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成立於1951年,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現有職工總數 143人。它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心理學研究機構,是中國心理學會的掛靠單位,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基礎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和套用心理學專業的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並設有心理學博士後流動站。《心理學報》是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CSTPCD);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誌社、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南京大學社會科學資料庫研究開發中心“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統計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文摘》源期刊;編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縱覽》(2004年版)。

基本信息

概況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是一個套用研究與基礎研究並重、具有較強科研實力、以承擔

國家重大項目為主的科研機構。五十多年來,它一直緊密結合國家戰略需求,開展多方面的心理學研究和工作,在心理健康與發展、組織行為、認知、腦與行為(或生理心理)等學科領域取得了一批國家級重大科研成果,為中國心理學的發展和國家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心理所現設有心理健康重點研究室、認知與實驗心理學研究室、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室、社會與經濟行為研究中心、行為遺傳學研究中心。2002年以來,研究所承擔了多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項目的科研工作,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全所發表科技論文約1100篇,其中包括重要SCI/SSCI/EI論文約380篇(其中近230篇為28屆國際心理學大會論文集文章,該論文集被SSCI收錄),申請專利19件,專利授權10件(發明專利4件,實用新型6件)。另外,心理所還與許多國家建立了廣泛的科技合作和交流關係,取得了許多重大的科技成果,提升了研究所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歷史中曾出現了一些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心理學者潘菽、曹日昌、丁瓚等。研究所科研隊伍實力雄厚,現有職工121人,從事科研活動的人員98人。其中,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人,百人

計畫入選者5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3人,研究員21人,副研究員17人,進入創新試點73人。心理所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基礎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和套用心理學專業的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00年批准為心理學(涵蓋心理學各分支)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並設有心理學博士後流動站。目前博士生104人,碩士生85人,在站博士後21人。

作為心理學研究的基地,心理所還具有優良的科學傳統和學術氛圍,擁有良好的實驗設備和強大的信息技術平台。心理所的圖書館是全國心理學文獻中心,資料齊全,藏書約10萬餘冊。研究所還是中國心理學會的掛靠單位,與中國心理學會合辦《心理學報》並主辦《心理科學進展》發行國內外。

發展歷程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

。1928年,在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先生的倡導下,由中國老一輩心理學家唐鉞(1891-1987)先生負責籌備,1929年在北平正式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唐鉞為首任所長,所址先在東城新開路35號,後遷東誠芳嘉園1號。建所初期,主要研究動物學習和神經解剖。1933年心理研究所南遷上海,由汪敬熙(1893-1968)先生任所長。1934年又遷至南京。1935年心理研究所與清華大學心理系合作,增設了工業心理學研究。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心理研究所一直在遷徙途中,先經湖南南嶽至廣西陽朔、桂林,再到貴州貴陽,1940年至桂林南雁山村才稍為安定,並恢復研究工作,主要研究胚胎行為發展問題。1944年再遷至重慶北碚。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次年9月遷回上海(岳陽路320號)。1948年後,繼續抗戰期間所作的胚胎行為發展和兩棲類蝌蚪脊髓機制的研究,並恢復戰前所做的哺乳類動物行為與神經系統的研究。1949年上海解放,心理所停辦,研究所人員併入中央研究院醫學研究所 (岳陽路320號)。心理所曾先後出版心理學專刊十期;叢刊第一卷4期(1932-1934年)和第二卷(1936年)。此外,心理所的論文多在中國生理學雜誌或在美國生理學及神經學雜誌上刊載。心理所的研究工作20多年來雖然遭到戰火的影響,卻奠定了中國生理心理學和工業心理學的基礎,並對解放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建立產生了影響。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組建了中國科學院。1950年,在郭沫若院長和丁瓚先生的支持下籌建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成立了心理研究所籌備處。籌備處主任:陸志韋;副主任:丁瓚、曹日昌、陳立;委員:潘菽、唐鉞、孫國華、周先庚、臧玉洤、盧於道、沈乃璋、林傳鼎。8月,成立了中國

心理學會籌備委員會,掛靠在心理所籌備處。

1951年3月2日,政務院批准成立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任命曹日昌為所長,12月7日心理研究所正式成立,所址設在北京西城東觀音寺10號。建所前後,開展了中國小獎勵與懲罰的研究,蒐集了國內兒童身心發展的常模資料,進行了託兒所調查、兒童身心發展因素的研究以及心理學名詞編譯工作等。1953年心理所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室”,曹日昌為室主任、丁瓚為副主任。1955年心理所設動物、感知、思維、個性四個研究組,進行知覺心理研究;根據巴甫洛夫學說進行動物行為(條件反射)研究,兩種信號系統和神經類型研究。

