]
中國通史[百集紀錄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通史》是由廣電總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共同監製指導,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撰稿,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節目中心製作出品拍攝的百集大型電視紀錄片。2013年在CCTV-6試播,從2016年8月1日起在CCTV-6每周一至周五午間時段兩集連播。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劇照劇照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撰稿、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出品的百集高清紀錄片《中國通史》是一部引領觀眾回顧歷史、觀照現實烙印的作品,劇本腳本全部由專業研究者撰寫和提供資料。該片於2016年8月1日起,在電影頻道的每周一至周五午間時段兩集連播。全片以豐富的視聽手段再現中國境內從人類起源到1911年清王朝滅亡的浩瀚歷史圖景,較全面地講述了中國古代歷史發生、發展過程,揭示歷史發展趨勢及規律,用豐富的資料和最新研究成果,深度呈現事件與人物的歷史基因與時代烙印。這是首部影視化的中國通史,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與電影頻道為傳承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對社會的傾情奉獻。

節目列表

按首播時間順序
第一次試播的七集:
01.諸葛亮治蜀
導演:宋春來
撰稿:梁滿倉、溫立三
02.魏晉風度
導演:李蔚滕忠彬
撰稿:梁滿倉、方麟
03.孝文帝改革
導演:滕忠彬
撰稿:梁滿倉、陳小曼
04.梁武帝治國
導演:張鵬舉、閆非
撰稿:梁滿倉、陳小曼
05.魏晉佛教
導演:宋春來
撰稿:梁滿倉、陳小曼
06.再造統一
導演:趙力、王喆
撰稿:雷聞、方麟
07.煬帝功過
導演:劉東升
撰稿:雷聞、方麟
第二次試播的七集:
01.三國鼎立
導演:喬伊、滕忠彬
撰稿:梁滿倉、張建安
02.西晉統一
導演:李東艷
撰稿:梁滿倉、王峰
03.門閥政治
導演:騰仲彬
撰稿:梁滿倉、方麟
04.貞觀之治
導演:喬伊
撰稿:雷聞、溫立三
05.武則天
導演:閆非
撰稿:雷聞、張建安
06.開天盛世
導演:閆非
撰稿:雷聞、溫立三
07.安史之亂
導演:侯憲達
撰稿:雷聞、溫立三
已經確定的劇集:
中華道路
中華祖先
農業起源
文明起源
邦國時代
夏王朝覓蹤
殷商興亡
商代文明
武王克商
周公攝政
周王室的衰落
春秋爭霸
孔子
列國變法
戰國七雄
諸子百家
秦國崛起
秦始皇統一中國
楚漢戰爭
郡國並行
文景之治
漢武帝
兩漢經學
昭宣政治
王莽改制
光武中興
絲綢之路
清議與黨錮
黃巾起義
三國鼎立
諸葛亮治蜀
西晉統一
魏晉風度
門閥統治
梁武帝治國
孝文帝改革
北周武帝
陳朝興亡
魏晉佛教
再造統一
煬帝功過
貞觀之治
武則天
開天盛世
安史之亂
中晚唐的困局
世界都會長安
吐蕃興衰
敦煌
唐朝的對外關係
唐代宗教
五代十國
宋太祖
澶淵之盟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王安石變法
靖康之難
宋金和戰
偏安東南
東京夢華
宋代新儒學
宋代文化
契丹興起
西遼建國
完顏阿骨打
金朝興亡
遼金文化
西夏興亡
蒙古興起
忽必烈大帝
兩都巡幸
大元帝師八思巴
海上絲綢之路
馬可波羅與中國
元順帝
明太祖朱元璋
永樂遷都
鄭和下西洋
內閣制度
土木堡之變
王陽明心學
海疆與互市
張居正改革
耶穌會士來華
江南市鎮
白銀資本
崇禎帝
入主中原
南北伽藍
江陵焚書
陳橋兵變
澶淵之盟
南倭北虜
統一大業
文治與文字獄
鴉片戰爭
太平天國興亡
自強與救亡

幕後製作

研討會

來自中國社科院、國家博物館、中國史學會等單位的十餘名專家齊聚甘肅省天水市,召開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通史》拍攝指導暨“中國古代軍事、兵器與服飾研討會”。
《中國通史》出品人、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主任閻曉明介紹,此次研討會是本著對歷史負責的精神,特別組織了來自中國社科院等歷史、文博專家學者組成顧問委員會,進行科學研討,從文稿撰寫到拍攝指導,從中期研討到後期編審,對該紀錄片拍攝進行全面介入和科研指導。

合作監製

《中國通史》由廣電總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共同監製指導,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撰稿,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出品拍攝,預計歷時3年完成。

流程模式

“在紀錄片拍攝的整個過程中,委員會全流程參與,已成為一種穩定的流程模式。”閻曉明說,“讓歷史學家成為主角,不戲說不虛構,在嚴謹專業的歷史學術態度與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觀眾感受間尋找平衡。”

劇集看點

看點一:用新的視角解讀中國歷史
《中國通史》是以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為主線,以時代演進為主題,以每集獨特的視角展現各時期歷史文化、以包容的態度聽取各方意見、以重大事件與重要人物串聯歷朝歷代、以多條主線,齊發並進的姿態,將《秦始皇統一中國》《絲綢之路》《澶淵之盟》《契丹興起》《帝制的終結》等歷史重要節點娓娓道來。片中以一問一答的形式,有針對性的為觀眾解開了眾多歷史謎團,用以小見大的方式逐漸呈現歷史事件、人物活動的巨觀背景。
看點二:360度展現中國歷史大視野
在數千年的中國歷史發展中,治亂興衰的因素多種多樣,小至一個人的品德善惡,大到國家與社會、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的融合與對立,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不同時期的歷史呈現出不同的色彩。有鑒於此,《中國通史》不僅以整箇中國歷史治亂興衰的大視野為出發點,更是細化到從某個具體王朝、具體問題、具體人物的深處探討治亂興衰,以微觀視角為著力點、轉折點,以360度全景無死角的新模式,全面展現中華民族歷史長河的波瀾壯闊。全片有局部、有巨觀,更有微觀,情節引入入勝。
看點三:觀賞性與真實性高度同步
為了能使更多觀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正確、科學地認知歷史,《中國通史》片中的語言大都通俗易懂,簡單明了,不僅充分考慮觀眾的接受程度,也把所要闡述和思考的歷史問題,通過普及化的方式清晰地表述出來。全片從人物、事件的細節入手,引發出人們對巨觀歷史的看法,從問題意識入手,從當代人對歷史的關注入手,不空論,不戲說,不虛論,不妄言,論從史出,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力求做到觀賞性與真實性高度同步,引發人們對歷史細節的思考。
看點四:觸摸歷史脈絡透思民族歷程
《中國通史》將以歷代治亂興衰的歷史經驗與教訓、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中華文化的燦爛輝煌為三條主線,以豐富的歷史資料為基礎,充分吸收當代考古學和歷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時代演進縱向貫通,以問題分析橫向展開,以嚴謹科學的態度、宏闊的視野回顧中國歷史的發展道路,展示中華文明的燦爛與輝煌。全片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理論指導,站在二十一世紀今天的高度來把握、透視與思考我們民族所走過的風雨歷程。
看點五: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國
《中國通史》在文明的起源上,在文化交流和經貿關係上,在不同時期文化的發展高度上,在傳統社會向近代的轉型上,在不同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上,在科學技術發生髮展的基本規律上,適當的引入世界史的視角,更透徹地說明中國史,把中國史放在世界史的背景下考察,對於今天中國人認識中國史更有現實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