1956年中科院心理研究室擴大,南京大學心理系併入心理研究室,南京大學心理系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20年創建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心理系,為中國第一個心理系。中科院心理研究室恢復所名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原南京大學心理系主任、校教務長、校務委員會主席、校長潘菽任所長,曹日昌、丁瓚任副所長,同時成立了所學術委員會。所址遷至西城端王府夾道7號。1957年心理所開展勞動心理學研究。同年,潘菽所長率團赴民主德國訪問柏林洪堡大學心理研究所,並順訪蘇聯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1958年心理研究所調整了研究方向,將原有的四個研究組改成聯繫教育、勞動和醫療實際的三個研究組,進行教育心理、勞動心理、航空心理、醫學心理方面的套用研究,同時也開展了生理機制的研究和動物心理的研究,從而推動了套用心理學的發展。1961年心理研究所將原有的三個研究組擴大成四個研究室:教育心理研究室、勞動心理和航空心理研究室、醫學心理研究室、腦電和腦模擬研究室。1963年心理研究所進行“三定”(定方向、定任務、定人員),加強了基礎理論研究,並增加心理過程記憶、思維方面的研究。

1966年後心理研究所經歷10年文革動亂的浩劫。1968年科研工作完全停頓,全所人員下放湖北幹校。1970年心理研究所被撤銷。直到1972年,心理所科研人員從幹校回京,西城端王府夾道所址已被其它單位占用,在臨時實驗室條件下逐步開展了兒童心理發展、視覺、聽覺、記憶、人工智慧、航空工程心理、病理心理和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研究,還增加了對心理學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1977年6月國務院做出“恢復心理研究所是很必要”的批示。從此,心理研究所正式恢復,潘菽任所長、徐聯倉任副所長,科研工作回到正軌。這時,中國科學院心理研

究所是全國唯一的心理學研究機構,起著團結全國心理學界的作用,它擔負恢復組建中國心理學會的工作。1976年8月由心理所主持,在北京平谷召開了全國心理學學科規劃座談會,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在會上擬定了規劃草案。《規劃》草案除前言外,共分四部分:1.外國心理學概況;2.奮鬥目標;3.研究項目;4.實現規劃的措施。在研究項目中又分為心理學基本理論、感覺與知覺、思維與記憶、心理發展、生理心理、教育心理、工程心理、醫學心理研究等八個方面。在每個方面均按國內外概況、三年計畫、八年規劃和23年構想安排。這是一個比較詳細和全面的心理學學科發展規劃。它促進了中國心理科學事業的恢復和發展。各心理學單位爭取已轉業的同行歸隊,恢復已停辦的教研室,重新開展實驗研究。

1976年11月中國心理學會恢復活動。中國心理學會經國務院批准於1979年7月申請加入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1980年5月心理所組團去德國參加第22屆國際心理學大會(紀念馮特創建世界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100周年大會)。大會期間,陳立和荊其誠代表中國心理學會出席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代表大會,會上一致通過接納中國心理學會加入國際心聯,成為其第44個國家會員。這標誌著中國心理學邁出國門走向世界。

1980年7月,心理研究所由文革前的四個研究室擴建為六個研究室,包括發展心理研究室、感知覺研究室、生理心理和病理心理研究室、心理學基本理論研究室、工程心理研究室、情報研究室。1983年心理所領導班子換屆,徐聯倉任所長、荊其誠任副所長。潘菽為名譽所長。1986年研究所確定了六個研究室和十四個研究方向。1987年心理所領導班子換屆,匡培梓任所長、劉善循任副所長。同年,心理所在朝陽區北沙灘的新建大樓竣工,建築面積7330平方米,包括辦公室、會議室、實驗室、研究生樓。1988年心理所正式遷往新所址。1992年匡培梓任所長,凌文輇任副所長,1993年張侃任副所長。1995年張侃任所長;1997年楊玉芳任所長,隋南、趙國勝任副所長。

2002年心理研究所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這給研究所的發展帶來機遇與挑戰。在二、三期創新工程中,研究所不斷調整自身的科技布局,凝練學科目標,明確主攻方向,承擔了多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項目,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並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2004年8月,中國心理學會受國際心聯的委託在北京主辦第28屆國際心理學大會。這是100餘年來首次在開發中國家召開的國際心理學大會。荊其誠先生任大會主席,張侃任大會秘書長。心理所的眾多人員參加了大會的籌備及會務工作。大會有78個國家的6000餘名代表出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006年心理所領導換屆,張侃任所長,傅小蘭、張建新、李安林任副所長。心理研究所現設有心理健康重點研究室、認知與實驗心理學研究室、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室、社會與經濟行為研究中心、行為遺傳學研究中心。心理研究所是中國心理學會的掛靠單位,主持學會的日常事務,並與學會合辦《心理學報》,主辦《心理科學進展》,發行至國內外。

發展戰略總目標

到2010年,把心理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心理與行為科學研究基地和知識創新中心,在重要的心理科學前沿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為“人口與健康”和“社會穩定與發展”國家戰略目標服務。

【三大定位】

心理科學和行為科學規律的探索者

黨和政府構建和諧社會重大決策的支持者

國民心理健康素質的增強者

【四大作用】

心理科學、行為科學理論的探索和套用技術的研發

傳播心理科學知識,推進和諧文化建設

社會穩定預警,促進安全生產

國民心理健康及心理和諧指標體系的制定與評估

【總體策略】

面向社會需求

面向市場需求

注重中國特色

注重智慧財產權和成果的轉化

全面部署,各有重點

注意中期與長期的關係

核心是人與資源

現任領導

所長張侃

張侃張侃

Ph.D. in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USA,1990),研究

員、博士生導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IUPsyS)副主席、國際人因學會(IEA)執委、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科學自由與責任委員會委員、亞太地區委員會委員、中國委員會副主席。

傅小蘭傅小蘭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63年生於湖南省長沙市,理學博士。目前擔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國際學術交流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人類工效學會理事、認知工效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美國心理學會外籍會員等。曾到美國Michigan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進行合作研究。承擔和參與科技部973項目子課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知識創新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研究領域為認知心理學,研究方向為人的認知過程以及人機互動中的心理與行為問題,主要關注人的基本認知加工操作、信息加工的動態機制、知識表征、認知績效及其影響因素。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50餘篇。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系,獲科學學士學位。1990年獲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

niversity of Hong Kong)哲學碩士學位。1997年,獲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哲學博士學位。

1998年至今,心理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副會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心理學會心理測量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心理學會國際交流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青少年心理健康專業委員會委員;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國家職業資格-心理諮詢師培訓與考核全國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任國內心理學雜誌《心理學報》編審委員,《心理科學進展》副主編;同時任國際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以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STING》特聘評審委員。

黨委副書記、副所長 李安林

中央黨校經濟管理專業在職研究生畢業。歷任中國科學院京區黨委辦公室主任、綜合調研室主任、組織與統戰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組織人事處處長。現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黨委副書記、副所長。

前輩

潘菽(1897-1988) 院士、所領導、國家部委獎獲得者

江蘇宜興人。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次年留學美國,主修心理學。1927年回國,任中央大學理學院心理系教授。建國後,任南京大學教務長、校務委員會主席、校長兼心理系主任。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1955年至1984年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1956年至1983年一直擔任中國科學心理學研究所所長。1984為中國心理學會名譽理事長。他是九三學社的主要發起人和領導者之一,曾任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常委。

潘菽長期從事心理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早年較注重心理學的實驗研究,後致力於心理學基本理論的研究,是中國理論心理學的主要倡導者和學術帶頭人。他提出中國心理學必須走自己的發展道路,密切結合實際,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理論體系,以使心理學更好地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發表論文百餘篇。著有《心理學概論》、《心理學簡化》、《論所謂身心問題》、《略論心理學的科學體系》等。

曹日昌

河北束鹿人。早年就學清華大學心理系。1948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曾在西南聯大、香港大學任教。50年代中期起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心理學報》主編、中國心理學會副理事長等職,直至逝世。

曹日昌主要實驗研究工作有知覺、學習、識記,以及有關勞動心理和工程心理等問題。在基本理論方面,是中國辯證唯物論心理學的倡導者之一。他關於組織與指導心理學研究工作的進行,並對有關的學術爭論作出適時的概括;主張心理學應當以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為指導,研究依賴於社會實踐的心理現象(反映過程)的普遍規律。主要論著有《新心理學方法的建立》(1939)、《Studies in spaced and massed learning,1948,1950 》(《學習與集中學習的研究I、II、III》)、《心理學研究什麼?》(1959)、《關於心理學的基本觀點》(1965)、《對弱電集中控制電站信號顯示的工程心理學的意見》(合作,1966),以及《普通心理學》教科書(主編,1964)。

丁瓚

丁瓚 (1910年-1968年)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江蘇南通人。1932 年就學於南京中央大學心理學系。1936年以後在北京協和醫院腦系科研究

和講授醫學心理學,在北平市立第一衛生事務所、育英中學和仁立地毯工廠創辦心理衛生諮詢門診。抗日戰爭期間,任重慶社會教育學院教授,在重慶中央衛生實驗院創建心理衛生室。1947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系進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辦公廳主任、心理研究所副所長、世界科協中國理事、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副秘書長、中國心理學會秘書長、《心理科學通訊》主編等職。

丁瓚主張人的心理活動是發展到人的心理水平的、具有特殊新質的高級神經活動。這也就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心理學的科學性質問題的正確解決決定於對心理學對象問題的正確認識。作為研究人的具有新質的高級神經活動的心理學既具有自然科學的性質,也具有社會科學的性質。

丁瓚是中國現代醫學心理學的倡導者。他認為心理學是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性質的一門科學,並強調以辯證唯物論作為心理學的指導思想。他認為人有自然實質,也有社會實質,是辯證統一的關係。他重視醫學心理學人才的培養,主張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全面基礎訓練提高青年科技人員的專業水平。他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著有《心理衛生論叢》(1945)、《青年心理修養》(1946)等書,並發表醫學心理學論文多篇。

理念宣言

綜述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

科學及以其為基礎的技術,在不斷揭示客觀世界和人類自身規律的同時,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同時也發掘了人類的理性力量,帶來了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變革,形成了科學世界觀,創造了科學精神、科學道德與科學倫理等豐富的先進文化,不斷升華人類的精神境界。

關於科學的討論一向是科技界乃至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自20世紀以來,更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展開並持續升溫。它源於對科學自身及科學與自然和社會系統相互關係的進一步思考,也是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與人類的生存發展和多元文化相互作用的反映。科學技術在為人類創造巨大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同時,也可能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並挑戰人類社會長期形成的社會倫理。人們往往從科學的物質成就上去理解科學,而忽視了科學的文化內涵及社會價值。在科技界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科學精神淡漠、行為失范和社會責任感缺失等令人遺憾的現象。

營造和諧的學術生態,需要制度規範,更需要端正科學理念。為引導廣大科技人員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恪守科學倫理和道德準則,履行社會責任,作為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諮詢機構、自然科學和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我院特向全社會宣示關於科學的理念。

科學的價值

科學是人類的共同財富,科學服務於人類福祉。科學共同體把追求真理、造福人類作為共同的價值追求,致力於促進人的自由發展和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了科學的人文關懷和社會關懷。這不僅為科學贏得了社會聲譽,而且也促進了科學自身的進步。在科學研究職業化、社會化的今天,更應該嚴格恪守與忠實奉行這種科學的價值觀。

20世紀以來,科學研究與國家目標緊密聯繫,已經成為保證國家根本利益,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戰略要求。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知識基礎,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引領經濟社會未來發展的主導力量。從科學救國到科教興國,依靠科學和民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百餘年來中國志士仁人的不懈追求。在我們這個正在和平發展中的國家,以創新為民為宗旨,以科教興國為己任,是中國科技界共同的責任和使命,也是我院全體同仁科技價值觀的重要核心與共識。

科學的精神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科學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科學因其精神而更加強大。科學精神是人類文明中最寶貴的部分

之一,源於人類的求知、求真精神和理性、實證的傳統,並隨著科學實踐不斷發展,內涵也更加豐富。歷史上,科學精神曾經引導人類擺脫愚昧、迷信和教條。在科學的物質成就充分彰顯的今天,科學精神更具有廣泛的社會文化價值,並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同精神財富,照耀著人類前行的道路,因此,倡導和弘揚科學精神更顯重要。

科學精神是對真理的追求。不懈追求真理和捍衛真理是科學的本質。科學精神體現為繼承與懷疑批判的態度,科學尊重已有認識,同時崇尚理性質疑,要求隨時準備否定那些看似天經地義實則囿於認識局限的斷言,接受那些看似離經叛道實則蘊含科學內涵的觀點,不承認有任何亘古不變的教條,認為科學有永無止境的前沿。

科學精神是對創新的尊重。創新是科學的靈魂。科學尊重首創和優先權,鼓勵發現和創造新的知識,鼓勵知識的創造性套用。創新需要學術自由,需要寬容失敗,需要堅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需要有創新的勇氣和自信心。

科學精神體現為嚴謹縝密的方法。每一個論斷都必須經過嚴密的邏輯論證和客觀驗證才能被科學共同體最終承認。任何人的研究工作都應無一例外地接受嚴密的審查,直至對它所有的異議和抗辯得以澄清,並繼續經受檢驗。

科學精神體現為一種普遍性原則。科學作為一個知識體系具有普遍性。科學的大門應對任何人開放,而不分種族、性別、國籍和信仰。科學研究遵循普遍適用的檢驗標準,要求對任何人所做出的研究、陳述、見解進行實證和邏輯的衡量。

科學的道德準則

科學研究是創造性的人類活動,只有建立在嚴格道德標準之上,在一個和諧的環境中才能健康發展。在長期的科學實踐中,科學所擁有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和制度傳統,形成了科學的自我淨化機制和道德準則。當前,通過科學不端行為獲取聲望、職位和資源等方面的問題日趨嚴重,加強科學道德規範建設,保證科學的學術信譽,維護科學的社會聲譽,已成為當前中國科技界的重要任務。

科學道德準則包括:

誠實守信。誠實守信是保障知識可靠性的前提條件和基礎,從事科學職業的人不能容忍任何不誠實的行為。科技工作者在項目設計、數據資料採集分析、科研成果公布以及在求職、評審等方面,必須實事求是;對研究成果中的錯誤和失誤,應及時以適當的方式予以公開和承認;在評議評價他人貢獻時,必須堅持客觀標準,避免主觀隨意。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信任與質疑。信任與質疑源於科學的積累性和進步性。信任原則以他人用恰當手段謀求真實知識為假定,把科學研究中的錯誤歸之於尋找真理過程的困難和曲折。質疑原則要求科學家始終保持對科研中可能出現錯誤的警惕,不排除科學不端行為的可能性。

相互尊重。相互尊重是科學共同體和諧發展的基礎。相互尊重強調尊重他人的著作權,通過引證承認和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優先權;尊重他人對自己科研假說的證實和辯駁,對他人的質疑採取開誠布公和不偏不倚的態度;要求合作者之間承擔彼此尊重的義務,尊重合作者的能力、貢獻和價值取向。

公開性。公開性一直為科學共同體所強調與踐行。傳統上公開性強調只有公開了的發現在科學上才被承認和具有效力。在強調智慧財產權保護的今天,科學界強調維護公開性,旨在推動和促進全人類共享公共知識產品。

科學的社會責任

當代科學技術滲透並影響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當人們對科學寄予更大期望時,也就意味著科學家承擔著更大的社會責任。

鑒於當代科學技術的試驗場所和套用對象牽涉到整個自然與社會系統,新發現和新技術的社會化結果又往往存在著不確定性,而且可能正在把人類和自然帶入一個不可逆的發展過程,直接影響人類自身以及社會和生態倫理,要求科學工作者必須更加自覺地遵守人類社會和生態的基本倫理,珍惜與尊重自然和生命,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同時為構建和發展適應時代特徵的科學倫理做出貢獻。

鑒於現代科學技術存在正負兩方面的影響,並且具有高度專業化和職業化的特點,要求科學工作者更加自覺地規避科學技術的負面影響,承擔起對科學技術後果評估的責任,包括:對自己工作的一切可能後果進行檢驗和評估;一旦發現弊端或危險,應改變甚至中斷自己的工作;如果不能獨自做出抉擇,應暫緩或中止相關研究,及時向社會報警。

鑒於現代科學的發展引領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未來,要求科學工作者必須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珍惜自己的職業榮譽,避免把科學知識凌駕其他知識之上,避免科學知識的不恰當運用,避免科技資源的浪費和濫用。要求科學工作者應當從社會、倫理和法律的層面規範科學行為,並努力為公眾全面、正確地理解科學做出貢獻。

在變革、創新與發展的時代,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必須充分發揮科學的力量。這種力量,既來自科學和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物質力量,也來自科學理念作為先進文化的精神力量。我院全體員工,願意並倡議科技界廣大同仁共同踐行正確的科學理念,承擔起科學的社會責任,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無愧於歷史的貢獻。

基本準則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道德準則

堅持以科教興國為己任、以創新為民為宗旨的科技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恪守科技倫理,拒絕參加不道德的科研活動。

遵守誠實原則

在項目設計、數據資料採集分析、公布科研成果,以及確認同事、合作者和其他人員對科研工作的直接或間接貢獻等方面,必須實事求是。研究人員有責任保證所蒐集和發表數據的有效性和準確性。

遵守公開原則

在保守國家秘密和保護智慧財產權的前提下,公開科研過程和結果相關信息,追求科研活動社會效益最大化。在合作研究和討論科研問題中要共享信息,提供相關數據與資料。在向公眾介紹科研成果時,要實事求是。

遵守公正原則

對競爭者和合作者做出的貢獻,應給予恰當認同和評價。進行討論和學術爭論時,應坦誠直率,科學公正。對研究成果中的錯誤和失誤,應以適當的方式予以承認。不得以各種不道德和非法手段阻礙競爭對手的科研工作,包括毀壞競爭對手的研究設備或實驗結果,故意延誤考察和評審時間,利用職權將未公開的科研成果和信息轉告他人等。

尊重智慧財產權

研究成果發表時,做出創造性貢獻且能對有關部分負責的人員享有署名權,未經上述人員書面同意,不得將其排除在作者名單之外。對參與一般數據蒐集的研究助手、對研究團組進行過支持與幫助的人員和提供設施的單位,可在出版物中表示感謝。

遵守聲明與迴避原則

在研究、調查、出版、向媒體發布、提供材料與設施、資助申請、聘用和提職等活動中可能發生利益衝突時,所有有關人員有義務聲明與其有直接、間接和潛在利益關係的組織和個人,包括在這些利益衝突中可能對其他人利益造成的影響,必要時應當迴避。

科研機構

綜述

根據心理學發展趨勢和國家戰略需要,心理所的科研機構現調整為3個實驗室和2個研究中心: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室、認知與實驗心理學實驗室、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社會與經濟行為研究中心和行為遺傳學研究中心。

主要研究心理活動發生、發展規律及其神經和遺傳基礎,集中力量開展跨領域、跨學科的基礎、套用基礎和套用研究,從生物、個體、社會三個層次和個體畢生發展過程,對人類心理和行為進行綜合、系統研究,為提高中國人口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國家戰略目標服務。力爭在領域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心理健康院重點實驗室

圍繞心理神經免疫、藥物成癮、情緒與疼痛的中樞編碼、神經心理學、應激與精神疾病、共生微生物與行為、身心健康與腦功能保護、人格與心理測量、健康老齡化等問題,綜合運用各種心理與行為科學、認知與神經科學以及遺傳學、免疫學方法,研究心理健康狀況及其變化的規律,闡明其內在作用機制,尋找相應的干預調節技術及其作用要點,為保障國民心理健康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撐。

實驗室現有創新崗位聘任的研究員8人、副研究員8人;5年後調整到創新崗位聘任的研究員16人、副研究員15人。

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室

研究室的宗旨是:堅持本所既定的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方向,系統研究中國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及機制、探察中國歷史文化條件下兒童的社會化過程。在研究中將基礎理論的探討與中國人口素質的提高與教育中的實際問題相結合,在發展心理學基礎研究中跟進國際前沿,在教育心理學套用研究中提出適合於中國國情的創新理論和可行方法。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室作為中科院心理所發展心理學研究的一塊陣地,代表本所廣泛開展與國際和國內同行的交流,促進實質性合作研究夥伴關係的建立。預設認知發展與創造力,情緒與社會性發展,兒童的行為問題與心理健康,大腦發育與行為遺傳學和套用兒童心理學五個領域。

實驗室現有創新崗位聘任的研究員1人、副研究員2人;5年後調整到創新崗位聘任的研究員4人、副研究員7人。

認知與實驗心理學研究室

該室主要研究人的認知心理活動,包括知覺、注意、學習、記憶、言語、思維、決策等過程,以及情緒對認知過程的影響,研究方法包括虛擬現實、眼動追蹤、腦功能成像、行為觀察等,目的是探討認知活動的心理機制和神經基礎,揭示人類心智的奧秘。研究成果可以套用於計算機視覺、語音工程、情感的識別等人工智慧領域,為國家戰略工程提供科學依據。長遠目標包括探討開發電子巡航、無人駕駛飛行器等國防創新技術的途徑。本研究室的工作既可以服務於大眾,如提高司機駕駛的安全性、鑑別與恢復認知障礙,還可以為航天員等特殊人群的選拔培訓,飛機座艙、核電站控制室的人-機系統設計提供依據。

實驗室現有創新崗位聘任的研究員5人、副研究員2人;5年後調整到創新崗位聘任的研究員10人、副研究員7人。

行為遺傳學研究中心

行為遺傳中心的長期研究目標是從遺傳與環境互動作用的角度出發,在行為表現、系統、分子、基因多個層面上,深入系統地探索人類複雜行為的遺傳基礎及環境因素通過表觀遺傳修飾對人類複雜行為的調控。從而揭示行為產生、發展的生物學基礎。本中心還將對疾病相關的行為學早期診斷與遺傳學分析指標體系以及相應的臨床預防與干預措施進行系統地研究與開發,以期達到控制不良行為、預防和治療心理和精神疾病的目的。具體研究內容包括:系統分析人類心理行為進化發展的疾病遺傳鏈,探索人格特徵、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及相關行為發展的遺傳基礎;探索複雜行為與表觀遺傳修飾的關係;利用轉基因動物闡明基本生命行為產生的分子及神經機制。

中心將有固定人員40名,其中研究員10人,副研究員10人,技術支撐及管理人員20人。

社會與經濟行為研究中心

社會與經濟行為研究中心擁有三大研究方向: (1)經濟行為與決策,包括風險決策、社會互動決策、經濟行為決策、消費者行為等; (2)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包括品牌管理、領導與團隊、組織中的安全文化等;(3)社會心理與複雜系統安全,如社會預警,心理和諧與社會誠信等。本中心的宗旨是:圍繞和諧社會建設與經濟發展,系統探索基於中國歷史、文化和社會經濟變革時期人們的社會心理與經濟行為的解釋和預測模型,發展適合於中國國情的社會心理學、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和經濟心理學的創新理論、方法、技術和工具,為國家公共政策制定、組織變革與發展以及中國名牌戰略的實施,提供理論、技術支持和對策建議,為促進國家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中心現有創新崗位聘任的研究員3人、副研究員3人;5年後調整到創新崗位聘任的研究員6人、副研究員7人。

科研成果

自改革開放以來,心理所全體人員抓住機遇,奮力拚搏,先後成功地完成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其他國家部委的研究項目和橫向課題。從90年以來,心理所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刊物上發表文章 900多篇,出版著作100多本。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兩項、院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其他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和實用新型專利二項,在SCI和 SSCI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和引用次數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爭取項目和科研經費的能力不斷提高。

科研人員

孫中生

孫中生孫中生

中科院心理所行為遺傳中心主任

1982年北京大學學士

1992年美國德克薩斯州A&M大學博士

1993-1994年德克薩斯州大學安德生癌症研究中心博士後

1994-1998年貝勒醫學院分子人類遺傳學系博士後

1998-1999年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神經學中心助理教授、主任助理生物化學和遺傳系助理教授

1999-2005年美國康奈爾大學助理教授、威爾醫學院特護醫學實驗室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

外周組織振盪器的生物鐘基因在生理節律不同階段的特定表達人體各個器官的分子生物鐘機制並不一致,並且細胞內生理節律反饋機制也不是通用的。通過研究在光照環境和食物誘導因素影響下外周組織振盪器中特定基因在不同時段的表達,以便了解每個生理學反應是如何發生在恰當的生物節律階段的。其研究結果將會給了解失眠和情緒紊亂引起的精神分裂、時差綜合症、輪班工作和衰老提供新科學理論。

免疫生理節奏的分子機制

-研究Per2在NK細胞中調節IFN-的分子機制

-檢驗在LPS刺激下正常小鼠和Per2-/-小鼠體內IFN-mRNA的表達差異,包括在轉錄和後轉錄水平

-研究Per2-/-巨噬細胞中CD14表達增強的機制

了解免疫系統的生物鐘特性以及生物鐘在免疫調控中的作用對提高免疫功能至關重要,而且還可以提高藥物的臨床治療效果。例如,隨著給藥時間段的不同,用於抗癌治療的許多傳統藥物的毒性和抗癌效應變化非常明顯。分析生理免疫功能的生物節律不僅能對正常的免疫系統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同時也能降低藥物對骨髓的毒性,增加藥物療效和提高癌症治療效率。

研究生物鐘基因mPer2如何調節學習和記憶行為

學習和記憶能力是呈節律變化的。我們通過各種轉基因動物模型,在分子和細胞水平上研究生物節律紊亂對學習和記憶的影響。其結果將給相關記憶衰退,記憶缺陷性大腦疾病提供分子、基因水平的科學依據和方法。

魏高峽

博士後

魏高峽

魏高峽魏高峽

博士後2002~2005 北京體育大學,獲教育學博士學位(運動心理學方向)

1998~2001 西安體育學院,獲教育學碩士學位(運動心理學方向)

1993~1997中國地質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學士

研究領域

優秀運動員的高級腦功能活動

動覺表象的大腦機制

元記憶(metamemory)過程中運動認知的原理與大腦機制獲獎情況

現從事專業及專長和學術團體

現從事專業:認知神經心理學

專長:腦成像技術;心理狀態調控

學術團體:國際神經調控學會會員;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會員

在研課題

1. 主持“運動專家的長時練習模式對大腦結構和功能的影響-運動功能可塑性的腦機制研究”,第39批中國博士後基金資助,2006;

2. 主持“追蹤數據分析方法在評價運動員比賽心理狀態中的套用”,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科學技術研究項目,2006;

3. 主持“浙江省城市居民心理亞健康現狀調查及運動調適方法研究”,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課題,2005;

4. 主持“重大比賽事件中浙江省運動員的主場心理狀態特徵及調控”,浙江省教育廳資助,2005

近期代表性成果

中國優秀游泳運動員賽前心理狀態的腦功能研究.體育科學,2005,25卷: 41-46.

概化理論在運動成績主觀評定中的套用前景.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1期.

表象訓練效果及套用研究述評.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年 (in press).

傳統高原訓練、HiLo訓練及間歇性低氧訓練之理論比較芻議. 瀋陽體育學院學報,2004,4期: 469-470.

21世紀初國際運動心理學四大期刊研究狀況透視,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6.

優秀武術運動員意志品質的現象學分析.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英文版),2005,1期: 119-120.

研究教育

心理所是全國心理學界第一個被批准為國家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心理學博士後流動站的科研教學單位。心理所於1981年11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為首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之一。2000年9月22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再次認定心理所為心理學一級學科博士和碩士學位的授予單位。心理所博士後流動站於1995年2月14日在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上審批通過。

心理所現有博士點6個,碩士點6個,博士生導師20餘人,碩士生導師20餘人。自1956年開始招收研究生至今,已有30餘屆畢業生。從1995年開始,為了適應研究生隊伍不斷壯大的需要,成立了研究生部,專門負責研究生事務。自此以後,研究生隊伍不斷壯大,在讀研究生從1994年初的20人左右發展到現在的180多人。

心理所研究生從1995年到2006年獲院長獎學金、劉永齡獎學金、彭蔭剛獎學金、偉華科技獎學金、寶潔優秀博士獎學金和地奧獎學金等各種獎項共100餘人次。自評選全國優秀博士論文以來,心理學科的唯一名額曾連續三年被心理所博士生獲得。

心理所錄取的碩士研究生第一年在中科院研究生院進行專業學習,第二年回到所里進入課題開始論文工作。在第一年的學習中,導師會要求研究生經常回所,參與課題工作,以便完成從本科注重學習到研究生以研究為主的觀念轉變,儘早適應課題研究工作。博士生三年都在所里,第一學期是課程學習時間,要完成公共課博士英語和政治的學習,以及學位課“博導論壇”的學習。“博導論壇”是由全所的博士生導師給博士生開的一門課,每位導師作一個專題講座,每次大約開20個專題。

心理所研究生的培養實行導師負責制。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工作須有導師同意,在研究生部備案。心理所對研究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視。心理所每年都要舉行“慶祝教師節和迎接新生座談會”,請全所的教師和學生參加。在會上,請所領導介紹目前的形式和當前的工作任務,老教授介紹我所的發展史,畢業後留所工作的博士和碩士,以及研究生會幹部以親身經歷向新同學傳授學習經驗,告誡他們要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多出成果,如期畢業,導師則教誨學生怎樣做學問、怎樣做人,鼓勵學生勇於開拓、敢於創新,為心理學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通過這樣的會議,使新生了解現在的條件來之不易,應虛心求教、刻苦鑽研,不斷充實自己,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同時也拉近了導師、學生之間的距離,增進了師生之間的了解,也鼓舞了同學們的士氣。每學年開學時還會給新入學的學生和剛從研究生院學習回來的學生進行入學教育座談會,學習研究生培養相關檔案。

心理所設有心理諮詢中心,為心理所研究生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實踐機會。心理諮詢社成立於一九九九年五月四日,現有成員20多人,全是心理學各個專業的博士和碩士生,並有心理所資深心理健康輔導專家指導。

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心理所有完善的規章制度,對研究生的培養、論文工作都有嚴格的程式規定,使得培養工作有章可循。心理所鼓勵導師與國外相關科研單位或高等學校進行博士生聯合培養。到目前為止,心理所已與美國明尼蘇達Honeywell實驗室和德國馬普研究院聯合培養研究生。心理所鼓勵學生創新,鼓勵他們在高水平的雜誌上發表文章。按照心理所學位授予細則規定,博士和碩士生必須在國內外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一定數量的文章才能授予相應的學位。研究所為鼓勵研究生髮表論文還設立了所長獎、研究助理、研究生獎、優秀學生獎等獎項,研究生髮表一定數量和質量的論文後並申請相應的獎項。

為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研究生指導教師隊伍,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心理所每年都要進行一次導師遴選。心理所有研究生導師自審權,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的有關規定,心理所制定了嚴格的導師遴選制度,從申請者的思想道德和治學態度、科研業務能力、科研產出、培養研究生的經驗、申請到的科研經費情況和身體狀況等各方面進行嚴格的考察,以確定是否符合導師條件。

由於良好的聲譽和本學科的特殊性質,心理所畢業研究生的分配形勢非常好,一般分到各大高校,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還有就是到各大公司做人力資源方面的工作,出國的也不少。

目前,碩士助學金每月550元左右,博士助學金每月650元左右。

學術期刊

《心理學報》

《心理學報》(Acta Psychologica Sinica),月刊,中國心理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主要發表中國心理學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學科技論文。

《心理學報》現任主編為楊玉芳研究員,著名心理學家曹日昌、潘菽、徐聯倉、匡培梓、林仲賢、陳永明曾任該刊主編。

《心理學報》1956年創刊,1966年因“文革”而停刊,1979年復刊,至2007年底共出版39卷164期。從2001年起由季刊改為雙月刊。2008年起改為月刊。1989年以前,《心理學報》由中國心理學會主辦;1989年以後由中國心理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辦;1995年以後,香港中文大學心理系成為《心理學報》的協辦單位。

《心理學報》是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CSTPCD);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誌社、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南京大學社會科學資料庫研究開發中心“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統計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文摘》源期刊;編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縱覽》(2004年版)。

作為反映中國心理學研究水平的主要視窗,《心理學報》不僅在中國心理學界享有較高的聲譽,在國際上也有一定影響。該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國出版的、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Psychological Abstract》和心理科學光碟(PsychINFO)所收錄。《心理學報》的讀者對象為從事心理學、工程、生物學、醫學、教育學及哲學的科技工作者、大專院校師生及其他有關人員。

《心理科學進展》

《心理學報》刊號:ISSN 0439-755X,CN 11-1911/B。

《心理科學進展》(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雙月刊,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辦刊宗旨是反映心理學各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主要刊登能夠反映國內外心理學各領域研究的新進展、新動向、新成果的文獻綜述、評論和理論性論文。

《心理科學進展》1983年創刊,原名《心理學動態》,2002年改為現名。至2007年,共出版15卷100期。

現任主編是張侃研究員,著名心理學家徐聯倉、匡培梓、楊玉芳曾任該刊主編。

《心理科學進展》被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誌社、北京大學圖書館)認定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選錄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被南京大學社會科學資料庫研究開發中心選錄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統計源期刊;被北京地區高校期刊工作研究會和北京大學圖書館選錄為心理學類核心期刊,並被編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縱覽》(2004年版)。

《心理科學進展》刊號:ISSN 1671-3710,CN 11-4766/R。

地址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德勝門外北沙灘大屯路甲4號

位置描述:德勝門外北沙灘,北京亞奧國際酒店(原勞動大廈)東第一個紅綠燈向北400米左右。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乘車路線:可乘坐419路、630路、913路、425路、328路、630路、851路、751路、運通110等公車在南溝泥河站下車,或乘727路北沙灘橋東站下車。

1、北京站:乘捷運到安定門下車,換乘328路到南溝泥河站下車。

2、北京西客站:乘695路到北沙灘橋東站下車,往東第一個紅綠燈再往北200米路東即是。

3、六里橋:乘836空調車到南溝泥河站下車。

4、人大、雙安商場:乘425路到南溝泥河站下車。

5、首都機場:乘機場巴士到保福寺橋西下車,換乘913或751到南溝泥河下車

歷任領導

籌備期 1950年 主 任: 陸志韋 副主任: 曹日昌
籌備期 1951--1954年 主 任:曹日昌 副主任:丁 瓚
任 期 1956--1957年 所 長:潘 菽 副 所 長: 曹日昌 、丁 瓚、尚山羽 黨委書記:尚山羽
任 期 1964年 所 長:潘 菽 副 所 長:曹日昌、丁 瓚 黨委書記:徐全德
任 期 1972年 黨委書記:袁 恩波 副書記: 徐聯倉
任 期 1974--1981年 所 長:潘 菽 副 所 長:徐聯倉 黨委書記:范鳳歧、蘇幼民 副 書 記: 徐聯倉 、楊民華、李浦新
任 期 1983--1987年 所 長:徐聯倉 副 所 長: 荊其誠 黨委書記:李浦新
任 期 1987--1990年 所 長: 匡培梓 副 所 長: 劉善循 黨委書記:李浦新
任 期 1990--1994年 所 長:匡培梓 副 所 長: 凌文輇 、姜懷鐸、張 侃 黨委書記:李浦新、滕仲達 副 書 記:曾蘇東
任 期 1994--1997年 所 長:張 侃 副 所 長:車宏生、趙國勝 黨委書記:滕仲達、曾蘇東
任 期 1998--2002年 所 長: 楊玉芳 副 所 長:車宏生、趙國勝 黨委書記:曾蘇東
任 期 2002--2006年 所 長:楊玉芳 副 所 長:隋 南、趙國勝 副 書 記:隋 南
任 期 2006--2010年 所 長:張 侃 副 所 長:傅小蘭、 張建新 、李安林 副 書 記:李安林
任 期 2010--2015年 所 長:傅小蘭 書 記:李安林 副 所 長:李安林、 張建新 、 孫向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